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意識激勵我們前行思想匯報
憂患意識激勵我們前行入黨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組織:
入黨,是多么崇高的事情,現在我卻可以實現,我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黨員,今天我向黨組織匯報我的一點想法,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進步毋庸置疑。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民眾兜里有錢,心里有底。客觀上,社會的進步鞏固了執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但從根本上說,也是執政黨直面問題,回歸改革與務實的歷史規律讓執政地位更加鞏固。這要求執政黨能夠正視困難和風險,以不斷的改革來應對新的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憂患意識正是這樣一種執政的常識。而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某一個側面也是認識常識、尊重常識、回歸常識的過程。
開放的選擇同樣來自執政黨的憂患意識。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的30年時間中,中國經常面對重大選擇。其中最為艱巨的,則是面對國際社會風云變幻,是否選擇開放道路。因為一旦打開國門,必然會面臨激烈的經濟競爭以及觀念挑戰。中國也不止一次面對懷疑的眼光。是否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一度成為執政黨生死攸關的命題,而開放的決心,同樣也是尋找先進、追求先進的決心。對此,事實的回答是:在30年來的歷史進行曲中,改革開放成為最有力的音符。
改革開放的深化,同樣來自執政黨新的憂患意識。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成就有目共睹。但30年后,任務依然艱巨:“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黨和國家工作中還存在缺點和不足,人民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因此,只有義無反顧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正視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命題,才能真正使改革開放不斷走向深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30年來中華民族拼搏奮斗的歷史進程,再次驗證了這句古訓。安樂是對過往的滿足,憂患則是對未來的清醒。30年前,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迫;30年后,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同樣是時代要求。民眾的憂患往往是一時的個人溫飽苦樂,而執政黨的憂患則是十幾億人福祉的疊加。所以,只有關注民生,傾聽民聲的執政黨, 才能有真正的憂患意識和改革的決心。
正因如此,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紀念,絕不是沉醉于30年來歷史偉業的慶功宴,因為“同我們的遠大目標相比,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固步自封”,而更是總結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認真研究和面對新問題的再洗禮。
最后我相信自己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我一定能夠早日實現我成為黨員的理想,并且我會一直為之努力奮斗,讓黨組織看到我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