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大學生入黨自傳(二)
我叫,男,1988年8月23日出生于xx省x市xx鎮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XX年5月加入中國共青團,并于XX年11月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就讀于xx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06級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專業。
在我還處在童年的時候,父母并沒有給我很好的教育,因為他們要忙著耕種,農民就是這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在我聽他們說,當初他們并沒有要我考上大學的概念,因為那時候并不開明,以為我長大之后還是繼續做農民吧。不過還好我比較聰明,我想說,我靠努力考上大學,我可以做的更好了。
上小學后,學習上,刻苦努力,爭當先進;勞動中,不怕臟,不怕累。早小學一年級光榮地假如了中國少年先鋒隊。扶摸著胸前的紅領巾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將來還要向團組織靠近。如果說在小學時,我還比較的幼稚,那么進入初中以后,在我的思想上已經有了一個朦朧的人生觀,世界觀。我渴望加入共青團,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初中一年級下學期終于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入團宣誓。當父母得知這個喜訊后,表揚我是黨的好孩子,并且提醒我不要驕傲,繼續努力,將來想黨組織靠攏,我又有了新的目標,并時刻為達到目標而努力。
XX年9月,我升入了高中。這時的我,已經基本形成了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時我對黨組織也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所以我第一批寫了《入黨申請書》。在高中期間,我成績優異,一直擔任班上的班長一職。學習中刻苦努力,工作中塌實肯干,生活中團結關心同學,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稱號。因為表現突出,在XX年6月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并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業余黨校的學習。
學習中,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祖國,了解到黨,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及不平凡地了八十多年,在著八十多年里,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我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分為兩個大階段。第一個大的階段從1921年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階段是以黨的領導全國人民開展武裝斗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為內容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經歷黨的創立與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第二大階段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現在,期間經歷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的過度,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文化大革命和新的歷史時期,全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高考對我來說是灰色的——沒考出好成績。當時,我的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甚至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現在我要說如果那是生活向我發起的一次挑戰的話,我不會后悔自己所做的選擇。來到xx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后(原名物理系),剛開始時,生活的比較的低沉,后來,我和幾名學生黨員交流,以及老師的幫助,我終于走出了低谷,開始了新的生活。
我認為做為一名學生干部,才可以更好的為同學服務,帶領同學共同進步。所以,我先后參加了班級和院內學生會的競選。在參加院內學生會競選時,我經過了認真的思考,最后選擇了生活部。因為我覺得生活部是最臟最累的一個部門,但它卻又是可以和同學直接接觸,可以鍛煉自己的地方。所以我從班級的團支書和院學生會生活部干事作起,從最地層作起,后來作過生活部部長,直到現在的物理學院學生會主席。同時我也知道,我對黨的認識仍較膚淺,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鍛煉來提高自己。當組織考驗我,幫助教育我,并送我到學校的黨校學習班進行學習,提高我的理論及實踐水平。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列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通過學習,還懂得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國際上還比較的落后,但是落后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們的政治路線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重點,堅持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堅強黨風和廉正建設,堅持黨餓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也必須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通過學習,我對黨的性質,知道思想,綱領,路線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我們的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具有鐵的紀律的政黨,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的政黨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才能振興中華。
通過學習,我不僅在思想上得到了全面的武裝,還在學習上刻苦努力,而且積極參加黨,團組織的各項活動,為同學服務,主動向組織靠攏,定期寫思想匯報,爭取黨組織對我的幫助,把理論和實踐聯系到一起,并運用到時間當中。我要談談在學習生活中具體表現:
作為班級里的團支書,我多次組織同學學習團和黨的知識活動,組織黨課學習,并配合班委搞好班級的日常管理;作為院生活部部長,我盡心盡力,為鼓勵大家搞好寢室和教室的衛生,保證良好的學習和休息環境,先后組織舉辦了“文明寢室評比”、“教室設計大賽”等活動,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好評;身為伙委會成員,我每周三次到北一食堂做“咨詢員”,為食堂和同學架起一條溝通的紐帶;作為學生會主席,深知身上的責任,為配合學校開展“對大一新生持續性、延展性教育活動”,組織了“博士論談”,博士們用平凡的語言感染了每一名學生;并組織配合迎新生和學校運動會,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好評。在做工作的同時,不忘學習,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班級前列,綜合素質測評成績穩居班級前五名,并且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