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龍潭山導游詞(通用3篇)
吉林市龍潭山導游詞 篇1
古池“龍潭”而得名,
龍潭山山勢雄偉,呈臥龍形西東走向,西邊峰巒陡崤,蒼山翠綠,拔地而起,東路綿延逶迤,掩映于群山之中,龍潭植被很好,草木繁茂,有近百種,120株喬、灌木生長,其中百年以上的草木就有130余株。
龍潭山中的龍潭,又名水牢,在龍潭山高麗城西北角處,是與古人利用泉眼修建的貯水池,傳說有條孽龍被鎮在潭中,故有其名,潭水主要由雨水或積雪流聚而成,因潭下有泉眼,池水才永不干涸,潭四壁以花崗石壁砌,錢方形,每當皓月當空,寒潭碧澄,夜月當空,倒映潭心,素有“龍潭印月”之美名。
龍潭山有一處建于公元4-5世紀的軍事城堡,為高句麗古城,雄踞懸崖壁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為古代一處重要的軍事城堡,依稀可辨昔日容貌,古城西南角處,有一用花崗巖石塊壘筑,至于盤巖上的圓形池,周壁如削,深為3米,雨后亦不積水,俗稱“旱牢”,疑為古代儲存物質的地窖。
龍潭山公園不僅擁有幽雅別致、奇峰異石的自然的景觀,還有歷史人文遺跡,再加上動人的傳說,令游客人慕名而來,留戀忘返。
吉林市龍潭山導游詞 篇2
在吉林省吉林市東部,與小白山、朱雀山及小團子山合稱吉林四大名山。風景幽美,是個度假勝地。 龍潭山是以位于西北角山麓一個稱為龍潭的秀麗水池而得名。龍潭約長五十三公尺,約寬二十六公尺,深九公尺。疊石為堤,水清見底,每當皓月懸空,倒影蕩漾湖心,那就是教人流連忘返的“龍潭印月”。龍潭又名水牢,相傳古時有條孽龍給鎖在潭底,鐵鏈系于潭邊一棵大樹上,有人拉動鐵鏈,立刻就會風云變色,潭水翻騰。潭東南有株古樺樹,高三十公尺,兩人不能合抱,軒昂挺直,清乾隆帝北巡至此,封為“神樹”。附近有龍王廟、關帝廟、龍鳳寺等古建筑,可供游覽。龍潭山頂巔,有一座高句麗古城,城墻高十公尺,城基寬十公尺,周長二千四百公尺,形勢雄偉,是古代的軍事城堡。居高臨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勢。古城四隅各有一平臺,南平臺地勢最高,俗稱南天門,置身其上,吉林全市景物盡收眼底。高句麗是古國名,建國年代無可考。
龍潭山,壁立于松花江東岸,山勢挺拔,景色幽靜,樹木蔥蘢,覆蓋全山。龍潭山峰海拔388.3米,登上山巔可俯瞰全城。在清朝,因山東北側的一條小河里盛產小魚,所以龍潭山又被稱作尼什哈(為滿語,意為“小魚”)山。在龍潭山上有龍潭山公園和高句麗時期的古城龍潭山城,龍潭山城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吉林省著名風景區。龍潭山就是因龍潭山城和城中龍潭的傳說而得名的。
龍潭位于龍潭山城西北角最低處,又稱“水牢”。經考證是高句麗時代(另一說為遼金時代)戍守山城士兵利用山泉修建的備用貯水池。水池東西長52.8米,南北寬25.75米,深9.08米,水深而碧,四壁用整齊的長方形花崗巖石塊砌筑而成。無論天氣旱澇,水位變化不大,歷經無數寒暑從未干涸。“龍潭”前有潭坊一座,曾懸有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德宗景皇帝御書“挹婁澤洽”匾額。池中水影空靈,四周林木清幽,有“龍潭印月”之美稱,為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關于龍潭的由來,至今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龍潭山周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老百姓漁獵耕織,安居樂業。有一天,忽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從天上降下一條孽龍,落到山間水池中。從此,老百姓稱水池為龍潭,山也被叫做龍潭山了。這條孽龍經常呼風喚雨,發大水禍害山下的老百姓。有一年孽龍又發大水,淹沒了山下的莊稼和房屋,老百姓四處逃命。一個叫林小妹的女孩也被洪水沖走,其父林翁拼命追趕,好不容易游到女兒身邊。正要救起女兒,忽然一只受傷的燕子掉在林翁面前,林翁先救了燕子,再看女兒卻不見了蹤影。林翁及老伴失去獨生女兒,痛不欲生。這時被救的燕子突然開口說話了,她安慰了老兩口一番,并認林翁夫婦為父母。因燕子生長在龍潭,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龍潭燕。為除孽龍報達林翁夫婦救命之恩,龍潭燕決意飛往南海仙山求師學藝。三年之后龍潭燕功成歸來,率領眾燕子打敗了孽龍,從此龍潭山下的老百姓又過上了太平日子。
