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三問三查三思心得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支部:
作為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主體,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同群眾聯系更直接、更緊密,涉及矛盾和問題更加具體尖銳,任務更加艱巨。如何在充分利用好第一批活動經驗的基礎上,確保第二批活動取得實效,達到觸動思想、洗滌靈魂的目的?我認為,要借活動之機,切實做到“三思三問”。
常思本,問問“我是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確“我是誰”,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正確把握自我定位。解決好“我是誰”問題,重點是常思為民之本、執政之本,關鍵是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切實做到“三查”。
一是對照鏡子查。以理論理想、黨章黨紀、民心民聲、先輩先進和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六條意見、市委實施細則和縣委30個不準為切入點,尋找差距、發現問題。二是突出重點查。著重查找脫離群眾,精神懈怠,不敢擔當,執行力不強,不深入實際等問題。三是創新方法查。對照群眾期盼,對比先進典型,采取群眾提、自己找、上級點、互相幫、集體議等方式,探索用不同方式方法聽取不同群體意見。通過常思、常查,引導黨員干部擺正位置,做群眾的公仆,視群眾為親人,當群眾的學生,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
常思源,問問“依靠誰”。群眾工作是黨的“生命工程”,沒有群眾就沒有黨。明確“依靠誰”,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這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要求。
縣、鄉、村有別于中央和省直機關,我們要主動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手牽手”結對、“心貼心”服務。在設計活動載體時,應突出務實、管用、直觀、實踐的特色,更加注重結合縣鄉基層實際。
通過載體建設,切實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破解一批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化解一批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的矛盾問題,形成一批推動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
常思策,問問“為了誰”。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最核心問題就是“為了誰”。弄清“為了誰”,才能找準活動的目標方向。
一切為了群眾,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們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在活動整改落實階段,我們要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堅持“準、狠、韌”,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抓住要害,重點念好“三字經”:一是整改方案由群眾“督”,問策于民、問計于民,通過走下去傾聽、請上來座談等形式,接受群眾監督和評判;二是問題解決由群眾“銷”,實行解決突出問題“銷號”制度,扎實開展“回頭看”,對存在的問題要 “加火”、“補課”,主動接地氣,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完成一件“銷號”一件;三是活動成效由群眾 “評”,注重開門搞活動,讓群眾廣泛參與和監督,由群眾評判活動成效,努力把教育實踐活動推進為“民心工程”。
匯報人:
二〇一四年五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