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江蘇黿頭渚的導(dǎo)游詞范文(通用4篇)
介紹江蘇黿頭渚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1
各位來賓:
大家好!我們走過了幽曲的"藕花深處"翻過了一道小小的山梁,來到了大家心儀已久,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您看:三萬六千頃的浩淼煙波奔來眼底,濃淡相宜,七十二峰縹渺可辯。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陽數(shù)之極即九的四倍數(shù)和八倍數(shù),具有陰陽調(diào)和,吉祥完美的意義,用來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積和山、島的數(shù)量,是贊美這里既有海的雄偉,又有湖的秀麗。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遼闊",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圖畫",把太湖平遠山水的審美特征,展示得淋漓盡致。請大家往左面看:那里山勢連綿,重崗復(fù)嶺,有12個山渚伸突湖中,稱為"湖東十二渚,現(xiàn)在已建有中央電視臺的"影視城",還有建設(shè)中的"山水城"。
請大家轉(zhuǎn)向右邊看:那里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家級的度假區(qū),更有高88米的"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再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象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象"蓬萊三島"那樣有點兒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再遠點那座像笠帽一樣隱約可辨的小島,叫"拖山島",這拖山島的南面,就是一片_的外太湖了。
在這里,我還想向大家補充講一講:這湖東十二渚、湖面十八灣和拖山島之間的太湖,歸無錫管轄,在古代又稱作"梅梁湖"。它的得名來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三千年前,陜西岐山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南奔荊蠻",在無錫"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鎮(zhèn),開創(chuàng)了吳國五百多的的基業(yè)。當(dāng)時用梅樹的樹干做成房屋的正梁,被賦于了神圣的色彩。一次吳國運送梅梁的船只,把梅梁翻入了湖心,這樣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會飄出朵朵潔白的梅花。請大家回過身子,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因為黿頭渚處于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這里立桿掛燈,為夜行船只導(dǎo)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燈塔表示祝賀,當(dāng)時燈塔的形狀,象一枚彈頭朝上通紅的炮彈。1982年結(jié)合燈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醬色,琉璃瓦重檐塔頂;并在磚砌墻身上用粉紅色金山石貼面,高度也從原來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燈塔顯得更加典雅挺撥,成為黿頭渚的標志性建筑。
介紹江蘇黿頭渚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2
【景區(qū)概況】
