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大學生積極分子思想匯報:英魂常在,舊景新顏
敬愛的黨組織:
“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原本以為所有的烈士陵園都是這幅肅穆凄冷的場景,會讓人肅然起敬,也會讓人壓抑沉默。怎知施洋烈士陵園卻無比地歡樂祥和……或許,那樣的場面才是對先烈最大的慰藉吧。
2012年6月20日,我們第78期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第七分黨校管理學院第二小組的全體同學們在早上七點多前往施洋烈士陵園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瞻仰先烈遺跡,感沐革命精神。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還很早,走進陵園就看到了一群群晨練的人們,有打太極的仙風道骨的老人,有跳國標的活力四射的中年人,還有追逐打鬧天真爛漫的孩子,好一副祥和的晨練圖,原本肅穆的心情豁然雀躍起來。我們一路暢然地向陵園深處走去,直到走到施洋烈士紀念碑前才停住腳步,亦停住歡快的心情。抬頭仰望這座五米高的紀念碑,我們無法描述自己當時的心情,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先烈的感激,是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對前輩的崇敬,還是思古睹今心頭油然而生的感慨。索性不去多想,靜靜立于碑前,再一次在心中細數在進行參觀準備期間從網上以及大家的討論中了解到的施洋烈士的一些信息:
施洋,湖北人,為尋求革命真理,曾先后在警察學校和法政學校學習,他加入律師工會后一直致力于保障人權,伸張公理,被廣大平民成為“勞工律師”。1921年10月,施洋參加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工作,積極從事有計劃的工人運動。1921年底赴長沙向毛澤東學習發動農運,與毛澤東、正在長沙請湘軍援鄂的辛亥革命元老孔庚三人結拜為兄弟。1922年6月,施洋加入中國。同年7月底,施洋領導漢陽鐵廠取得了罷工勝利,后參與組建武漢工團聯合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舉行總罷工。施洋是罷工的領導者之一,后被補就義。無論是在敵人的法庭上,還是面對敵人黝黑的槍口,施洋都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壓倒了敵人,表現了一個員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對堅強信念。施洋就義后,漢口數千人力車夫在各碼頭設祭表達哀思。1927年,“二·七”4周年時,武漢群眾同國民革命軍70萬人舉行“二·七”4周年紀念大會。會后,武漢各界群眾為施洋、林祥謙等“二·七”英烈掃墓并在江岸舉行“二·七”烈士紀念大會。后來,毛澤東在延安舉行的“二·七”紀念大會上給予了施洋高度評價。1939年,為紀念“二·七”工人運動的偉大先驅,湖北黨組織和湖北全省工團聯合會將施洋的遺體安葬在武昌城外洪山腳下,由江岸鐵路分工會立“施洋先生之墓”碑。1953年,在武昌洪山修建了施洋烈士陵園,烈士遺體由山腳遷至山腰,建起巍然挺拔的“施洋烈士紀念碑”和烈士半身塑像。
這些文字游過我的腦海,幻化成一幅幅鮮活如在眼前的畫面,先烈的壯志偉業已然遠去,卻又永遠不會逝去。行至墓前,看到青松上紙扎的白花上面寄托了人們的崇敬和懷念,不禁自覺慚愧,為何以前沒有經常來看望、緬懷這位就長眠在我們身邊的革命先烈。我們一大群滿懷感慨的青年人齊齊向施洋烈士墓三鞠躬,之后我們一行人主動向正在打掃陵園的大叔請求,希望能夠親自清掃一下施洋烈士的陵墓。清掃工作完成后,我們依依不舍地向陵園外走去,然后靜靜離開,我們的實踐可以算是結束了,但心中的震撼遠遠沒有平靜,讀了多少年的書,看了太多描寫烈士墓的文字,已經不會再唏噓感嘆,但真正來到這里,才明白什么是壯烈,什么是感動,什么信念,什么是榜樣,什么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