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通用13篇)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現(xiàn)在帶大家去參觀世界著名的遺產(chǎn)--樂山大佛。它位于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彌勒坐像。據(jù)說,始鑿于唐開元元年,歷時90余年方建成,其意義是消減水患,造福民眾。它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家看,大佛,體態(tài)勻稱,雍容大度,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氣勢磅礴。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余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大佛頂上的頭發(fā),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fā)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家跟我來,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棧道的始端。大家庭小心一點,路很窄,人很多。注意安全。看啊,棧道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前幾年,有游客發(fā)現(xiàn)它所處的凌云山整體又如一尊碩大無比的臥佛,樂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處,寓意更加深刻,其壯美堪稱天下一絕。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順著又窄又高的棧道往下看,呵呵,你看,下面的游人像不像小不點?好了,大家跟我來,現(xiàn)在我們到了大佛的腳下。我們抬頭仰望,大佛簡直頂天立地啊!你看,那些擺著的照片為什么游人能摸著他的鼻子、臉、耳墜?哦,大家明白嗎?其實,選個好角度,就可以構造出來了!大家跟隨我來,呵呵,摸著大佛的臉了,照張相吧!好了,就地解散拍張照啊!二十分鐘后在這里集中。
樂山大佛導游詞450字7
Hi,大家好,我是欣然旅行社的導游,現(xiàn)在,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樂山大佛吧。
各位游客,眼前這座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東岸凌云山棲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時稱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為古彌勒佛的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fā)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禪師圓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和韋皋續(xù)建。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被近代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景區(qū)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等景觀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qū)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qū)范圍,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說。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51個,耳長7米,鼻和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凡游覽的人都稱奇叫絕。
這座大佛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民非凡的勇氣》下面請游客自由欣賞,小心路滑。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2
游客們,今天我們參觀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石像—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坐落在我國四川省西南部,周圍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這三條大江,統(tǒng)稱“樂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寬24米;耳朵有7米長,每個耳朵能鉆進去兩個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長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頭的直徑竟有10米,有5層樓那么高呢!而它的手指卻有8.4米長,不要說與大佛比,就是個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蓋到腳背總長28米,腳寬8.5米,如果人挨人站著,它的每只腳可以站100多人呢!樂山大佛頭上的發(fā)髻有1021個。人們說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建于公元720xx年,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已經(jīng)矗立在這1200多年了!
樂山大佛兩側的巖石叫做“紅砂巖”,是一種容易風化的巖石。樂山大佛為什么能保存1220xx年呢?因為它的位置處于凌云山西面陰坡處,周圍林木稠密,地質(zhì)結構穩(wěn)定。
樂山大佛是一個名叫海通的和尚發(fā)起建造的。當時,岷江水勢洶涌,常常淹死過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于是便籌集巨款,修筑樂山大佛,愿它能抵住這洶涌的江水。當時,一名財主想得到這筆巨款,當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后,便對財主說:“我寧愿把我的眼珠挖下來,也不會給你這筆錢。”他見財主不信,便用雙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財主見了,嚇得魂飛魄散,這才打消了念頭。過后,海通又號召了很多人來修筑樂山大佛。就這樣,人們一錘錘地修造了90年,樂山大佛才修筑成功。
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了,希望我的介紹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樂山大佛導游詞二:
各位小朋友、先生、女士們大家好!