黿頭渚位于無錫西南郊的太湖之濱,距離市區(qū)約18公里。它是國家5A級景區(qū)。渚是指三面臨水的小陸地,因為它狀如黿頭而叫黿頭渚。它可以說是獨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在這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最為理想的游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遼闊”的無邊風(fēng)月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我們所要重點游覽的就是黿渚春濤景區(qū)了,他的基礎(chǔ)就是1918年由楊翰西所建的'橫云山莊,它是整個園林的精華所在。下面讓我介紹一下本次的游覽路線:首先我們來到的是結(jié)構(gòu)古雅的“太湖佳絕處”牌坊、長春橋和“橫云山莊”牌坊,接下來瀏覽的是幽深寂靜的藕花深處,最后我們參觀的就是景區(qū)的精華黿渚春濤了。下面開始我們的游覽吧。
【太湖佳絕處牌坊】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太湖佳絕處”牌坊是由郭沫若老先生手書。
【長春花漪】
繞過涵萬軒,我們來到長春橋,我們看到的這座長春橋是園主為了改變原來的橫云山莊用地局促,所以利用湖邊的蘆葦蕩,攔水圍堤,堤上架“長春橋”,在橋頭兩側(cè)的長堤上,種植了日本櫻花的著名品種“染井吉野”,長春橋是仿照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她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它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看,增加了變化,使浩大的湖面產(chǎn)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gòu)成長春花漪的景色。這里又有一座“具區(qū)勝境”牌坊,具區(qū)是太湖的別稱之一,在這個牌坊的背面寫著“橫云山莊”,它是這座風(fēng)景區(qū)原來的名字。
【藕花深處】
各位朋友,這組被稱為“藕花深處”的庭園建筑是景區(qū)中最幽靜的地方,這里的水池中遍植荷花,來到此地,似乎進入了“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的詩情畫意。藕花深處景區(qū)包含荷塘、小島、曲橋,芳亭、湖石,軒廳等景點。
【無錫旅情】
現(xiàn)在在我們眼前的這塊巨石上刻有無錫早期的旅游口號——無錫,充滿溫情與水。溫情是指無錫人溫文爾雅,待人熱情。至于“水”,那是指無錫的旅游資源以水為主,以水出名,有太湖、京杭大運河,還有長江。因此,說無錫充滿溫情與水當(dāng)之無愧。背面刻的是《無錫旅情》的中文歌詞。這是無錫市為了提高知名度邀請了日本作曲家和音樂出版社長來無錫旅游,他們回國后便出版發(fā)行了《無錫旅情》,由日本當(dāng)紅歌星演唱。《無錫旅情》從此風(fēng)靡日本全境,許多日本友人紛紛慕名前來無錫旅游。
【黿渚燈塔】
各位來賓,走過了幽靜的藕花深處,我們來到景色豁然開朗的太湖佳絕處——黿頭渚。請大家向右看,那里從青龍山到閭江口,沿湖有18個山灣,簡稱“湖西十八灣”;它的前端就是馬山島,島上有國際度假區(qū),更有“靈山大佛”遐邇聞名。在請大家往中間看,那好像由三個小島組成的“三山島”,既有秀氣,又有靈氣,更像“蓬萊仙島”那樣有點仙氣,已被建成中外馳名的“太湖仙島”。請大家回過身,欣賞一下太湖航行的保護神“黿渚燈塔”。它是作導(dǎo)航之用。1920年,就有人在這里立桿掛燈,為也行船只導(dǎo)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
【黿渚春濤】
