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精選7篇)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1
安徽省滁州瑯琊山上因為有了醉翁亭,使得這座原本普通的山聞名于世。從亭中流淌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睔W陽修爺爺這千古名句,成為一個傳奇的旅游勝地。
今年秋季的一個雙休日上午,媽媽帶我去了一趟瑯琊山游玩。清晨,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好像被清水洗過一樣。在駛往瑯琊山的旅游大巴上,我和媽媽有說有笑,加上導游阿姨風趣幽默的話語,更增添車內明熱鬧氣氛。從南京到滁州瑯琊山的路途并不遠,汽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便到達瑯琊山下。下車后,導游阿姨領著我們走過古樸的山門牌時,我看見“瑯琊山”三個大字蒼勁而飄逸,從導游阿姨嘴中得知,這三個字和醉翁亭三個字,,都是大文豪蘇軾爺爺的真跡,這字真漂亮,蘇爺爺不僅寫了一手好文章,也寫得一手好字。
我們沿看蜿蜒的石板路走著,路兩旁是挺拔的`參天大樹,一棵棵大樹像一位位威武的解放軍戰士,守護著濃蔭蒼翠的瑯琊山,這些大樹像披了件綠色大衣,一片連著一片的綠,仿佛把四周的空氣都給染綠似的。走了沒一會兒,我終于看到了向往己久的醉翁亭。醉翁亭占地1000平方米,整個亭子像一只即將騰飛的白鶴,亭子依山傍水,亭臺小巧別致,清澈的溪水聲,樹上烏兒的鳴叫聲,給醉翁亭一種幽靜的韻味。
導游阿姨告訴我,當年,歐陽修被朝延貶到滁州時,他特別喜愛瑯琊山的靈氣。經常在辦完公務后,他便到山上來游玩。一天,歐陽修和一位和尚下棋,突然天空下起大雨,他和老尚以及在旁邊觀看下棋的人,被這場大雨澆成落湯雞。于是,有人提議在這里興修一個亭子,這樣即可以避雨,也前來該處游玩的人提供休息的場所。
不久,當地人在便在山上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建好后,取個什么好名字讓當地人犯了難。一天,歐陽修喝醉灑后來到這里,他醉熏熏地望著亭子沉思一會后,為這座亭子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他那篇膾炙人口的《醉翁亭記》。我站在亭子西側的寶宋齋,望著室內兩塊石碑上,鐫刻的《醉翁亭記》全文。此時,我心中有種想喝酒的沖動,想知道當初歐爺爺是如何在醉酒下,寫出這篇傳世之作的。
回家路上,瑯琊山上古樹,小橋,溪水,亭閣和寺廟等,構成了一幅醉翁亭的山水畫卷,留在我的記憶里。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2
清晨走在瑯玡山蜿蜒的小路上,與孤獨為伴,欣賞著道路兩旁的美景。突然峰回路轉,那猶如瀑布從天際向下傾注時發出的撼天陣地的響聲傳入耳中,瞬間孤獨子虛烏有,恍如身體以置于瀑布當中,全身被水的精靈包圍了一般……
加快了腳步,尋水聲?烧l知,水卻在“百里以外”,走得越快,心中那激動的情緒也就越加猛烈。終究在一片森林的盡頭,從巖石間找到了它——釀泉。
置身于水邊,不但有吞吐長江的氣勢,也有“叮叮咚咚”猶如少女撫琴一般溫順與調皮。尋聲向上望去,在巖石頂上,一個亭子翼然立在上面;腥缫恢幌生Q,在閉幕展翅一動不動在欣賞著脫俗的天籟之聲;又猶如一只白鷺,停下翅膀在這里小憩與風景渾然一體。趁著綠色的背景,醉翁亭紅色的柱子與頂,恍如花一般點綴在其中。綠中有紅,綠中帶白……既有色采上的層次感而又不顯得單調。而在晨霧的襯托下醉翁亭更顯得清新、脫俗。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漸漸的,霧散去了,花兒也醒來了,吐露著芳香。霎時間,醉翁亭籠罩在一片幽香當中……
幾聲鳥鳴劃破天空,與水聲相呼應。人們陸陸續續的來到了醉翁亭,喧鬧聲打破了林子中的安靜。溪水繼續奔騰不息,伴隨著人們的嬉笑聲,越發快樂與輕松,而醉翁亭也恍如醒了過來調皮的好象小麻雀一般,淘氣、開心腸望著遠處。大自然與人是那樣的和諧……
夕陽照在山上,溪水聲也漸漸小了,也累了……人們漸漸離去。山上一切都被金色包圍著吸水也變成了深的橘紅色,輕緩而優雅的彈奏著搖籃曲,鳥兒也時不時低語幾句。山頂上,醉翁亭像個剛入眠的孩子……
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3
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里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二賢堂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間劈山而筑的瓦房,隱在綠樹之中,肅穆典雅,這就是“二賢堂”。在二賢堂我們見到的對聯是:駐節淮南關心民癀;留芳江表濟世文章。二賢者,歐陽修和王元之是也。歐陽修自不待言,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學家,一生剛直敢言。滁州在宋代屬于淮南路,歐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做過太守,歐是江南西路人(江南又被稱為江表),故有此名句。“癀”,疾苦之意。
