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導游詞3000字(精選19篇)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
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顧名思義,就是昔日的皇家宮殿。
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里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
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
由于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
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
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
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的帝王氣概。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
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
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
后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
“禁”字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
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后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么崇高威嚴,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
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
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墻黃瓦的建筑群,為什么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于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筑上使用。
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于這些原因,故宮建筑的基本色調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墻,墻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
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
故宮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
所用的建筑材料來自全國各地。
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
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墻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
宮殿墻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
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
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我們眼前的建筑叫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
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
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要在這里舉行頒布次年年歷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歷”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
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鹵簿,儀仗。
此外,國家凡有征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于“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可能是由于戲劇午臺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的。
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的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后金水橋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故宮里面,在正式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布局和參觀路線。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建筑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布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鐘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部分約占三分之一。
宮內重要建筑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筑分東西對稱分布。
整個宮殿的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
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
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象征著權力與尊嚴。
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
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只幼獅,象征皇權永存,千秋萬代。
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
河上五座橋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
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筑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
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
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桿圍繞,三臺中有三層石雕“御路”。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筑。
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對稱。
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兩側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
“內廷”還有為皇家游玩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
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欄桿,形似玉帶。
故宮建筑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莊嚴美觀。
故宮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筑獨具特色。
比如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案的規制等等。
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筑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筑的等級差別。
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說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
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句。
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
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顧布局上的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的格外小。
(經過太和門之后)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
卡筑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余米,下層臺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
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后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
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
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
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
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
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宮里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
為什么要建這么大的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的雄偉壯觀。
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
層層石臺,如同白云,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
舉行大典時,殿內的琺瑯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臺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
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呂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云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
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
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xx多年的封建統治。
(在太和殿的石臺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行典禮時焚燒檀香用的。
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
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征”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
臺基東西兩側各有一只銅制仙鶴和龜,是長壽的象征。
這個由鉛鑄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的標準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
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測時儀。
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富麗。
殿內中央設有2米高的平臺,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
后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
象馱寶瓶,內裝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豐登。
殼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么這么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
筐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的光。
那么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
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于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
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
主要設置在“尊貴”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
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涂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制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于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繼承者。
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
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后挪到現在的位置。
關于龍椅,這里面有段故事。
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計的帝國徽號。
據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家具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專家鑒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后經修復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陳設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
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
它既是陳設品,又是消防器材。
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
因此,缸內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
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
侵略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
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占紫禁城。
救死扶傷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動掠奪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
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
是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的卡車,用去制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筑是中和殿。
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到此暫坐休息,會見一些官員。
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
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行親耕儀式,前一天要來這里閱視種子、農具、祝文。
這里現在陳列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面三刀頂肩輿,即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
這四座角摟是怎么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后,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于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
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墻——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
并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后,心里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并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
”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
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里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
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
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一樣,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于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
大伙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里怪煩的,你怎么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么著?”木匠笑著說:“大家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
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
“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么?”大伙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伙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后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2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夠成為你們今天的導游。
這兒即是國際聞名的故宮博物館,通常咱們都簡稱它為故宮,也就是舊日的皇家宮廷。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逼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綺麗堂皇的宮城里控制中國長達500年之久。帝王之家,天然規劃巨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兒不只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是規劃最大,保管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宮廷建筑群。由于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異傳統和共同個性,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國際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彼此融合而構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一切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間的三垣(yuán)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間,正契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而,古人以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世至尊,因而他們也要仿照天帝,在自個宮廷的姓名上冠其紫字,以體現其位居中間,環視全國的帝王氣魄。還有一個說法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曉得將有圣人過關。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尹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后人因而以“紫氣東來”標明祥瑞。帝王之家當然期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來命名也就水到渠成了。“禁”字的意思就很明顯,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威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后,這兒才正式敞開,曾經這里布衣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咱們能夠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么崇高威嚴,崇高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由于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建筑,用了14年的時刻才底子建成,到今日已有570多年的前史。咱們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墻黃瓦的建筑群,為何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以為,五行包含金,木,水,火,土,其間土占中間方位,由于華夏民族代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眷戀的豪情,所以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顏色,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筑上運用。而赤色,則涵義著圓滿,吉利富有,正由于這些緣由,故宮建筑的底子顏色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廷樓閣9900多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附近有高9.9米,聲稱10米的城墻,墻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規劃奇特漂亮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附近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國聞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筑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方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廷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姑蘇,壘墻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廷墻壁上所用的赤色,質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材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能夠看出其時工程之浩大。
咱們眼前的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陰歷十月初一,都要在這兒舉辦公布次年年歷典禮,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歷”的姓名,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辦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兒擺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征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承受獻俘典禮,若是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于“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是由于戲曲午臺上及別史小說唐塞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違法,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峻的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后金水橋前)
如今咱們現已到了故宮里邊,在正式旅游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規劃和觀賞道路。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修建方法,締造一組規劃如此巨大的建筑群,不光沒有紛雜表象,反而給人以規劃謹慎,顏色光輝和規劃規整的感受,最主要的方法是締造了一條極為顯著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鐘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有些約占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筑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筑分東西對稱散布。整個宮廷的規劃都體現了封建君主的“莊重”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威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如今咱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標志著權利與莊重。皇帝貴為皇帝,門前的獅子天然最精巧,最巨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只幼獅,標志皇權不朽,千秋萬代。咱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修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標志孔子所發起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即是箭,這標明皇帝授命于天,代天帝管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筑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間,東西兩邊有文華、武英兩組宮廷,左右對稱,構成“外朝”雄偉壯麗的格式。三大殿前后擺放在同一個巨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桿環繞,三臺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巨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國內最巨大、最壯麗的古代木規劃建筑。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筑規劃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寓居和處置平常政務的地方。兩邊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居處,東、西一所是皇子的居處。“內廷”還有為皇家玩耍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彎曲繞過威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彎曲多姿的白玉雕欄桿,形似玉帶。故宮建筑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綺麗堂皇,莊重漂亮。
故宮中的建筑除了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方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筑獨具特征。比方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畫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只使主要建筑更顯得巨大,壯麗,并且還體現了宮中建筑的等級不同。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說天上的皇宮總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皇帝”,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即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包容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中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看規劃上的漂亮,所以把西頭一間締造的分外小。
通過太和門之后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廷。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堆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余米,基層臺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xiǎn)的破壞,如今咱們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本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后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聽說能夠辟邪,并且數量越多,標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布衣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修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告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公布法則、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兒舉辦典禮,承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闊安靜,給人以威嚴莊嚴的感受。正中為御路,左右地上鋪的磚雜亂無章,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宮里總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溫,避免冬季缸水結冰。為何要建這么大的廣場呢·那是為了讓我們感受到太和殿的雄偉壯麗。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臺,如同白云,加上香煙旋繞,整個太和殿如同天上仙界相同。舉辦大典時,殿內的搪瓷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臺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邊香煙旋繞,全場萬籟俱寂。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等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云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現皇帝無上威望與莊重。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末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爸爸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端時,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以為此話不吉利,說來也巧,3年后清朝果然就滅亡了,然后結束了中國20__多年的封建控制。
在太和殿的石臺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辦典禮時燃燒檀香用的。這兒總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標志”完整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臺基東西兩邊各有一只銅制仙鶴和龜,是長命的標志。這個由鉛鑄造成的用具叫嘉量,嘉量是其時量的規范器,標明皇帝公正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用具叫做日晷(guǐ),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個手里。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奢華綺麗。殿內中間設有2米高的平臺,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后邊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設品。象馱寶瓶,內裝五谷,標志和平現象、五谷豐登。角端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知曉四方言語,只要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何這么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坦如鏡,潤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著幽暗的光。那么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技術講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于一石大米的代價,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的確寶貴。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悉數分量,其間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環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間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方式演化而來,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主要設置在“顯貴”的建筑物上,有“崇高”之意。在藻井中間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涂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制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了游龍戲珠,懸于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后代,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綺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巧對著寶座,聽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后挪到如今的位置。關于龍椅,這兒里面還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本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個規劃的帝國徽號。聽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下降。新中國建立后,為了尋找那把龍椅,依據以前的一張相片,在破家私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教授判定,這椅子即是皇帝寶座,后經修正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擺設在殿堂房屋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而,大缸又稱為吉利缸。它既是擺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而,缸內有必要常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間最寶貴的是鎏金銅缸。但是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侵犯者刺刀刮體的厄運。侵犯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打壓中國公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占紫禁城。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掠取的文物在各侵犯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很多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含在眼前這口缸上,這道道刮痕都已變成帝國主義侵犯中國的鐵證。是偽控制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犯軍的貨車,用去制造子彈,再反過來殘殺中國公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筑是中和殿。皇帝舉辦大典前,先到此暫坐歇息,會晤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辦親耕典禮,前一天要來這兒閱視種子、耕具、祝文。這兒如今陳設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yú),也就是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締造的可美觀了。這四座角摟是怎樣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之后,由于北京是他做王爺時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所以就派了心腹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棣通知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墻——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姿態格外秀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并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若是修蓋的欠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后,心里十分憂愁,不知怎樣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今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領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期限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如期蓋成這四座怪姿態的角樓,并且說:“若是蓋不成,皇帝定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留神你們的腦袋。”領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掌握,只好常常在一塊揣摩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即是一個月了,領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條理、一點方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適宜。這時,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氣候,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里愁悶,領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適宜,躺也不適宜。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真實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呼喊:“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排遣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shújiē)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間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相同,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美觀的籠子,看著也風趣兒,所以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拎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兒一看就喧嚷起來了:“我們都心里怪煩的,你怎樣買一籠子蟈蟈來,故意吵人是怎樣著?”木匠笑著說:“咱們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么美觀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匆促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雙眼看著,一點聲響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么?”大伙一聽都快樂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伙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示,揣摩出了紫禁城譙樓的姿態,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終修成了到如今還存在的角摟。