請大家向前走,這里是黿頭渚的景名刻石,這塊“黿頭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黿頭渚”三字是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書寫的。另一面刻“黿渚春濤”4字,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寫的。“黿渚春濤”的“春”字用的最妙,一是劉春霖來錫時正是仲春時節(jié);二是這里面對著太湖的一個內(nèi)湖,叫梅梁湖。根據(jù)《具區(qū)志》記載:“梅梁湖在夫椒山(今馬山)東,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后人據(jù)此典故把黿頭渚、馬山、拖山之間的水面稱為“梅梁湖”。每逢春天,這里會出現(xiàn)神話般的奇景:春濤好似古梅在水上開花一般,顯得美麗極了;三是無錫正處在太湖北岸,春天時多東南風(fēng),太湖無日不起浪,尤以黿頭渚一帶水勢浩大,波濤洶涌,聲勢雄壯。黿渚濤聲是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風(fēng)和日暖,微波漣漪,濤聲則清緩而流暢,和諧而有節(jié)奏;若遇狂風(fēng)怒號,濁浪滔天,則轟然巨鳴,猶如萬馬奔騰,真有“濤聲吼黿渚,地勝十洲三島”的感覺。所以黿渚春濤是黿渚濤聲中最神奇的。
【摩崖石刻】
各位朋友,在這里我們主要欣賞黿頭渚兩組具有深刻人文內(nèi)涵的摩崖石刻。橫云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fēng)景點。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云”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勢宏大,跨越江浙兩省,江浙兩省在以前主要是吳越兩國的疆域,太湖在其間,湖水澆灌了兩國的土地,使兩國百姓受益匪淺。太湖像偉大的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吳越兒女。
“橫云”是說在湖中遠處回望黿頭渚,只見上下蒼蒼茫茫,水天一色,這一帶湖岸好似橫在半空中的一抹彩云,在輕輕漂移。原來的橫云山莊也是因為這橫云石刻題名的。
【澄瀾堂】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宮殿式樣營建的,面闊5間,四周游廊,氣宇不凡,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太湖一年四季變化萬千,太湖晴天,淡泊明凈;雨天,煙波浩渺;有風(fēng)時,白浪奔騰;有霧時,青煙縵渺。真是“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風(fēng)景能與唐朝文學(xué)家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所描寫的洪都風(fēng)景相媲美。所以陳夔龍在堂兩邊抱柱聯(lián)上寫道:
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
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fēng)景勝洪都。
“洪都”指的就是“滕王閣”了。
好了,黿渚春濤景區(qū)就講解到這里,下面給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
介紹江蘇黿頭渚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黿頭渚風(fēng)景區(qū)!很高興能夠成為大家的導(dǎo)游,我叫蔣韞帆,你們就叫我小蔣好了。
黿頭渚是國家重點風(fēng)景旅游區(qū),賞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黿頭渚。黿頭渚是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風(fēng)光,山清水秀,渾然天成,為太湖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當(dāng)代詩人郭沫若曾留下“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稱贊它的秀麗,更使黿頭渚風(fēng)韻名揚海外。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一色;山巔高閣展振翅,孤鶩與落霞齊飛。遠眺湖光朦朧,島嶼沉浮。
下面的時間,請大家盡情欣賞黿頭渚的美景吧!祝大家玩得愉快!
介紹江蘇黿頭渚的導(dǎo)游詞范文 篇4
