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醫科大學原名重慶醫學院,成立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而成。1985年更為現名。曾隸屬于衛生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現隸屬于重慶市人民政府。歷經近五十年的發展,重慶醫科大學已成為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的地方重點大學。
學校占地面積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醫療設備總值63494萬元,藏書66萬冊。2003年年底,學校在重慶市大學城征地1533410平方米(2300畝)為“縉云”新校區,目前新校區的規劃籌建工作已正式啟動。
學校設有基礎醫學院、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兒科學院、中醫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管理學院等8個學院和10個系(部)、1所衛生學校。設置專業有臨床醫學、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方向)、臨床醫學(生殖醫學方向)、臨床醫學(援救醫學方向)、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口腔醫學、醫學檢驗、醫學檢驗(生物醫學技術方向)、預防醫學、預防醫學(衛生檢驗方向)、醫學影像學、麻醉學、生物醫學工程(醫療器械方向)、英語(醫學英語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藥衛生方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方向、中醫學(中醫骨傷方向)、中藥學、中藥學(中藥制劑方向)、護理學、護理學(護理應用技術方向)、藥學、藥學(藥物應用技術方向)和公共事業管理(衛生管理方向)、公共事業管理(醫事法律方向)共25個本科專業及專業方向;有附屬醫院5所,其中三所醫院為三級甲等醫院,附屬第三醫院正在籌建規劃階段。共有病床近2775張,年門診量242萬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8萬人次。非直管附屬醫院4所,教學及實習醫院15所。
在校學生18279人,其中博士生293人,碩士生1271人,普通本、?粕6592人;高職本、?粕5235人成教本?粕3758人,留學生100人,中專生1030人。
在職職工4834人,其中教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5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764人;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498人。教師中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3人;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2人;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的教師9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7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基金、青年教師獎基金資助4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名單37人、重慶市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46人;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9人;首批入選“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教師37人;有111位專家、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現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市級重點學科22個;省部共建實驗室2個,省重點實驗室5個;有10個研究所,21個研究室(中心);有博士后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2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51個;博士生導師137名。
學校先后承擔了國家六五至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新藥基金項目、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項目等高層次科技項目,同時還承擔國際合作項目的研究。2004年執行各級科研項目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篇,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關于2003年論文檢索結果的分析報告獲悉,我校在國內重要期刊發表論文排序居全國各類高校第37位。學校出版的《重慶醫科大學學報》、《中華肝臟病雜志》、《臨床超聲醫學雜志》、《兒科藥學雜志》和《醫學教育探索》等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自1978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及部、委、省等各級科技成果獎490項。獲國家發明專利等各類專利26項。我校研制的聚焦超聲腫瘤治療設備(超聲聚焦刀)屬世界首創,是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儀器,已出口亞洲、歐洲多個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共選派近千人次赴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蘭、瑞士等國家及香港地區進修、留學參加學術交流;邀請了近千人次的外國專家教授來校講學訪問;聘請了65位來自美、日、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荷蘭、泰國及香港地區的醫學專家為我校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
歡迎廣大有志青年報考!
高;拘畔
學校名稱:重慶醫科大學
高校代碼:10631
所在省市:重慶
學校地址:重慶市歇臺子
聯系電話:023-68811347
學校傳真:
高校代碼:10631
所在省市:重慶
學校地址:重慶市歇臺子
聯系電話:023-68811347
學校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