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入黨難不難
大學生入黨已經成為今天中國大學的一個潮流,一個特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學入黨難不難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入黨難不難問題
要看大學和專業,省屬院校難度低于教育部部屬院校,理工科專業難度低于中文、外語、政治、經濟管理之類的文科專業!原因如下:省屬院校指標多,文科專業畢業從政入黨需求高!
比例只有百分之八還不到,要成績好,還要表現優秀.你如果想入,就要可班上同學搞好關系,這是群眾基礎,再就要好好學習,還要多參加活動!多表現自己!多和黨員交流!
學校里面主要是以成績來衡量學生的,當然其他的德育之類的也很重要,不然很多學校怎么會有德育分呢,這個其實就是要多參加活動,這兩點做到的話,還要主動向黨申請,積極學習黨課等。說了這么多,還是要有一顆向著黨的心,入黨態度很重要,如果態度就錯了,入了黨之后也發揮不出什么作用,甚至會有背向人民的去向。
大學入黨動機
大學生是當代中國的領軍式人物,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主力軍。然而,這又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生長在改革開放最卓有成效的年代,也處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巨大變革和壓力中。作為其中的一員,我深深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對當代大學生的引領作用;并且深深體會到,一名當代大學生所持有的應該是客觀的、先進的,并且富有活力的思想觀念。在這個群體中,入黨,或者說最終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是我們一入學就樹立的政治奮斗目標。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我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按期向黨組織提交思想動態報告。但是,在行動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我們,是否曾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入黨動機到底是什么? 數據顯示,在我設計的調查問卷中的大學生中(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但是還沒有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大約2..8%的大學生選擇“信仰共產主義”,約34.91%的學生選擇“為他人、社會多做貢獻”。這說明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持有積極、健康、正確的入黨態度;然而,真正值得關注的應在于剩余的三分之二。入黨動機可以劃分為以下五種:理想型動機;進取型動機;從眾型動機;虛榮型動機;功利型動機。在此,我將具體闡述我對上述五種入黨動機的一點看法。
根據黨史和我黨的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來看,理想型動機類型的學生入黨動機純正,他們的政治覺悟高,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黨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濃厚的感情。在我看來,所謂理想動機,是以原始的黨情為根本出發點,以最高的黨員境界來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一名在思想上、政治上、精神上、甚至靈魂上都強烈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標桿式人物。然而這類的大學生,我只能感嘆,少之又少,甚至是微乎其微!社會的大發展,經濟的飛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讓我們有種錯覺,也許這種錯覺正在形成,也許已經深入到一些人的腦髓中,那就是人們精神支柱的粗糙化,已經被打磨光滑的精神,還能夠剩下多少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所屬群體很失望。從小接受教育,至今步入高等學府,我們的思想覺悟有多大的提高?是不是像我們升學一樣,一步一個臺階呢?我想答案并不是那么肯定。如今功利化的教學模式著實應該改改了,如能把精神境的界提高到第一位的話,我想情況可能會有大大的改觀吧。
我自己的入黨動機嚴格的說是屬于第二種:進取型動機。對于此種動機的評價,我歸納以下要點:此類學生雖有較為純樸的上進心,但他們將入黨作為自己追求學業上的成功與完美的重要附加因素。這部分學生要求入黨,主要是大眾傳媒的刺激,受社會輿論(尤其是學校入黨機制)的激勵,受家長或親友的鼓勵。嚴格地說,他們的入黨動機不純正。大學生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作為一名社會人,絕對不夠成熟。事實上,就算是三十而立,也難不被自己生活的圈子左右。學校往往在發展黨員的時候,著重考察大學生的學習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吸收進去的入黨積極份子在普通學生中,是較為優秀的,是有進取心的。所以,以進取心為入黨動機,表面上看起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深入了講,根本不夠格。
這種進取心必需有個前提才行,我是為何而不斷進取?為自己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處于微小的物質層面;那在精神層面上呢,必需把共產主義的信仰拿出來,這才是一名合格的黨員的條件。不要說它空,不要說他假,只是你做得的不夠好,只是你的思想境界不夠高。通過端正思想和態度,培養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正確理想,實現做一名真正共產黨人的目標是指日可待的。事實也是如此,這些大學生是黨組織爭取的主要對象,價值取向基本正確,主要通過從政治角度提高對黨的性質、宗旨目標等黨性認識,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取向,不斷反思,定有大成。
針對剩下的三種入黨動機,我給的定位是:這三種動機不僅是錯誤的,更是有害的,對于大學生這個群體來說,腐蝕的不僅是他們的心靈,更腐蝕了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要堅決“打擊”。 從眾型動機,虛榮型動機和功利型動機都犯了同一種錯誤,那就是在利我還是利他上,他們選擇了前者。當一個人有從眾行為的時候,這就證明了他是沒有思想的,希望在“隨大流”中做到“我也不能吃虧”,“有好處我也得分一杯羹”。而虛榮動機的大學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虛榮的背后是無止境的攀比,這種虛榮心是萬萬要不得!倘若有一天他站在制高點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就站在生命的盡頭了呢?最后是功利性的入黨動機,這讓我想到了前—“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這三句話,而持有功利性入黨動機的大學生,或許就能把這三句話改頭換面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