據說被降服的孽龍用鐵鏈鎖在潭底。早年曾有鐵鏈系于潭邊樹干上,另一端深垂潭底。曾有好事者去拽鏈,剎時黑云密布,狂風大作,潭水翻騰。相傳池東南原有一棵樺樹,高9丈,胸徑2尺,樹桿筆直,枝葉繁茂。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東巡至此封這棵樺樹為“神樹”,每年春秋與龍潭并祭。解放后,有關部門曾對龍潭做過疏浚清理,在潭底出土過鐵鏈和金代陶器等物品。
龍潭區舊名土城子。清初在此設尼什哈驛站(亦稱烏拉站),為東、西、北三個方向大道的交叉點和鄰近站的總站。光緒年間為吉林府轄下永智社之一部。1930年(民國十九年),屬永吉縣第十區。1936年吉林市江北區域增設江北、龍潭2區。1950年8月改稱江北區。1951年改稱第六區。1953年改稱第四區。1956年改稱龍潭區。吉化公司所屬企業多集中于此區。
吉林市龍潭山導游詞 篇3
親愛的旅客朋友: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與省重名的城市。全市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765萬平方公里。現轄4個城區、1個縣、4個縣級市。全市總人口430萬,其中城區人口1598萬多人。
吉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穿城而過的松花江水,孕育了古老的民族和文化。1994年吉林市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城市四面環山,三面臨水,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有“北國江城之稱”。被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區的松花湖是著名的避暑勝地,譽為四大奇觀的吉林霧凇更是冬日的.奇芭。
吉林市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物產富饒,工農業飛速發展。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個以化學工業、電力工業、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城市,有“化工城”的美稱,同時也是北方的交通樞紐。
吉林市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吉林作為塞外北國的一顆璀燦明珠正在成為新的旅游熱點城市!
松花湖是發源于長白山天池的我國大型人工湖之一,國家重要風景名勝區之一。融山、水、林、崖為一,以廣闊幽深、自然古樸為特色。春天滿山鵝黃白帆點點;入夏青山滴翠綠水雍容;金秋山染五色湖產琳瑯;冬季瘦峰素裹冰清玉潔,北國風光一眼收。
拉法山素有"七十二洞,八十一峰"之說,有穿心洞、滴水洞、長仙洞和通天洞等多處天然石洞。
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重達1770公斤的一號隕石,在吉林市隕石雨博物館展出。隕石博物館現收藏隕石標本共138塊,碎塊達3000余塊,系1976年3月8日降落于吉林市郊的隕石雨。
吉林市現在已成為東北地區旅游線上熱點城市。吉林市的旅游線主要有:一江三湖通天池(松花江、松花湖、紅石湖、白山湖、長白山天池)的自然山水線、民俗風情線(朝鮮族、滿族風情)和霧淞冰雪線(乘雪撬、賞霧、溜冰滑雪、看冰燈、彩燈、河燈)三條線。
吉林市位于中國東北長白山余脈的松花湖畔,地處長白山向松遼平源過渡地帶,氣候四季分明。美麗的松花江呈"S"形流經市區。四面環山、三面臨水,故有"北國江城之稱"。吉林市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我國唯一與省重名的城市,全國甲級開放城市和全國30個特大城市之一,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