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是由市政府主辦,利用計算機網絡、衛星電視網絡和電信網絡,依托數字化、多媒體、交互式教學平臺,開展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市屬高等學校。學校創辦于1961年9月,文革期間停辦,1979年1月復辦,1985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單列為省級電大。
我校是中央電大44所省級電大之一,現有在編教職工2050人,兼職教師1109人。在讀生6.5萬人,每年新注冊人數近2萬人,非學歷教育年培訓近2萬人次。
秉承“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資源共享”的辦學原則,學校下設有人文學院、財經學院、管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四個開放教育學院,另有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附設職業技術學校,并在全市十區兩縣和部分行業、企業單位建立了50所分校(工作站),形成了政府辦學、行業企業辦學和社會力量辦學的多元化辦學體系。
全市電大建筑面積達8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5億多元,是廣州唯一一所能夠深入社區的高等教育學校。
校本部現有麓湖和中山四路兩個校區,建筑面積12萬多平方米,固定資產2.4億元。在編教職工224人(含發函待調人員,下同),長聘教師和兼職教師457人。在讀各類本、專科學生14998人,其中開放教育11061人。非學歷教育年培訓近2萬人次。
校本部建有萬兆校園網,麓湖校區以100兆專線接入中國電信互聯網,同時以10兆光纖接入廣州遠程教育中心網管中心共享中國電信廣州數據中心2000兆(2G)出口;并以10兆帶寬接入廣東省教科網,擁有小型機、存儲系統和20多套各類服務器群。此外,還擁有衛星電視接收系統、衛星IP接收系統、雙向視頻教學系統、流媒體課件制作系統等近20套教育信息化系統;92間多媒體教室、32間實驗實訓室、5間語音實驗室、3間視聽電子閱覽室;聯網計算機2223臺。專職教師每人配置一臺聯網計算機、一臺手提電腦。各試點分校建有主干百兆以上校園網絡,并以4兆以上帶寬接入互聯網。教學設施的建設與功能適應辦學發展的需要。
學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形式,依托廣州遠程教育中心的中國電信公網建立了遠程教學平臺,該平臺能夠滿足1萬人同時上網學習的需求,具有強大的網上教學和后臺監控功能,在國內處于較高水平。全市電大城域網與遠教中心中國電信公網的“雙網”并發,實現了與中央電大、各試點分校之間信息的實時溝通、資源交流和共享;實現了學生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的學習和師生網上交互,學生在校園內可通過城域網訪問平臺學習,在家里或辦公室可通過遠教中心的中國電信“公網”訪問平臺學習。
學校現有館藏圖書近10萬冊、超星電子圖書、書生電子圖書共155857種、非書資料3557種(不含課件)、中國學術期刊網27個專題全文數據庫(6600種)、國研網4個專題全文數據庫(102281篇)、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5000多種)、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報刊8200余種)。03年加入廣東網絡圖書館和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共享其引進的萬方中國學術會議等十余個全文數據庫。同時,圖書館利用清華同方TPI自建了開放教育專業專題等十多個小型數據庫。形成了網絡虛擬資源和實體資源相互補充、各具特色的混合式文獻信息資源格局。
學校重視教學資源建設,已開的選修課程100% 配備兩種以上相對穩定教學媒體;統設必修課程多種媒體教學資源配備率達100%。自建IP課件68門、IP復習課131門,網絡課程13門(其中精品網絡課程7門);校級優質省建課程13門。全國CIETE教育軟件評比、全國電大“東方燕園杯”多媒體課件大賽等獲獎課件9項。網上教學資源建設配套,師生網上實時與非實時交互活躍。評選首屆校級教學創新獎10項,其中4項獲全國電大首屆教學創新獎。
學校實踐教學特色鮮明,校本部依托企業、行業組建了14個專業指導委員會,以委員單位為主建立了38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采取集中和分散兩種方式組織開放教育學生到相關基地進行實訓實習或答辯,較好地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系統的零距離對接。
高校代碼:51393
所在省市:廣東
學校地址:廣州市曉園路123號
聯系電話:020-84272023
學校傳真:020-8427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