各位游客:此刻前往游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qū)18公里,是無錫境內(nèi)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游覽勝地,著名文學(xué)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贊,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概況—民間傳說—成因和物產(chǎn)】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為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峰”,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為著名。湖中遺存著超多的文物古跡,是吳越文化的發(fā)源地。
有關(guān)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shè)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里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著千姿百態(tài)、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只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贊不絕口。但王母設(shè)宴時沒請孫悟空,于是這位齊天大圣就大鬧天宮。當(dāng)他望見王帝送的這只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空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轉(zhuǎn)成了72峰。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游客們:太湖的傳說,發(fā)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那里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dǎo)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洼地便構(gòu)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yōu)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chǎn)個性豐富,水產(chǎn)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嘗“綠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黿頭渚所處的位置—人文景觀的營建經(jīng)過】
各位游客:我們的車開過寶界橋后,就進入了充山(也叫南犢山)。重頭清就位于南犢山西端,請看山形突入太湖水中,三面臨水,仿佛一只巨大黿頭伸出水面。這就是黿頭渚。黿頭渚獨占地勢,在那里能夠眺望太湖,三山仙島隨波浮動,如同仙境一般,令人心馳神往。因此,在明朝時,那里早已被稱為“世外桃源”,是富人們郊游踏青的地方。
關(guān)于黿頭渚的營建歷史,能夠追述到1918年。當(dāng)時,楊翰西在那里購得60畝山地,開始對黿頭渚進行最初開發(fā),建造了仿帝王宮苑的“橫云山莊”。20年代起又陸續(xù)興建了王心如的“太湖別墅”,陳仲言的“若圃”,鄭明山的“鄭園”,何輯五的別墅和蔡緘的“退廬”。到建國以后逐漸規(guī)劃建成完整的黿頭渚公園。現(xiàn)面積達500公頃。有充山隱秀、湖山真意、十里芳徑、萬浪卷雪、鹿頂迎暉、黿渚春濤、江南蘭苑、太湖仙島等十多個景觀,各具風(fēng)貌。
【充山隱秀—聶耳亭—鹿頂迎暉—舒天閣—范蠡堂—西子池—中日櫻花友誼林—江南蘭苑】
各位游客:進人大門后,我們正式進入黿頭渚景區(qū)。首先參觀“充山隱秀”景點。充山隱秀位于充山最高處鹿頂山的東南面,原先是陳家花園的所在地。陳家花園,也叫“若圃”,是1928年無錫本地民族工商業(yè)者陳仲言所建。1984年開始建設(shè)“充山隱秀”景點。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分為春花、夏蔭、秋色、冬景四個區(qū)。面積為13.3公頃。