二賢堂,初建于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后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后重建。堂內有二聯,一曰:“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后心閑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貧寒,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因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而遭貶,當過滁州太守。在文學上歐陽修以韓愈為宗,力掃晚唐五代文學的奢靡之風,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精英。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歐門。歐陽修不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輩景仰不已。
寶宋齋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寶宋齋,是專門收藏宋代珍寶的地方,齋內的石碑上就鐫刻著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文,字為蘇東坡手書,歐文蘇字,相得益彰。此齋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后人為紀念他的善行又在寶宋齋附近建了一座馮公祠。
寶宋齋,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于慶歷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后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瑯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筑。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里與友人共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后世引為趣談。后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并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
賞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4
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單的涼亭?偯娣e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里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二賢堂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間劈山而筑的瓦房,隱在綠樹之中,肅穆典雅,這就是“二賢堂”。在二賢堂我們見到的對聯是:駐節淮南關心民癀;留芳江表濟世文章。二賢者,歐陽修和王元之是也。歐陽修自不待言,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學家,一生剛直敢言。滁州在宋代屬于淮南路,歐王二人都曾在滁州做過太守,歐是江南西路人(江南又被稱為江表),故有此名句。“癀”,疾苦之意。
二賢堂,初建于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后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后重建。堂內有二聯,一曰:“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后心閑夢亦清 ”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貧寒,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因參與范仲淹的“慶歷革新”而遭貶,當過滁州太守。在文學上歐陽修以韓愈為宗,力掃晚唐五代文學的奢靡之風,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一大批精英。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歐門。歐陽修不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輩景仰不已。
寶宋齋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寶宋齋,是專門收藏宋代珍寶的地方,齋內的石碑上就鐫刻著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全文,字為蘇東坡手書,歐文蘇字,相得益彰。此齋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后人為紀念他的善行又在寶宋齋附近建了一座馮公祠。
寶宋齋,建于明天啟二年(公元1620xx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于慶歷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于元祐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后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瑯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一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筑。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里與友人共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后世引為趣談。后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并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筑,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5
