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河風光帶導游詞2025(精選4篇)
南京秦淮河風光帶導游詞2025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秦淮新河是一條集泄洪抗旱,通航為一體的人工河。
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對確保南京東南部地區汛期安全及旱季農田翻水灌溉有著關鍵的作用。
秦淮新河從江寧東山鎮的河定橋向西經鐵心橋、西善橋二鎮至雙閘金勝村入江,全長18公里。河面寬130~200米,行洪800立米/秒。
在河口建有節制閘,用于排洪、抗旱和航運。始建于1978年11月,1979年2月河道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隨后一年主要進行護坡與河堤的建設。據當年的檔案資料統計,南河工程共征地一萬四千畝,工程總完成土方1320萬方,耗資8000萬人民幣(當時的幣值)。在河道上還建成的10道風格各異的橋,其中5道在西善境內。他們分別是西善橋、西善鐵路橋、紅梅橋、梅山橋以及紅廟橋。
秦淮新河工程全部完工后,于1980年1月25日正式通水。
南京秦淮河風光帶導游詞2025 篇2
請大家再往前走,這里便是夫子廟的學宮。門楣上方原來有“學宮”匾額,門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題有“東南第一學”。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圍有木欄的花圃,左右有四書齋,是學子自修讀書的地方。這四齋名稱分別是“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后面是明德堂,這座建筑建于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堂名為文天祥所書。明德堂是學子集會的地方,每月朔望(農歷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學子在此集會,訓導師宣講圣教和上諭。東墻有“臥碑”,就是訓教的法規。左右橫梁上懸掛著江寧府所屬六縣舉貢員生題額。我們眼前的這座建筑是梨香閣,原來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現改為游樂場了。東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樓,它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歷代督學使的祠堂,初建時為三層樓,因為臨近貢院,為防止有人從樓上偷看貢院,清代時改建成二層樓,上層用作藏書,下層是閱覽室。清末廢除科舉后,改為小學,民國初年改為江寧縣教育會,抗戰時被用作開茶館、歌場,戰后曾先后作為民眾教育館和南京市通志館。這也是舊學宮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參觀完學宮建筑后,我們再去參觀一下夫子廟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貢院。
【貢院街—貢院—明遠樓】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便是貢院街,那條與貢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貢院西街,貢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時南京規模龐大的考試場——貢院。貢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縣府考試場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這里成了鄉試、會試場所。明永一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但南京仍作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試仍在這里按期舉行。明成祖繼續派人建造江南貢院,明清兩代對貢院不斷擴建,到清光緒時,貢院規模之大,已成為當時23個行省的貢院之最。對此,我只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且還不包括司考官員、職司人員的辦公住宿用房。可惜現存貢院建筑已屈指可數,明遠樓就是保存下來的貢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為市場。
現在,我們所見的這座三層建筑,就是明遠樓了。樓呈四方形,四面設窗,地處貢院中心,在此可以監視考生和貢院內執役人員。“明遠”的意思就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義”為立身之本。考生考完后,“金榜”就張貼在前面的貢院街。清末廢除科舉后,貢院也隨之失去了原來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遠樓和一部分號舍建筑用以陳列歷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為市場。明遠樓下的《金陵貢院遺跡碑》詳細地記載了這一史實。
各位游客:關于夫子廟我就介紹到這里。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廟的東市、西市,同時也可選購一些喜愛的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還可以去西街一帶品嘗夫子廟的風味小吃,夫子廟可謂是全國聞名的小吃薈萃之地。
南京秦淮河風光帶導游詞2025 篇3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畫舫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風格制造的,船頭掛有大紅彩球和紅燈籠。每當元宵節南京人習慣來這里游玩賞燈。這種風氣在明代就已盛行,據說明朝建都后,皇帝微服巡察京城。當他來到秦淮河畔,看到兩岸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亭臺樓閣,風景宜人,隨口說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開了金口,左右就連夜差人趕造畫舫,以博取皇帝歡心。從此,秦淮畫訪成了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節時分,更是河上水燈萬盞齊放,兩岸龍燈飛舞,歌聲、鼓聲、歡聲、笑聲,連綿不絕,通宵達旦,真可謂“秦淮燈火甲天下”。難怪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民諺。
我們眼前的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廟(孔廟)成泮池,又稱月牙他。古時候皇帝講學的學宮叫辟雍,諸侯講學成學宮叫泮宮,夫子廟的學宮相當于諸侯講學的地方,所以這池稱“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橋,按等級而論,縣官、學官走中間一座,秀才走兩邊的橋。相傳古時候有位秀才誤上中橋,有犯上作亂之罪,進退兩難,只好自己跳進了泮池。