沿著空中列車站的石路向上,便到春花區(qū)內(nèi),大家看到的水池名叫“翠湖”,它利用地勢,順其自然回旋在幽谷之中。水邊的土山是人工堆積的,種植著桃李、杏梅、玉蘭、杜鵑、月季等花卉和竹、柳、香樟等樹木。在翠湖的水面上,架設(shè)著一曲一向兩座橋,直橋名為“跨綠”,曲橋名為“俯青”。水邊兩層樓是供游人品茗小憩的地方,上層為“醉方樓”,下層為“春風(fēng)人座”。樓邊的方亭,名叫“家風(fēng)”。大家繞過“寥風(fēng)”小亭,穿過“俯青”曲橋,便看到山坡上林邊有一六角形的“竹亭”。6根柱子仿照毛竹形狀,十分逼真。因“個”字形如竹葉,此亭命名為“個亭”。
各位游客:穿過“荇春”橋亭,我們到達夏蔭景區(qū),那里有許多名貴的樹木。其中兩株苦櫧,高20米,已有六七百年的樹齡,而高大挺拔的大王松,是當(dāng)年若圃園主陳仲言栽種的。
各位游客:此刻看到的建筑是聶耳亭。那里原先是陳仲言于1928年所建的一座花園。1934年,22歲的聶耳隨電影《大路》攝制組來無錫時就居住在那里,并譜寫了著名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兩首插曲。當(dāng)年,那里正在修建公路,聶耳來到筑路工地,將《大路歌》唱給民工們聽。電影尚未拍完,歌曲已在民工中傳開了。1959年無錫市政府主修了這座小閻,為紀念這位人民的音樂家,取名“聶耳亭”。1981年還雕塑了聶耳胸像供游人們瞻仰。
各位游客:此刻我們來到鹿頂山的“十里芳徑”景點。它是由茂盛的樹木、開山留下的池塘、石壁串連在一齊的游步小道組成。每到秋天,那里漫山遍地的原野景色,令游人置身其中,仿佛如在畫中暢游。
此刻我們登上了鹿頂山,那里海拔96米,是黿頭渚景區(qū)的制高點。鹿頂山還有一個傳說:南極仙翁的天鹿觸犯了無規(guī),被仙翁一掌打下云頭。仙鹿下凡時,看中了水草豐美的太湖,于是就在湖邊化成了秀麗的山峰,永久守護著太湖。鹿頂山共有6個山頂,在無錫“鹿”和“六”同音,所以此山也叫“六頂山”。1984年,在那里建造了“鹿頂迎暉”景區(qū)。
舒天閣是鹿頂山的最高點,坐落在600平方米的平臺上,閣高24米,三層八角四重檐,黃色琉璃瓦頂,意為“四時有景,八方入畫”。登閣北望五里湖波光點點,南望整個黿頭渚一覽無遺,真有“極目楚天舒,飽覽黿頭渚”的意境。
舒天閣東南是“范蠡堂”和“西子池”,相傳,越國大夫范蠡和西施隱居五里湖時,經(jīng)常來鹿頂山。范蠡堂的屋頂為歇山式建筑,莊重大方。里面有泥塑彩繪的范蠡像,西邊墻上青銅色浮雕分別為《泛舟》、《養(yǎng)魚》、《制陶》、《經(jīng)商》,記敘了范蠡生前的事跡。
向上走,便是西子池。池壁上刻“照影”兩字,故叫“照影池”,據(jù)說西施曾在浣紗溪邊,以水為鏡,魚兒見她美貌無比,羞得紛紛潛入池底,從而有“沉魚之容”的傳說。池邊還有一軒一亭,分別叫“西子”、“淡抹”。整個景致清遠幽靜,別具情趣。再向上走,金漚亭展此刻眼前,亭名取自郭沫若的《游黿頭渚》詩中的“四周騰黛浪,萬頃泛金漚”。亭立在峭壁之上,居高臨下,向東眺望,遠處五里湖上的寶界橋如長龍臥波;北岸的魚池星羅棋布;南岸山峰綿綿,綠樹成蔭;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此情此景,各位游客想要細細品味,還能夠到身旁的“環(huán)碧樓”、“靜觀”茶室坐下來,慢慢體會。
往前,是“碑刻影壁”。正面刻有藝術(shù)大師劉海粟手書的“鹿頂迎暉”4宇,是劉大師90高齡時書寫的,氣勢雄偉,筆力蒼勁。背面刻沙陸墟撰稿的《鹿頂迎暉建設(shè)記》。最后看到的是“準望亭”,那里原是鹿頂山的最高點,海拔96.6米的三級測量點就設(shè)在那里。之后用石亭代替了原先的三腳架,所以取名“準望亭”。
各位游客;此刻我們沿著環(huán)山路向面穿過鹿碑,來到了中日櫻花友誼林。櫻花是日本的國花。80年代中期,日本青年友好訪問團來到無錫,為了日中青年友誼長存,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青年在鹿頂山上種下櫻花樹,還建筑“中日友誼亭”。此刻,這些櫻花樹已經(jīng)很深葉茂,春天盛開的櫻花象征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沿林間小路向西,來到的是“江南蘭苑”。這是一個小巧精致的建筑,一面開敞的亭子,應(yīng)對著一塘池水,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他中蓮葉浮動,體現(xiàn)著江南園林特有的精致——幽靜、淡雅。