辛卯歲末,應常州好友增紅兄之約,兩個語文人自駕赴皖,至滁州醉翁亭小游。
我們由蘇入皖,從寧到滁,漸近瑯琊景區,便不由自主地欣然背起《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車子經瑯琊古道,直至山門。只見山門樓牌高聳,飛檐斗角,門楣處有蘇軾題寫的“瑯耶山”三字,遒勁有力,顏色斑駁,蒼古深邃,遠處瑯琊逶迤,層巒疊嶂,寒樹叢立,讓我油然而添幾份肅穆之感。
是日天不晴朗,滿目灰暗。走進山門,不見很多游客,少熙攘,少喧嘩,偶聞幾處鳥鳴,感覺很靜。我們很喜歡這樣幽靜的氛圍。
首景即瑯琊墨苑。瑯琊墨苑建筑為蘇州園林風格,亭堂飛檐翹角,色彩淡雅和諧,山上峰巒疊翠,山下亭、臺、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特別吸引我們的是墨苑碑廊的黑白碑刻,這里有很多關于瑯琊山、醉翁亭的墨寶鑲刻于此。我與增紅選擇在文征明書《醉翁亭記》的巨型橫式碑刻下以及蔡元培書的“山水清音”碑刻前留影。
離開瑯琊墨苑,經醉翁潭,我們到了醉翁亭。只見醉翁亭前橫臥一條淺淺的山澗,業已水落石出,一座窄窄的小石橋跨越山澗,聯接瑯琊古道與醉翁亭。一塊巨石上勒刻“千古醉翁亭”五個大字,系李瑞環在醉翁亭千年之慶時所書。跨越石橋,踏四五級石階,過一道門楣上刻有“醉翁亭”三字的窄窄方門,連過兩道砌有三兩級石階的門檻,眼前便是醉翁亭。千年醉翁亭,赫然在眼前。站立在醉翁亭里,四柱之外是粉墻黛瓦的鏤空圍墻,透過由古圖案鏤空的墻窗,我看到遠山邈邈,古道盤旋,古木幽森,山澗蜿蜒,我忽然有思接千古的感覺,千年之前,歐公就是在此寫“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6
親愛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小宋。今天我作為大家進行,我感到十分榮幸。正值五一黃金周,借著假期出來游玩,放松身心,飽覽美景,愉悅身心,能夠一睹千古明樓醉翁亭,覽湖光山色,大伙兒肯定會不虛此行。
環繞滁州四周全是高山,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望去,樹木郁郁蔥蔥,景色幽深秀麗的事瑯琊山。沿著山我們現在大概上了六七里,前面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前面兩峰之間飛瀉而下的水流就是釀泉。前面山崎嶇,因此要多走幾個之字形的回,雖然多走幾步也是值得的。大家隨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過去,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就是著名的醉翁亭。大家想知道誰設計了這個亭子,又是誰命名的?是山上的廟里的一個設計并建造了這個亭子。
這個醉翁就有點意思。醉翁是誰呢?就是鼎鼎大名的歐陽修先生。他當時任太守期間,與客人一起來這里設宴,酒不醉人人自醉,太守年紀最大,因此,大家都稱呼他“醉翁”,這個亭子也就叫“醉翁亭”了。大家看,這個醉翁亭子,全是用木頭精雕而成。看,太守這把椅子用了好多年了,但還完好如新。整個亭子看上去古香古色,你一定要坐在當年太守常坐的椅子上,閉上眼睛,輕輕觸摸這木椅,一定能體味到當年太守賞盡美景、而飲那種愜意吧!
安徽醉翁亭的導游詞 篇7
醉翁亭屬于千年遺址,歐陽公館則屬于現代建筑。它位于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歐陽公館即歐陽修紀念館,由郭沫若親筆題寫匾額。館內正中懸有“一代文宗”巨匾,且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歐陽修的形象再現于廣大游人面前。
館內還陳列著歷代收有歐陽修詩文的書籍。館內沒有他人,只有我與增紅兩人。我們細細閱讀三十幅壁畫,并站在歐陽修的塑像前,大聲誦讀由蘇軾親書的《醉翁亭記》,感覺到幽古豪放之氣充盈我身。我特別喜歡歐公塑像兩側柱子上的一副對聯:“一代文宗建名亭撰名文流芳百世,雨番宰輔樹正氣立正義曠典千秋”。斷句誦讀了好幾遍以致成誦。一個語文教師,在醉翁亭下,置身歐陽公館,立于歐公面前,大聲誦讀由蘇軾書寫的《醉翁亭記》,這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于是,我想起了1997年的春天,我在武漢黃鶴樓上面對長江默念《黃鶴樓》,20_年的夏天,我在岳陽樓上,面對浩浩湯湯的洞庭湖朗誦《岳陽樓記》的情景,F代與歷史一次次地交匯,我與古人一次次地面晤。穿越時空,總會有偶然的相遇。
從歐陽公館到深秀湖還是有段距離的。用《醉翁亭記》里的句子來說,“峰回路轉”,我們“山行六七里”,過“蔚然深秀”門,眼前忽見一泓湖面,四面環山,一湖如鏡。深秀湖因“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源自瑯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成趣。我禁不住快步來到湖邊,俯首蹲身,用手撩撥湖水,清涼透心,水花飛濺,湖面頓時展開漣漪。
歐公從前建亭撰文雅乎千載,樵夫如今游山抒懷快哉一日。滁州歸來,遂寫《醉翁亭游記》以述感并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