好了,希望今天的講解,能夠讓大家對故宮更了解,更愛它。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宋,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游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游覽行程吧。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征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筑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云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后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后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筑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里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彩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于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個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后,專家們在家具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于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駝著寶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余。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征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當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征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征著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準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里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刮走了。圍繞著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后,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墻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為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閱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閱覽,并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里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里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個巨大的云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云簇擁的九條蛟龍。制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么會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后就放在這里,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里。
游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后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后寢區中共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關系。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4
首先我來介紹故宮的概況。
故宮過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2019年)永樂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2019年的歷史。在這里曾居住了明清兩朝24位皇帝。紫禁城的建筑是依據我國古代的《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造的。
那么為什么叫“紫禁城”呢?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咱們中國是一個天文學非常發達的國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于天象的記載。在古代的天象觀測中,人們發現,有一顆星的位置是不變的,始終居于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極星。人們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宮殿,稱它為“紫宮”。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就是天帝的兒子,他所居住的宮殿就叫“紫宮”,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宮院,對尋常老百姓來說,是絕對的禁忌之地。于是兩層含義合起來,所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也就是永樂皇帝在142019年開始營建的,用了2019年的時間才全部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明朝永樂到清朝宣統,共有24位皇帝在這兒居住過,統治中國達491年。
相傳紫禁城有宮殿9999間半,實際上是8700多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這些宮殿沿中軸線排列,并向兩邊展開,左右對稱,格局嚴正,氣魄雄偉,極為壯觀。當我們漫步在這些宮殿之間時,不僅僅可以親身接觸到它的一磚一瓦,還會欣賞到青銅、玉器、書畫、珠寶等珍貴的文物。要知道,這些文物都是從故宮博物院150多萬件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您定會愛不夠,也看不夠。再者說,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這些殿宇之中曾經發生過許許多多令人蕩氣回腸的故事,足以讓您聽不夠、想不夠。簡單一句話,您今天走進了這明清兩代的皇宮,就是走進了中華文明的寶庫。
故宮的全稱是“故宮博物院”,因為它是在明清兩朝的皇宮和宮廷舊藏文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國家級博物館。說到這兒您可能會問了,那故宮博物院是什么時候成立的呢?不要著急,這還要從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說起。1920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2019年溥儀正式宣布退位。按說,這座宮殿應該收歸國有。可是,按照當時的規定,溥儀卻被允許居住在后宮部分,長達十幾年。
在1924年冬季的一天,馮玉祥將軍的手下鹿鐘麟,將溥儀和他的后妃逐出了皇宮,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故宮,并對皇宮中的文物進行了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那天,為了爭先目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和宮殿里珍藏的寶貝,許多人擁向故宮,北京城萬人空巷、交通堵塞,這件事成了當天各大報紙的重要新聞。
故宮在開放的第一天,到底接待了多少游客,我們不知道。可這幾年,每年都有近1000萬中外游客到故宮參觀游覽。因為故宮是全年365天開放的,算起來,每天平均要接待將近3萬人呢。
故宮博物院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么長的時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在古建筑保護、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您知道嗎?目前故宮珍藏的文物有150多萬件,占全國文物館藏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級文物占全國文物的五分之一還多呢?那故宮的文物都有哪些品種呢?這150多萬件文物種類齊全,包括玉器、陶瓷、書畫、琺瑯、漆器、金銀器,以及大量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十多個門類。
這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后三宮和西六宮外,又開辟了青銅、陶瓷、書畫、珍寶、鐘表等專館,并經常舉辦各種臨時的主題性展覽。另外,你還可以到故宮的網站上看看,網址是:.cn. (D是英文Digital 數字的意思;PM是Palace Museum,故宮的意思。中文意思就是數字故宮。
城池
午門 是皇宮的正門,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稱午門。“五鳳樓”;在明清兩朝,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許多重大儀式都是在這里舉行的。比如:每年農歷十月,皇帝要親自到這兒來頒布下一年的歷書。另外,打完仗,將士得勝回朝后,要在午門前舉行隆重的獻俘禮。午門有時也會作為舉行喜慶活動的場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兒要張燈結彩、“放燈”三天,而且允許平民百姓來賞燈游玩,顯示皇家于民同樂、普天同慶的太平景象。然而,說到這午門,大家都會想到“退出午門斬首”這句話吧。其實,這句話純屬誤傳,北京當時的刑場在南城的菜市口。那這句話是怎么傳出來的呢?過去大臣們和皇帝在朝堂上議政,經常出現意見不和的情況。在明朝時,皇帝就可以把觸犯他的大臣拉到午門外用竹子打屁股。這叫廷杖。千萬不要小看這竹子,它是一種碗口粗的毛竹,里面還要灌上水銀,據說是為了加大殺傷力,幾杖下去就能皮開肉綻。被打的人不死也要終生殘疾。這種恐怖的事情從皇宮傳到民間,就逐漸變成“推出午門斬首”了。
神武門 故宮的北門。這座門故去除了供帝后妃嬪、太監、宮女們進進出出外,還是擊鼓報時的場地。當年這門樓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鐘,每夜有專人值班擊鼓報更。這里說的更,是過去人們對夜間的計時方法,一更約為兩個小時,一夜分五更。夜里11點到第二天1點,正是三更的時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說法。每天夜幕降臨后,在擊鼓報初更之前,先要敲鐘108響。樓高夜靜,紫禁城里的人們,都能聽到這鐘鼓聲。
東華門 是整個明代皇宮的東門,與西華門一東一西,遙相對應。東華門與西華門不像午門與神武門那樣處于正南正北方為,而是處于靠近東南、西南方位。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門外與東華門一樣矗立著一塊下馬石碑。這個門的職能與東華門相同,是大臣們上朝進宮出入的必經之地,或許因為出入東華門要經過一大片馬廄的緣故,大多數朝臣一般進出皇宮都走西華門。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時出宮游玩也多走西華門。
角樓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墻上,有四座小巧別致、精美無比的角樓。它們像四顆明珠,鑲嵌在高大的城墻上,它們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建筑精品。這角樓的建筑十分復雜,它一共有三層檐。關于這角樓的建造,還有一個故事呢,我來說說吧。 相傳,明朝的永樂皇帝在修建皇宮時,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死角,各建造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樓,并且限期100天,蓋不好要殺頭。誰也沒有見過這么復雜的建筑阿,這可難壞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們愁的都吃不下飯。這是,來了一個賣蟈蟈的老頭兒。他那蟈蟈籠子非常精致漂亮,大家都為過去看那巧奪天工的籠子。有個工匠不自覺的數起籠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梁,兩根梁…..”一數,一共是九根橫粱、十八根柱子、七十二個脊。哎,這部正式咱們要蓋的角樓嗎!大家非常興奮,突然想起賣蟈蟈的老頭兒,可一看,老頭兒不見了。工匠們七嘴八舌的說,這是魯班爺顯靈,來救我們了。于是,工匠們如期建好了角樓。
護城河和金水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圍圍繞著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岸陡直,由條石砌成,俗稱筒子河。清代護城河的北、東、西三面內側建有守衛圍房732間,戒備森嚴。護城河水的源頭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經過頤和園、運河、西直門的高梁橋,流到市中心的后海,然后從地安門的步梁橋下分出支流,經景山西門的地道進入護城河。從康熙朝開始在護城河中種蓮藕,農歷七月,荷花盛開,十分壯觀。收獲的蓮子和蓮藕除交給宮中食用外,剩余的拿到市場上賣,所得銀子作為小花銷。嘉慶以后開始出租給人養荷收取租金。故宮周圍有兩條金水河,一條是內金水河,一條是外金水河。外金水河在天安門前,其水系來自護城河西邊的河段,護城河河水到達宮墻西南角后,進入地道,在從織女橋流出,繞過社稷壇,從外金水橋流過,經牛郎橋向東過天妃閘,流出皇城。內金水河的水是從神武門西邊的地道引入的護城河河水,河水沿內廷西區供電墻外向南流,在慈寧花園墻外向東南轉,蜿蜒經武英殿,在太和門前廣場形成一個優美的拱形渠,然后轉向北流經文淵閣,在鑾駕庫的西邊流出皇宮。整條內金水河在皇宮里綿延2019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橋,還有10多處涵洞。內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宮中取水、消防等實際功能之外,增加精致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太和門和三大殿
太和門 朋友們,到了皇宮,您一定想知道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吧,太和門,就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地方。所謂御門聽證,就是大家所說的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們討論、處理國家大事。 在人們的印象中,皇帝上朝都是在威嚴的大殿里,其實不然。每天清晨,皇帝從后宮出來,坐在這太和門種種擺放的龍椅上。王公大臣們按照文東武西的順序,站在門下的廣場上,向皇帝奏事。皇帝身邊站著當班的內閣學士,負責記錄皇帝的意見,退朝后再稍加整理,頒行天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圣旨”或“上諭”,國家的日常事務就在這太和門商量決定了。說到這里,也許您會想到:在露天的門外辦公,萬一刮風下雨怎么辦呢?其實別說刮風下雨,就是平常這里也不打舒服。但按當時的規定:皇帝和大臣們每天都要上早朝。不過,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的頭一兩個皇帝一般都還比較勤奮,后代的皇帝就貪圖享樂,把祖父輩打江山時的艱辛和治天下短褲新都拋到腦后了。明朝也不例外,中后期的萬歷皇帝竟長達24年不臨朝。歷史學家曾說過“明之亡,則亡于神宗”就是說明朝的滅亡正是從這位明神宗開始的。到清朝的時候,將御門聽證改在故宮的乾清門。
金水橋 在太和殿前面有五座精致的漢白玉石橋,這就是著名的金水橋。您知道它為什么叫“金水橋”嗎?我先說橋下這條河的水,它來自京城西面的玉泉山,從紫禁城的西北進入,東南流出。而古人推崇陰陽五行學說,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認為“西”這個方位在五行中屬金,所以取名“金水河”,那上面的橋自然就叫“金水橋”了,我們都知道,天安門外也有金水橋,那是外金水橋,而我們眼前的是內金水橋,這金水河不光起到了裝飾庭院的作用,也是紫禁城里重要的消防水源和排水渠道,故宮中的水源是很少的,一旦宮殿著火,金水河里的水就非常珍貴了。
太和殿 在寬闊的太和門廣場上,廣場中間有一條青白石鋪成的御道,這條御道當年只有皇帝才能走。從太和門廣場北望,在那高大、漂亮的漢白玉臺基上,有座雄偉的建筑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金鑾殿。這漢白玉臺基高達8米,比現在的兩層樓還要高。修建這么高的臺基,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壯感。咱們國家古建筑的主體是木結構,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于是聰明的工匠采用高大的石臺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 在紫禁城所有宮殿中,以這座金鑾殿最受尊崇,當年最高級別的儀式和大典都在這里舉行。比如說,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還有在發生戰爭時派將出征,都要在太和殿舉行非常隆重地典禮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登基大典,皇帝要這里接受百官和外國使臣的朝賀。此外一年當中的三個大節慶,也就是元旦、冬至和萬壽節,皇帝也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宴會。其實這個元旦不是咱們現在的新年,而是農歷的大年初一_—春節。冬至是一年當日光照時間最短的一天,古人認為這是陽長陰消的日子,值得大慶。所以皇帝要在冬至那天到天壇祭天,次日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而萬壽節則是當朝皇帝自己的生日。您可能在電視劇中看到過舉行大典的場景把,這廣場的兩要布置雄壯的儀仗隊,文武百官就跪在這御道的兩旁。而皇帝是坐在太和殿內的寶座上,接受官員們的叩拜大禮的。既然太和殿的地位這么重要,在建筑規格上自然就是最高、最大的了。它的建筑面積是2377平方米。不僅在紫禁城內,就是從全國范圍看,也是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從它的屋脊到地面,高達35米,比現在的10層樓房還要高。講到這里,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這么一個問題。您看,這么大的一個廣場,怎么連一顆樹也沒有?原來,這是為了突出三大殿的壯觀和皇帝的尊嚴。您想一想,如果這里松柏參天,三大殿掩映在樹蔭之中,那還能有現在這種氣勢馬?再者說,這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要求格外莊嚴肅穆。如果有了樹木,儀仗和百官的站位都會受到影響,將有損于典禮的嚴肅性。如此說來,是這些宮殿建筑的功能,決定了這里不能種樹。 在太和殿的漢白玉臺基上,有許多青銅鼎,其實那時香爐,因為它們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爐。三層石臺上共有18個香爐,象征著清朝的18個行省。每當大典時,就在香爐腹部裝上香料,然后將香料點燃,18個香爐就一起散出縷縷青煙,使太和殿顯得更加神秘莊嚴。 太和殿外面兩邊平臺的兩個角落,各有一件漢白玉雕鑿的器具。在一塊圓石板上,中間插一根鐵針,周圍刻有刻度。當太陽升起時,鐵針的投影指向哪個時刻,就表示是什么時辰了。它叫日晷,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與日晷對稱的位置,是一座石頭亭子,它叫嘉量。在嘉量的里面石斛(hu)、斗、升、合(ge)、龠(yue)五種計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們還常用斗和升來稱量東西。為什么要把這兩件器具擺放在這兒呢?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古代,時間和度量衡是非超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國家的統一。在世間,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規定時間和計量的權力,它們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擺放在日晷和嘉量旁邊的統龜、銅鶴是舉行大典時熏香用的,但還有一定的寓意。我們都知道,龜、鶴是長壽的動物,在太和殿的兩邊擺放上龜、鶴,象征著國運永昌。 我們都知道故宮有8700多間房子,而這太和殿,就有55間,這是怎么回事呢?因為在古代,我們把四根柱子之間算一間屋子,而太和殿是橫11間、縱5間,就是55間了。所以說,整個故宮也只是由幾百座宮殿。 擺放在太和殿中平臺上的龍椅,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寶座。它是用紫檀木制成,從明朝到清朝一直是用。這寶座的寬度大大超過高度,給人一種非常穩定的感覺,象征著皇權安穩、江山永固。大殿里的柱子,靠近金鑾寶座的是6根金黃色的柱子,他表面貼的是金箔,6根金柱拱衛著那巨大的龍椅,把皇帝襯托得更加尊貴、莊嚴。此外還有66根朱紅色的柱子。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東北長白山的紅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徑1米多,兩個人都抱不過來。當年沒有顯得的大型運輸工具,要采伐、運輸這么的木材,實在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個盤龍藻井。這“藻井”是古建筑中的名稱,就是指天花板中間鏤孔雕刻的一塊。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條蟠龍,就叫蟠龍藻井。在這龍嘴的下面,吊著一個亮晶晶的圓球,它叫“軒轅鏡”。這個東西可大有講究,您聽說過“炎黃子孫”這個詞吧。傳說古代有炎、黃兩帝,而咱們現代人都是它們的后代,所以中國人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過去的皇上也自認為是黃帝的繼承者和接班人。這個傳說中的黃帝號“軒轅氏”,而皇上在寶座的正上方懸掛一個軒轅鏡,表示自己三正統黃帝,而且有軒轅氏的保佑。 太和殿地面上鋪的是一種亮亮的方磚。您聽說過紫禁城“金磚墁地”嗎?指的就是這種“金磚”。這種磚并不是拿黃金制成的,那它為什么會叫金磚呢?這種磚是在今天蘇州附近的御窯村燒制的。因為是專門為京城燒制的,所以叫“京磚”。可是南方人發“京”這個字音時,聽起來像是黃金的“金”字。久而久之,這京磚被叫成金磚了。雖說這磚不是用黃金制成,可是由于它的制作方法獨特,工藝復雜,它的質地更像大理石一樣細密、堅固,盡管經歷了幾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鏡,再加上燒制、鋪墁這種磚的費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磚”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實。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樣的建筑,是中和殿。它是黃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從后宮出來,在中和殿稍作停留。當太和殿所有的儀式都準備好后,有專門的人來導引著皇帝,沿中間的御道,從太和殿的后門走近去。當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樂、響鞭,整個大典便開始了。由于這里是皇帝大典之前做準備工作的地方,所以他在后來逐漸成為舉行各種祭祀、典禮時的準備場所。在各種祭祀活動中,有一項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農。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農壇,那里有一塊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們俗稱的“一畝三分地”。平常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親自到這塊田地上,扶扶犁,鋤鋤地,這叫行“親耕禮”,祈求五谷豐登。皇帝在去先農壇之前,要在中和殿舉行一個儀式,看一看他要用的農具,這也反映皇帝對農業的重視。當然了,中和殿還有其他用途。比如皇帝要在這里閱視家譜。皇族和老百姓一樣,也有自己的家譜,皇帝的家譜叫“玉牒”。玉是玉器的玉,牒是通牒的牒,每隔十年重修一次。這里要說明一句,皇帝的家譜雖名為玉牒,但并不是用玉制成的,也是用紙張書寫,只是為了強調皇帝家譜的高貴,才稱為玉牒。中和殿的另一個用途,是皇帝在這里為皇太后上徽號。皇帝為了表示孝道,要在壽慶和節日給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稱號,叫做徽號。像我們熟悉的“慈禧”“慈安”就是徽號。
保和殿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宮殿,在明清兩朝,這里是皇家的高級宴會廳。每逢重大節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這里宴請文武百官,以示慶賀。一些少數民俗的領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來皇宮,皇帝也要在這里設宴款待,以示籠絡。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這里宴請親家,表示對他們的尊重。然而,保和殿在讀書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為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保和殿擁有了一項更加重要的職能,成為中國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的考場。老百姓所熟知的狀元,就是從這座大殿里考出來的。朝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您聽過這首童謠嗎?它的前兩句是說一個青年早上還在為地主放牛,晚上就到天子堂來考試了。而“天子堂”,指的就是這保和殿。這里形容讀書人的一步登天,其實當年可不是這樣的。在當年,能夠到這座大殿內參加考試,就應經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因為來到這里的考生,都是從全國眾多學子中,經過從地方到京城層層考試選出來的。一個讀書人,熟讀“四書五經”之后,首先要中秀才。中了秀才就是讀書人,到縣衙大堂,見縣官就不用跪了。秀才要去省會城市考試考“鄉試”,考中為舉人,舉人就可以做縣令之類的小官了,社會地位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您還記得嗎,在電視劇《鐵齒痛牙紀曉嵐》里就有秀才參加鄉試,考官們徇私作弊的情節。其實,中舉對于科舉之路來說,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舉人們還要到京城的國子監去考“會試”。然后才有資格到這座宮殿參加考試,所以叫“殿試”。“殿”就是保和殿的“殿”。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主考。從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閱卷工作全部結束,皇帝要在太和殿進行一個隆重的發榜儀式,稱之為“金殿傳臚”。所有參加殿試的貢生們都云集在太和廣場,皇帝親自在大典上宣讀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第二,第三名稱為榜眼和探花。這三個人可以很榮耀的從午門正中的門洞走出紫禁城,這是皇帝對他們的恩寵。
云龍石雕 故宮中,在許多宮殿的前臺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龍、翔鳳等圖案。這些石雕主要為了裝飾,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也就是臺階中間的云龍石雕是最大的一塊。石雕的圖案,從上到下,刻著九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游龍,嬉戲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動、精美。這塊石雕是用一塊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現在長16.57米,寬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達200多噸。這塊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區的大石窩村,距離紫禁城有100多華里。在500多年前,沒有任何現代化運輸工具的情況下,是如何從百里之外將這么巨大的石頭完整的運來的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簡單地說,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辦法拖過來的。工匠們從紫禁城到大石窩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嚴冬季節,從井里把水提上來,潑在路面上,就這樣波一條100多華里的冰道。我們知道,餅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就是這種能夠情況下,仍然動用了兩萬多名民工、幾千匹騾馬,用了近一個月時間,耗銀11萬兩,才把這塊大石頭拉進紫禁城里,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每個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從心底嘆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銅缸 故宮里有許多大缸,您想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這些缸是儲水防火用的,故宮里現在總共有308口銅缸或鐵缸,分散在各個宮殿附近。故宮的缸都有一個特點,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個方口。因為北京的冬天很冷,戶外的水很容易結冰,所以入冬以后,專門有太監來管理這些缸。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蓋上缸蓋,低下燒上炭火,一直燒到驚蟄時節氣溫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燒炭的炭口。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銅鑄成的,缸外面是鎦金的,一口缸要用黃金約3公斤。金燦燦的鎦金銅缸襯著紅墻,十分華貴氣派。可是,如果我們走到前朝宮殿旁邊,會發現那里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黃跡。這是怎么回事呢?說道這兒,我要講一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了。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92019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名義,侵略北京。當他們進入紫禁城后,對宮廷物品進行了大肆劫掠,搶走了數不清的玉器、瑪瑙、佛像,許多珍貴圖書、檔案也被破壞。這些大缸表面,金燦燦的黃金夜難逃此劫。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鎦金一點點刮去,留下橫七豎八的刀痕,引起我們痛苦的回憶,提醒我們要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橫街
在保和殿和乾清門之間有條狹長的廣場,是紫禁城內的一條分界線,稱“橫街”,又叫乾清門廣場。橫街以南是外朝,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橫街以北是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從這里向北的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紫禁城的內廷。在內廷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有三座宮殿,依次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稱為后三宮,再往北是御花園。兩側各有六座規制相同的院落,就是妃嬪們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東六宮的東側,有皇帝供奉祖先的奉獻殿和乾隆打算養老的寧壽全宮。在內廷中軸線的西面,有一大片宮殿,是供太后、太妃們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另外,還有一座很高的建筑,與周圍其他殿堂有很大差異。那是外西路的一處佛堂,叫雨花閣,是故宮中最大的一處佛堂。這座閣樓的形制與其他宮殿明顯不同,它的四個屋脊各雕有一條銅鑄鎦金的龍,四條游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軍機處 在乾清門西高墻邊,有排又矮又小的房子,比起紫禁城里那些高大的宮殿,它們實在是太不起眼了。可是正像俗話所說的“人不可貌相”一樣,這幾間小房子也非比尋常,因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軍機處”所在地。您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所看到的“軍機大臣”,就在這里值班。清朝為什么要把軍機處那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放在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呢?就是因為這排房子的一墻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養心殿。雍正初年,西北地區放生大規模的武裝叛亂,軍情緊急,雍正皇帝經常在養心殿晝夜不停的和大臣們商量如何評定叛亂。為了隨時召見這些大臣,雍正便將養心殿外這排平房作為大臣們休息和等候的地方。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時間,又有利于保密。于是,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國家機關,國家的軍政大事都在這里決斷,而本來掌握朝政大權的內閣變成空架子。軍機大臣的人選要皇帝親自在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大臣中選任。這樣軍機處就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而軍機大臣確實有一定權勢。要是沒有過人的才能,還是不可能成為軍機大臣的。一位大臣初入軍機處,叫學習“行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謄寫詩片。皇帝每天口誦所制詩文,這位大臣只能肅立靜聽,然后回到軍機處根據記憶將皇帝的詩文謄些出來,也能做到準確無誤了,才能參加撰寫皇帝的諭旨。皇帝的諭旨,有時一天好幾次,有時一說就是幾百句話,聽了以后,僅憑記憶,要能寫的完全符合皇帝的本意才行。您說,這活兒容易嗎?
