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學生入黨思想匯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通用3篇)
2023年大學生入黨思想匯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篇1
敬愛的黨組織:
在文化領域,流傳著一種說法: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個民族的文化成果只有讓世界分享,才會獲得更強的生命力。當今世界上,我們既置身于文化的交流,又面臨文化的競爭,要讓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文化大放異彩,雄踞世界文化的奧林波斯圣殿,我們既要保護自身文化的特色,又要加強輸出與交流,與世界共同分享人類的文明成果。
正如xx屆六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國擁有舉世無雙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是我們進一步發展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雄厚基礎。但也毋庸諱言,中華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部與內部的雙重危機:從外部看,各國紛紛重視搶占文化制高點,軟實力競爭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如美國政府部門就試圖用英語和所謂符合美國人民意愿的美式價值觀一統天下;個別國家對我文化資源進行盜用和掠奪,試圖腰斬我歷史文化根脈、擠壓我現實文化發展空間,對我國文化安全構成了威脅。從內部看,隨著洋文化和外語教育對我國社會各個領域的全面滲透,一些人喪失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迷失了文化走向,對外來文化產生了崇拜和依賴,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語和傳統節日產生了疏離感。長此以往,不僅將使我國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對人民的向心力和維系力發生危機,而且有可能使中華民族文化日益失去自有的特色,陷入存亡絕續的境地。
在xx大提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的今天,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綜合國力,增強國民幸福感,建設億萬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離不開民族文化建設。從目前我國文化“危機內外交迫”的形勢來看,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大放異彩。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建設,必須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歷史的文化遺產和當今的文化創新,尤其要萬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丟掉自己的東西,是最沒出息,也是最沒前途的。第一范文網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生命和不竭動力,而繼承又往往是創新的基礎。數千年來,哺育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傳統文化仍然是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生活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世代相傳,心靈相通的紐帶不僅在于黑頭發、黃皮膚這些表征性的東西,更是緣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
傳承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為了讓子孫后代永遠牢牢記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數百年來的戰亂中,堅定信念、浴血奮戰、前赴后繼、寧死不屈,就是因為我們有積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來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中華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所組成的。它不僅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弘揚,更需要子孫后代的傳承。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有決心學好這些我們文化中的精髓,讓自己的頭腦被知識武裝。
此致
敬禮!
匯報人:
20xx年X月X日
2023年大學生入黨思想匯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篇2
尊敬的黨組織:
近期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感受頗深。特向黨組織匯報。在xx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并‘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總理XX年在哈佛大學發表了重要演講。 他說:“昨天的中國,是一個古老并創造了燦爛文明的大國。中國擁有502019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2019多年前,就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以及其他許多也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學說流派。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許多珍貴品,許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東西。比如,強調仁愛,強調群體,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天下為公。這些傳統美德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系與調節作用。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這是1949年建立新中國后,中國領導人向世界宣布對中國古圣先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追求。遺憾的是目前,部分大學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有些人在追求‘‘西化”的同時,拋棄了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思想意識出現了偏差。因此,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新時期道德規范,需要傳統文化熏陶,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一系列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無處不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材寶庫。
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平政愛民和舉用賢才的政治思想。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和“人為貴”的管理理念。超越了時代,不斷地為人們提供智慧和啟迪。儒家文化強調社會整體利益至上,倡導見利思義,倡導胸懷天下、報同忘身,強調“謙恭禮讓”、‘‘寬以待人”,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處理好人際關系均具有積極作用。儒家文化用平實、親切、易懂、易記的語言進行論述,內容系統,可接受性強,對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定要為弘揚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作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此致
敬禮!
匯報人:
20xx年X月X日
2023年大學生入黨思想匯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篇3
敬愛的黨組織:
在我看來任何一種思想文化的產生,都有其一定的歷史發展基礎。正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有三大理論來源一樣,我們今天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馬克思主義一百多年來所創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幾十年來創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思想基礎上所形成的。因此,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淵源。
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建設,必須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歷史的文化遺產和當今的文化創新,尤其要萬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丟掉自己的東西,是最沒出息,也是最沒前途的。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生命和不竭動力,而繼承又往往是創新的基礎。數千年來,哺育了中華兒女的優秀傳統文化仍然是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生活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世代相傳,心靈相通的紐帶不僅在于黑頭發、黃皮膚這些表征性的東西,更是緣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續。
我們今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不是摒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是要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新的時代要求,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繼續發揮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的強大作用。因此,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用科學的態度,用可行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重大作用,以傳承中華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需要。國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終是以文化為載體流淌在國人心中的。它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行為及生活方式。一個國家的強大,其經濟是與文化成正比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創造和積累,積淀著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因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勢必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今后發展和繁榮的肥沃土壤。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民族的氣節、民族的傳統、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愿望等組成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們是民族的歷史見證和發展腳步的痕跡。它必然體現著民族的精神,活躍著民族的靈魂。民族的親情也在其中得到鞏固。在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中,悠久的中華文明得以生長,中華大家庭得以延續,炎黃子孫在數千年的延續的傳統文化中得到了傳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我們必須承認:正是有了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中華文化才源遠流長,才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才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國學大師。
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淀起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成為一條繡滿基因密碼的金絲帶,以其無邊的法力在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中傳承。高度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對其進行科學的傳承,就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需要。
綜合國力,綜合了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指標。不僅僅是指經濟方面的幾項國際通用指標。既然它是綜合的,代表著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傳統、民族愿望的民族文化,當然也應該是其有機的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傳承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為了讓子孫后代永遠牢牢記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數百年來的戰亂中,堅定信念、浴血奮戰、前赴后繼、寧死不屈,就是因為我們有積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來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中華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所組成的。它不僅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弘揚,更需要子孫后代的傳承。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有決心學好這些我們文化中的精髓,讓自己的頭腦被知識武裝。
此致
敬禮
匯報人:diyifanwen
20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