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材料個人自傳(通用3篇)
入黨材料個人自傳 篇1
本人,性別男,漢族人,于1987年4月26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系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應用電子班學生,現(xiàn)擔任本班團支部書記,院報記者部部長、現(xiàn)擔任院文學社副社長。
我的家庭背景不好,由于地區(qū)經濟的相對落后,所以從小就完全靠自學成材。母親沒有念過書,但她是一個心底善良、勤勞仁慈的母親。一個人的成長家庭教育是很關鍵的,而家庭教育這一重任基本上就由母親給承擔了,母親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她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無不感染著我,還記得小時候母親教育我說:不要沒大沒小的亂叫,到外面去玩該叫叔叔的就得叫叔叔,該叫嫂子的就得叫嫂子,要是我叫錯了或是亂叫了,只要她聽到后就會狠很的教育我。從這樣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母親是一個為人很真誠,有著謙虛嚴謹,細致謹慎的為人作風。我媽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很有用的,每次把我說得沒有話回辯了才算完。也就是媽媽的直接影響下我慢慢的長大了得到了村里人一致好評。
1995年我正式接受學校教育,母親是一個不會用華麗語言說話的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她卻經常用這一句平凡得不能平凡的話來鞭策我。母親沒有能夠讀書完全是因為她們出生的環(huán)境和背景,所以她也經常講自己的苦衷,把希望都寄托到了我們的身上。我牢記母親的話,上小學后,學習上,努力刻苦,爭當先進;勞動中,不怕臟,不怕累。最后在小學三年級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少年先峰隊,我撫摩著胸前的紅領巾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更加進步,將來還要向團組織靠攏。父親早年也是村干部,在很多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都直接感染著我。
XX年我考進了x中學,在這個陌生的城鎮(zhèn)環(huán)境下,我決心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和自己曾付出的努力,我更加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學習上,一絲不茍;生活中,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工作中,認真負責,是老師的好助手。在初中二年級終于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入團宣誓!從此我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模范帶頭作用,帶領全班同學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而且使全班同學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進步。我在團里接受黨的教育,不斷提高自己,同時也渴望著,終有一天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
XX年的夏天我考上了縣里的一個民族中學,熟悉的學校卻有著新的環(huán)境,那時的我對生活充滿了無比的希望,學習勁頭十足,精力充沛,學習成績一年比一年優(yōu)秀。在高中學習期間,我也很關心時事政治注重自己在思想上的提高,經常寫涉及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通訊稿,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和豐富自己的思想。在高中期間,我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通訊員”,優(yōu)秀“三好學生”,我的作為得到了班主任的肯定,也得到了校領導的高度評價。
20xx年夏天我高中畢業(yè),我邁進了xx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北院,專修應用電子專業(yè)。這一“闖出來”翻開了我人生征程嶄新的一頁,我對著新的目標開始了新的奮斗和跋涉。入學不久,我就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經過嚴格考核參加了學院第四期業(yè)余黨校培訓,在此次培訓中我沒有辜負老師和同學的希望,踏踏實實工作學習,經常為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關心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同時,我為了更嚴格要求自己,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我主動加入到了校報工作中來,選擇了院文學社----太陽石文學社。在文學社的采訪中我間接和直接的與老師交流和溝通,思想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在文學社工作也很出色,得到了曾志剛,王俊林,鄧涵俐等有著豐富辦報經驗的同學的認可。由于我的工作出色于大一二期就從文學社的評論部調到記者部擔任校機關采訪新聞團團長;大二上就很順利的擔任了記者部副部長,再到現(xiàn)在的記者部部長。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我被文學社評為“校報工作積極分子”,“院報模范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自己不但在社團中工作出色,在班級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
大一我乃班上一介草民,但是我也默默無聞的支持班上的工作,一切作為別人都有目共睹,在大二上我就正式加入到了班上的管理工作中來,很高興成為了班委會中的一員,擔起了班團支書這一重任,自我擔任團支書后,我本著盡心盡責,犧牲自己,服務同學的原則,把班67顆心凝聚到了一起,把班級氣氛搞好了,學習氛圍搞濃了。在這一切的工作中我慢慢的長大,我再一次表明了要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決心,決心時時處處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作為學生,要以學為主。我深深懂得,人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遠大理想,無止境地追求,才會生活得更有意義。我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積極進取,努力向黨組織靠攏,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黨的章程,對黨的認識逐漸清晰,同時我也知道,我對黨的認識仍較膚淺,需要不斷學習與鍛煉來提高自己。黨組織考驗我,幫助教育我,通過參加黨校的培訓班學習,我的政治理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對黨的認識又有進一步提高,更對我的入黨動機端正有了很大的幫助。從此以后,我對黨組織更加向往,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渴望愈加強烈,無時無刻都用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磨礪自己,如饑似渴的學習黨的理論,用這些強大的武器指導我的前進。
回顧我的成長過程,除了自身努力,主要是學校黨組織對我的培養(yǎng):不僅在思想上啟發(fā)提高我的政治覺悟,還給我壓擔子,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我成長的機會,使我在政治上日趨成熟,在組織的關心教育下,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收獲。長時間的學習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廣泛的社會實踐,使我入黨的愿望更加強烈,信念更加堅定。
在前不久的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的“八榮八恥”,我個人認為對指引大學生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們大學生努力拼搏的一站燈塔,一個航標。作為一名時代青年,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一名即將跨入黨組織大門的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更要嚴要求、高標準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成熟,在努力搞好自己學習的同時,加強社會實踐鍛煉,并時時刻刻以“個代表”思想為指導牢記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以自己的模范行動時刻保持黨的先進行,以黨校三尺講壇為陣地,忠誠黨的事業(yè),不斷加強政治修養(yǎng),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帶動全校同學人人爭表率,班班創(chuàng)先進!