景運門 在明朝時期可是戒備森嚴,沒有皇帝的詔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進入。因為,這是進入皇宮內院的必經之門。在景運門西面,有一個和它正對著的門,叫隆宗門,隆宗門的作用及管理辦法,和景運門完全一樣的。
后三宮
乾清門,它和南面的太和門有異曲同工之處。太和門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場所,清朝則改在這里。清代的許多重大國事比如平定吳三桂等人的叛亂、抗擊沙皇俄國的侵略、出兵收復中國臺灣等。都是在這里討論決策的。乾清門內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周圍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長廊式房屋,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些沒有氣派的平房,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里。您聽說過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嗎?這歷史上真實的一幕,就發生在乾清門西側的叫南書房的屋子里。康熙做皇帝的時候只有8歲,又鰲拜登四名大臣輔政,鰲拜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有很大野心。他通過大肆結黨營私,迫害異己逐漸總攬了朝廷大權,干了許多壞事。康熙14歲時,名義上正式親政,可實際上鰲拜仍然控制著朝廷,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有一次,鰲拜和一個大臣發生爭執,鰲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鬧,后來竟然擼起袖子、伸出拳頭,脅迫康熙。康熙只好暫時忍耐。從那以后,康熙決心除掉這塊絆腳石。然而鰲拜是滿族貴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極好,又手握大權,在朝中有一大幫黨羽,要扳倒鰲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康熙決定智取,假裝迷上了摔跤,他讓人找了十幾個身體強壯并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有時鰲拜進宮辦事,看到小皇帝這樣貪玩,認為不會有什么作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著獨攬大權的美夢。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康熙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鰲拜來南書房講書,當時這里是康熙讀書的地方。當鰲拜像往常一樣趾高氣揚的走進去時,突然擁上一幫少年,連拉帶絆把他按倒在地,鰲拜還以為這幫孩子在跟他開玩笑。當他被捆綁住后,康熙嚴厲的列舉了鰲拜的30條罪狀。考慮到鰲拜畢竟為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宣布將他終生監禁。不可一世的鰲拜后來死在獄中。這一年康熙皇帝才16歲。
乾清宮 是皇帝的寢宮,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都曾在這里居住,并在這里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從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開始,將寢宮移到了養心殿。宮殿里寶座的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這塊匾是康熙皇帝臨摹順治皇帝的筆跡寫成的,在學多電視劇中出現過,可以說它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塊匾,為什么這么說呢,有兩個理由:首先“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清朝皇帝標榜的祖訓格言,制成扁懸掛在這里,作為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準則。再者,它和清朝雍正皇帝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有關。儲是儲存的儲,建儲業叫立儲,就是確立皇位繼承人。我國歷代王朝,大都采取公開建儲的方式,立為太子的多是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可是皇帝的兒子一般都很少,不少皇子都做著皇帝夢,他們為此往往拉幫結伙、勾心斗角,甚至發展為同胞骨肉互相殘殺,您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嗎?劇中的康熙皇帝就因為建儲而遇到問題:他曾兩次立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又兩次把他廢掉。此后康熙便不再提太子的人選,直到他臨死之前,才下詔書,讓四子胤禎繼承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由于康熙朝的太子長期不定,而雍正即位又比較突然,所以民間就盛傳雍正是偷改了康熙皇帝的遺詔而登上皇帝寶座的。據說,康熙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勾結負責傳召的故名大臣隆科多將“十”字上面加一橫,下面加意鉤,改稱了了“于”字,成為“傳位于四子”。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清史專家考證,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因為清代這種傳位詔書要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這樣看來,雍正并不是靠篡改詔書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即位后,吸取歷史教訓,決定將公開立太子的制度,該為秘密建儲。秘密建儲的做法是,皇帝在位時不公開確立太子,通過對皇子們的全面考查,選定皇位接班人,并秘密的將這個皇子的名字寫在兩份詔書上,一份由混各地隨身帶著,另一份裝在一個小盒子里,密封好后,就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背后。當皇帝病危時或去世后,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貴族,一起把這兩份詔書取出來,對照無異后,即按照上面的名字公布下一任皇帝。這種方法確實減少了皇子之間的爭斗。雍正皇帝設立了這種秘密建儲制度后,他的兒子乾隆皇帝就是以這種方式登上皇位的。
交泰殿 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筑。這座宮殿上的彩畫圖案和其他宮殿的是有區別的。所繪彩畫是一對對飛翔鳳凰,而其他宮殿基本上都是一對對游龍。在封建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征,而鳳凰是皇后的象征。皇后頭上戴的是鳳冠,穿的是鳳頭鞋,住的是鳳樓。說到這兒您是不是已經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來這交泰殿是宮內專門為皇后準備的正殿。在皇宮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貴的。每年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元旦,還有千秋節,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會端坐在交泰殿內的寶座上,接受宮內嬪妃以及一些高級官員大夫人的朝拜。殿內正上方懸掛的那張匾寫有“無為”二字。這兩個字很是耐人尋味,無為是古代的一種政治思想,講究清靜無為、清心寡欲,其實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為,凡是要順其自然。交泰殿雖然不大,里面的陳設卻非常豐富。寶座兩旁有一些蒙著布的方架子頗引人注目。當年這些架子上放置著象征皇權的大印,一共有25方,習慣上稱為二十五寶,這些都是乾隆皇帝親自選出來的。在殿的兩側,還有兩件大型計時器,東邊的叫“銅壺滴漏”,西邊的叫“大自銘鐘”。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計時器,大自銘鐘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學仿造的鐘表。
坤寧宮 是后三宮的最后一宮。我們知道后三宮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宮,從名字上看,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這“坤寧”二字同乾清宮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對應的,“乾”指天,象征著陽;“坤”指地,象征著陰。“清”“寧”都是表示安定、和諧的意思。您該猜到坤寧宮的作用了吧!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那坤寧宮自然是皇后的寢宮了。在明朝,除了個別失寵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這座宮殿內。清代,順治和康熙時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寧宮里。到了雍正皇帝時,由于皇帝搬出乾清宮,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寧宮了,于是對坤寧宮作了改建。從此,這座古老的宮殿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了有趣的變化。首先說,這座宮殿的正門不居中,而是偏向東邊,這是東北地區滿族的建筑特色,再者說,坤寧宮的窗戶紙都糊在窗欞的外面,過去人們說東北三大怪,其中就有這“窗戶紙糊在外”。在風沙大地區,這種把窗戶紙糊在密集的窗欞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戶紙不易被風刮破,還可以使窗欞上不落灰塵。屋內的陳設,就更有特色了。大殿的西半部分較大,是薩滿教舉行祭神的場地。薩滿教是滿足的民族宗教,在東北地區非常流行,它是一個多神教,佛教中的釋迦牟尼、觀音菩薩,漢族民間祭拜的關云長,以及山里的虎、鹿、豬、熊,路邊的石頭、樹林等都是薩滿教的祭祀對象。坤寧宮東側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按照禮儀,帝、后新婚,要這這里住滿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搬到養心殿,而皇后在東西六宮中中選擇一宮居住。洞房中的陳列室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狀。洞房的墻上涂著紅漆,地上鋪著紅地毯,到處都是紅色,在洞房的門口和東側過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個大紅底金色雙喜字,寓意著“開門見喜”。靠窗戶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內靠西北墻的地方擺有皇帝和皇后的龍鳳喜床。
坤寧門 是御花園的入口。到了這里,古柏老槐撲面而來,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御花園的面積并不大,它東西長130多米,南北寬90米,總面積不超過12019平方米。但古代的工匠們就利用這一方小小得天地,安排了各類建筑20多座、古樹160株,還有兩座假山、兩方水池及散布其間的大量奇花異石,使御花園顯得格外典雅、幽靜,幽賞起來,美不勝收。
御花園
欽安殿 走進天一門,在欽安殿的前面,您能看到兩棵長的很奇特的柏樹。這兩棵樹的根和主干彼此獨立,但從樹杈上就相依相偎,難分彼此了。人們稱它為“連理樹”、“連理枝”。古代人把這種連理枝又叫“合歡樹”、“夫妻樹”。其實它們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園藝工匠就將它們擰到了一起,最后長成了這個樣子。您知道嗎,欽安殿是整個故宮中最古老的建筑,它是從明代保存下來的,距現在已經有580多年的歷史了。明清兩朝都在這里供奉玄武大帝。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是水神。皇宮都是木結構的房子,非常怕火,過去由于沒有避雷針,曾多次著火。特別是太和殿,因為最高大,更容易遭受雷擊,自明初建成以來,曾經發生五次較大的火災。所以封建帝王們特意在宮中專門找一個宮殿供奉水神,祈求保佑皇宮的安全。而且,這連理枝前的門叫天一門,門的名字也跟水有關系。《易經》上說“天一生水”,水是滅火的,于是起這個名字,用水鎮火,圖個吉利。我們都知道,浙江寧波有一座明代的藏書樓叫“天一閣”,也是取這個意思。當然,這些都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罷了。
養性齋 是座凹字形的兩層樓閣式建筑。它的外墻倚著御花園的墻壁,海棠樹、太湖石環繞周圍,環境很優雅,在這兒居住一定很舒服。誰在這兒住過呢?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這位英文老師是蘇格蘭人,中文名字叫莊士敦。他是一個中國通,中國話也講的非常流利。在電影《末代皇帝》中,就有這位英文教師的鏡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自己念書厭煩的時候,莊士敦能循循善誘,“講些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掌故。”他稱贊莊士敦是自己的又一個靈魂。因此,溥儀特意把這養性齋,賞賜給莊士敦當書房兼臥室。當然,溥儀學習英文就業在這里了。
堆秀山,它是用江蘇太湖流域的“太湖石”人工堆砌成的。太湖石是在太湖里被湖水多次沖刷而形成的奇形怪狀的石頭。要細算起來,這堆秀山“太湖石”的歷史比整個皇宮都古老,聽我們講講吧。在北宋的都城開封,過去由一座山叫“艮岳”,就是用太湖石堆成的。可是建好后不久,北宋就被金朝滅亡了,艮岳山也毀了。等到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把這些石頭運到這兒,堆成了我們眼前的堆秀山。所以這些太湖石有近102019年的歷史了。在山腳下,正中有一個門洞,在門洞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人工噴泉。那時候故宮里沒有自來水管道,這噴泉是怎么設計的呢?工匠們在半山腰兩側各設一口蓄水的大缸,通過水道,產生壓力,使水從下面的龍嘴里噴出。而噴泉造型是用石頭雕刻的一條蛟龍,盤踞在石座上面。噴泉整體造型和諧美觀,使皇帝的游玩別有情趣。堆秀山山上有一座小亭子“御景亭”。那兒是御花園的最高點,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九九重陽節,皇帝會帶著后妃們,在亭內登高賞月、飲酒作詩。
絳雪軒 為5間房的建筑。這個“絳”字是紅色的意思。可我們都知道,雪是白的,那么,絳雪豈不成了紅色的雪嗎?其實,當年這里種著5棵海棠樹。一陣微風吹來,白中透紅的海棠花瓣紛紛飄落,地面上就像下了一層紅色的雪,乾隆皇帝為此作詩“暇日高軒成小立,東風絳雪未酣霏”,來贊美當時的景色,所以取名叫絳雪軒。絳雪軒對面的花壇,豎著一塊枯木。但您仔細想想,如果這是塊木頭,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早就腐爛了。其實,這是一塊木頭的化石,叫木變石。這木變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記載,東北的松木沉入松花江,經常年累月,變成石頭,就是木變石了。一般的木變石都比較小,可是我們看這塊石頭,有一米多高,就十分難得了。這塊石頭是黑龍江的一個大將軍,進獻給乾隆皇帝的,乾隆得到石頭后,非常高興,詩興大發,題詩一首,刻在石頭上。
延暉閣 為二層閣樓。您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閣樓,清朝的選秀女就是在這里進行的,每三年選一次,滿、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凡是13歲到17歲的都要參選,只有到17歲仍未被選上的才可以自由婚嫁。選秀女的時候,候選的女孩子們先由太監從神武門領到這御花園北門外等候。選時一到,再將那些女孩子引到這延暉閣前站好,讓坐在閣里的皇帝、皇太后挑選。被選中的秀女,或成為皇帝的嬪妃,或指配給皇子皇孫和皇家宗室的子弟。您知道嗎?慈禧就是17歲時在這里被選入宮的。好,延暉閣講到這里。我現在問您一個問題,您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嗎?那里面的格格門住的地方叫什么來著?沒錯,淑芳齋!在延暉閣西北邊有一個小屋檐,倚著紅墻,那里面就是淑芳齋了。它位于西六宮最北處,目前還沒有公開開放。我所以要講一家,是為了消除一個誤會,實際上這淑芳齋并不是拍《還珠格格》時的場景,也不是格格居住的地方,電視劇只是借用了這個名字。在清朝的時候,淑芳齋是皇帝和后妃們看戲的場所。紫禁城內共有5個戲臺,淑芳齋里就有兩個,梅蘭芳、楊小樓等人都在這里演過戲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宋,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游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游覽行程吧。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征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筑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云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后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后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筑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后要從這里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彩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于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個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后,專家們在家具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于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駝著寶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余。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征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當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征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征著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閱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閱覽,并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里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里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個巨大的云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云簇擁的九條蛟龍。制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么會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后就放在這里,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里。
游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后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后寢區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關系。
在清朝康熙年間,乾清門就是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而在西側還有一排連房,就是軍機處,他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才被廢除。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凌駕于內閣之上,但是當時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班,監視這里的活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宮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韓愈《六合圣德詩》中的詩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寢宮一直都是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養心殿,從此,乾清宮九成了皇帝聽政的地方。在每年過節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慶典活動,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在宮內舉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須要在這里停靈,祭奠15日,表示壽終正寢,之后才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后面還有屏風,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訓。在寶座上方還高懸著“正大光明”的匾額。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對于爭奪皇位的種種弊病,他發布了秘密立儲的上諭,從而改變了封建王朝公開冊禮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親自寫儲君諭旨兩份,一份兒放在這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后邊,另一份兒則自己藏起來。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兩份詔書核對無誤以后,即可生效。
在乾清宮的后邊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經》中的天地交泰,象征著帝后生活和諧。在殿中央放有25顆寶璽,上方高懸著康熙皇帝御書、乾隆臨摹的“無為”匾額。東側陳設著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陳設著大自鳴鐘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慶賀禮,就連皇太后還有皇帝都要來這里慶賀。在每年皇后到先蠶壇舉行儀式的前一天都要在這里檢閱采桑工具。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6
首先我來介紹故宮的概況。
故宮過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XX年)永樂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XX年的歷史。在這里曾居住了明清兩朝24位皇帝。紫禁城的建筑是依據我國古代的《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造的。
那么為什么叫“紫禁城”呢?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咱們中國是一個天文學非常發達的國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于天象的記載。在古代的天象觀測中,人們發現,有一顆星的位置是不變的,始終居于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極星。人們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宮殿,稱它為“紫宮”。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就是天帝的兒子,他所居住的宮殿就叫“紫宮”,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宮院,對尋常老百姓來說,是絕對的禁忌之地。于是兩層含義合起來,所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也就是永樂皇帝在14XX年開始營建的,用了XX年的時間才全部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明朝永樂到清朝宣統,共有24位皇帝在這兒居住過,統治中國達491年。
相傳紫禁城有宮殿9999間半,實際上是8700多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這些宮殿沿中軸線排列,并向兩邊展開,左右對稱,格局嚴正,氣魄雄偉,極為壯觀。當我們漫步在這些宮殿之間時,不僅僅可以親身接觸到它的一磚一瓦,還會欣賞到青銅、玉器、書畫、珠寶等珍貴的文物。要知道,這些文物都是從故宮博物院150多萬件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您定會愛不夠,也看不夠。再者說,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這些殿宇之中曾經發生過許許多多令人蕩氣回腸的故事,足以讓您聽不夠、想不夠。簡單一句話,您今天走進了這明清兩代的皇宮,就是走進了中華文明的寶庫。
故宮的全稱是“故宮博物院”,因為它是在明清兩朝的皇宮和宮廷舊藏文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國家級博物館。說到這兒您可能會問了,那故宮博物院是什么時候成立的呢?不要著急,這還要從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說起。19xx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xx年溥儀正式宣布退位。按說,這座宮殿應該收歸國有。可是,按照當時的規定,溥儀卻被允許居住在后宮部分,長達十幾年。
在1924年冬季的一天,馮玉祥將軍的手下鹿鐘麟,將溥儀和他的后妃逐出了皇宮,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故宮,并對皇宮中的文物進行了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那天,為了爭先目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和宮殿里珍藏的寶貝,許多人擁向故宮,北京城萬人空巷、交通堵塞,這件事成了當天各大報紙的重要新聞。