今天我就帶著大家去玩。
在四川省西南部,有一條從北向南流的大河,叫岷江。岷江水流湍急,不濤洶涌,常常掀翻江上的航船,淹死過往的行人。傳說在1200多年前,有個叫海通的和尚,想借神的力量保護航船的安全,于是發(fā)起修造一座大佛。從那時起,無數(shù)石匠在樂山岷江岸邊的石壁上一鑿鑿、一錘錘,整整橋大了90年,終于鑿出了一座大石佛。這就是我國最大的石佛——樂山大佛。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背山面水,魏巍端坐。他身高71米,頭長14。7米,眼睛長3。3,垂著兩只長6。2米的大耳朵,每個耳朵眼里都可以鉆進兩個人。斜披垂掛的衣衫下,露出兩只大腳,腳寬8。5米。如果讓人們一個挨著一個地排坐在她的大腳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來人。這座頭頂藍天、足踏大地的石佛,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過去,都是那么凜然不可侵犯。越是在江風呼叫、江水咆哮的時候,大佛越能顯出它的威嚴,似乎天塌下來他都能擎得起。
我的解說完了,希望大家能到樂山大佛來玩,謝謝大家。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3
親愛的游客們,下午好。歡迎來到樂山大佛景區(qū),我是你們的導游陳藝菁,大家可以叫我小陳或陳導。很高興今天能夠陪同各位游覽著名的樂山大佛,相信在大家的配合下,我們一定會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大家剛從陡峭狹窄的九曲棧道走下來,我相信很多游客朋友都有一種心跳加快的感覺吧!但是,不要太過激動,以免心跳太快,控制不了。到咱們樂山大佛呢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下佛腳真遺憾”,我們現(xiàn)在就站在大佛腳下,大家抬起頭來仰視一下大佛吧,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壯觀,各位都知道大佛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給大家重點說明一下。樂山大佛是我國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這就相當于是24層樓的那個高度,大佛的眼睛和嘴有3.3米長,我呢就一米六幾,這個長度就相當于兩個我那么長。耳朵高7米,在他的耳朵眼里呢能容納兩名壯漢并排站在里面。大佛腳面寬8.5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這就相當于能夠容納100多個人圍坐在它上面,對于咱們酷愛打麻將的朋友來說,在上面圈個五六桌是不成問題的。正因為如此高的一個高度,使咱們樂山大佛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是大家在驚嘆樂山大佛高大與壯觀的同時,還不能不贊嘆它的造像工藝的精美。樂山大佛溫文爾雅的神情,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以及凝思中蘊含智慧,威嚴中帶有慈祥的面容,都讓人情不自禁產(chǎn)生崇敬與親切的感覺。
那么,是誰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筆財富?當初修大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讓小陳給大家慢慢道來。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水勢相當?shù)膬疵停?jīng)常發(fā)生船毀人亡的事件。有一位海通和尚大發(fā)慈悲之心,準備修建大佛來鎮(zhèn)水患。于是四處化緣,籌得不少的錢財。當時有一位貪官見財眼開,準備敲詐勒索他,海通法師義正嚴辭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意思是說,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來給你,但你休想得到這筆佛財。那個貪官居然蠻橫無禮地要他試一試,海通禪師大義凜然地一手捧盤,一手挖出了自己的雙眼。貪官嚇壞了,從此以后沒再為難他。海通禪師造佛時年事已高,所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這之后,兩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繼續(xù)修造樂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歷經(jīng)90年時間,樂山大佛終于徹底完工,并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4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20xx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20xx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云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qū)屬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它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大佛,始鑿于唐開元元年(公元720xx年),歷時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20xx年),是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fā)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禪師圓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和韋皋續(xù)建。直至唐德宗貞元20xx年(公元820xx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近代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qū)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等景觀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qū)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qū)范圍,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說。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51個,耳長6.7米,鼻和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9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shù)百上千尊石刻塑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5