【黿頭渚門樓—“太湖佳絕處”牌坊—照壁—涵萬軒—絳云軒—長春橋—“具區(qū)勝境”牌坊—菊花深處】
各位游客:此刻我們來到的便是黿頭渚門樓、這座琉璃瓦頂,飛檐翹角的門樓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黿頭渚”3個餾金大宇;背面“山輝川媚”四字,點明了黿頭渚風(fēng)景的特點。門樓左邊是“太湖別墅”門樓。順小路上山可到達廣福寺。右邊有一巨大的盆景,是一棵百年柏樹,樹高7米,樹冠直徑6米,重達10噸,是1978年從梅園水廠移植來的。它姿態(tài)如云冠,配上假山湖石,似在歡迎各位游客的到來。
順著大道往前,是300多米的杜鵑坡。如果春天到此,山坡上的杜鵑花漫山遍野,映紅周圍。右邊則是高大的香樟樹、楓樹、大山櫻等樹木與花草相互映襯,構(gòu)成了秀麗的圖畫。
各位游客:前面的又一座牌坊,上寫“太湖佳絕處”5個大字,只見牌坊外形古樸典雅,斗拱相連,飛檐翹角。此牌坊是黿頭渚公園的老大門,于1931年建造,當(dāng)時有題額“山輝川媚”,1973年移到“黿頭渚”牌樓處。1981年,以郭沫若手跡制作此刻的匾額。牌樓右邊門洞兩面分別題有“問津”、“利涉”,證明那里原先是游船停靠的碼頭。1934年以前黿頭渚不通陸路。游人進入重頭豬,只能走水路,渡船停泊在此,名“利涉”;而游人上岸,卻不明白“桃花源”在何處,所以要“問津”。
穿過“太湖佳絕處”門洞,是一塊照壁,起到擋住園中景色的作用,這是造園藝術(shù)中“障景”的巧妙運用。照壁上裝飾的“鳳戲牡丹”圖案是1981年制作的。照壁后臨水的小軒名為“涵萬軒”,上方有朱汝珍書寫的匾額,呈扇形,取意“亭小,卻能包涵萬頃波濤”;另~塊匾額是清乾隆御書的“湖山置畫”,原在北京靜明園內(nèi),1934年園主人從北京天安門外煙袋斜街購得后,制匾掛在那里。
涵萬軒對面的水軒,1981年建造,名叫“綠云軒”,而在絳云軒前依山而建的是“云逗樓”和花神廟。云逗樓于1931年建造,呈四方形朱門黃頂,上有蔡元培題額。樓邊石壁上是1983年刻的“漸入佳境”4宇。云逗樓上是花神廟,內(nèi)有白礬石雕塑的“女夷”像,女夷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花神。
從右邊走是櫻堤,堤上的這座石拱橋,名叫“長春橋”。該橋建于1936年,橋的前后有湖堤與太湖分隔。橋呈拱形,太陽照耀時成渾圓形,像頤和園的玉帶橋。整個長堤種植著日本大山櫻樹,枝干粗大,是3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每年4月,是那里的最美季節(jié),櫻花盛開,繽紛絢麗,華麗幽雅,此景稱為“長春櫻花”。
過櫻堤看到的是“具區(qū)勝境”牌坊。斗拱飛檐,一面為何紹基手書“具區(qū)勝境”;另一面書“橫云山莊”。“具區(qū)”是太湖的古稱,牌坊前的太湖石名“古云石”,系楊斡西家舊物。
由牌坊繼續(xù)往前過曲橋,荷塘上的方亭題名為“藕花深處”,取自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的詞意。匾額是田原在1981年題寫的。再往前是“清芬?guī)Z”,四面臨水,宮殿式建筑,原先是楊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禪題堂額“誦芬”,請看兩邊檻聯(lián)寫道:湖闊魚飛躍,山陰草木香。調(diào)堂后面的亭子為;“誦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給周圍景觀增添不少神韻。清芬?guī)Z對岸坡下,“凈香水樹”和“山光照檻水繞廊”,臨水而立,東面的水謝為“牡丹塢”,棚后山坡上種植著牡丹。整個“藕花深處”建筑疏密錯落,小中見大,既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又有古典園林風(fēng)格。
【黿頭渚燈塔—“黿渚春濤”刻石—涵虛亭—“包孕吳越”—“震澤神黿”雕塑】
從誦芬堂沿石階而上就來到黿頭。站在黿頭眺望,對面的“三山仙島”若隱若現(xiàn),湖水拍打巖石,不愧為觀賞太湖風(fēng)景最佳之地。黿頭渚上的燈塔,建于工924年,用于夜間導(dǎo)航。1982年進行了翻新,加固底部和中心,四周裝飾金山石,并且把塔高從12.56米增加到13.1米。黿渚燈塔外觀呈粉紅色,造型十分雅致,是黿頭渚的標志性建筑。
