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 | |||
拼音 | kū mù féng chūn | 簡拼 | kmfc |
近義詞 | 枯樹生花、絕處逢生 | 反義詞 | 暗無天日、生不逢時(shí) |
感情色彩 | 中性詞 | 成語結(jié)構(gòu) | 主謂式 |
成語解釋 | 枯干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fù)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jī)。 | ||
成語出處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shí)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 ||
成語用法 | 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 ||
例子 | 枯木逢春,陳花重放,舊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興的。(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shí)候》) | ||
英文翻譯 | a dried up tree comes to life again. | ||
歇后語 | 千年鐵樹開了花 | ||
謎語 | 枯枝發(fā)芽 | ||
成語故事 | 梁武帝時(shí),諫議大夫韋恕被貶為駟馬監(jiān)的判院。一天梁武帝的“照殿玉獅子”跑了,韋恕的手下沿著雪上的馬蹄印找到張果老的瓜園,韋恕帶全家去拜謝張果老。張果老看上韋恕的18歲的女兒,韋恕順從天意將女兒嫁給80多歲的張果老。 | ||
成語正音 | 逢,不能讀作“fènɡ”。 | ||
成語辯形 | 逢,不能寫作“蓬”。 | ||
產(chǎn)生年代 | 古代 | ||
常用程度 | 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