入黨材料個人自傳 篇2
我叫陳康木,是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yè)05級學生,男,漢族,1985年12月5日出生于廣東省湛江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父親陳信成,中共黨員,在家務農,是一名中共黨員。母親李志清,是一位農民。我的主要親屬有一個叔叔陳陽春,在平城小學做校長。
在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我快樂地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立下了為共產主義偉大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志愿。
父親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他勤勞,熱愛黨。他的言行在我心中種下了對中國共產黨無限崇敬和熱愛的種子。
1992年9月,我上了小學。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開始轉變?yōu)橐粋熱愛學習的小學生,老師的教誨使我更加熱愛祖國。在小學期間,由于是兒童時期,沒有太多的壓力,過得十分愉快。班干的經歷鍛煉了我的責任心。
1999年6月小學畢業(yè),我考入了吳川市川西中學。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年齡的增長,我在思想上逐漸懂得,青年人要成長進步必須靠近團組織,主動接受團組織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通過組織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在初二時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共青團是中國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的得力助手和后備軍。當我在團旗下舉起右手莊嚴地宣誓時,心潮澎湃!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全面發(fā)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帶頭作用,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跨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初二的時候,一位叫陳賢妍的老師,她是我們的班主任,對我們要求十分嚴格,在她的幫助下,我改變了原來懶惰的學習態(tài)度,開始努力學習。在思想上更多地意思到自己作為一名學生應該做些什么,不應該做些什么。初三的班主任,對我很關心,是他的鼓勵讓我度過了壓力大的初三生活。
XX年6月中學畢業(yè),經過努力,我順利地考上了湛江市第一中學,這是我們市的重點高中,在這里,我得到了更加優(yōu)秀的教育。在這里,我體會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在高二的時候,班主任
陳健使我從一個內向的人變成一個外向的人,焦急能力大大提高,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更加積極。在高三的時候,語文老師陳小琴的關懷,讓我感動,在我失敗的時候,關心和安慰我,同時由于家庭困難,老師也在生活上幫助了我。
XX年我高中畢業(yè),順利地通過高考,幸運地考取了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yè),翻開了我人生征程嶄新的一頁,我對著新的目標開始了新的奮斗和跋涉。對于大學生活,我充滿激情。
在一些作為黨員的師兄的教育和影響下,我對黨慢慢的認識,努力學習黨的知識,向黨靠攏,我尊嚴地交上了我的入黨申請書。
一年級,我積極參加了黨課學習。通過學習,使我對黨的性質、綱領、宗旨、指導思想、組織原則和紀律、黨員條件等黨的基本知識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提高了對黨的認識,懂得了怎樣爭取做一名共產黨員。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與此同時,我十分重視政治理論課和時事學習。系統(tǒng)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礎課程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使我在政治覺悟、思想修養(yǎng)、文化科學知識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我更加深刻認識到我們的黨不愧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改革開放才能順利進行,跨世紀的宏偉目標才能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才能建成。
大二上學期,我被選為班里科技委員。擔任團支部干部,這是團組織對我的信任,也是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思想,增長才干,鍛煉提高自己的極好機會。在大二下學期,我被選為院學生會學術部部長。我要正確處理好學習和工作的矛盾,努力工作,以實際行動接受黨組織的考驗。
自己是經歷著改革開放,體會到黨的偉大領導作用,家里生活的改善,使我對黨的方針政策更加深入理解。在大學是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努力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努力學會做人的道理,努力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黨員。