大家好,今天由我?guī)ьI各位游客朋友游覽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是一個名叫海通的禪師為了減殺水勢、普度眾生而發(fā)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南通禪師圓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西川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和韋皋進行續(xù)建,直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才竣工。近代有詩人盛贊說:“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景區(qū)屬于峨眉—樂山大佛自然遺產(chǎn)保護區(qū)。四川的世界自然遺產(chǎn)豐富,目前,世界自然遺產(chǎn)有九寨溝、黃龍寺風景區(qū)和大熊貓棲息地,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唯一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chǎn),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屬于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qū)的樂山大佛。
今天,我們游覽樂山大佛的線路是:先從樂山大佛正門進入景區(qū),步行到凌云寺,參觀大佛摩崖石刻造像。參觀完后,再步行至蘇園和東坡樓,再步行到碑林,最后參觀凌云寺和游覽靈寶塔。游覽全程是一條環(huán)線,單進單出,請大家緊隨團隊,記住我的電話號碼,兩小時后我們在剛才停車的位置集合。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靈寶塔。棲鸞峰的凌云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是除摩崖石刻造像以外,大佛景區(qū)至今保存規(guī)模最大的兩大古建。其中,靈寶塔可以說是大佛景區(qū)佛教文化的靈魂所在。靈寶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聳立在凌云寺后的靈寶峰巔,故以山峰命名。根據(jù)山川形勢,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志。高71米的大佛是為了鎮(zhèn)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標志,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古寺廟中,塔具有非凡的意義。在普通人眼中,《西游記》中有名的“托塔李天王”最深入人心,這是將毗沙門拖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將李靖身上,借助中國四大名著,使“塔”這種文化植入到民眾心中,從此,中國建筑與塔結緣。
佛塔,亦稱寶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潑)的音譯,也稱浮屠,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中古領悟慈善文化的一種解讀。最早的佛塔是用來供奉、安置舍利、經(jīng)卷和各種法物的。所以,許多佛塔會建有佛塔碑記、圣像、佛經(jīng)等。根據(jù)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當?shù)匕藗國王收取,分別建塔加以供奉。另外,還在釋迦牟尼一生中有紀念意義的八個地點建立了八個靈塔,這些塔都是有紀念意義的。早期的佛塔很簡單,就是一個半圓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墳墓的形式。塔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藝術化,出現(xiàn)了各種形制的塔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銀川的海寶塔、四川瀘州報恩塔、河南的鎮(zhèn)國塔等等,大家最熟悉的現(xiàn)存最大的塔是山西應縣的木塔。
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靈寶塔的制式屬于中國最常見的密檐式。有一副流傳很廣的對聯(lián)是這樣說的:遠眺高高寶塔,七層八角四方;近看平平手掌,五指二短三長。這里,七層八角四方,就是密檐式塔的基本特征。大家請看這座靈寶塔:塔基上面,第一層特別高,以上各層逐步收縮,空間越來越低矮,高度面闊愈往上收縮愈緊,各層塔檐緊密相接,所以叫做密檐塔。
從下往上看,這座靈寶塔的整體輪廓呈炮彈形。靈寶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堆砌而成,坐東向西,高38米,共有十三級,比之于我們前面所說的“七層八角四方”還要多出六個層級。、
塔層為奇數(shù),奇數(shù)為陽數(shù),含吉祥之意。根據(jù)佛教理論,第一層象征“地”,第二層象征“世間”,第三層象征“三界”。每級都開有窗眼,這也是當年樂山地區(qū)經(jīng)濟實力的體現(xiàn)。靈寶塔因體量大,塔體中空,塔內(nèi)有石階沿著塔軸盤旋而上,游人可以登至塔頂。塔頂為四角攢尖形,使得靈寶塔看上去輕盈向上。靈寶塔除塔剎和基石之外,均以磚砌墻,這在唐朝時期并不多見。
靈寶塔具有很深奧的象征意義。靈塔及陵寢,寶塔及三寶,有著特殊的佛教含義。高僧、活佛的遺體保存于這樣的靈塔之中,不僅體現(xiàn)了肉體復歸“四界”的佛教思想——土、火、水、空集于靈塔一身,使這四種屬性通過靈塔表現(xiàn)為有形物質(zhì),可通過視覺觀察到的實體,象征著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輪”,實現(xiàn)用無窮盡的輪回。
大佛景區(qū)因為有了靈寶塔,大佛更靈;凌云山有了凌云塔,山更增色。
謝謝!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6
愛的游客們,下午好。歡迎來到樂山大佛景區(qū),我是你們的導游陳藝菁,大家可以叫我小陳或陳導。很高興今天能夠陪同各位游覽著名的樂山大佛,相信在大家的配合下,我們一定會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
大家剛從陡峭狹窄的九曲棧道走下來,我相信很多游客朋友都有一種心跳加快的感覺吧!但是,不要太過激動,以免心跳太快,控制不了。到咱們樂山大佛呢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下佛腳真遺憾”,我們現(xiàn)在就站在大佛腳下,大家抬起頭來仰視一下大佛吧,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壯觀,各位都知道大佛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給大家重點說明一下。樂山大佛是我國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這就相當于是24層樓的那個高度,大佛的眼睛和嘴有3.3米長,我呢就一米六幾,這個長度就相當于兩個我那么長。耳朵高7米,在他的耳朵眼里呢能容納兩名壯漢并排站在里面。大佛腳面寬8.5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這就相當于能夠容納100多個人圍坐在它上面,對于咱們酷愛打麻將的朋友來說,在上面圈個五六桌是不成問題的。正因為如此高的一個高度,使咱們樂山大佛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是大家在驚嘆樂山大佛高大與壯觀的同時,還不能不贊嘆它的造像工藝的精美。樂山大佛溫文爾雅的神情,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以及凝思中蘊含智慧,威嚴中帶有慈祥的面容,都讓人情不自禁產(chǎn)生崇敬與親切的感覺。
