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通用8篇)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1
個園是清嘉慶、道光年間“兩淮鹽總”(朝廷的稅收大戶)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興建起來的。當時園中遍植翠竹,因竹葉形狀像一個“個”字,故名“個”園。園中的四節假山很有特色,游園一周,仿佛經歷了春夏秋冬。
個園不大,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北部品竹觀賞區、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區。整個園區有北、東、南三個門,北門只進不出,東門只出不進,南門可進可出,其中南門就在著名的東關街上。個園不大,無論是北門還是南門進入,沿南北走向游覽即可。
與其他著名園林相比,個園的精髓在于以四季為題的假山疊石藝術,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當你在園中游覽時,可以觀賞到一座石峰豎立在稀疏的竹林中,這就是“春景”,象征著春回大地,雨后春筍復蘇的景象;在春景的北邊是“夏景”,清澈的水流穿過巖石,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色;在春景的東側,可以看到“秋景”,一堆疊石周邊,幾株楓葉,一片肅殺秋意;而在春景的南側,靠近南門處,就是“冬景”,這里的疊石都是雪白色的,就像大雪紛紛的嚴冬。疊石四景,位于園區的南部。
除了四季疊石,在園中北部的竹林里散步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即使是炎炎夏日,但走在綠意盎然的竹林中,卻能感到相當清涼。
游客在園中的北門和南門,可以請到講解員,費用在80元左右。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2
曲徑通幽,是江南園林的審美要素之一。而悠長纖瘦的竹林小徑,在體現園林意境美方面更勝一籌。我們抬頭看看,墻的匾額上有“竹西佳處”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詩人杜牧吟詠揚州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后來到宋代詞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后來人們就以竹西佳處來指稱揚州了。在這里把竹西兩字回歸本來的意思就是:此處竹景最佳。
走過竹徑是一條由桂花樹枝葉交錯形成的林蔭小徑。這里種的是銀桂,“銀桂”諧音“迎接貴賓”,因此又稱“迎賓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時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無聲濕桂花”的說法。每到花開的時候,這條小徑都浮動著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盡頭,請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鵝卵石磚片瓷片鋪設的圖案,在圖案中我們看到的有:銅錢兩枚、花瓶一只、方天畫戟三支——寓意:“連中雙元,平升三級”。大家經過之時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運連連。
我們眼前看見的這座小樓叫“叢書樓”,樓分山下兩層,上面是給園主人兒子讀書、藏書的地方。叢書樓匾額原本屬于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大鹽商馬氏兄弟,就在個園對面的街南書屋,馬氏敗落后,個園主人購得馬宅,其后又將街南書屋中一些廳堂匾額、楹聯移入個園之中。馬氏兄弟雖為鹽商,但勤敏好學、廣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馬”時期的叢書樓曾以藏書十余萬卷名噪一時。乾隆年間朝廷編纂《四庫全書》時,馬家進獻書籍776種,為全國各地私人進獻之最。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3
站在園外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導游介紹:"個"者,竹葉之形,主人名"至筠"亦借指竹。以為名"個園"進入園林,我看到的小路彎彎曲曲,象蛇游一般,在小路兩側是一大片翠綠的竹林和青春的小草,在竹林間還有池塘,池內荷花開放、紅花映目、綠葉撐傘,魚兒們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園中東北角,用粗礦的黃石疊成的"假山"拔地而起,險峻摩空,山頂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與嶙峋山石構成奇古奇拙的畫面。
山上有三條隧道,一條兩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條可行兩轉逢絕壁而返,惟有中間一條,可以深入群峰之間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山洞中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頂洞,線天,山上上下又與樓閣相通,樓閣上鋪著紅紅的地毯,上面懸掛著紅紅的燈籠。最后,我們還參觀了鹽商黃至筠居住的遺址,我們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個園。
爸爸讓我把李白的一句詩銘記在心:明年再來揚州,還有許多流連忘返的地方。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4
各位游客:
在個園景區規劃時,園主人按照主要游覽路線順時針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處假山石景,立意新穎,用材精細,配景融洽,結構嚴密。在這些以假山為主題的風景序列中,時令特征是創作的命題,春山是啟示部,夏山是展開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聲,就像音樂的創作或寫文章那樣,有著嚴密的章法。
個園的假山概括了所謂“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與“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畫理。園內還有“宜雨軒”、“抱山樓”、“拂云亭”、“住秋閣”、“漏風透月軒”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這些樓臺亭閣的映襯下,加之古樹名木點綴其間,更顯古樸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說景石四標準:“皺、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論,這不過是一般的疊石技巧,像個園這樣分峰造石,構成四季假山,游園一周,似游一年,足見構園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貴者,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渾然天成。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墻卻開了兩個圓形的漏窗,只見枝枝翠竹過墻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遠意境,整個園景猶如一幅構制巨大的畫卷,構成美的和諧。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5