作為入黨積極分子,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與共產黨員標準相比,自己還有很大差距。但我會努力改正這些不足的,希望黨組織多多對我進行幫助和教育。
入黨材料個人自傳 篇3
吳是我國著名的航空發(fā)動機專家,是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動機事業(yè)的奠基人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彌留之際,對相依相守了66年的老伴說了三句話:“一切從簡,不要給組織添麻煩;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把積蓄的10萬元拿出來,幫我繳納最后一次黨費。” 4月14日,中央組織部組織局副巡視員韓旭同志前往看望了吳夫人華國,并送來吳老生前最后一筆“大額黨費10萬元”的收據。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組織部、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有關負責同志也一同前往看望。
吳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社會主義無限熱愛,對黨無限忠誠,是“兩個務必”的忠實踐行者,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實踐者。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中,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公司黨組號召全體黨員干部向他學習。他的先進事跡在航空工業(yè)、軍工系統(tǒng)和社會上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一、堅定理想信念,忠誠于黨
吳生在舊中國,他目睹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腐敗,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吳老在1938年流亡途中看過一部電影《悲慘世界》,其中有一句臺詞,影響了吳老一生——“人生是施與不是索取”。93歲高齡的他在20xx年2月1日寫給中航工業(yè)老干局的信上說:“又是我每年多繳黨費的時候,我真誠地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交出第46年多繳黨費4000元,這一點綿薄之力,僅能表達我對黨忠誠熱愛的心意。” 而在此之前,吳老已經從1963年開始,除正常繳納黨費外,連續(xù)46年 多繳黨費累計11萬多元,為“希望工程”、災區(qū)等捐款累計9萬多元,臨終前又立下遺囑,拿出積蓄10萬元作為最后一次“大額黨費”。
1955年,國家考慮到吳老的貢獻,給吳老定的工資是273元,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也就二三十元,車間主任的工資是六七十元,吳老多次請求降薪未允,于是,從1963年開始,吳老每月多繳100元錢黨費,這一下就堅持了30年。從1994年開始,吳老每年向中組部繼續(xù)多繳黨費4000元-5000元。吳老說:“建國初期國家一窮而白,百廢待興。我的工資那樣高,脫離群眾,為表心意,多繳黨費。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為了國防急需;改革開放30年,我國還有1400萬貧困人口;進入21世紀,與某些國家相比,我國底子薄、科技落后,多繳黨費,就是想體現(xiàn)我一個黨員的黨性意識。”
然而,吳老自己和家人生活一直很節(jié)儉。吳老的家里仍然是上世紀80年代的舊家具,華國老人說:“從1982年搬進這個房間里,家具就沒有換過。” “我們一輩子過得都很簡單,平平淡淡,有一次,吳衣服破了,女兒說要給他買件新的,他連忙說,沒關系,沒關系,補一補還能穿。”
就是這樣兩個省吃儉用的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繳出巨額黨費和巨額捐贈時,一點都沒有猶豫。吳老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tǒng)美德。他選擇參加革命跟共產黨走完全是一種自覺行為,是覺得共產黨的綱領與自己的價值理想相吻合。
在文革期間,吳老受沖擊、被揪斗、關牛棚,但絲毫沒有動搖他對黨的信念。蘇聯(lián)解體、東歐巨變的時候,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研究、分析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經驗教訓,堅信社會主義一定能夠勝利。他說:“歷史證明,選擇投奔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光榮和幸福。”
二、獻身航空動力,報效國家
在吳老人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是與航空相依為命的。
吳老中學的最后一年,日本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中,吳踏上了流亡之路。在西南聯(lián)大,他想盡辦法改學航空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放棄大城市的生活,一頭扎進貴州大定的“烏鴉洞”,從此與飛機制造結下不解之緣。之后,在遠涉重洋的國外學習中,親身感受到美國的種族歧視以及對華人的傲慢和侮辱,更加堅定了他報效祖國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后,從重工業(yè)局航空籌備組到航空部科技委,他先后主持了渦噴5、噴發(fā)1A、紅旗2號的研制,吳老在一個叫做“黎明”的工廠親手點亮了我國航空動力事業(yè)的黎明,為后來“昆侖”和“太行”發(fā)動機的定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上世紀60年代,吳老較早地把 “斯貝”發(fā)動機介紹給國內同仁,后來又親自主持了“斯貝”發(fā)動機的仿制直至最后成功。離開一線以后,吳老還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部航空發(fā)動機標準規(guī)范的編制,使我國的飛機發(fā)動機研制生產有矩可循。他為我國的航空工業(yè)、特別是航空發(fā)動機事業(yè)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僅如此,吳老一生都在為理順飛機發(fā)動機研制的體制機制奔走呼號,1998年,82歲時,吳老歸納總結了11條“我國航空工業(yè)需要統(tǒng)一的認識”問題,在84歲、85歲高齡的時候,仍然撰文分析國內外飛機發(fā)動機研發(fā)的經驗教訓,闡述飛機發(fā)動機預研的重要性。