游客們:參觀完燈塔,請大家再來看一下黿頭渚刻石。這塊二米多高的刻石,正面刻“黿頭渚”3字,為秦敦世所書。另一面所刻的“黿渚春濤”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于1906年書寫。十年動亂中被毀,此刻我們看到的是1974年從清代后陀為“花神廟”所書的檢聯(lián)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復(fù)的。黿頭春濤,是黿頭渚一大特色景觀,在此攝影留念具有紀念好處。
由石碑向前,是八角形的“涵虛亭”。亭中懸掛著清光緒年間進士陳蒙龍1919年書寫的匾額。那里是觀賞大湖山水的最佳地方。涵虛亭下崖壁上刻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8個字。說的是明末東林黨首領(lǐng)高攀龍,隱居蠡湖,常到黿頭渚湖灘“濯足”,以“滄浪之水濁矣,能夠濯吾足”之意,表示避世隱身,知足常樂。高攀龍因得罪明代宦官魏忠賢,遭到放逐,歸隱無錫蠡湖,自號“湖上老人”,不談時事,以花鳥為伴,但是魏黨仍不放過他,逼得高攀龍于1626年3月17日清晨,在水曲巷住宅池中自盡。
站在高公濯足處,涂望對面絕壁上分別刻有“橫云”、“包孕吳越”六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于1891年所書。這年的正月初八,廖給同朋友一齊乘船到此游覽,揮筆題寫這6個字,后鐫刻在石壁上。“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魄宏大,春秋時吳越兩國在此孕育生息,撫育了吳越兒女。“橫云”意思是說從湖中遠處眺望黿頭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橫在半空的彩云,輕輕飄移。
由涵虛亭前行,是“震澤神黿”青銅雕塑。“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黿”在古代被尊稱為神物。相傳它是龍和龜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古時太湖發(fā)洪水,淹沒了大片土地。大禹來治水,劈開犢牛山,才使洪水退去。大禹治完水在太湖邊看到一塊色澤青潤的大石頭,敲起來聲音悅耳動聽,于是用開山斧鑿了一只石黿,昂頭而立,神氣十足。大禹用五色寶石在石黿身上劃出許多花紋,石黿身上便有了鱗甲,這只石黿就是“震澤神重”,也叫“鎮(zhèn)妖石”,鎮(zhèn)住太湖水龍,從此太湖地區(qū)就風(fēng)調(diào)雨順。此刻,大家看到的神黿是用青銅制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多公斤,由著名雕塑家徐寶慶創(chuàng)作,上面鐫刻朱復(fù)戡的“震澤神黿”篆書。這是上海青銅文化復(fù)興公司在1985年5月送給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shù)節(jié)”的禮物。
【澄瀾堂—光明亭—飛云閣—廣福寺—“七十二峰山館”—萬浪橋—蒼鷹渚—“湖山真意”景區(qū)】
順山坡而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座仿宋、明宮殿式建筑“澄瀾堂”,建于1931年。面闊5間,游廊環(huán)抱,寬暢豁達,氣宇不凡。那里是黿頭渚的高處,應(yīng)對太湖,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湖中72峰點綴清波,猶如出水芙蓉。堂內(nèi)匾額,原是清末書法家華世奎所書,因湖水平靜清澈,波浪起伏,取名“澄瀾”。同時,在此地能夠飽覽太湖四時多變的景色,為此中堂掛著“天然圖畫”匾,字由譚瓶齋書寫,此刻看到的兩塊匾都是在1974年復(fù)制的。兩邊抱柱上是陳夔龍撰寫的對聯(lián):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云飛畫棟,此間風(fēng)景勝洪都。
由澄瀾堂而上是“光明亭”,這座重檐攢尖頂黃色亭子,于1953年開始建造,蓋到一半時因資金缺乏,被迫停工。1954年春,劉伯承元帥來無錫游覽重頭緒,看到未完工的亭子說:“天空上光明。”之后在劉帥關(guān)懷下最終完工,并在1957年題名“光明亭”,表達老一輩革命家對太湖的贊美。