故宮在開放的第一天,到底接待了多少游客,我們不知道。可這幾年,每年都有近1000萬中外游客到故宮參觀游覽。因為故宮是全年365天開放的,算起來,每天平均要接待將近3萬人呢。
故宮博物院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么長的時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在古建筑保護、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您知道嗎?目前故宮珍藏的文物有150多萬件,占全國文物館藏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級文物占全國文物的五分之一還多呢?那故宮的文物都有哪些品種呢?這150多萬件文物種類齊全,包括玉器、陶瓷、書畫、琺瑯、漆器、金銀器,以及大量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十多個門類。
這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后三宮和西六宮外,又開辟了青銅、陶瓷、書畫、珍寶、鐘表等專館,并經常舉辦各種臨時的主題性展覽。另外,你還可以到故宮的網站上看看,網址是:. (d是英文digital 數字的意思;pm是palace museum,故宮的意思。中文意思就是數字故宮。
城池
午門 是皇宮的正門,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稱午門。“五鳳樓”;在明清兩朝,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許多重大儀式都是在這里舉行的。比如:每年農歷十月,皇帝要親自到這兒來頒布下一年的歷書。另外,打完仗,將士得勝回朝后,要在午門前舉行隆重的獻俘禮。午門有時也會作為舉行喜慶活動的場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兒要張燈結彩、“放燈”三天,而且允許平民百姓來賞燈游玩,顯示皇家于民同樂、普天同慶的太平景象。然而,說到這午門,大家都會想到“退出午門斬首”這句話吧。其實,這句話純屬誤傳,北京當時的刑場在南城的菜市口。那這句話是怎么傳出來的呢?過去大臣們和皇帝在朝堂上議政,經常出現意見不和的情況。在明朝時,皇帝就可以把觸犯他的大臣拉到午門外用竹子打屁股。這叫廷杖。千萬不要小看這竹子,它是一種碗口粗的毛竹,里面還要灌上水銀,據說是為了加大殺傷力,幾杖下去就能皮開肉綻。被打的人不死也要終生殘疾。這種恐怖的事情從皇宮傳到民間,就逐漸變成“推出午門斬首”了。
神武門 故宮的北門。這座門故去除了供帝后妃嬪、太監、宮女們進進出出外,還是擊鼓報時的場地。當年這門樓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鐘,每夜有專人值班擊鼓報更。這里說的更,是過去人們對夜間的計時方法,一更約為兩個小時,一夜分五更。夜里11點到第二天1點,正是三更的時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說法。每天夜幕降臨后,在擊鼓報初更之前,先要敲鐘108響。樓高夜靜,紫禁城里的人們,都能聽到這鐘鼓聲。
東華門 是整個明代皇宮的東門,與西華門一東一西,遙相對應。東華門與西華門不像午門與神武門那樣處于正南正北方為,而是處于靠近東南、西南方位。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門外與東華門一樣矗立著一塊下馬石碑。這個門的職能與東華門相同,是大臣們上朝進宮出入的必經之地,或許因為出入東華門要經過一大片馬廄的緣故,大多數朝臣一般進出皇宮都走西華門。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時出宮游玩也多走西華門。
角樓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墻上,有四座小巧別致、精美無比的角樓。它們像四顆明珠,鑲嵌在高大的城墻上,它們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建筑精品。這角樓的建筑十分復雜,它一共有三層檐。關于這角樓的建造,還有一個故事呢,我來說說吧。 相傳,明朝的永樂皇帝在修建皇宮時,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死角,各建造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樓,并且限期100天,蓋不好要殺頭。誰也沒有見過這么復雜的建筑阿,這可難壞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們愁的都吃不下飯。這是,來了一個賣蟈蟈的老頭兒。他那蟈蟈籠子非常精致漂亮,大家都為過去看那巧奪天工的籠子。有個工匠不自覺的數起籠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梁,兩根梁…..”一數,一共是九根橫粱、十八根柱子、七十二個脊。哎,這部正式咱們要蓋的角樓嗎!大家非常興奮,突然想起賣蟈蟈的老頭兒,可一看,老頭兒不見了。工匠們七嘴八舌的說,這是魯班爺顯靈,來救我們了。于是,工匠們如期建好了角樓。
護城河和金水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圍圍繞著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岸陡直,由條石砌成,俗稱筒子河。清代護城河的北、東、西三面內側建有守衛圍房732間,戒備森嚴。護城河水的源頭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經過頤和園、運河、西直門的高梁橋,流到市中心的后海,然后從地安門的步梁橋下分出支流,經景山西門的地道進入護城河。從康熙朝開始在護城河中種蓮藕,農歷七月,荷花盛開,十分壯觀。收獲的蓮子和蓮藕除交給宮中食用外,剩余的拿到市場上賣,所得銀子作為小花銷。嘉慶以后開始出租給人養荷收取租金。故宮周圍有兩條金水河,一條是內金水河,一條是外金水河。外金水河在天安門前,其水系來自護城河西邊的河段,護城河河水到達宮墻西南角后,進入地道,在從織女橋流出,繞過社稷壇,從外金水橋流過,經牛郎橋向東過天妃閘,流出皇城。內金水河的水是從神武門西邊的地道引入的護城河河水,河水沿內廷西區供電墻外向南流,在慈寧花園墻外向東南轉,蜿蜒經武英殿,在太和門前廣場形成一個優美的拱形渠,然后轉向北流經文淵閣,在鑾駕庫的西邊流出皇宮。整條內金水河在皇宮里綿延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橋,還有10多處涵洞。內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宮中取水、消防等實際功能之外,增加精致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太和門和三大殿
太和門 朋友們,到了皇宮,您一定想知道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吧,太和門,就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地方。所謂御門聽證,就是大家所說的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們討論、處理國家大事。 在人們的印象中,皇帝上朝都是在威嚴的大殿里,其實不然。每天清晨,皇帝從后宮出來,坐在這太和門種種擺放的龍椅上。王公大臣們按照文東武西的順序,站在門下的廣場上,向皇帝奏事。皇帝身邊站著當班的內閣學士,負責記錄皇帝的意見,退朝后再稍加整理,頒行天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圣旨”或“上諭”,國家的日常事務就在這太和門商量決定了。說到這里,也許您會想到:在露天的門外辦公,萬一刮風下雨怎么辦呢?其實別說刮風下雨,就是平常這里也不打舒服。但按當時的規定:皇帝和大臣們每天都要上早朝。不過,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的頭一兩個皇帝一般都還比較勤奮,后代的皇帝就貪圖享樂,把祖父輩打江山時的艱辛和治天下短褲新都拋到腦后了。明朝也不例外,中后期的萬歷皇帝竟長達24年不臨朝。歷史學家曾說過“明之亡,則亡于神宗”就是說明朝的滅亡正是從這位明神宗開始的。到清朝的時候,將御門聽證改在故宮的乾清門。
金水橋 在太和殿前面有五座精致的漢白玉石橋,這就是著名的金水橋。您知道它為什么叫“金水橋”嗎?我先說橋下這條河的水,它來自京城西面的玉泉山,從紫禁城的西北進入,東南流出。而古人推崇陰陽五行學說,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認為“西”這個方位在五行中屬金,所以取名“金水河”,那上面的橋自然就叫“金水橋”了,我們都知道,天安門外也有金水橋,那是外金水橋,而我們眼前的是內金水橋,這金水河不光起到了裝飾庭院的作用,也是紫禁城里重要的消防水源和排水渠道,故宮中的水源是很少的,一旦宮殿著火,金水河里的水就非常珍貴了。
太和殿 在寬闊的太和門廣場上,廣場中間有一條青白石鋪成的御道,這條御道當年只有皇帝才能走。從太和門廣場北望,在那高大、漂亮的漢白玉臺基上,有座雄偉的建筑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金鑾殿。這漢白玉臺基高達8米,比現在的兩層樓還要高。修建這么高的臺基,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壯感。咱們國家古建筑的主體是木結構,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于是聰明的工匠采用高大的石臺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 在紫禁城所有宮殿中,以這座金鑾殿最受尊崇,當年最高級別的儀式和大典都在這里舉行。比如說,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還有在發生戰爭時派將出征,都要在太和殿舉行非常隆重地典禮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登基大典,皇帝要這里接受百官和外國使臣的朝賀。此外一年當中的三個大節慶,也就是元旦、冬至和萬壽節,皇帝也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宴會。其實這個元旦不是咱們現在的新年,而是農歷的大年初一_—春節。冬至是一年當日光照時間最短的一天,古人認為這是陽長陰消的日子,值得大慶。所以皇帝要在冬至那天到天壇祭天,次日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而萬壽節則是當朝皇帝自己的生日。您可能在電視劇中看到過舉行大典的場景把,這廣場的兩要布置雄壯的儀仗隊,文武百官就跪在這御道的兩旁。而皇帝是坐在太和殿內的寶座上,接受官員們的叩拜大禮的。既然太和殿的地位這么重要,在建筑規格上自然就是最高、最大的了。它的建筑面積是2377平方米。不僅在紫禁城內,就是從全國范圍看,也是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從它的屋脊到地面,高達35米,比現在的10層樓房還要高。講到這里,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這么一個問題。您看,這么大的一個廣場,怎么連一顆樹也沒有?原來,這是為了突出三大殿的壯觀和皇帝的尊嚴。您想一想,如果這里松柏參天,三大殿掩映在樹蔭之中,那還能有現在這種氣勢馬?再者說,這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要求格外莊嚴肅穆。如果有了樹木,儀仗和百官的站位都會受到影響,將有損于典禮的嚴肅性。如此說來,是這些宮殿建筑的功能,決定了這里不能種樹。 在太和殿的漢白玉臺基上,有許多青銅鼎,其實那時香爐,因為它們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爐。三層石臺上共有18個香爐,象征著清朝的18個行省。每當大典時,就在香爐腹部裝上香料,然后將香料點燃,18個香爐就一起散出縷縷青煙,使太和殿顯得更加神秘莊嚴。 太和殿外面兩邊平臺的兩個角落,各有一件漢白玉雕鑿的器具。在一塊圓石板上,中間插一根鐵針,周圍刻有刻度。當太陽升起時,鐵針的投影指向哪個時刻,就表示是什么時辰了。它叫日晷,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與日晷對稱的位置,是一座石頭亭子,它叫嘉量。在嘉量的里面石斛(hu)、斗、升、合(ge)、龠(yue)五種計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們還常用斗和升來稱量東西。為什么要把這兩件器具擺放在這兒呢?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古代,時間和度量衡是非超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國家的統一。在世間,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規定時間和計量的權力,它們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擺放在日晷和嘉量旁邊的統龜、銅鶴是舉行大典時熏香用的,但還有一定的寓意。我們都知道,龜、鶴是長壽的動物,在太和殿的兩邊擺放上龜、鶴,象征著國運永昌。 我們都知道故宮有8700多間房子,而這太和殿,就有55間,這是怎么回事呢?因為在古代,我們把四根柱子之間算一間屋子,而太和殿是橫11間、縱5間,就是55間了。所以說,整個故宮也只是由幾百座宮殿。 擺放在太和殿中平臺上的龍椅,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寶座。它是用紫檀木制成,從明朝到清朝一直是用。這寶座的寬度大大超過高度,給人一種非常穩定的感覺,象征著皇權安穩、江山永固。大殿里的柱子,靠近金鑾寶座的是6根金黃色的柱子,他表面貼的是金箔,6根金柱拱衛著那巨大的龍椅,把皇帝襯托得更加尊貴、莊嚴。此外還有66根朱紅色的柱子。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東北長白山的紅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徑1米多,兩個人都抱不過來。當年沒有顯得的大型運輸工具,要采伐、運輸這么的木材,實在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個盤龍藻井。這“藻井”是古建筑中的名稱,就是指天花板中間鏤孔雕刻的一塊。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條蟠龍,就叫蟠龍藻井。在這龍嘴的下面,吊著一個亮晶晶的圓球,它叫“軒轅鏡”。這個東西可大有講究,您聽說過“炎黃子孫”這個詞吧。傳說古代有炎、黃兩帝,而咱們現代人都是它們的后代,所以中國人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過去的皇上也自認為是黃帝的繼承者和接班人。這個傳說中的黃帝號“軒轅氏”,而皇上在寶座的正上方懸掛一個軒轅鏡,表示自己三正統黃帝,而且有軒轅氏的保佑。 太和殿地面上鋪的是一種亮亮的方磚。您聽說過紫禁城“金磚墁地”嗎?指的就是這種“金磚”。這種磚并不是拿黃金制成的,那它為什么會叫金磚呢?這種磚是在今天蘇州附近的御窯村燒制的。因為是專門為京城燒制的,所以叫“京磚”。可是南方人發“京”這個字音時,聽起來像是黃金的“金”字。久而久之,這京磚被叫成金磚了。雖說這磚不是用黃金制成,可是由于它的制作方法獨特,工藝復雜,它的質地更像大理石一樣細密、堅固,盡管經歷了幾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鏡,再加上燒制、鋪墁這種磚的費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磚”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實。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樣的建筑,是中和殿。它是黃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從后宮出來,在中和殿稍作停留。當太和殿所有的儀式都準備好后,有專門的人來導引著皇帝,沿中間的御道,從太和殿的后門走近去。當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樂、響鞭,整個大典便開始了。由于這里是皇帝大典之前做準備工作的地方,所以他在后來逐漸成為舉行各種祭祀、典禮時的準備場所。在各種祭祀活動中,有一項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農。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農壇,那里有一塊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們俗稱的“一畝三分地”。平常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親自到這塊田地上,扶扶犁,鋤鋤地,這叫行“親耕禮”,祈求五谷豐登。皇帝在去先農壇之前,要在中和殿舉行一個儀式,看一看他要用的農具,這也反映皇帝對農業的重視。當然了,中和殿還有其他用途。比如皇帝要在這里閱視家譜。皇族和老百姓一樣,也有自己的家譜,皇帝的家譜叫“玉牒”。玉是玉器的玉,牒是通牒的牒,每隔十年重修一次。這里要說明一句,皇帝的家譜雖名為玉牒,但并不是用玉制成的,也是用紙張書寫,只是為了強調皇帝家譜的高貴,才稱為玉牒。中和殿的另一個用途,是皇帝在這里為皇太后上徽號。皇帝為了表示孝道,要在壽慶和節日給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稱號,叫做徽號。像我們熟悉的“慈禧”“慈安”就是徽號。
保和殿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宮殿,在明清兩朝,這里是皇家的高級宴會廳。每逢重大節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這里宴請文武百官,以示慶賀。一些少數民俗的領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來皇宮,皇帝也要在這里設宴款待,以示籠絡。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這里宴請親家,表示對他們的尊重。然而,保和殿在讀書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為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保和殿擁有了一項更加重要的職能,成為中國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的考場。老百姓所熟知的狀元,就是從這座大殿里考出來的。朝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您聽過這首童謠嗎?它的前兩句是說一個青年早上還在為地主放牛,晚上就到天子堂來考試了。而“天子堂”,指的就是這保和殿。這里形容讀書人的一步登天,其實當年可不是這樣的。在當年,能夠到這座大殿內參加考試,就應經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因為來到這里的考生,都是從全國眾多學子中,經過從地方到京城層層考試選出來的。一個讀書人,熟讀“四書五經”之后,首先要中秀才。中了秀才就是讀書人,到縣衙大堂,見縣官就不用跪了。秀才要去省會城市考試考“鄉試”,考中為舉人,舉人就可以做縣令之類的小官了,社會地位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您還記得嗎,在電視劇《鐵齒痛牙紀曉嵐》里就有秀才參加鄉試,考官們徇私舞弊的情節。其實,中舉對于科舉之路來說,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舉人們還要到京城的國子監去考“會試”。然后才有資格到這座宮殿參加考試,所以叫“殿試”。“殿”就是保和殿的“殿”。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主考。從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閱卷工作全部結束,皇帝要在太和殿進行一個隆重的發榜儀式,稱之為“金殿傳臚”。所有參加殿試的貢生們都云集在太和廣場,皇帝親自在大典上宣讀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第二,第三名稱為榜眼和探花。這三個人可以很榮耀的從午門正中的門洞走出紫禁城,這是皇帝對他們的恩寵。
云龍石雕 故宮中,在許多宮殿的前臺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龍、翔鳳等圖案。這些石雕主要為了裝飾,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也就是臺階中間的云龍石雕是最大的一塊。石雕的圖案,從上到下,刻著九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游龍,嬉戲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動、精美。這塊石雕是用一塊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現在長16.57米,寬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達200多噸。這塊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區的大石窩村,距離紫禁城有100多華里。在500多年前,沒有任何現代化運輸工具的情況下,是如何從百里之外將這么巨大的石頭完整的運來的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簡單地說,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辦法拖過來的。工匠們從紫禁城到大石窩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嚴冬季節,從井里把水提上來,潑在路面上,就這樣波一條100多華里的冰道。我們知道,餅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就是這種能夠情況下,仍然動用了兩萬多名民工、幾千匹騾馬,用了近一個月時間,耗銀11萬兩,才把這塊大石頭拉進紫禁城里,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每個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從心底嘆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銅缸 故宮里有許多大缸,您想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這些缸是儲水防火用的,故宮里現在總共有308口銅缸或鐵缸,分散在各個宮殿附近。故宮的缸都有一個特點,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個方口。因為北京的冬天很冷,戶外的水很容易結冰,所以入冬以后,專門有太監來管理這些缸。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蓋上缸蓋,低下燒上炭火,一直燒到驚蟄時節氣溫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燒炭的炭口。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銅鑄成的,缸外面是鎦金的,一口缸要用黃金約3公斤。金燦燦的鎦金銅缸襯著紅墻,十分華貴氣派。可是,如果我們走到前朝宮殿旁邊,會發現那里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黃跡。這是怎么回事呢?說道這兒,我要講一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了。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9xx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名義,侵略北京。當他們進入紫禁城后,對宮廷物品進行了大肆劫掠,搶走了數不清的玉器、瑪瑙、佛像,許多珍貴圖書、檔案也被破壞。這些大缸表面,金燦燦的黃金夜難逃此劫。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鎦金一點點刮去,留下橫七豎八的刀痕,引起我們痛苦的回憶,提醒我們要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橫街
在保和殿和乾清門之間有條狹長的廣場,是紫禁城內的一條分界線,稱“橫街”,又叫乾清門廣場。橫街以南是外朝,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橫街以北是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從這里向北的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紫禁城的內廷。在內廷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有三座宮殿,依次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稱為后三宮,再往北是御花園。兩側各有六座規制相同的院落,就是妃嬪們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東六宮的東側,有皇帝供奉祖先的奉獻殿和乾隆打算養老的寧壽全宮。在內廷中軸線的西面,有一大片宮殿,是供太后、太妃們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另外,還有一座很高的建筑,與周圍其他殿堂有很大差異。那是外西路的一處佛堂,叫雨花閣,是故宮中最大的一處佛堂。這座閣樓的形制與其他宮殿明顯不同,它的四個屋脊各雕有一條銅鑄鎦金的龍,四條游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軍機處 在乾清門西高墻邊,有排又矮又小的房子,比起紫禁城里那些高大的宮殿,它們實在是太不起眼了。可是正像俗話所說的“人不可貌相”一樣,這幾間小房子也非比尋常,因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軍機處”所在地。您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所看到的“軍機大臣”,就在這里值班。清朝為什么要把軍機處那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放在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呢?就是因為這排房子的一墻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養心殿。雍正初年,西北地區放生大規模的武裝叛亂,軍情緊急,雍正皇帝經常在養心殿晝夜不停的和大臣們商量如何評定叛亂。為了隨時召見這些大臣,雍正便將養心殿外這排平房作為大臣們休息和等候的地方。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時間,又有利于保密。于是,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國家機關,國家的軍政大事都在這里決斷,而本來掌握朝政大權的內閣變成空架子。軍機大臣的人選要皇帝親自在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大臣中選任。這樣軍機處就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而軍機大臣確實有一定權勢。要是沒有過人的才能,還是不可能成為軍機大臣的。一位大臣初入軍機處,叫學習“行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謄寫詩片。皇帝每天口誦所制詩文,這位大臣只能肅立靜聽,然后回到軍機處根據記憶將皇帝的詩文謄些出來,也能做到準確無誤了,才能參加撰寫皇帝的諭旨。皇帝的諭旨,有時一天好幾次,有時一說就是幾百句話,聽了以后,僅憑記憶,要能寫的完全符合皇帝的本意才行。您說,這活兒容易嗎?