那么,是誰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筆財富?當初修大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讓小陳給大家慢慢道來。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水勢相當?shù)膬疵停?jīng)常發(fā)生船毀人亡的事件。有一位海通和尚大發(fā)慈悲之心,準備修建大佛來鎮(zhèn)水患。于是四處化緣,籌得不少的錢財。當時有一位貪官見財眼開,準備敲詐勒索他,海通法師義正嚴辭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意思是說,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來給你,但你休想得到這筆佛財。那個貪官居然蠻橫無禮地要他試一試,海通禪師大義凜然地一手捧盤,一手挖出了自己的雙眼。貪官嚇壞了,從此以后沒再為難他。海通禪師造佛時年事已高,所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這之后,兩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繼續(xù)修造樂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歷經(jīng)90年時間,樂山大佛終于徹底完工,并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7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1]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云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佛閣屢建屢毀,宋時重建“凌云閣”、“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20xx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fā)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貞元20xx年(公元820xx年)完工,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qū)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qū)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qū)范圍,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說!
景區(qū)主要景點
樂山大佛景區(qū)包括樂山大佛、靈寶塔、凌云禪院、海師洞、九曲—凌云棧道、巨型睡佛、東方佛都、佛國天堂、麻浩崖墓、烏尤山等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8
大家好,很榮幸能當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劉導游,這次我們到的是世界遺產(chǎn)之一——樂山大佛。好,我們出發(fā)吧!
游客們,這里是樂山的港碼頭,請看對面的山,那就是凌云山。請仔細觀察,那就是樂山的巨型睡佛,又叫隱形睡佛。它位于樂山城側的三江(岷江、大渡河、青依江)匯流處,形態(tài)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云山、東巖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余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的胸部就是世界有名的樂山大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游客們,我們來到了大佛的腳下,請往上看,大佛通高71米,肩膀寬24米,頭直徑10米,耳朵有7米,勁高3米,指長8.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嘴巴和眼睛的長度3.3米,頭上有1021個發(fā)根。現(xiàn)在大家親眼目睹了,名不虛傳吧!
據(jù)傳:樂山大佛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依江匯合于此,水流直沖凌云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jié)水勢更猛,過往船只常觸壁粉碎。凌云寺的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于是發(fā)起修造大佛。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zhèn)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海通去世后,劍南川西節(jié)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xù)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至到803年,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帶領群山來,挺立大江邊。”他造型廣嚴,設計巧妙,以他不變的體態(tài)和姿容,給人以無窮的思索和遐想。據(jù)傳:他老人家為鎮(zhèn)住水妖,歷經(jīng)千年風霜雪雨,自今仍端坐在滔滔江水畔,靜觀人間滄海桑田。他老人家建國后兩次顯靈,1963年樂山地區(qū)餓死人無數(shù),飄尸從老人家眼前流過,老人家不忍看,一夜之間閉上了眼睛。所以,現(xiàn)在你們手里拿的大佛是閉上了雙眼。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新文組織列為世界級的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他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級的璀燦明珠。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以下請你們慢慢欣賞大佛。請不要在景區(qū)亂涂亂畫,愛護景區(qū)的一草一木,謝謝。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9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tài)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shù)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云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佛閣屢建屢毀,宋時重建“凌云閣”、“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造型莊嚴,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巧妙。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20_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fā)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貞元20_年(公元820_年)完工,歷時90年。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景區(qū)由凌云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qū)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qū)范圍,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說!