各位游客:
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臺何芒艦離任后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13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后,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為“寄嘯山莊”,又因為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筑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筑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筑前后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為“咸(豐)同(治)后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后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6
各位游客:
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線的太湖石表現秀雅恬靜的意境,那么秋景則以黃山石粗擴豪放的直線表現雄偉闊大的壯觀。因為黃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嶺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個園最富畫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懸巖峭壁的安徽黃石灘就,其石有的顏色呈儲黃,有的赤紅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紅霞映照,色彩極為醒目。在懸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蒼綠的枝葉與褐黃色的山石恰成對比,宛如一幅秋山圖景。山巔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觀,往北遠眺綠楊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觀音山諸景又—一招入園內,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之———借景。在我國古代,向有秋日登高遠望的傳統。個園黃山石是全國的制高點,又以重陽登高來渲染秋的主題。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內部結構復雜。石洞、石臺、石磴、石梁與山中小筑交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撲朔迷離的山中立體游覽通道,它不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體的盤曲。游客們,如果您感興趣的話,可以因山而樓,再由樓兩山,慢慢去領略這座設計巧妙、堆疊技法高超的揚州名山——秋山的風采。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7
各位尊敬的游客:
在個園景區規劃時,園主人按照主要游覽路線順時針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處假山石景,立意新穎,用材精細,配景融洽,結構嚴密。在這些以假山為主題的風景序列中,時令特征是創作的命題,春山是啟示部,夏山是展開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聲,就像音樂的創作或寫文章那樣,有著嚴密的章法。
個園的假山概括了所謂"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與"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畫理。園內還有"宜雨軒"、"抱山樓"、"拂云亭"、"住秋閣"、"漏風透月軒"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這些樓臺亭閣的映襯下,加之古樹名木點綴其間,更顯古樸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說景石四標準:"皺、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論,這不過是一般的疊石技巧,像個園這樣分峰造石,構成四季假山,游園一周,似游一年,足見構園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貴者,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渾然天成。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墻卻開了兩個圓形的漏窗,只見枝枝翠竹過墻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遠意境,整個園景猶如一幅構制巨大的畫卷,構成美的和諧。
揚州個園導游詞300字 篇8
穿過一片建筑群,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后花園,整個后花園可分為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為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為“牡丹廳”。
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在東部所有建筑群中,最精致的要數北面的船廳了,廳似船形,臺階前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鋪設丹鳳朝陽,象征著吉祥、長壽。在船廳正廳兩旁柱上有對濫聯:“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游客們,當您看了這幅祖聯后,你或許已忘卻這是一個陸上園林,仿佛漫步在湖濱,坐在腦內蕩槳。我們不得不贊嘆構園者在東園的山水樓閣中居然能使“無水而有水意,無山卻有山情”。
在船廳后側風火墻上是一座秀麗的假山,長約60余米,上有盤山磴道,下有空谷相通,水繞山行,遍植梅樹,山上有座小亭,過小亭可登串樓。遠遠望去,假山就像一幅祖國的大好河山圖。如果把風火墻比作畫家筆下的宣紙,那么眼前的貼壁假山就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