景運門 在明朝時期可是戒備森嚴,沒有皇帝的詔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進入。因為,這是進入皇宮內院的必經之門。在景運門西面,有一個和它正對著的門,叫隆宗門,隆宗門的作用及管理辦法,和景運門完全一樣的。
后三宮
乾清門,它和南面的太和門有異曲同工之處。太和門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場所,清朝則改在這里。清代的許多重大國事比如平定吳三桂等人的叛亂、抗擊沙皇俄國的侵略、出兵收復中國臺灣等。都是在這里討論決策的。乾清門內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周圍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長廊式房屋,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些沒有氣派的平房,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里。您聽說過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嗎?這歷史上真實的一幕,就發生在乾清門西側的叫南書房的屋子里。康熙做皇帝的時候只有8歲,又鰲拜登四名大臣輔政,鰲拜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有很大野心。他通過大肆結黨營私,迫害異己逐漸總攬了朝廷大權,干了許多壞事。康熙14歲時,名義上正式親政,可實際上鰲拜仍然控制著朝廷,把康熙置于傀儡地位。有一次,鰲拜和一個大臣發生爭執,鰲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鬧,后來竟然擼起袖子、伸出拳頭,脅迫康熙。康熙只好暫時忍耐。從那以后,康熙決心除掉這塊絆腳石。然而鰲拜是滿族貴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極好,又手握大權,在朝中有一大幫黨羽,要扳倒鰲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康熙決定智取,假裝迷上了摔跤,他讓人找了十幾個身體強壯并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有時鰲拜進宮辦事,看到小皇帝這樣貪玩,認為不會有什么作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著獨攬大權的美夢。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康熙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鰲拜來南書房講書,當時這里是康熙讀書的地方。當鰲拜像往常一樣趾高氣揚的走進去時,突然擁上一幫少年,連拉帶絆把他按倒在地,鰲拜還以為這幫孩子在跟他開玩笑。當他被捆綁住后,康熙嚴厲的列舉了鰲拜的30條罪狀。考慮到鰲拜畢竟為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宣布將他終生監禁。不可一世的鰲拜后來死在獄中。這一年康熙皇帝才16歲。
乾清宮 是皇帝的寢宮,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都曾在這里居住,并在這里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從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開始,將寢宮移到了養心殿。宮殿里寶座的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這塊匾是康熙皇帝臨摹順治皇帝的筆跡寫成的,在學多電視劇中出現過,可以說它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塊匾,為什么這么說呢,有兩個理由:首先“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清朝皇帝標榜的祖訓格言,制成扁懸掛在這里,作為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準則。再者,它和清朝雍正皇帝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有關。儲是儲存的儲,建儲業叫立儲,就是確立皇位繼承人。我國歷代王朝,大都采取公開建儲的方式,立為太子的多是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可是皇帝的兒子一般都很少,不少皇子都做著皇帝夢,他們為此往往拉幫結伙、勾心斗角,甚至發展為同胞骨肉互相殘殺,您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嗎?劇中的康熙皇帝就因為建儲而遇到問題:他曾兩次立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又兩次把他廢掉。此后康熙便不再提太子的人選,直到他臨死之前,才下詔書,讓四子胤禎繼承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由于康熙朝的太子長期不定,而雍正即位又比較突然,所以民間就盛傳雍正是偷改了康熙皇帝的遺詔而登上皇帝寶座的。據說,康熙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勾結負責傳召的故名大臣隆科多將“十”字上面加一橫,下面加意鉤,改稱了了“于”字,成為“傳位于四子”。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清史專家考證,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因為清代這種傳位詔書要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這樣看來,雍正并不是靠篡改詔書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即位后,吸取歷史教訓,決定將公開立太子的制度,該為秘密建儲。秘密建儲的做法是,皇帝在位時不公開確立太子,通過對皇子們的全面考查,選定皇位接班人,并秘密的將這個皇子的名字寫在兩份詔書上,一份由混各地隨身帶著,另一份裝在一個小盒子里,密封好后,就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背后。當皇帝病危時或去世后,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貴族,一起把這兩份詔書取出來,對照無異后,即按照上面的名字公布下一任皇帝。這種方法確實減少了皇子之間的爭斗。雍正皇帝設立了這種秘密建儲制度后,他的兒子乾隆皇帝就是以這種方式登上皇位的。
交泰殿 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筑。這座宮殿上的彩畫圖案和其他宮殿的是有區別的。所繪彩畫是一對對飛翔鳳凰,而其他宮殿基本上都是一對對游龍。在封建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征,而鳳凰是皇后的象征。皇后頭上戴的是鳳冠,穿的是鳳頭鞋,住的是鳳樓。說到這兒您是不是已經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來這交泰殿是宮內專門為皇后準備的正殿。在皇宮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貴的。每年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元旦,還有千秋節,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會端坐在交泰殿內的寶座上,接受宮內嬪妃以及一些高級官員大夫人的朝拜。殿內正上方懸掛的那張匾寫有“無為”二字。這兩個字很是耐人尋味,無為是古代的一種政治思想,講究清靜無為、清心寡欲,其實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為,凡是要順其自然。交泰殿雖然不大,里面的陳設卻非常豐富。寶座兩旁有一些蒙著布的方架子頗引人注目。當年這些架子上放置著象征皇權的大印,一共有25方,習慣上稱為二十五寶,這些都是乾隆皇帝親自選出來的。在殿的兩側,還有兩件大型計時器,東邊的叫“銅壺滴漏”,西邊的叫“大自銘鐘”。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計時器,大自銘鐘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學仿造的鐘表。
坤寧宮 是后三宮的最后一宮。我們知道后三宮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宮,從名字上看,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這“坤寧”二字同乾清宮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對應的,“乾”指天,象征著陽;“坤”指地,象征著陰。“清”“寧”都是表示安定、和諧的意思。您該猜到坤寧宮的作用了吧!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那坤寧宮自然是皇后的寢宮了。在明朝,除了個別失寵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這座宮殿內。清代,順治和康熙時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寧宮里。到了雍正皇帝時,由于皇帝搬出乾清宮,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寧宮了,于是對坤寧宮作了改建。從此,這座古老的宮殿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了有趣的變化。首先說,這座宮殿的正門不居中,而是偏向東邊,這是東北地區滿族的建筑特色,再者說,坤寧宮的窗戶紙都糊在窗欞的外面,過去人們說東北三大怪,其中就有這“窗戶紙糊在外”。在風沙大地區,這種把窗戶紙糊在密集的窗欞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戶紙不易被風刮破,還可以使窗欞上不落灰塵。屋內的陳設,就更有特色了。大殿的西半部分較大,是薩滿教舉行祭神的場地。薩滿教是滿足的民族宗教,在東北地區非常流行,它是一個多神教,佛教中的釋迦牟尼、觀音菩薩,漢族民間祭拜的關云長,以及山里的虎、鹿、豬、熊,路邊的石頭、樹林等都是薩滿教的祭祀對象。坤寧宮東側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按照禮儀,帝、后新婚,要這這里住滿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搬到養心殿,而皇后在東西六宮中中選擇一宮居住。洞房中的陳列室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狀。洞房的墻上涂著紅漆,地上鋪著紅地毯,到處都是紅色,在洞房的門口和東側過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個大紅底金色雙喜字,寓意著“開門見喜”。靠窗戶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內靠西北墻的地方擺有皇帝和皇后的龍鳳喜床。
坤寧門 是御花園的入口。到了這里,古柏老槐撲面而來,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御花園的面積并不大,它東西長130多米,南北寬90米,總面積不超過1XX平方米。但古代的工匠們就利用這一方小小得天地,安排了各類建筑20多座、古樹160株,還有兩座假山、兩方水池及散布其間的大量奇花異石,使御花園顯得格外典雅、幽靜,幽賞起來,美不勝收。
御花園
欽安殿 走進天一門,在欽安殿的前面,您能看到兩棵長的很奇特的柏樹。這兩棵樹的根和主干彼此獨立,但從樹杈上就相依相偎,難分彼此了。人們稱它為“連理樹”、“連理枝”。古代人把這種連理枝又叫“合歡樹”、“夫妻樹”。其實它們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園藝工匠就將它們擰到了一起,最后長成了這個樣子。您知道嗎,欽安殿是整個故宮中最古老的建筑,它是從明代保存下來的,距現在已經有580多年的歷史了。明清兩朝都在這里供奉玄武大帝。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是水神。皇宮都是木結構的房子,非常怕火,過去由于沒有避雷針,曾多次著火。特別是太和殿,因為最高大,更容易遭受雷擊,自明初建成以來,曾經發生五次較大的火災。所以封建帝王們特意在宮中專門找一個宮殿供奉水神,祈求保佑皇宮的安全。而且,這連理枝前的門叫天一門,門的名字也跟水有關系。《易經》上說“天一生水”,水是滅火的,于是起這個名字,用水鎮火,圖個吉利。我們都知道,浙江寧波有一座明代的藏書樓叫“天一閣”,也是取這個意思。當然,這些都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罷了。
養性齋 是座凹字形的兩層樓閣式建筑。它的外墻倚著御花園的墻壁,海棠樹、太湖石環繞周圍,環境很優雅,在這兒居住一定很舒服。誰在這兒住過呢?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這位英文老師是蘇格蘭人,中文名字叫莊士敦。他是一個中國通,中國話也講的非常流利。在電影《末代皇帝》中,就有這位英文教師的鏡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自己念書厭煩的時候,莊士敦能循循善誘,“講些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掌故。”他稱贊莊士敦是自己的又一個靈魂。因此,溥儀特意把這養性齋,賞賜給莊士敦當書房兼臥室。當然,溥儀學習英文就業在這里了。
堆秀山,它是用江蘇太湖流域的“太湖石”人工堆砌成的。太湖石是在太湖里被湖水多次沖刷而形成的奇形怪狀的石頭。要細算起來,這堆秀山“太湖石”的歷史比整個皇宮都古老,聽我們講講吧。在北宋的都城開封,過去由一座山叫“艮岳”,就是用太湖石堆成的。可是建好后不久,北宋就被金朝滅亡了,艮岳山也毀了。等到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把這些石頭運到這兒,堆成了我們眼前的堆秀山。所以這些太湖石有近10XX年的歷史了。在山腳下,正中有一個門洞,在門洞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人工噴泉。那時候故宮里沒有自來水管道,這噴泉是怎么設計的呢?工匠們在半山腰兩側各設一口蓄水的大缸,通過水道,產生壓力,使水從下面的龍嘴里噴出。而噴泉造型是用石頭雕刻的一條蛟龍,盤踞在石座上面。噴泉整體造型和諧美觀,使皇帝的游玩別有情趣。堆秀山山上有一座小亭子“御景亭”。那兒是御花園的最高點,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九九重陽節,皇帝會帶著后妃們,在亭內登高賞月、飲酒作詩。
絳雪軒 為5間房的建筑。這個“絳”字是紅色的意思。可我們都知道,雪是白的,那么,絳雪豈不成了紅色的雪嗎?其實,當年這里種著5棵海棠樹。一陣微風吹來,白中透紅的海棠花瓣紛紛飄落,地面上就像下了一層紅色的雪,乾隆皇帝為此作詩“暇日高軒成小立,東風絳雪未酣霏”,來贊美當時的景色,所以取名叫絳雪軒。絳雪軒對面的花壇,豎著一塊枯木。但您仔細想想,如果這是塊木頭,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早就腐爛了。其實,這是一塊木頭的化石,叫木變石。這木變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記載,東北的松木沉入松花江,經常年累月,變成石頭,就是木變石了。一般的木變石都比較小,可是我們看這塊石頭,有一米多高,就十分難得了。這塊石頭是黑龍江的一個大將軍,進獻給乾隆皇帝的,乾隆得到石頭后,非常高興,詩興大發,題詩一首,刻在石頭上。
延暉閣 為二層閣樓。您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閣樓,清朝的選秀女就是在這里進行的,每三年選一次,滿、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凡是13歲到17歲的都要參選,只有到17歲仍未被選上的才可以自由婚嫁。選秀女的時候,候選的女孩子們先由太監從神武門領到這御花園北門外等候。選時一到,再將那些女孩子引到這延暉閣前站好,讓坐在閣里的皇帝、皇太后挑選。被選中的秀女,或成為皇帝的嬪妃,或指配給皇子皇孫和皇家宗室的子弟。您知道嗎?慈禧就是17歲時在這里被選入宮的。好,延暉閣講到這里。我現在問您一個問題,您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嗎?那里面的格格門住的地方叫什么來著?沒錯,淑芳齋!在延暉閣西北邊有一個小屋檐,倚著紅墻,那里面就是淑芳齋了。它位于西六宮最北處,目前還沒有公開開放。我所以要講一家,是為了消除一個誤會,實際上這淑芳齋并不是拍《還珠格格》時的場景,也不是格格居住的地方,電視劇只是借用了這個名字。在清朝的時候,淑芳齋是皇帝和后妃們看戲的場所。紫禁城內共有5個戲臺,淑芳齋里就有兩個,梅蘭芳、楊小樓等人都在這里演過戲。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7
Hello and welcome to visit the Forbidden City, the largest palace complexin China this afternoon. My name is he Chaozhen. Today I will accompany you onyour wonderful journey this afternoon. The Palace Museum is located in thecenter of Beijing, formerly known as the Forbidden City. It is the imperial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 unparalleled masterpiece of ancientarchitecture, and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lete existing ancient architecturalcomplex in the world. Known as the top of the five palaces in the world. ThePalace Museum was built in 1406 AD and completed in 1420. It was first built byMing Emperor Zhu Di.
The Palace Museum is 961 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753 meterswide from east to west, covering an area of 723600 square meters. The buildingarea is 155000 square meters. It is said that the Palace Museum has a total of9999.5 rooms. Actually, according to 1973 experts' field measurement, the PalaceMuseum has more than 90 courtyards and 980 houses, totaling 8707 rooms. Thepalace city is surrounded by a 12 meter high and 3400 meter long palace wall inthe form of a rectangular City, surrounded by a 52 meter wide moat, forming afortress with strict barriers.
The Palace Museum has four gates, the main gate is called Meridian Gate,the east gate is called Donghua gate, the west gate is called Xihua gate, andthe north gate is called Shenwu gate. Attention, we are now in the northernmostpart of the Forbidden City, Shenwu gate. Walking into Shenwu gate and passingthrough shunzhen gate, we are faced with a large mural, which is the archwaygate surrounded by Jifu gate, Yanhe gate and Chengguang gate. Behind it, thatis, to the south, is our famous imperial garden.
Yongle in the Ming Dynasty 15 years (1417) began to build, completed in 18years, known as the "palace after the court.". Qing Dynasty Yongzheng Dynasty,known as the "royal garden.". It is located at the north end of the central axisof the Forbidden City. The garden wall is 135 meters wide from east to west and89 meters deep from north to south, covering an area of 12015 square meters. Thebuildings in the park adopt the layout of central axis symmetry. The buildingsalong the East and West roads are basically symmetrical. Most of the buildingsin the park are built against the wall, and only a few exquisite pavilions standin the park, so the space is comfortable and wide.
The park is full of ancient cypress and old locust trees, with a list ofstone and jade seats, bronze statues of Jinlin and potted flower stake scenery,which adds to the changes of the scene in the park and enriches the level of thelandscape. The colorful pebbles on the ground of the royal garden are also verypeculiar. They can be inlaid into symbolic patterns of fortune, fortune andlongevity. There are more than ten LIANLI trees in the Royal Garden, most ofwhich are cultivated by pine and cypress. In tianyimen, there is one of the mostfamous LIANLI trees in the garden. The trunk of the tree is connected by twocypress trees, which grow very thick and luxuriant.
There is also a legend about LIANLI tree. It is said that during theWarring States period, King Kang of the Song Dynasty took Han Ping's wife he'sfamily as his concubine, and forced Han Ping to build Qingling terrace. Afterthe terrace was built, King Kang killed Han Ping. He was in agony at the news.When attending Han Ping's funeral, she jumped into the grave and died.
Out of jealousy and malice, the cruel king of Kang buried the corpses ofHan Ping and his husband and wife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Qinglingterrace, not allowing them to be buried together. But the next year, on thetombs of Han Ping and he Shi, two towering trees grew slowly. The middle part ofthe trunk was close together and tightly connected. So later generations callthis kind of tree "LIANLI tree", which means the pure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wife. OK, let's go on. Ahead is Kunning palace.
It used to be the Queen's bedroom.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changed to aplace for worshiping gods and marrying the emperor.
Look, on the left side of Kunning palace, there is a stone like pancakewith a needle on it. This is the sundial, which is the ancient clock. Itsprinciple is to distinguish time by the shadow of the sun shining on the needle.Further north, there are Jiaotai palace and Qianqing palace, which together withKunning palace just passing by are called "the three rear palaces". Around theQianqing palace, through the Qianqing gate, is a large central square. It's likea dividing line, dividing the Forbidden City into two parts.
If you are tired, you can have a rest on the chairs around the square. Bythe way, do you remember that there are many bronze VATS along the way. Do youknow what they are for? (interac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buildings inthe Palace Museum are all brick and wood structures, which are easy to catchfire. Once a fire breaks out, if it can't be put out in time, it will spreadquickly, and turn this valuable and splendid building into nothing in aninstant.
For this reason, the builders of the Forbidden City pay special attentionto fire prevention, and set up these VAT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which arecalled "Menhai". Menhai is the "sea" in front of the gate. With the "sea" infront of the gate, the palace museum with brick and wood structure is not afraidof fire. Therefore, these vats are also called auspicious vats.
It is conceivable that our ancestors were very clever. Have you had a rest?Let's move on. This is the most famous and magnificent "three halls" of theForbidden City: Taihe hall, Zhonghe hall and Baohe hall. Because we are goingfrom south to north, we see Baohe hall and Zhonghe hall first. Up to now, thesurrounding area is much wider than just now, which also shows the gap betweenthe "front three halls" and "back three halls" of Bauhinia city. We shouldobserve the details of everything.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steps on the sole ofour feet. They are made of marble, and their patterns are very beautiful.
These patterns are mainly auspicious clouds, surrounded by a few dragons.Their appearance is vivid and lifelik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wisdom of theancient working people of our country.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8
Hello everyone! First of all, on behalf of all the citizens of Shenyang, Iwould like to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all of you. Today, I'd like to introduceShenyang Palace Museum, one of the scenic spots in Shenyang.
Shenyang Palace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60000 square meters,with more than 70 buildings of various type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20courtyards, with a total of more than 300 hous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layout, the Palace Museum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Middle Road, East Roadand West Road.
Middle road: it is the imperial palace of Taizong. At the south end is thegate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is also the main gate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the north are Chongzheng Hall, Fenghuang coat and Qingning palace, which are allarranged on a central axis, with some symmetrical ancillary buildings on bothsides.
The gate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civil and militaryministers of the royal court met in the daily court meeting, and also the placewhere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he Qing Dynasty accepted the gratitude of theofficials. After the Ming Dynasty's famous general Hong Chengchou came down tothe Qing Dynasty, he entered from this gate and was received by Huang Taiji. Thebuilding on the east side of daqingmen is called ancestral temple. Ancestraltemple is the place where Aixinjueluo family worships their ancestors. Becauseit is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the emperor, it is also called Taimiao.
In front of Chongzheng Hall, there are five chambers in the East and West,Feilong Pavilion in the East and Xiangfeng Pavilion in the West. Behind the hallis a courtyard. To the north of the courtyard, there is a high platform about 4meters high. On the platform is the sleeping area of Huang Taiji and hisconcubines. Along the steps up is a magnificent high-rise - --- Phoenix Tower.Its original name was xiangfenglou, and it was not named fenghuanglou until1743. Fenghuang building is the gateway of Qingning palace, and also the placewhere the emperor planned military and political events and banquets. It wasbuilt at the same time as Chongzheng Hall and rebuilt in the 20th year ofKangxi. The building has three floors and is a three drop building. Each floorhas three rooms deep and wide, surrounded by an ambulatory, and the entrance ofthe lower floor is the corridor between the upper floor and the lower floor.Fenghuanglou is not only the gate of the palace, but also the commanding heightof the whole palace. It's wonderful to watch the sunrise upstairs. Therefore,Fenglou xiaori and Fenglou guanta are famous landscapes in Shencheng. Theziqidonglai gold plaque on the front door of Fenghuang building is the imperialpen of Emperor Qianlong.
On both sides of Qingning Palace are the East and West palaces, the Eastpalaces are related to Ju palaces and Yanqing palaces, and the West palaces areLinzhi palaces and Yongfu palace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laces were theresidence of Huang Taiji and his concubines.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Qingningpalace, there is a chimney built from the ground and lower than the back of thehouse. People can't see it from the front. From the series of buildings ofQingning palace, we can find two major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Shenyang PalaceMuseum: one is the preservation of strong Manchu characteristics, namely pocketroom, Wanzi Kang and chimney standing on the ground. Second, the palace is highand the palace is low. Qingning palace and its four palaces are higher thanChongzheng palace and Dazheng palace. This is because before the Qing Dynastyseized power, the Manchu were a nomadic and hunting people. Influenced by theirliving habits, they built their living places on high places to prevent theinvasion of wild animals and floods. This is the opposite of the Forbidden Cityin Beijing.
Behind the high platform of Qingning palace is the back garden, also knownas the imperial garden. There are mill houses, twenty-eight storehouses,Houzaimen and other buildings in it, which are the food supply area for theemperor. And there is an underground cellar Road connected with Qingningpalace.
On both sides of the high platform of Chongzheng Hall and Qingning Palaceare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 dongsuo are Yihepalace, JIEZHI palace and Jingdian Pavilion. Dongsuo was the place where theEmpress Dowager's concubines sent her greetings during the eastern tour, andalso the palace where the Empress Dowager's real records and jade certificateswere store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West Suo was di Guang hall, Bao Ji hall,Ji en Zhai and chongmo Pavilion. Xisuo i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Empressand their children lived and where shengxun and Manchu Laodang were stored. Thearchitectural form of chongmo Pavilion is unique. It is a rolling shed building,which was added in the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main body of the east road is Dazheng hall, with ten square pavilionson both sides, which is called Shiwang Pavilion. Dazheng hall, built in Nurhachiperiod, is the earliest octagonal double eaves Pavilion style building in theForbidden City. His highness Dazheng is a xumizuo platform about 1.5 metershigh, surrounded by finely carved blue stone lotus leaf vase. The hall has anaxe eye door on eight sides, 40 columns inside and outside, and double dragoncolumns in front of the main gate. On the top of the hall are 16 colorful glassridges, and in the center are the flame beads of the vase. Inside the hall,there are delicate brackets and caisson ceiling. The beams are painted withHexi, and the roof is covered with yellow glazed tiles and green trimming. Thewhole building shows a strong sense of beauty and elegant decorative art taste.Dazheng hall wa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held large-scale celebrations. In1643, Emperor Fulin of the Qing Dynasty ascended to the throne.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9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那里就是我們這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光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這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構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構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構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比較又構成了沈陽故宮不一樣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此刻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一樣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各位朋友,此刻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光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一樣,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那里,我們這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個性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興盛一高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各位朋友,我們的參觀就要結束了,期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完美的回憶。
沈陽故宮簡潔導游詞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筑群。這里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沈陽故宮。
依建筑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的建筑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筑,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在此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中路。從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即續建皇宮,形成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建筑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院落三進,獨成一體。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皇帝臨朝前,文武百官候朝的地方。它便是演義小說中俗稱的“午朝門”。大清門的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觀念,又體現了滿族對故鄉山林的深厚眷念。從而形成了區別北京故宮的一個特點——宮殿頂覆以黃琉璃瓦鑲以綠色剪邊。
穿過大清門,北望便是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崇政殿登基稱帝,上尊號“寬溫仁圣”,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天聰”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建筑布局講究“前朝后寢”。看過了皇帝上朝的金鑾殿,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帝后的寢宮。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翊門,舉目可見位于3.8米高臺之上的鳳凰樓。樓后為帝后寢居的后宮——臺上五宮。與崇政殿對比又形成了沈陽故宮不同于北京故宮的特點——“宮高殿低”。而北京故宮則恰恰相反,是“殿高官低”。
鳳凰樓為宴飲、議事之所,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詩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謂十分貼切。登上鳳凰樓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鳳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而乾隆皇帝則是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的國運興起于東方。
各位朋友,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就進入了后妃居住的臺上五官。
臺上五官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
現在請大家隨我參觀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清寧宮。
清寧宮東梢門稱“暖閣”,是帝后的臥室。暖閣內分南北二室,二室均設火炕。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
清寧東次間開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房,西四門南西北三面都設火炕,稱“萬字炕”。與漢族有所不同的是,滿族人將煙囪建在屋后,而且從地面向上壘起。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各位朋友,現在請隨我去參觀西路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等。
說起文溯閣,我們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詔訪求天下藏書,歷經十余年時間編成一部大型叢書。該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全書》。書修成后,抄錄七部,在全國建七座藏書閣分別收藏,沈陽故宮的文溯閣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宮殿建筑,我們很容易想起“紅墻綠瓦”、“金壁輝煌’這類詞匯。而文溯閣卻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兩色為主色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藏書忌火,依據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
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參觀已經接近尾聲。沈陽故宮的三路建筑是分期建造的,布局卻是一氣呵成,完整和諧。特別是三路建筑分別代表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皇太極南面獨尊”、“康乾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從總體來看,沈陽故宮以建筑的方式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興盛一高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各位朋友,我們的參觀就要結束了,希望故宮之行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0
Dear friends, welcome to Shenyang. I'm your tour guide, Shen Meng. You cancall me Shen tour guide or dream guide. I prefer you to add me dream guide. OK,let's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In the center of the bustling ancient cityof Shenyang, there is a majestic palace complex in the Qing Dynasty. It's ourdestination for this day - Shenyang Palace Museum.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time and lay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henyangpalace museu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ast Road, middle road and WestRoad. On this day, we follow this order. First visit the East Road building.