各位游客,下面我來告訴你們樂山大佛三次顯靈吧!
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無數(shù),樂山大佛腳下的河流,餓殍泛濫,大佛不忍目睹人間慘劇,痛苦地閉上了眼睛。1976年,毛、朱、周三領導俱逝,唐山大地震死傷數(shù)10萬,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20_年,中國加入世貿(mào)、申奧成功,喜事連連,大佛頭閃佛光,吉相叢生。
樂山大佛真是我國偉大的奇跡。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10
大家好,很榮幸能當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悅導游,這次我們到的是世界遺產(chǎn)之一——樂山大佛。好,我們出發(fā)吧!
游客們,這里是樂山的港碼頭,請看對面的山,那就是凌云山。請仔細觀察,那就是樂山的巨型睡佛,又叫隱形睡佛。它位于樂山城側的三江(岷江、大渡河、青依江)匯流處,形態(tài)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云山、東巖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余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的胸部就是世界有名的樂山大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游客們,我們來到了大佛的腳下,請往上看,大佛通高71米,肩膀寬24米,頭直徑10米,耳朵有7米,勁高3米,指長8.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嘴巴和眼睛的長度3.3米,頭上有1021個發(fā)根。現(xiàn)在大家親眼目睹了,名不虛傳吧!
據(jù)傳:樂山大佛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20xx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依江匯合于此,水流直沖凌云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jié)水勢更猛,過往船只常觸壁粉碎。凌云寺的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于是發(fā)起修造大佛。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zhèn)水。海通募集20xx年,籌得一筆款項。海通去世后,劍南川西節(jié)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xù)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至到820xx年,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帶領群山來,挺立大江邊。”他造型廣嚴,設計巧妙,以他不變的體態(tài)和姿容,給人以無窮的思索和遐想。據(jù)傳:他老人家為鎮(zhèn)住水妖,歷經(jīng)千年風霜雪雨,自今仍端坐在滔滔江水畔,靜觀人間滄海桑田。他老人家建國后兩次顯靈,1963年樂山地區(qū)餓死人無數(shù),飄尸從老人家眼前流過,老人家不忍看,一夜之間閉上了眼睛。所以,現(xiàn)在你們手里拿的大佛是閉上了雙眼。199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新文組織列為世界級的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他當之無愧的成為世界級的璀燦明珠。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以下請你們慢慢欣賞大佛。請不要在景區(qū)亂涂亂畫,愛護景區(qū)的一草一木,謝謝。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11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樂山大佛景區(qū)來觀光旅游。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千年古佛——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寬度是24米,頭的直徑是10米,耳朵有7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頸高3米,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的寬度是8.5米,頭上的發(fā)髻有l(wèi)021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20xx年),竣工于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20xx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經(jīng)1220xx年了。
設計
現(xiàn)在請大家看一看大佛兩側的巖石。這種巖石叫紅砂巖,是一種質(zhì)地疏松,容易風化的巖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巖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為什么能歷經(jīng)1220xx年“風雨不動安如山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大佛所處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zhì)結構穩(wěn)定,佛身處于江彎地段,隱藏于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沖刷,因此巖石風化較緩慢。不僅如此,樂山大佛還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tǒng)。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大佛頭上發(fā)髻的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排水渠道網(wǎng),也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可見,樂山大佛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還曾經(jīng)修造了一個高13層的樓閣復蓋,可惜毀于明末的戰(zhàn)亂。
雖然樂山大佛有著十分完善的保護系統(tǒng),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因此,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曾對樂山大佛進行過多次維修其中工程較大的是1963年的維修。1982年,樂山大佛經(jīng)國務院公布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目前,樂山大佛的保護已經(jīng)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樂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遺產(chǎn)。
海師堂
那么,是誰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筆財富?當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參觀海師堂。
