附骨之疽 | |||
拼音 | fù gǔ zhī jū | 簡拼 | fgzj |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附:靠近;疽:毒瘡。緊貼骨頭的毒瘡。比喻侵入內部而又難以除掉的敵對勢力 | ||
成語出處 | 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歐陽中鵠批跋:“陰棄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 ||
成語用法 | 作主語、賓語;用于比喻句 | ||
例子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這種行動不但不可以截斷京漢路的交通,而且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威脅,所以奉軍視為附骨之疽。” | ||
產生年代 | 近代 | ||
常用程度 | 生僻 |
附骨之疽 | |||
拼音 | fù gǔ zhī jū | 簡拼 | fgzj |
近義詞 | 反義詞 | ||
感情色彩 | 貶義詞 | 成語結構 | 偏正式 |
成語解釋 | 附:靠近;疽:毒瘡。緊貼骨頭的毒瘡。比喻侵入內部而又難以除掉的敵對勢力 | ||
成語出處 | 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歐陽中鵠批跋:“陰棄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 ||
成語用法 | 作主語、賓語;用于比喻句 | ||
例子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7章:“這種行動不但不可以截斷京漢路的交通,而且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威脅,所以奉軍視為附骨之疽。” | ||
產生年代 | 近代 | ||
常用程度 | 生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