Shenyang Palace Museum is famous for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art andspecial history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gorgeous and magnificent buildingcomplex, the oldest and most distinctive one is Dazheng hall in front of us.
Dazheng hall, founded in 1625, is one of the main places to handle stateaffairs and hold celebrations. Next, as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importantpalaces. Many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are staged on the stage of Dazhenghall.
Daqingmen is the main gate of Shenyang Palace Museum, which is the placewher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wait before the emperor. It is commonly knownas "Wu Chao men" in romance novels. The roof of daqingmen is covered with yellowglazed tiles and lined with green trimming, which not only retains thetraditional concept of respecting yellow, but also reflects the deep nostalgiaof Manchu for their hometown. The palace roof is covered with yellow glazedtiles and trimmed with green.
Through the gate of the Qing Dynasty, looking to the north is ChongzhengHall. Chongzheng Hall, commonly known as "Jinluan hall", is the place whereemperor Taiji of the Qing Dynasty held daily court meetings.
Dear friends, the layout of ancient palaces emphasizes "the former dynastyand the latter". After seeing the Jinluan hall where the emperor went to court,please follow me to visit the empress's bedroom.
Fenghuang building is the place for banquets and meetings. It was thehighest building in Shenyang at that time. The poem says "if you want to bepoor, you can go to a higher level". You can have a panoramic view of Shengjingand watch the sunrise when you climb the Phoenix Tower to overlook thesurroundings. "Fenglou xiaori" is one of the eight famous scenic spots inShengjing.
Dear friends,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passage on the ground floor ofFenghuang building, we entered the five facial features on the stage where theempress lived. The five facial features on the stage are Qingning palace, Guanjupalace, Linzhi palace, Yanqing palace and Yongfu palace.
Now, please follow me to visit the palace of Qingning, the palace whereHuang Taiji and the queen live.
Qingning Palace East shaomen called "warm Pavilion", is the emperor'sbedroom. Warm Pavilion is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two rooms, two rooms areequipped with Kang. On August 9, 1643, Huang Taiji died in the warm Pavilion. Atthe age of 52, he was buried in Shenyang Zhaoling, namely Beiling.
Dear friends, now please follow me to visit the West Road building. WestRoad was built from 1782 to 1783, mainly including: stage, jiayintang, wensuge,etc.
Speaking of wensuge, we have to mention Emperor Qianlong and Sikuquanshu.The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rule, Emperor Qianlong issued animperial edict in 1772 to collect books all over the world. After more than tenyears, he compiled a large series of book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classics, history, Zi and Ji, so it is called Si Ku Quan Shu. After thecompletion of the book, seven books were transcribed, and seven libraries werebuil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for collection. The Wensu Pavilion in ShenyangPalace Museum was one of them.
Seeing that, our tour of the day is coming to an end. Next, I hope thevisit to the Forbidden City will leave you a perfect memory.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1
Hello everyone! I'm Xiao Wu. On this day, I'll show you around ShenyangForbidden City. Shenyang Palace Museum was built in 1625, the 10th year ofemperor Tianming of the later Jin Dynasty, and was built in 1636, the first yearof Chongde of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built and used by Nurhachi, the EmperorTaizong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Huang Taiji,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he QingDynasty. Fulin, the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once succeeded to the thronethere, changed the Yuan Dynasty to "Shunzhi" and entered the pass at that time,ruling the whole of China. Shenyang Palace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60000 square meters, with more than 300 buildings and more than 20 courtyards.According to its layou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East Road, middle road and WestRoad. We plan to travel for three hours. Now we are here. Let's get out of thecar and listen to me.
First of all,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the precautions. First, you shouldfollow me closely and don't get lost. Second, we should gather within thespecified time. If we can't find it, please call my mobile phone. Third, don'tlitter, talk about hygiene. Fourth, keep quiet and don't yell. All right, let'sgo.
Shenyang Palace Museum is the most complete imperial palace building inChina, second only to Beijing Palace Museum. It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integrates Han, Manchu and Mongolian art, whichhas high historical and artistic value.
As you can see, this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covering an area of 60000square meters, was first built in 625 and completed in 1636, with more than 90buildings and 300 rooms. After the Qing Dynasty entered the pass, the Shengjingpalace was protected and expanded, which basically formed today's scale at thetime of Qianlong.
You can see the Taizheng hall and Chongzheng Hall in the Palace Museum ofShenyang, the ten King Pavilion lined with wild geese, the Qingning palace inthe pocket room of Wanyu Kang, the simple and elegant Wenshuo Pavilion, and thePhoenix Tow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lace architecture, it is unique; thearchitectural style of "high palace and low Palace" with rich Manchu sentimentis "no semicolon".
The main street in the old city of Shenyang is in the shape of "well". ThePalace Museum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well" shaped street, covering anarea of 60000 square meters. There are 114 ancient buildings. The main buildingsare Dazheng hall, Shiwang Pavilion, daqingmen, Chongzheng Hall, Fenghuang tower,Qingning palace, Wensu Pavilion, etc. Dazheng hall is used to hold ceremoniessuch as issuing imperial edicts, military expeditions, welcoming the triumphantreturn of officers and soldiers, and Emperor's accession to the throne. The tenKing Pavilio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left and right wing kings and eight flagministers work.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the monarch and his officialsworked together in the court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equality between monarchand his official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s also thecontinuation of equality between monarch and his officials from fighting theworld to sitting in the world. After entering the GATT, from the Forbidden Cityin Beijing, this kind of equality was gradually broken, and finally formed asuperior king.
The towering building in the middle is the only chimney in the PalaceMuseum of Shenyang. The Kang fire in every room of the Forbidden City convergesinto the chimney from the underground passage, which is the symbol of their ideaof ruling the world. The chimney has 11 levels, and the top level is made ofonly three bricks. The guide said that this unified chimney became a prophecy of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11 emperor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stemperor Xuantong had only been a river and mountain for three years, which was aforetaste of the three bricks. If Nurhachi had known this before, he would haveadded several more floors?!
Below, please visit freely. Meet there in three hours on time.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2
Today we are visiting Shenyang Palace Museum. As we all know, Shenyang is"the birthplace of one dynasty, the capital of two emperors", full of rhyme,fresh wind and rich historical flavor. Shenyang famous building has "one palaceand two mausoleums", and this palace is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 in front of us- Shenyang Palace Museum.
Shenyang Palace Museum was called "Shengjing Palace" when it was firstbuilt. After the Qing Dynasty moved its capital to Beijing, it was also called"the palace of the accompanying capital" and "the palace of the remainingcapital", and it was known as "the holy relic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It was first built in 1625 (the tenth year of emperor Tianming of the later JinDynasty) and completed in 1636 (the first year of Chongde of the Qing Dynasty).It was built and used by Nurhachi and Huangtaiji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643,Emperor Fulin of the Qing Dynasty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nd changed to Shunzhi.So Shenyang can also be said to be "the birthplace of one dynasty and thecapital of Three Emperors".
Shenyang Palace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60000 square meters,with more than 100 buildings and more than 500 rooms. According to its layout,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ast Road, middle road and West Road. EastRoad is the part of the building we can see in front of us. It was built inNurhachi period and has strong Manchu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s on the EastRoad mainly include Dazheng hall and Shiwang Pavilion. You can see that theoctagonal h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is Dazheng hall. Dazheng hall, alsoknown as "Da yamen" and "Du Gong hall", is the place where Nurhachi attends andworks. Dazheng hall is 18 meters high, under which there is a 1.5-meter-highxumizuo platform surrounded by exquisitely carved blue stone fence. It is anoctagonal pavilion building with double eaves and a sharp top. The top of thehall is yellow glazed tile with green trimming. In the center is the sharp topof the vase flame beads. (the vase is a Buddhist weapon, which is regarded as asacred thing, and the flame beads are Ruyi beads. It is said that those who getthis bead can satisfy all kinds of desires. )There are eight colorful glassridges on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double eaves. On each ridge stands aMongolian strongman, with his face facing the top, his legs slightly bent andhis side drawn, which symbolizes the unity of all directions. The 10 pavilionson both sides are the ten King pavilions. From the overall architectural layout,the main hall is in the middle. There are 10 pavilions on both sides, from northto south, unfolding in the shape of eight characters, which makes the main hallmore far-reaching visually. This kind of spatial processing is only one examplein Chinese palace architecture. Shiwang Pavilion is also known as "eight flagPavilion". Some tourists may think of the eight flag Pavilion (to the East areleft wing Pavilion, yellow flag Pavilion, white flag Pavilion, white flagPavilion and blue flag Pavilion). In the West are the right wing Wang Ting, theright yellow flag Pavilion, the right red flag Pavilion, the red flag Pavilionand the blue flag Pavilion. There should be eight pavilions. What are the othertwo pavilions? The pavilions at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near the main hall arethe left wing Wang Ting and the right wing Wang Ting, which are the offices ofthe left and right wing princes. The eight flag Pavilion is the office of theeight flag leader. This pattern of building the hall of King Han's hearingtogether with the pavilions of princes and ministers of eight banners waitingfor the court to discuss affairs was decided by the Eight Banners system of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Nurhachi's rise. Itreflects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of Nurhachi's later years, when he was the soleleader of a Khan and the ruling party of Bahe shuobel.
To the west, you come to the middle road of Shenyang Palace Museum. Thebuildings on the middle road are mainly built in the period of Huangtaiji, wheremany historical stories are staged. Shenyang Palace Museum middle road buildinghas its own system, a total of three courtyar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 aredaqingmen, Chongzheng Hall, fenghuanglou and Qingning palace. They are allarranged on a central axis, and there are some symmetrical ancillary buildingson both sides.
Daqingmen is the main gate of Shenyang Palace Museum, commonly known asMeridian Gate. We just entered the Palace Museum from there. (daqingmen is afive room hard mountain building). At that time, daqingmen was not allowed toenter or leave as casually as it is now. Daqingmen was not only the place where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It is also the placewhere Huang Taiji accepted the gratitude of the officials. At that time, afterthe Ming Dynasty's famous generals Hong Chengchou and Zu dashou came to the QingDynasty, they knelt down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apologizefor their surrender, waiting for orders to summon them, and were received byHuang Taiji. When an official is promoted or given a pardon, he has to kowtow tothe "Chongzheng Hall" at the north gate.
You can see that the solemn hall in front of us is Chongzheng Hall. Theformer name of Chongzheng Hall is "main hall", commonly known as "Jinluan hall".It is the place where Huang Taiji deals with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ffairs,receives foreign envoys and frontier minority representatives. Chongzheng Hallis a five room nine Lin hard mountain style building. The most eye-catchingplaces are the yellow glazed tile green trimming on the top of the hall, thecolorful glazed components of Longtou, Bofeng, Longkou, peak and ridge, as wellas the colorful dragon and auspicious animals in relief, which make the wholehall more noble, solemn and spectacular. Another ingenuity of Chongzheng Hall is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two front and rear external eaves columns is shapedlike a dragon. The dragon's head protrudes from the column head, and thedragon's body passes through the corridor directly into the hall. The posture isvivid, as if the dragons are flying out of the hall. It has dual functions of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and the design is very ingenious.
Around the Chongzheng Hall, we can see the Phoenix building. The vestibuleof the Phoenix building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former dynasty andlater bedroom", which is a transitional courtyard. The Phoenix building is builton a 3.8-meter-high blue brick platform. The platform has 24 steps, whichsymbolizes the 24 solar terms. Every 24 solar terms is a year. The emperor stepson the 24 platform every day, which means that the Qing Dynasty can go throughthousands of years The Fenghuang tower is a three story building with a heightof 18.31 meters. It was originally called Fengxiang tower. It is a place forHuang Taiji to rest, hold banquets and read books. In 1743 (the eighth year of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it was changed to its current name. The goldplaque of "Ziqi Donglai" hanging above the main door of Fenghuang building waswritten by Emperor Qianlong. It means that the Great Qing Dynasty's nationalstrength and prosperity came from the eastern capital. It expresses the Qingemperors' worship for the place where their ancestors started their business.Fenghuanglou is not only the gate of the back palace, but also the highestbuilding in Shengjing city at that time. Therefore, it has the reputation of"Fenglou Xiaoyue" and "Fenglou guanta", and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Eight Sightsof Shengjing city.
Through the Phoenix Tower, we are now in the back palace of Huang Taiji,the residence of Huang Taiji and his concubines.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back pala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This feature of "highpalace and low Palac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living habits of the Manchupeop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s of the harem, there is a popular saying:Pocket room, ten thousand character Kang and chimney falling on the ground. Whatis a pocket room? You can see that the front and back porch building in front ofus is the Qingning palace. You can see that there are five rooms in the palace,and the door is not opened in the middle, but in the south of the east tworooms, which is like a pocket. Qingning palace,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mainpalace",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of Manchu residence in ShenyangImperial Palace. The east one is the bedroom of Huang Taiji and empressxiaoduanwen (boljijit's family). In 1643 (the eighth year of Chongde), HuangTaiji ended up sitting on the South Kang. Later, he was buried in Zhaoling.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 Wanzi Kang? You can see that the West three rooms ofthe palace are connected, and the north, West and South three sides areconnected to form a ring Kang, which is like "Wanzi Kang", so people commonlycall it "Wanzi Ka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chimney falling on the ground"?The chimney of the palace of Qingning is behind the palace of Qingning, which isbuilt from the ground,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ridge of the house. We can bypassit later Go to see. At that time, there was such a ban that the chimneys of allcommon people's houses were not allowe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ImperialPalace, implying that the Qing Dynasty "ruled the country.",
The East-West Palace on both sides of Qingning Palace (the East Palace isabout Ju palace and Yanqing palace, and the West Palace is about Linzhi palaceand Yongfu Palace) is where the concubines live. The most famous one is Yongfupalace where Zhuang Fei lives, because in 1638 (the third year of Chongde), QingShizu Fulin was born in Yongfu palace.
(a tourist just asked what the tall pole at the south end of the main gateof the courtyard of Qingning palace is for. It's the Solon pole. The Manchupeople call it the "God pole", which is used by Manchu people to worship heaven.When offering sacrifices to heaven, the tin bucket at the top was filled withgrains and pig scraps to worship crows. This reflects the worship concept ofspirit birds of Manchu Shamanism and is said to be related to the legend of theSavior of crows. )
Next we come to Shenyang Palace Museum West Road. The west road was built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mperor's eastward tour.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of Emperor Qianlong. The main buildings are Wensu Pavilion, stage, Jiayin halland Yangxi Zhai. The courtyard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Dor is notchaotic. It is a place with strong cultural flavor.
Wenzhuge was built from 1781 (Qianlong 46) to 1783 (Qianlong 48). It is themain building in the west road. It was built after the Tianyi Pavilion of FanQin, a great calligrapher in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 Itspecially collects the large-scale book Sikuquanshu compiled during the Qianlongperiod. It is also one of the seven famous pavilions in China to storeSikuquanshu. The name of the pavilion was determined by Emperor Qianlong becauseit is located in the ancestor The birthplace of "Shengjing", so take the meaningof "tracing the origin" named "wensuge". (Sikuquanshu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classics, history, books and collections. Its structure is rigorous. It is aprecious heritag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carry forward and spread national culture. )In October 1966, based on theconsideration of war preparedness, Liaoning Province secretly transportedSikuquanshu to Lanzhou and then transferred it to Gansu Provincial Library.
Wenzhuge is a hard mountain style building with six rooms wide. It has twostories of double eaves on the outside and three stories on the inside, withobvious architectural style of Jiangnan. Different from other buildings inShenyang Palace Museum, the roof of Wensu Pavilion is decorated with blackglazed tiles and green trimming, which is unique in Shenyang Palace Museum.According to the five elements and eight trigrams, black represents water, andfire is the most taboo in books. Black tile is the top symbol of waterconquering fire.
There is a square stele Pavilion in the east of Wensu Pavilion and a stonetablet inside. The front is engraved with Emperor Qianlong's inscription onimperial wenzhuge, and the back is engraved with Emperor Qianlong's treatise onSong Xiaozong. The inscription records in detail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pavilion and the collection of Sikuquanshu.