海師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樂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們看中間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禪師,他是貴州人氏,當年在凌云山上結茅為僧。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水勢相當?shù)膬疵停?jīng)常發(fā)生船毀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發(fā)慈悲之心,準備修建大佛來鎮(zhèn)水患。于是四處化緣,籌得不少的錢財。當時有一位貪官見財眼開,準備敲詐勒索他,海通法師義正嚴辭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意思是說,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來給你,但你休想得到這筆佛財。那個貪官居然蠻橫無禮地要他試一試,海通禪師大義凜然地一手捧盤,一手挖出了自己的雙眼。貪官嚇壞了,從此以后沒再為難他。海通禪師造佛時年事已高,所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20萬,繼續(xù)修造樂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經(jīng)費,于是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xù)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捐贈俸金五十萬兩繼續(xù)修建樂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歷經(jīng)90年時間,樂山大佛終于徹底完工,并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12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由我?guī)Т蠹矣斡[。我來給大家介紹都江堰。它建于我國戰(zhàn)國時期。這是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唯一古仍為今用的舉世矚目的水利工程。
據(jù)說,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驟減,常泛濫成災。距今約2250年的秦昭王時期,秦國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jīng)驗,率領當?shù)厝嗣瘢d建水利工程。這項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你們看,這就是魚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nèi)江,外江排洪,內(nèi)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diào)節(jié)水量的作用。你們看,這像不像一個瓶口?這里的作用是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這樣,內(nèi)江水經(jīng)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nóng)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稱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jīng)濟文化有很大發(fā)展,人民受益不淺。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起作用。
我們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順山勢逐級升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jié)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噸。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后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qū)的電動模型。
在玉壘山麓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層層而上,宏偉秀麗,四周古木濃蔭,環(huán)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內(nèi)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nèi)石壁間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和“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
這里山青青,水粼粼,廟宇古樸,空氣清新,長長的安瀾橋橫江飛架,金剛堤枕水酣臥。當你親臨其境,目睹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絕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們的旅途就先告一段落,請大家解散游覽,三十分鐘后在這里集中,還請大家注意安全!
樂山大佛導游詞1200字 篇13
樂山大佛為何享譽世界,我想應該歸功于它的兩個其他大佛所無法取代的特色吧。所謂“大佛”,到底有多大呢?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佛大吧?但樂山大佛是它的三倍;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通高53米算大了吧?但樂山大佛比他還要高出18米。當代詩人戈壁舟曾經(jīng)贊譽:“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帶領群山來,挺立大江邊。”是對他最貼切的形容了;其次,一千多年的滄桑變化,樂山大佛依舊巍然不動,為什么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他巧妙的排水系統(tǒng)了。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可見施工技藝之巧妙。現(xiàn)在就請大家仔細端詳這尊大佛。大家可以看看大佛頭頂?shù)陌l(fā)髻,猜猜有多少個呢?1021個!不可思議吧?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shù)清的。這些發(fā)髻遠看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是以石塊逐個嵌就的。近看就可以看到每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大家再看他的耳朵。耳朵有7米長,可以站兩個人呢。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nèi)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曾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可見古代人們的智慧不可估量。大家再仔細看看他的胸部,看到什么了嗎?據(jù)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介紹,當時發(fā)現(xiàn)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千古之謎,誰人能解?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相傳,當年海通大師和石匠石青為了降伏妖龍,治理水患,經(jīng)過千辛萬苦才開始了對大佛的修建,石青冒著生命危險在風雨中鑿刻排水系統(tǒng),海通大師更是用“自目可剜,佛財難得”來保證了大佛的順利修建。那么現(xiàn)在有個小小的問題要考考大家了:樂山大佛從鑿好到現(xiàn)在到底有沒有鎮(zhèn)住這三江水患呢?!當然是鎮(zhèn)住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樂山大佛是依山而鑿的,當時鑿下的大量石塊填入了江中,相對提升了河床的高度,減少了地下暗流漩渦的存在。其二,當時是佛教極其興盛的時代,而修鑿了一個山一樣大的大佛,在人們看來佛越大佛法就越大,因此有了心理慰藉,減少了恐慌。第三,樂山大佛作為一個很好的航標端坐于三江交匯口,無論行船從哪個方向過來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佛的位置。由此三點,我們可以說樂山大佛是真正的鎮(zhèn)住水患了。好了,請大家隨我沿棧道走下大佛去細細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