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匯報之《鄧小平1928》觀后感
2004年10月19日,黨校組織我們去觀看了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偉大領袖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拍攝的電影《鄧小平1928》。影片講述了1928年共產黨處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下,在共產黨人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鄧小平以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共產黨人頑強抵抗、機制迂回,為革命的壯大和最后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感觸頗深:鄧小平和張希瑗一起聽著前蘇聯的歌曲,憧憬著有一天中國的老百姓都能像蘇聯人民一樣,每天能喝著羅頌湯,吃著白面包。這樣的生活水平在現在的中國早已超越了,而當時的共產黨人為了實現這樣一種共產主義理想,為了使全中國人民達到這樣一種能吃飽穿暖的生活狀態,即使付出了慘重的生命的代價,仍然一直堅定地將革命進行到底。在全面解放中國以后也沒有停滯不前,而是前赴后繼的開展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場偉大的革命——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取得了另一次偉大的勝利。看著影片,聯系自己身邊的生活的變遷,我深深地感受到共產黨的偉大和正確性。
影片中另有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普生。這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參加革命時間較早,但在黨內的地位較低,影片前半部分著重于普生對于親情的重視,他的姐夫被國民黨抓走了,他非常難過。而他姐夫即使被判了黨組織,仍然十分掛念普生的安危,可見其感情相當好。可是當普生得知姐夫背叛了黨組織以后,為了就處于危險之中的鄧小平,毫不猶豫的親手開槍殺死了自己的姐夫,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革命的信念在這樣一個年輕人身上一展無遺。親人對黨組織的背叛使他羞愧難當,他以自己的生命見證了對黨組織和革命事業的忠誠。中國革命的成功,也正是有千千萬萬像普生這樣身份渺小內心偉大的戰士鑄成的。
電影一個半小時就結束了,可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更幸福安康的生活的信念將永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