In front of the pavilion, there is a Jiayin hall outside the palace, acorridor on the left and right, and a stage in the south. It is the place wherethe emperor visited the East during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Dear tourists, my explanation ends here. Next, you can move freely, butplease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and property safety. Please remember ourgathering time and place. Thank you!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3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宋,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游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游覽行程吧。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19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19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19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征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筑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云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后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后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筑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里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彩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于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個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后,專家們在家具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于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駝著寶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余。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征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當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征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征著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準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里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刮走了。圍繞著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2019年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后,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2019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墻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為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閱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閱覽,并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里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里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個巨大的云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云簇擁的九條蛟龍。制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么會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后就放在這里,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里。
游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后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后寢區中共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關系。
在清朝康熙年間,乾清門就是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而在西側還有一排連房,就是軍機處,他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才被廢除。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凌駕于內閣之上,但是當時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班,監視這里的活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宮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韓愈《六合圣德詩》中的詩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寢宮一直都是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養心殿,從此,乾清宮九成了皇帝聽政的地方。在每年過節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慶典活動,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在宮內舉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須要在這里停靈,祭奠15日,表示壽終正寢,之后才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后面還有屏風,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訓。在寶座上方還高懸著“正大光明”的匾額。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對于爭奪皇位的種種弊病,他發布了秘密立儲的上諭,從而改變了封建王朝公開冊禮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親自寫儲君諭旨兩份,一份兒放在這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后邊,另一份兒則自己藏起來。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兩份詔書核對無誤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圍繞著乾清宮還發生了三大疑案。就是壬寅宮變,紅丸案還有移宮案。壬寅宮變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皇帝正在乾清宮中睡覺,宮女楊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殺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卻把繩子打成了死結,所以沒有成功。結果這些人就全都被處死了,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稱為壬寅宮變。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宮中居住,直到臨終前一天才回到了這里,但是當天就死了。紅丸案的發生是在明朝萬歷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兒子朱常洛即位。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進貢上來的紅丸,吃了一顆感覺很不錯,所以有吃了第二顆,結果就死在了乾清宮內,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們稱為一月天子。移宮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愛妃李妃有野心相當皇后,所以就堅持要和即將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宮,以此要挾群臣。但是這些大臣設計把太子從她手中騙了出來,可是他還是在乾清宮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門口斥責他,就這樣,他才被迫離開了乾清宮。
在乾清宮的后邊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經》中的天地交泰,象征著帝后生活和諧。在殿中央放有25顆寶璽,上方高懸著康熙皇帝御書、乾隆臨摹的“無為”匾額。東側陳設著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陳設著大自鳴鐘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慶賀禮,就連皇太后還有皇帝都要來這里慶賀。在每年皇后到先蠶壇舉行儀式的前一天都要在這里檢閱采桑工具。
更多關于故宮導游詞范文推薦閱讀★★★★★: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4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沈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沈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0xx年)是清太祖遷都之際草創,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極建成。1644年,大清遷都北京,“沈陽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沈陽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修建并使用過的宮殿,距今巳有360余年的歷史。在全國現存宮殿建筑群中,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僅次于北京故宮居全國第二位。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的發祥重地,也是清統一中國后東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布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后,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筑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順著大清門北面的御路拾階而上,臺正中便是氣勢宏偉被稱作“金鑾殿”的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崇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是石雕欄桿。殿頂蓋為黃琉璃,十分壯觀。殿內掾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 彩繪,給人以高潔典雅之感。殿內明堂有堂陛,前是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殿前有大月臺,月臺東南角有日晷,西南有嘉量亭,都由大理石雕造而成。在月臺上還設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水災。古代稱它是“門海”,來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撲滅火災,所以又被稱作是“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就要在缸底點燃炭火。崇政殿是清太宗日常朝會議政的地方,1636年皇太極的稱帝大典及清天聰十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典禮就在這里舉行。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在這里臨朝聽政。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后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筑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過了鳳凰樓就是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后宮了。正中是清寧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璧,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室“端座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為皇帝祭神、行禮的神堂。清寧宮庭院的東南角有一根朱紅色木桿,木桿頂端有錫斗,這木桿叫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錫斗內放米谷碎肉來喂烏鴉。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于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筑中,我們可以發現沈陽故宮的兩大建筑特點:一是保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于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后是“后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后宰門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并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圣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筑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卷棚式建筑,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于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檐大木架亭子式建筑。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凈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致的斗拱、藻井天花,梁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筑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寬闊的甬道,兩側以八字形排列著十座方亭,這就是“十王亭”。從北至南,東邊是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這是當年八旗首領固山額真和左右統轄八旗的親王貝勒辦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軍事政治及社會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大政殿與十王亭構成了一組亭子式院落建筑,它是清入關前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設計者從局部建筑直至整體布局,處處突出“八”字。這種把軍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筑藝術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構思獨特、別具匠心。
西路:以文溯閣為主體,前有戲臺、扮戲房、嘉蔭堂,后有仰熙齋、九間殿。文溯閣于乾隆年間興建而成,是仿明代漸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所建。為面闊六間二樓三層硬山式建筑,頂蓋為黑琉璃瓦綠剪邊。根據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文溯閣是專為存貯清代大百科全書《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建的。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塊。碑陽面為乾隆帝撰寫的《文溯閣記》,陰面為《宋孝宗論》。文溯閣東南宮門外有嘉蔭堂,它與南面的戲臺連成一個院落,是專為皇帝準備的娛樂場所。西路建筑除文溯閣外,其它建筑用卷棚式屋頂,顯得十分別致,富有江南風韻。
沈陽故宮是清代遺存下來的最早一組宮殿建筑群,它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希望大家有機會來觀光這座氣派非凡的帝王宮殿。謝謝大家。
紫氣東來,出自傳說“老子過函谷關”的故事。傳說當年函谷關令尹喜夢到次日清晨老子要路過函谷關,于是第二天天沒亮清掃庭院,登上城樓。不久,果然老子騎著青牛,在冉冉紫氣縈繞下,伴著仙樂來到此地,為他寫了“五千字文”,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經》。乾隆皇帝題寫的“紫氣東來”含意是大清帝國是始于東方的盛京皇宮。今天,有沒有圣人來呢?請大家向東方看一看那吉祥的云彩吧……
傳說:早年,努爾哈赤在明朝總兵李成梁手下做勤務兵時,因他腳下長有紅痣,認為他是未來奪取大明江山,有帝王之相者,便要除掉他。努爾哈赤聞訊倉皇逃跑,李率兵疾追,就在即將發現他時,一群烏鴉落在他的身上,在烏鴉的掩護下,才得以生還。努爾哈赤數年后成為后金之主,為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告喻全族,永不屠鴉。所以索倫桿飼鴉便延續下來。
八旗制是由努爾哈赤組建起來的,努爾哈赤25歲開始了他用兵圖謀霸業的戌馬生涯。隨著勢力的壯大,努爾哈赤想建立一支強大而管理有序的軍隊,于是想到了民間自發產生的組織“牛錄”這種形式。他在1620xx年組建了軍隊,把每300個戰士組成一個“牛錄”,每個“牛錄”,打一種顏色的旗,這就是八旗的雛形。1620xx年后金建軍的這一年,他又將4個“牛錄”改為8個,在原來4種顏色的旗的基礎上,各鑲上不同顏色的邊,成了8色旗,又把5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把5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固山”在漢語里的意思是旗,于是真正意義上的八旗便誕生了。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5
各位游客好:
我們這次參觀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首先我們來看看沈陽故宮的平面圖。
沈陽故宮建于公元1625年。經過三次大規模建設,形成了東、中、西三向格局。東路建于清朝皇帝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筑有大正殿和十王亭;中路建于清太宗年間。主要建筑有大青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西路建于清代乾隆年間,以存放四庫全書而聞名,包括舞臺、嘉蔭堂、文尚閣和養心齋。沈陽故宮作為中國現存最好的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但建筑風格完全不同。現在,讓我們領略一下古老的故宮。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中路建筑的大慶門,俗稱武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當時文武大臣等朝的地方,也是太宗皇太極接受大臣們感恩的地方。那么這扇門為什么叫清門呢?正統觀點認為,清朝的稱號是清朝,宮殿的正門是國門,所以叫清朝門。還有傳說說這木門建成后沒有名字,只是叫大門。后來皇太極改名為大清。聽說北京明故宮的宮門叫大明門,所以為了體現針鋒相對,就把它命名為清門。
我們經過清門,現在前面的建筑是崇政殿。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殿。崇德元年,取名崇正堂。是皇太極處理軍政事務,會見外國使節和邊疆少數民族代表的地方。
我們可以看到,崇政殿是五座九奧硬山建筑,殿頂有黃色琉璃瓦和綠色飾邊,所以請注意殿頂的琉璃瓦。去過北京故宮的朋友會清楚的記得,北京故宮的琉璃瓦是黃色的,沈陽的琉璃瓦是黃色的,有綠色的鑲邊。所以這是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重要區別之一。
我們走上講臺。然后,平臺兩側有日晷用于計時,還有嘉良亭用于存放標準計量單位。我們看到平臺上有四個大罐,你知道它們是干什么用的嗎?我告訴你,它叫“吉祥缸”,古代叫“門海”。它是宮殿里重要的防火設施,象征著水箱里的水和大海一樣多,可以防火。
我們去了蘇美爾。抬頭一看,上面的牌匾是滿文和中文寫的“崇政殿”。請看左邊的滿文。我們有一個形象比喻:“中間一根棍子,兩邊荊棘,加上圓圈和圓點,就是滿文”。然后沈陽故宮所有的匾額左邊是滿族,右邊是中國人。北京故宮的匾額左邊是中國人,右邊是滿族人。那么這就是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第二個區別。
我們抬頭看了看順治皇帝傳下來的崇政殿上方懸掛的“光明正大”的牌匾。下面是皇帝的寶座。據說寶座上刻著八條金龍,而真正坐在寶座上的龍帝,恰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九條龍。現在是崇正堂,我們將在這里參觀。
我們面前的宏偉建筑是鳳凰大廈。它建在一個3.8米高的青磚橋臺上,是一座三層的依山建筑。原名祥豐樓,是皇太極休息、宴請、學習的地方。我們看到正門上方懸掛著乾隆皇帝指示的“子琪東萊”橫匾。意味著清朝國家繁榮的福報來自東方的盛京。所以鳳凰樓不僅是當時后宮的正門,也是當時首都最高的建筑,所以被稱為“鳳凰樓的黎明”,被列為盛京八大景點之一。傳說你站在鳳凰臺上就能看到撫順市。
穿過鳳凰樓,我們來到一個院子,皇太極后宮所在的地方。我們前面是皇太極的中宮“清寧宮”。原名鞏崢,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風情的民居建筑。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門在東邊。它的形狀像一個口袋,所以它被稱為“口袋室”。東夷是皇太極和蕭端文皇后Borzijit的寢宮,又稱暖閣。臥室分為南北兩室,各有其耐火性,又稱龍床。1643年,皇太極坐在這里死去。52歲,葬于昭陵。然后東邊第二個窗戶下面有兩個大鍋。是用來干嘛的?我來解釋一下,這兩盆是祭祀用的。滿族人信奉薩滿教。人們把熱酒倒進豬耳朵里。如果豬的耳朵顫抖,那就意味著眾神收到了祭品。如果不動,說明諸神不滿意,所以這種祭祀活動無法進行下去。然后豬會因為受到刺激而搖頭。滿族人認為豬成了連接天地的媒介。然后,豬被宰殺,清洗干凈,切成大塊,放在北面的兩個大鍋里,用清水煮。煮熟的肉被放入木槽中供奉給神靈,然后分發給參與祭祀的人,這被稱為“吃福肉”。滿族人相信,吃了祝福的肉,祝福就會降臨到每個人身上。
所以現在我們來看西邊的房間,西邊三個相連的房間,南北三面相連的環炕,叫“萬子康”。這里不僅是皇帝在內宮舉行宴會的地方,也是滿清女巫薩滿為皇帝和國家祈禱的地方。
清寧宮與漢式建筑的區別在于,它的煙囪建在房子后面,從地面升起。我們待會再看繞道后面的煙囪。清寧宮的“口袋屋、宛子康、地上建煙囪”等建筑特色,具有滿族特有的民族風格。
出了清寧宮,看到的其他四間臥室分別是關雎宮、林芝宮、延慶宮、永福宮。讓我們一個接一個地參觀。
關雎宮是皇太極一生最愛的宸妃海蘭珠的寢宮。海蘭珠是中宮娘娘的侄女,永福宮莊妃的妹妹。海藍珠嫁給皇太極的時候26歲,但是皇太極對海藍珠感情很深。海蘭珠因為自己的八皇早逝,在崇德死了六年。他死后兩年,皇太極也去世了。據說皇太極早逝與兩年前宸妃之死有密切關系。
這是延慶宮,皇太極公主的客廳,皇太極把她的女兒嫁給了多爾袞
這是靈芝宮,是皇太極的妃子鐘的寢宮。皇太極死后,他的兒子茂物成為福臨王位的最大競爭對手。后來,他成為朝鮮的一名重要部長。
最后我們來看看永福宮,它是皇太極后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是莊妃博爾子奇的宮殿。在談到對清朝政權的影響時,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他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成功的后妃。莊妃也是漢宮皇后的侄女,關雎宮海藍珠的妹妹。莊妃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輔佐三皇實現了對清朝的繼承。康熙二十六年,莊妃去世,享年75歲。成為清朝后宮最長的女人。
你看,站在院子西南角的紅色木桿叫索隆桿,木桿頂端有個鐵皮桶。滿族人稱之為“神極”。是用來喂烏鴉的。那么,游客們會不會好奇滿族人為什么要祭祀烏鴉?其實這和一個關于烏鴉的傳說有關。滿人的祖先曾經在被敵人追趕的時候絕望地躺在地上,這時一群烏鴉碰巧落在他身上。敵人路過,以為有活人的地方烏鴉就不呆了,于是滿族人的祖先得救了。后來滿族人為了報答烏鴉救世的恩情,開始向烏鴉獻祭。祭祀時,他們把豬的內臟放在鐵皮桶里養烏鴉。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清寧宮后面的這個煙囪,也是當年沈陽唯一的煙囪。意為“一統天下”。煙囪里有幾層?.....有十一層,我告訴你十一層有三塊磚。那么這個怎么說呢?我問你一個小問題:清朝有幾個皇帝,死了幾個?.....清朝有12個皇帝。其中11人死亡。末代皇帝溥儀,只當了三年皇帝。與“一統天下”的十一層三磚不謀而合。
好了,朋友們,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沈陽故宮。希望我的解釋能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30分鐘。30分鐘后,我們將在正門集合。
沈陽故宮簡介[2]沈陽故宮位于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沈陽故宮是清代雄偉的宮殿建筑群。根據建設時間和布局,沈陽故宮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東路、中路和西路。今天,我們將遵循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大樓。
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聞名于國內外。在這個五彩繽紛、氣勢磅礴的建筑群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是我們面前的大正殿。
大正殿始建于1625年,是處理國家大事和舉行慶典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正殿是多檐多尖的八角形建筑,形制類似滿族人早年在山里打獵時搭起的帳篷。在大正殿的屋脊上,還有八條蒙古力士,正在拉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四面八方歸一”。大門前的大柱上,有兩條金龍盤旋,受漢族崇天畏龍思想的影響,龍代表天子至高無上。大正殿建筑特色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珠表現中原之風;八勒克斯也透露出濃厚的蒙古色彩;亭式是滿族古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在大正殿的舞臺上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正殿繼承皇位,次年下令出兵此地,命攝政王多雷入關直入中原,最終完成滿清統一。
大正殿兩側,朝南,排列著十個帶燕翅的王亭。零散如星辰拱月,南寬北窄,看似無邊無際,象征著兵多將廣,天下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主在皇宮內工作的地方。與大正殿一起形成一組亭式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制度——八旗制,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種。早在努爾哈赤建立之初,軍事上的每一件大事都是由單于王和八旗貝勒大臣討論決定的。努爾哈赤建都沈陽后,在建宮時就確定了“官官一地”的制度。在建筑形式上,表現為八旗制度、“八主貝勒共治”的政治制度和軍事民主思想。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正殿和十五亭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上寫下了前所未有的一頁。
親愛的朋友們,現在我們在中間的路上。從1626年開始,皇太極繼承了單于的地位,即繼續修建故宮,形成了沈陽故宮的中路建筑。中路從樓前的清門開始,到清寧宮。庭院融為一體。
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皇帝面對王朝,文武官員等待王朝的地方。在言情小說中俗稱“吳朝門”。大青門的屋頂鋪著黃色的琉璃瓦,內襯綠色的飾邊,既保留了傳統的尊黃觀念,又體現了滿族人對家鄉山川森林的深切關懷。這樣就形成了區別北京紫禁城的一個特點:宮殿用黃色琉璃瓦覆蓋,用綠色飾邊裝飾。
穿過清門,可以看到北面的崇政殿。崇政殿,俗稱“金殿”,是清太宗每日開會的地方。
1635年,皇太極下令將氏族名稱“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登基,在崇政殿稱帝。他的稱號是“寬文任勝”,他的稱號由“晉”改為“清”,他的稱號由“天從”改為“崇德”。
各位朋友,古代宮殿的建筑布局講究“睡前朝后”。我見過皇帝上朝的金殿。請跟我去參觀皇帝的臥室。
穿過崇政殿兩側的左右易門,可以看到3.8米高的平臺上的鳳凰樓。樓后是皇帝居住的后宮——臺上的五宮。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相比,有著“高宮低宮”的特點。而北京故宮則是“殿中高官低”。
鳳凰樓,當年沈陽最高的建筑,是宴飲議事的地方。這首詩叫做“但是你要把視野擴大三百英里,走上一段樓梯”非常貼切。爬鳳凰樓俯瞰周邊,盛京盡收眼底,看日出。“鳳凰樓里的黎明”是盛京八大著名景點之一。鳳凰樓入口上方懸掛著“子琪東萊”牌匾,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乾隆皇帝借用這個典故,暗示清朝的國運東升。
穿過鳳凰樓底層的通道后,我們進入了皇后們居住的舞臺上的五官。
舞臺上的五大特色是清寧宮、關雎宮、林芝宮、延慶宮和永福宮。
現在,請跟我去參觀清寧宮,皇太極和皇后的臥室。
清寧宮東端門叫“暖閣”,是皇后的寢宮。暖閣分南北兩個房間,兩個房間都有耐火性能。1643年8月9日,皇太極在暖閣去世,享年52歲,葬于沈陽北陵的昭陵。
清寧開東門,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口袋屋。西門三面有火炕,南有火炕,西北有火炕,稱為“萬子康”。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在房子后面建造煙囪,并從地面開始建造。這種“口袋屋、萬子康、煙囪立地”的建筑特色,有著濃郁的滿族風情。
現在,請跟我去參觀西路的建筑。西路建于1782年至1783年,主要包括:舞臺、嘉蔭堂、文素閣等。
說到文素閣,不能不提到乾隆皇帝和四庫全書。出于加強文化統治的需要,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了一道參觀世界藏書的圣旨,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撰了一大批叢書。此書分經、史、書、集四部,故稱《四庫全書》。該書完成后,全國共抄錄七本書,建立七個藏書館,沈陽故宮文素閣就是其中之一。
當我們提到宮殿建筑時,我們很容易想到“紅墻綠瓦”和“金墻鮮艷”這樣的詞。但是,文素格就不一樣了。屋頂用黑色琉璃瓦鑲邊,整棟建筑以黑色和綠色為主,與其用途密不可分。溫蘇格的藏書避火。按五行,代表顏色配件。裝修是“北桂仁水”,屬于黑色。所以屋頂是黑色琉璃瓦,意思是水從天而降,消火。
文素閣外觀兩層,內部三層。書架上的木箱叫做信箱,用來收集書籍。目前,文遂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
看到這里,我們今天的訪問就要結束了。沈陽故宮的三向建筑是分階段建造的,但布局完整和諧。特別是三向建筑代表了“八大與貝勒大師共治”、“南獨皇太極”、“康干盛世”三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建筑是凝固的歷史”。總的來說,沈陽故宮反映了滿清政權和社會從興起到繁榮的歷史進程。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6
Today we are visiting Shenyang Palace Museum. As we all know, Shenyang is "the birthplace of one dynasty, the capital of two emperors", full of rhyme, fresh wind and rich historical flavor. Shenyang famous building has "one palace and two mausoleums", and this palace is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 in front of us - Shenyang Palace Museum.