站在湖邊“飛云閣”前回望黿頭渚,只見巨石臥水,浪花拍岸,紅色燈塔,直刺青天。飛云閣建于1931年,兩層建筑。章浸書寫匾額。下層為“長生未央館”由楊天驥書寫。館名中的“長生殿”、“未央宮”是西安唐宮中建筑,為唐玄宗、楊貴妃寢宮和召見之處,以此命名,可見園主人的用意。
從飛云閣到廣福寺,各位游客還可看到“秋葉澗”、“慈亭”、“戊辰亭”、“一勺泉”諸景點。秋葉洞是山徑中段的一條林蔭深逢的洞峽。洞上用黃石架一個洞口,原名“秋一洞”,園主為懷念早逝的長女,在洞上刻石紀念。1980年改為“秋葉洞”。憩亭,呈四方形,原有俞件還題額“云階”,以及彌勒佛石像一尊。1980年改稱“憩亭”。1981年又移入《湖山歌》碑石一塊,這塊碑是1978年在寶界山湖山草堂遺址發(fā)現(xiàn)的。
戊辰亭于1928年初建造,這一年是成辰年,便命名為“戊辰亭”。匾額由尉天池題寫。樓高三層,琉璃瓦頂,雄偉高大,登樓觀湖,盡收眼底。西哈努克親王曾在此品茗觀景。
在成辰亭東坡巖旁有“一勺泉”,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一青年打柴飄過此地,見兩位老者在此下棋。一老者見青年有個水葫蘆,便向他要水喝,老者喝過水后,用手杖在地上一揭,說:“喝你壺水,送你一勺泉”。說罷,兩老者拂袖而去,而老者手杖搗過的地方,一股清泉冒出。在泉邊崖壁上有明進士王問“源頭一勺”、“天開峭壁”、“劈了泰華”等題字。
從一勺泉循臺階而上,就是廣福寺。1924年,楊翰西將一畝多地捐給量如和尚。量如原是北伐時軍人,后削發(fā)為僧,將后山的廣福庵(又名削巖寺)遷到那里。據(jù)說,原寺雖小,卻建于蕭梁,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1925年建成廣福寺,取“廣士眾民同登廟地洞天”之意命名。寺前三拱因門意為“三解脫門”。寺雖小,卻也香煙綜繞,信徒眾多。
“72峰館”在黿頭渚后山最高處,是1927年無錫王心如建造的太湖別墅中的主要建筑物,它是一個五門敞開中西結(jié)合的廳,具有江南近代建筑風(fēng)格。廳后有山泉小池,坡上是桂花、龍柏,館前平臺石欄,應(yīng)對太湖,從那里能夠遙望三山、馬山。館背面的這些湖石假山,細細數(shù)來也合72之?dāng)?shù),故稱“72峰山館”。此刻,山館已辟為王昆侖紀念館。王昆侖是原民革中央主席,太湖別墅主人王心如的兒子。
從72峰山館順山路而下,是萬浪橋。那里是一個天然水灣。30年代,筑曲堤,上面建小拱橋。浪打巖石,如萬馬奔騰,所以叫“萬浪橋”,又稱“萬浪卷雪”。萬浪橋還有一奇,就是晨曦之景。春夏清晨,晨庵漸露,薄疾重重,忽然紅日躍起,遠山近水湖天一色,相映成趣,使人流連忘返。
萬浪橋南側(cè)是“蒼鷹渚”,是太湖著名的“湖東12渚”之一。因勢如雄鷹昂首伸入湖中,兩岸青山,如鷹展翅,所以稱“蒼鷹渚”。1984年,清上立一塊巨石,高2.2米,寬1.2米,厚0.35米,上刻“蒼鷹渚”三字,為著名文學(xué)家周而復(fù)所書。渚上建有“卷雪亭”,四角攢尖頂,典雅明麗,那里是觀浪最佳的地方。
由“卷雪亭”循山路往上,就是“湖山真意”景區(qū),摩崖上“湖山真意”額為原外交部長姬鵬飛所書。那里地勢較高,眺望太湖,美景盡收眼底。
“湖山真意”主建筑是建于1986年的“天遠樓”,取意于文徵明《太湖》詩中的名句:“天遠洪濤翻日月,春寒澤國隱魚龍。”天遠樓是眺望梅梁湖山水真趣的最佳處。因太湖北端人無錫市內(nèi),構(gòu)成一個袋形湖灣——梅梁湖。梅梁湖可稱太湖山水組合最美的一區(qū),整個湖灣,東面12淆,西面18灣。
天遠樓北行,在石叢中有一個洞口,長有幾十米,是1931年鄭明山建鄭家花園時的遺物。出洞口可看到“半亭”和“紅亭”。滑石級下山,便到了十字路口。從那里向東過“拒秀橋”,就可回到黿頭渚大門。
游客們:素有“太湖之冠”之稱的黿頭渚即將游覽結(jié)束了。在您充分領(lǐng)略黿頭渚那清新迷人的風(fēng)光后,想必它的“真山真水”務(wù)必給各位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如果說黿頭渚給您帶來的是秀氣、靈氣的話,那么繼續(xù)游覽太湖三山將賦予您更多的仙氣和福氣。下面請大家跟我乘上游船,前去游覽太湖的另一處“人間仙境”——太湖仙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