吳老的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的承認,然而,在吳老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除了對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懇切建議外,看到最多的卻是他對自己的不斷反省。直到臨終前的幾天,他還拉著前來看望他的劉大響、彭友梅等人的手,懇切地說:“我有三句話,第一句,我這一輩子,沒有為國家航空發(fā)動機事業(yè)打下一個好基礎,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我應該檢討自己;第二句,航空發(fā)動機一定要加強預研,動力先行,基礎打不牢不行;第三句,你們一定要敢說真話,不要怕得罪人。” “拜托你們一定要轉達給有關領導,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航空發(fā)動機搞好。”
中航工業(yè)集團的宗旨是“航空報國、強軍富民”,吳老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一理念。當他冒著炮火發(fā)愿學航空的時候;當他在潮濕泥濘的“烏鴉洞”里埋頭工作的時候;當他謝絕美國公司的高薪挽留回到民不聊生的祖國的時候;當他在沈陽創(chuàng)建新中國第一個飛機發(fā)動機設計室的時候;當他輾轉閻良為自主研制發(fā)動機挑燈夜戰(zhàn)的時候;當他在為航空工業(yè)不辭勞苦奔走呼號的時候,“航空報國”早已融進了他的血液里。
三、刻苦學習知識,心系人民
吳老一輩子淡泊名利,卻十分注重學習。
他曾多次說自己的腦力不好,智力平平,無論是在揚州中學還是在西南聯(lián)大,都不是高材生,但他堅信“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因此,勤奮好學成了他一生的習慣。
在吳老的病房里,枕邊放著兩份報紙和一本雜志,《人民日報》、《中國航空報》和《求是》雜志。每天堅持讀《人民日報》和《求是》雜志是吳老堅持了幾十年的老習慣,而《中國航空報》上有關集團戰(zhàn)略的文章他更是一字不落地閱讀。黨和國家的政策走勢,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進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每一個腳步,都在吳老的心里。
吳老在西南聯(lián)大上航空系的時候,金希武老師曾對他說過一句話:“一定要注意閱讀一些科學技術方面有影響的雜志、刊物,隨時了解和掌握國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情況。”這句話吳老銘記一生,也堅持這樣做了一輩子。在吳老的書房里,靠窗放著一張折疊方桌,就是在這里,吳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讀書學習,單單是讀書心得筆記就寫了20多本。
吳老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職工這樣做。他要求大家白天生產,晚上堅持學習,學習國外的技術資料,學習外語。在吳老的帶領下,那時候的黎明廠學習蔚然成風,每天晚飯后辦公樓里燈火通明,大家都在學習。正是這種進取精神,幫助我國羸弱的航空動力事業(yè)走過了最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
吳老在病重期間也不忘關心別人,為了讓護工多睡一會兒,每天早上天亮以后,他就一次兩次地自己爬起來。“在近年來提出‘以人為本’,我以為,這個‘人’不是指‘我’,是指‘你’,是指‘他人’,每做一次事情,要首先為別人著想,要幫助人。”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成為吳老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
吳業(yè)績和優(yōu)秀品格,贏得了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干部的敬佩和贊揚。作為技術主帥,他高瞻遠矚,運籌帷幄,謙虛謹慎,注意發(fā)揚技術民主,正確決策;作為專家,他知識淵博,精通業(yè)務,治學嚴謹,釋疑解惑,傳經授道,精心培養(yǎng)年青一代;作為領導干部,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作風正派,敢于管理,身先士卒,平易近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為共產黨員,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嚴以律己,充分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
吳老走了,帶著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我國航空工業(yè)的無限眷戀走了。他用自己一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赤子之心,留下了一個老一代航空人的拳拳報國心,留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