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精選3篇)
介紹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1
晉南獨一無二的巨商豪宅李家大院,位于運城市以北38公里處的萬榮縣閻景村。西臨209國道,東靠桃花谷,北依奇峰突兀的孤峰山,南眺百里鹽湖,堪稱風水寶地。
李家大院景區占地面積1000余畝,建筑面積10萬多平方米,由古建區、仿古區、新建區、服務區、農業生態園、笑話博覽園六大部分組成,是一個集吃、住、游、娛樂、購物、健身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旅游勝地。
李家大院創建于清道光年間,距今近200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整個建筑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筑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筑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堅固耐用;通風透光,守備森嚴;裝飾考究,古樸典雅。
傳統四合院藏風聚氣,精致大宅門接地通天。李家大院建筑的磚雕、石雕、木雕及鐵藝等飾品,處處顯示著晉南民間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臨門、松鶴延年、耕讀傳家、富貴平安等吉祥含義,形象生動地體現了晉南的民俗、民風和文化特點。另因西院院主李道行留學英國,娶英國女子麥克蒂倫為妻,部分院落為歐洲“哥特式”建筑風格,從而又呈現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藝術特點,是全國眾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義制利,利義相濟。世代富而不驕,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舉使頑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頓之人思變,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經商史及其數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規家風至今還有參照的意義,他們歷世樂善好施的義舉更讓人肅然起敬。走進李家大院,尤如投進吉祥的懷抱,那錯落有致、古香古色的傳統民居;青磚高墻、棹楔鴟吻的巷陌老街;各式各樣、精妙絕倫的磚木石雕;千姿百態、無所不備的字畫、碑帖;展室里的創業、經商、善舉史等等,既讓人大飽眼福,又令人回味無窮。李家大院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向中外游客展示其永恒的魅力
介紹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2
朋友們,我們今天游覽的目的地,就是素有'雄、險、奇、秀'于一體的太行大峽谷。
太行大峽谷位于林濾山中,說起來古名隆濾山。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殤帝劉隆名諱而改名林濾山,主體就是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林州市境內的南太行山,整個山體南北長74公里,東西寬29公里,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
林濾山奇峰林立,山勢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懸,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條,造就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里現存古長城遺址1處,古塔9座,洞窟5處,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l處。這里森林茂密、古樹參天,水溪潭池、飛瀑銀花,重巖疊嶂、姿態萬千,構成了一幅幅變幻無窮的山水風景名勝圖。
太行大峽谷是林濾山的一顆明珠,是旅游觀光的勝地。它群山環繞,山巒重疊,青山流水,森林蔥郁。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太行之魂王相巖,三九冰雪桃花開的桃花谷,三伏酷暑冰凌掛的太極冰山,還有紅旗渠的第二母親--太行平湖、亞洲最好的國際滑翔基地等
朋友,在我們的正前方山頭上,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壑口,這便是聞名退還的魯班壑,也逝代山前通往石板巖鄉和山西平順縣的惟一通道。
這里地勢險要,海拔1172米,橫寬110米,200余米高的絕壁聳立兩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巖鄉的老百姓要想到縣城,只能肩挑手提爬過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艱難。
介紹山西李家大院的導游詞 篇3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于寺毀閣傾,大佛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游資源正在規劃開發之中。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補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xx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并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xx年10月,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后的佛像。開化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后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當時太原被稱為晉陽,是北齊王朝的陪都。北齊太祖高歡在此創業,擊敗爾朱榮,后來實際掌控東魏朝政,為北齊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后北齊各代帝王常往來于首都鄴城和別都晉陽之間,相當重視對晉陽的建設。按照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的記載,《北齊書》等史料中北齊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說的就是蒙山開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時也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明嘉靖《太原縣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據《北史》中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的記載,認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緯時;又根據宋人記載中蒙山曾有北齊天統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統五年三四月間北齊后主身在晉陽且有重要佛事舉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時間就是北齊天統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為利用陡直崖壁開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頂處。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平面大約為半橢圓形。佛像頭部已經遺失,山與頸部平齊,研究者推測當時此處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巖石,開鑿時將它刻成佛頭。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著“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蒙山大佛為單體佛像,龕內外沒有脅侍像的遺跡。
大佛頭部遺失。頸部直徑5米,高2米余,有三條陰刻項線。頸部至腹部高22米,兩肘間距22.70米。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 身形壯碩。由于大佛的巖體為疏松的砂巖,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據推測為重修大佛時留下的遺跡。佛像小臂長12米、寬2.80米,保存較為完好。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臺基。雙腿和臺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研究者認為,佛像原來的坐姿雖未必是重修時的結跏趺坐,但是由兩手的禪定印判斷很可能就是結跏趺坐式。宿白根據清理前的遺跡推斷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彌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禪定印,結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來的研究者認為,蒙山大佛可能是釋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提到“成招提之勝因,侔釋迦之真相”;另一個理由是北魏開鑿的云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佛也施禪定印,結跏趺坐,與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并根據三者的高度關系(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巖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征,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于北齊。窟內為素壁,并無龕像,屬于禪窟,窟內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另據《嘉靖太原縣志》載:“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賜額開化,寺后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620xx年)建佛閣,改額凈明。唐武德三年(620xx年)李淵自守河東來游于禪之后,復改為開化寺。會昌甲子歲(844年)佛閣廢毀,乾寧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廢毀,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重建。”
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于后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于內,同時建“雁塔蜂臺”,修“鹿苑雞園”。大閣凌云,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筑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在的開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現大佛遺跡。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巖”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掘現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現的建筑遺跡,經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有關史學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