再請各位看河對岸的一段朱紅色石磚墻,這就是夫子廟的'照壁。照壁建于明萬歷三年(歷澤年),長達110米,為全們照壁之冠。這座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當時成帝采納了王導的建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決定立大學于秦淮河畔。原來只建有學宮,孔廟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學富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廟是一個由文教中心演變而成的繁華鬧市,它包括夫子廟、學宮和貢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圍南臨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東端,東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規模龐大。夫子廟雖屢遭破壞,但各代都加以興修擴建,到清末民初,其樓閣、殿宇的結構和布局堪稱東南之冠。現在的夫子廟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幾年重建的。請大家回頭看,這座樓閣式建筑,叫做奎星閣,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間。這座臨街傍水的建筑曾兩次被毀,1985年重建。
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開辟的廟前廣場,廣場東西兩端豎有兩塊碑,高有一丈許,上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馬”,表示對圣人孔子的崇敬。左側的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薈萃之意。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也曾幾經興廢,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寧鄉賢朱芙峰等人籌資重建。這是一座在日軍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當作“四舊”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復了原來的風貌。廣場正中的這座牌坊,叫“天下文樞坊”。請大家繼續隨我往前走。這座門叫欞星門,這是孔廟的廟門。據傳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興。門是石結構的,六柱三門,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來被毀,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過,現在所見到的極星門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極星門東西兩側便是東市、西市。
南京秦淮河風光帶導游詞2025 篇4
各位游客:走過欞星門,便是孔廟的正門,叫大成門,也叫戟門。門內側有石碑四塊。第一塊是《孔子問禮圖碑》,刻于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記載了春秋末年奴隸制衰亡之際,孔子出于對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崇拜,抱著興國安邦、濟世訪賢的愿望,于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從家鄉曲阜去周王城洛陽考察典章制度,尋求鞏固魯國奴隸主政權辦法的經歷。碑的上半部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圖中是二人駕車,一組身穿古裝人物在城門前歡迎的場面,還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魯人周門禮周流”的字樣。這塊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圖文仍清晰可辨,是難得的珍貴文物。第二塊碑是《集慶孔廟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廟時由盧摯撰寫的,到元至順元年(1330年),由純齋王公書寫刻石。第三塊碑是《封四氏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文宗皇帝詔示:加封顏回、曾參(孔子的兩個弟子)、孔極(孔子的孫子)、孟軻(孔子的再傳弟子)為四亞圣之事。第四塊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講的是元至順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頒旨加封孔子之妻為至圣夫人之事。廟院兩側是碑廊(原來是供奉孔門七十二賢人牌位的地方),廊內陳列了當代書法名家的碑刻30塊。
現在,請大家隨我從中間的石雨道走。在進大成殿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殿前的這個露天臺子,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時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這一天(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廟舉行盛大的祭掃活動。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隸主祭天地鬼神的禮儀,在大成殿前擺上仿青銅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頭、豬16頭、羊16頭,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鮮果品、香紙蠟燭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裝祭服,宣讀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禮,還配有樂隊和舞隊表演,以歌頌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設舞臺。
現在請各位游客隨我進人孔廟主殿——大成殿。這是一座氣勢巍峨,重檐廡殿頂,屋脊中央有雙龍戲珠立雕的建筑。這種規格的建筑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內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兩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現在的大成殿已被辟為“南京鄉土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