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貿專業畢業論文范文:如何看待中外銀行的股權合作
摘要: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銀行業改革步伐迅速,成績顯著。30多年來,中國銀行業開放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引進資金轉向引進技術,從傳統業務的開放轉向新型業務的開放,從保護性競爭轉向公平競爭,以至從業務合作轉向股權合作,都體現了我國銀行業循序漸進的開放進程和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然而,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在正面效應的背后就會有問題和矛盾,因此,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中外銀行的股權合作,并力求采取相應的策略趨利避害。
關鍵詞:股權合作;正面效應;負面效應;應對策略
股權合作,即以資本合作為基礎,進而促進技術、業務和管理的全方位合作的新型合作形式。它在加強雙方的合作深度和廣度,實現互惠互利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成為當今眾多行業,包括金融業選擇的合作方式。
一、近年來中外銀行股權合作的狀況
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從xx年以來出現了遞增的勢頭。在xx年,這種投資熱情不但繼續“提速”,而且進一步“換擋”—交易規模越來越大。無論是參股建行的美洲銀行,還是與中行簽訂備忘錄的蘇格蘭皇家銀行,他們“你追我趕”的投資競賽一次次刷新“外資入股中國內地銀行的最大一單”的紀錄。而相對于幾大國有銀行,外資銀行對于入股中小商業銀行表現出了更大的興趣,他們看中的是中小銀行的創新能力、經營靈活、不良貸款率低以及強大的后發之勢。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21家中資商業銀行先后引進了29家境外投資者,共引進外資190.2億美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外資銀行在中資銀行的高級決策和管理層中都已擁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業務范圍逐步拓廣,股份比重不斷上升,有的甚至躍居為第一大股東,逐步掌握了銀行的控制權。可見,隨著我國金融業全面開放時代的到來,中外銀行的股權合作已是大勢所趨,雙方的再度牽手也在預料之中。
二、中外銀行股權合作的正面效應—各取所需,優勢互補
對于中資銀行,外資參與不僅有助于鞏固銀行的資本基礎,促使股權結構多樣化,提升銀行的管理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實現金融業務綜合化,完善電子化金融交易,豐富金融衍生產品,提升個性化金融服務。這些改革和調整,最終將促使我國銀行業從整體上提升服務和經營水平,形成競爭有序、符合市場和群眾需要的金融服務格局。
對于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廣泛的業務網點和深厚的客戶基礎為其進一步開拓市場和在我國特定的國情下早日克服“水土不服”的癥狀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中外銀行股權合作的負面效應—潛在的問題和矛盾
(一)合作雙方的權利分配問題
如果是一般性質的股權合作,只要掌握好雙方的出資比例就可將經營管理權控制在中方手中,但我國引進投資者的首要目的是突破制約我國銀行發展的制度困境,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雙方的權利分配問題。目前,對外資銀行的持股比例有嚴格限制的情況下,若按雙方的出資比例決定其經營管理權,則外資銀行的決策權有限,這種合作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我國銀行的制度約束就值得懷疑;若給外方較大決策權,不僅有悖于規范的公司治理原則,也存在較大風險。
(二)中外銀行中國境內單邊市場合作的公允問題
縱觀海外戰略投資者與中資銀行的合作,都未明確涉及協助中資行發展海外業務的條款,基本上是中資協助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開展業務的單邊市場。目前中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互惠互利的情況下還存在合作的必要和交集,而協助中資銀行開拓海外市場可能超出雙方交集范圍,外資銀行當然不會輕易就范。隨著外資銀行在華實力的強大和市場的開拓,從自身的長遠發展考慮,必定會選擇獨立發展。合作的基礎一旦喪失,再要求外資銀行協助中資行發展海外業務,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大。
(三)合作銀行的風險化解問題
在我國,國家銀行尤其四大國有銀行存在較強的政府擔保,一是由財政出資來沖銷其不良資產,二是國家信譽的隱性擔保。在引進外資后,銀行的性質發生了改變,成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但在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一旦引進銀行出現了嚴重的經營問題進而影響到我國整個金融領域的安全時,是由政府進行干預,繼續“埋單”,不倫不類,讓外資銀行分享政府的好處;還是放任自流,任其危害存款人和國家利益就成為決策者兩難的一個問題。
(四)加劇地區和經濟體之間的資金不平衡問題
引進外資在利于體制轉變和銀行企業化運作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個微觀合理但宏觀失調的權衡問題。引資后的銀行若完全按照企業逐利和規避風險的效益最大化原則來經營,資金必定會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從中資企業向外資企業轉移,這在微觀層面上雖然是合理的,但卻會使宏觀失衡,進一步加劇地區的差距,給弱小民營企業和自主品牌以毀滅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