Shenyang Palace Museum was called "Shengjing Palace" when it was first built. After the Qing Dynasty moved its capital to Beijing, it was also called "the palace of the accompanying capital" and "the palace of the remaining capital", and it was known as "the holy relic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was first built in 1625 (the tenth year of emperor Tianming of the later Jin Dynasty) and completed in 1636 (the first year of Chongde of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built and used by Nurhachi and Huangtaiji of the Qing Dynasty. In 1643, Emperor Fulin of the Qing Dynasty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nd changed to Shunzhi. So Shenyang can also be said to be "the birthplace of one dynasty and the capital of Three Emperors".
Shenyang Palace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60000 square meters, with more than 100 buildings and more than 500 rooms. According to its layou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ast Road, middle road and West Road. East Road is the part of the building we can see in front of us. It was built in Nurhachi period and has strong Manchu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s on the East Road mainly include Dazheng hall and Shiwang Pavilion. You can see that the octagonal h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is Dazheng hall. Dazheng hall, also known as "Da yamen" and "Du Gong hall", is the place where Nurhachi attends and works. Dazheng hall is 18 meters high, under which there is a 1.5-meter-high xumizuo platform surrounded by exquisitely carved blue stone fence. It is an octagonal pavilion building with double eaves and a sharp top. The top of the hall is yellow glazed tile with green trimming. In the center is the sharp top of the vase flame beads. (the vase is a Buddhist weapon, which is regarded as a sacred thing, and the flame beads are Ruyi beads. It is said that those who get this bead can satisfy all kinds of desires. )There are eight colorful glass ridges on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double eaves. On each ridge stands a Mongolian strongman, with his face facing the top, his legs slightly bent and his side drawn, which symbolizes the unity of all directions. The 10 pavilions on both sides are the ten King pavilions. From the overall architectural layout, the main hall is in the middle. There are 10 pavilions on both sides, from north to south, unfolding in the shape of eight characters, which makes the main hall more far-reaching visually. This kind of spatial processing is only one example in Chinese palace architecture. Shiwang Pavilion is also known as "eight flag Pavilion". Some tourists may think of the eight flag Pavilion (to the East are left wing Pavilion, yellow flag Pavilion, white flag Pavilion, white flag Pavilion and blue flag Pavilion). In the West are the right wing Wang Ting, the right yellow flag Pavilion, the right red flag Pavilion, the red flag Pavilion and the blue flag Pavilion. There should be eight pavilions. What are the other two pavilions? The pavilions at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near the main hall are the left wing Wang Ting and the right wing Wang Ting, which are the offices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 princes. The eight flag Pavilion is the office of the eight flag leader. This pattern of building the hall of King Han's hearing together with the pavilions of princes and ministers of eight banners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discuss affairs was decided by the Eight Banners system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Nurhachi's rise. It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of Nurhachi's later years, when he was the sole leader of a Khan and the ruling party of Bahe shuobel.
To the west, you come to the middle road of Shenyang Palace Museum. The buildings on the middle road are mainly built in the period of Huangtaiji, where many historical stories are staged. Shenyang Palace Museum middle road building has its own system, a total of three courtyar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 are daqingmen, Chongzheng Hall, fenghuanglou and Qingning palace. They are all arranged on a central axis, and there are some symmetrical ancillary buildings on both sides.
Daqingmen is the main gate of Shenyang Palace Museum, commonly known as Meridian Gate. We just entered the Palace Museum from there. (daqingmen is a five room hard mountain building). At that time, daqingmen was not allowed to enter or leave as casually as it is now. Daqingmen was not only the place where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It is also the place where Huang Taiji accepted the gratitude of the officials. At that time, after the Ming Dynasty's famous generals Hong Chengchou and Zu dashou came to the Qing Dynasty, they knelt down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the Qing Dynasty to apologize for their surrender, waiting for orders to summon them, and were received by Huang Taiji. When an official is promoted or given a pardon, he has to kowtow to the "Chongzheng Hall" at the north gate.
You can see that the solemn hall in front of us is Chongzheng Hall. The former name of Chongzheng Hall is "main hall", commonly known as "Jinluan hall". It is the place where Huang Taiji deals with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ffairs, receives foreign envoys and frontier minority representatives. Chongzheng Hall is a five room nine Lin hard mountain style building. The most eye-catching places are the yellow glazed tile green trimming on the top of the hall, the colorful glazed components of Longtou, Bofeng, Longkou, peak and ridge, as well as the colorful dragon and auspicious animals in relief, which make the whole hall more noble, solemn and spectacular. Another ingenuity of Chongzheng Hall is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two front and rear external eaves columns is shaped like a dragon. The dragon's head protrudes from the column head, and the dragon's body passes through the corridor directly into the hall. The posture is vivid, as if the dragons are flying out of the hall. It has dual functions of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and the design is very ingenious.
Around the Chongzheng Hall, we can see the Phoenix building. The vestibule of the Phoenix building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former dynasty and later bedroom", which is a transitional courtyard. The Phoenix building is built on a 3.8-meter-high blue brick platform. The platform has 24 steps, which symbolizes the 24 solar terms. Every 24 solar terms is a year. The emperor steps on the 24 platform every day, which means that the Qing Dynasty can go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enghuang tower is a three story building with a height of 18.31 meters. It was originally called Fengxiang tower. It is a place for Huang Taiji to rest, hold banquets and read books. In 1743 (the eigh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it was changed to its current name. The gold plaque of "Ziqi Donglai" hanging above the main door of Fenghuang building was written by Emperor Qianlong. It means that the Great Qing Dynasty's national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came from the eastern capital. It expresses the Qing emperors' worship for the place where their ancestors started their business. Fenghuanglou is not only the gate of the back palace, but also the highest building in Shengjing city at that time. Therefore, it has the reputation of "Fenglou Xiaoyue" and "Fenglou guanta", and is listed as one of the Eight Sights of Shengjing city.
Through the Phoenix Tower, we are now in the back palace of Huang Taiji, the residence of Huang Taiji and his concubines.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back palac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vious dynasty. This feature of "high palace and low Palac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living habits of the Manchu peop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s of the harem, there is a popular saying: Pocket room, ten thousand character Kang and chimney falling on the ground. What is a pocket room? You can see that the front and back porch building in front of us is the Qingning palace. You can see that there are five rooms in the palace, and the door is not opened in the middle, but in the south of the east two rooms, which is like a pocket. Qingning palace,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main palace",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of Manchu residence in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The east one is the bedroom of Huang Taiji and empress xiaoduanwen (boljijit's family). In 1643 (the eighth year of Chongde), Huang Taiji ended up sitting on the South Kang. Later, he was buried in Zhaoli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 Wanzi Kang? You can see that the West three rooms of the palace are connected, and the north, West and South three sides are connected to form a ring Kang, which is like "Wanzi Kang", so people commonly call it "Wanzi Kang". What's the matter with "chimney falling on the ground"? The chimney of the palace of Qingning is behind the palace of Qingning, which is built from the ground,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ridge of the house. We can bypass it later Go to see. At that time, there was such a ban that the chimneys of all common people's houses were not allowed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mplying that the Qing Dynasty "ruled the country.",
The East-West Palace on both sides of Qingning Palace (the East Palace is about Ju palace and Yanqing palace, and the West Palace is about Linzhi palace and Yongfu Palace) is where the concubines live. The most famous one is Yongfu palace where Zhuang Fei lives, because in 1638 (the third year of Chongde), Qing Shizu Fulin was born in Yongfu palace.
(a tourist just asked what the tall pole at the south end of the main gate of the courtyard of Qingning palace is for. It's the Solon pole. The Manchu people call it the "God pole", which is used by Manchu people to worship heaven. When offering sacrifices to heaven, the tin bucket at the top was filled with grains and pig scraps to worship crows. This reflects the worship concept of spirit birds of Manchu Shamanism and is said to be related to the legend of the Savior of crows. )
Next we come to Shenyang Palace Museum West Road. The west road was buil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mperor's eastward tour.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The main buildings are Wensu Pavilion, stage, Jiayin hall and Yangxi Zhai. The courtyard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Dor is not chaotic. It is a place with strong cultural flavor.
Wenzhuge was built from 1781 (Qianlong 46) to 1783 (Qianlong 48). It is the main building in the west road. It was built after the Tianyi Pavilion of Fan Qin, a great calligrapher in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 It specially collects the large-scale book Sikuquanshu compiled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It is also one of the seven famous pavilions in China to store Sikuquanshu. The name of the pavilion was determined by Emperor Qianlong because it is located in the ancestor The birthplace of "Shengjing", so take the meaning of "tracing the origin" named "wensuge". (Sikuquanshu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classics, history, books and collections. Its structure is rigorous. It is a precious heritage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forward and spread national culture. )In October 1966,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war preparedness, Liaoning Province secretly transported Sikuquanshu to Lanzhou and then transferred it to Gansu Provincial Library.
Wenzhuge is a hard mountain style building with six rooms wide. It has two stories of double eaves on the outside and three stories on the inside, with obvious architectural style of Jiangnan. Different from other buildings in Shenyang Palace Museum, the roof of Wensu Pavilion is decorated with black glazed tiles and green trimming, which is unique in Shenyang Palace Museum. According to the five elements and eight trigrams, black represents water, and fire is the most taboo in books. Black tile is the top symbol of water conquering fire.
There is a square stele Pavilion in the east of Wensu Pavilion and a stone tablet inside. The front is engraved with Emperor Qianlong's inscription on imperial wenzhuge, and the back is engraved with Emperor Qianlong's treatise on Song Xiaozong. The inscription records in detail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pavilion and the collection of Sikuquanshu.
In front of the pavilion, there is a Jiayin hall outside the palace, a corridor on the left and right, and a stage in the south. It i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visited the East during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Dear tourists, my explanation ends here. Next, you can move freely, but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and property safety. Please remember our gathering time and place. Thank you!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7
大家好!我是故宮旅游業的顏劍大家可以叫我小顏導游,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去北京有名的景點:故宮。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Everybody is good! I am Forbidden City tourism YanJian you can call me xiaoyan tour guide, I want to go with you today Beijing famous scenic spots: the Forbidden City. We went there today: taihe palace, zhonghe palace and Baohe Palace.
我先主要介紹一下故宮: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筑群,是中國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始稱故宮。從1420xx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經歷了24位皇帝。
I mainly introduce the palace first: Beijing's Forbidden City,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d best preserved ancient palace complex,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Beijing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Ming dynasty yongle four years (1406), was built in the eighteenth year (1420), is the imperial pala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Forbidden City, beginning in 1925, according to the Forbidden City. Ancestor cheng, Beijing from 1421 to 1911 revolution to overthrow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last emperor pu yi out of the palace, to end the rule of feudal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the palace has been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24 emperors.
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墻,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
The Palace Museum covers an area of 720xx0 square meters, construction area of 150000 square meters, the existing buildings of more than 980, have house more than 8700, around the Forbidden City around 10 meters high walls, and there are more than 50 meters wide moat. The middl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mperial palace was built in the city, to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central axis, faces south, which fully reflect the supreme imperial power of the feudal rule, outside the Forbidden City is emperor city, outside the imperial city and Beijing city, the city surrounded by city, shows the guarded hierarchy.
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皇宮建筑分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大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東西六宮為翼,是皇帝、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筑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筑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得墻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筑群。
In history, the Forbidden City has repeatedly reconstruction for fire and other reasons, but the basic pattern has not changed, the entire palace after the building is divided into north and south power at the two parts. Power with taihe, neutralization, and three main halls, are the three main halls in the Forbidden City's tallest building, it i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 held a major ceremony, is the symbol of the feudal imperial power. Back to the 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 tai temple, palace of earthly tranquility of delivery as the center, around something natural to wing, is the emperor, empress, wives, princess lived. Power after the katyn, clear-cut, cannot overstep casually, embodies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have other ethics. Craftsman will such a large scale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planning in order to use heavy doors and courtyard to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orderly combination into the magnificent buildings.
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筑,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筑空間的組合、建筑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制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The Forbidden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s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art. Its indoor and outdoor architectural space combination, the collocation of cubic construction size, the use of materials, the sketch of the display, decoration, the choice of the color are reached the high level, the exciting art effect.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8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世界聞名的故宮博物館,一般大家都簡稱它為故宮,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城里統治中國長達五個世紀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里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由于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說和民間傳說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所有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說法。因此,古人認為紫外線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間至尊,因此他們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宮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現其位居中央,環視天下的帝王氣概。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指"紫氣東來"。傳說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后人因此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帝王之家當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來命名也就順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較明顯了,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森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后這里正式開放以前平民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么崇高威嚴,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因為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說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修建,用了14年的時間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墻黃瓦的建筑群,為什么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為華夏民族世代生息在
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依戀的感情,于是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筑上使用。而紅色,則寓意著美滿,吉祥和富貴,正由于這些原因,故宮建筑的基本色調便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殿樓閣9900多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號稱10米的城墻,墻外一周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結構奇異,和諧美觀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四周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國著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筑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采自河北曲陽縣。宮殿內墁地的方磚,燒制在蘇州,砌墻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殿墻壁上所用的紅色,原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料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工程之浩大。
我們眼前的建筑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要在這里舉行頒布次年年歷儀式,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歷"的名字,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陳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征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接受獻俘典禮,如果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于"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可能是由于戲劇午臺上及野史小說敷衍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重的可能也有被當場打死的。(進午門后金水橋前)
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故宮里面,在正式游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布局和參觀路線。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建筑手法,建造一組規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不但沒有紛雜現象,反而給人以結構嚴謹,色彩輝煌和布局規整的感覺,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條極為明顯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鐘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部分約占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筑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筑分東西對稱分布。整個宮殿的設計和布局都表現了封建君主的"尊嚴"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現在我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衛者,象征著權力與尊嚴。皇帝貴為天子,門前的獅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只幼獅,象征皇權永存,千秋萬代。我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飾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就是箭,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筑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文華、武英兩組宮殿,左右對稱,形成"外朝"雄偉壯觀的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個龐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桿圍繞,三臺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國內最高大、最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筑。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兩側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住所,東、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內廷"還有為皇家游玩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蜿蜒繞過英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
兩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欄桿,形似玉帶。故宮建筑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金碧輝煌,莊嚴美觀。
故宮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手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筑獨具特色。比如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案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僅使主要建筑更顯得高大,壯觀,而且還表現了宮中建筑的等級差別。民間傳說故宮有房9999間半,
說天上的皇宮一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天子",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便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容納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我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顧布局上的美觀,所以把西頭一間建造的格外小。
(經過太和門之后)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殿。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余米,下層臺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的毀壞,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原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后來換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動物,據說可以辟邪,而且數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飾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頒布法令、政令、派將出征、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里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曠寧靜,給人以森嚴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御路,左右地面鋪的磚橫七豎八,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宮里一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溫,防止冬天缸水結冰。為什么要建這么大的廣場呢·那是是為了讓人們感覺到太和殿的雄偉壯觀。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臺,如同白云,加上香煙繚繞,整個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樣。舉行大典時,殿內的琺瑯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臺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側香煙繚繞,全場鴉雀無聲。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呂級跪伏在廣場,仰望著云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示皇帝無上權威與尊嚴。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底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父親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始時差,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著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著小皇帝說:"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認為此話不吉祥,說來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滅亡了,從而結束了我國20__多年的封建統治。
故宮導游詞3000字 篇19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xx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xx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xx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征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筑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云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后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后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后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筑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筑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占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后要從這里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彩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第一范文 網整理該文章……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臺基上,臺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于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個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后,專家們在家具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于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只象,身上駝著寶瓶,里面放有五谷,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余。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征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征著當今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征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征著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準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里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刮走了。圍繞著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后,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后,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墻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為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閱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后,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閱覽,并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里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里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后,有一個巨大的云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云簇擁的九條蛟龍。制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么會在保和殿后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后就放在這里,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里。
游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后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后寢區中共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關系。
在清朝康熙年間,乾清門就是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而在西側還有一排連房,就是軍機處,他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才被廢除。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凌駕于內閣之上,但是當時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班,監視這里的活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宮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韓愈《六合圣德詩》中的詩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寢宮一直都是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養心殿,從此,乾清宮九成了皇帝聽政的地方。在每年過節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慶典活動,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在宮內舉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而且皇帝死后,必須要在這里停靈,祭奠15日,表示壽終正寢,之后才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后面還有屏風,上面刻有先帝的圣訓。在寶座上方還高懸著“正大光明”的匾額。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對于爭奪皇位的種種弊病,他發布了秘密立儲的上諭,從而改變了封建王朝公開冊禮太子的制度。此后,皇帝親自寫儲君諭旨兩份,一份兒放在這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后邊,另一份兒則自己藏起來。在皇帝去世以后,拿出兩份詔書核對無誤以后,即可生效。
在明朝,圍繞著乾清宮還發生了三大疑案。就是壬寅宮變,紅丸案還有移宮案。壬寅宮變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皇帝正在乾清宮中睡覺,宮女楊金英等16人一起下手,想把皇帝殺死,但是在慌忙之中卻把繩子打成了死結,所以沒有成功。結果這些人就全都被處死了,這年正好是壬寅年,所以稱為壬寅宮變。自此以后,皇帝不敢在乾清宮中居住,直到臨終前一天才回到了這里,但是當天就死了。紅丸案的發生是在明朝萬歷皇帝朱翊君死了以后,他的兒子朱常洛即位。但是不久他就病了,服用了進貢上來的紅丸,吃了一顆感覺很不錯,所以有吃了第二顆,結果就死在了乾清宮內,前后只作了29天的皇帝,所以被人們稱為一月天子。移宮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愛妃李妃有野心相當皇后,所以就堅持要和即將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宮,以此要挾群臣。但是這些大臣設計把太子從她手中騙了出來,可是他還是在乾清宮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門口斥責他,就這樣,他才被迫離開了乾清宮。
在乾清宮的后邊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經》中的天地交泰,象征著帝后生活和諧。在殿中央放有25顆寶璽,上方高懸著康熙皇帝御書、乾隆臨摹的“無為”匾額。東側陳設著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陳設著大自鳴鐘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慶賀禮,就連皇太后還有皇帝都要來這里慶賀。在每年皇后到先蠶壇舉行儀式的前一天都要在這里檢閱采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