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溪導游詞蘇州(通用3篇)
錦溪導游詞蘇州 篇1
大家好!
對于江南古鎮,我是百去不厭的,也許那粉墻黛瓦的簡潔與古樸,那小橋流水的詩意與悠然,正合了我性情中的幾分寧靜、幾分懷舊、幾分浪漫。在江南,古鎮是一抓一大把的。從最早因為陳逸飛火起來的周莊,到魯迅筆下的紹興,再到近幾年名聲大噪的西塘、烏鎮、同里、甪直、南潯、千燈、楓涇、木瀆、朱家角……
其實,在江南水鄉至今仍保留有許許多多的古樸秀美、鄉土氣息極為濃郁的水鄉古鎮,有如“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少女。這些小鎮同樣是小橋流水人家,卻沒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販的叫賣聲。有的只是那些往來的小船和小橋下恍惚斑駁的人影,錦溪就是這樣一個古鎮。沈從文曾把錦溪喻為睡夢中的少女。錦溪鎮志上記: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水面,滿溪躍金,燦若錦帶,故名錦溪。于是遙想:錦溪一定是手拿絲繡團扇,躲在深閨中的江南女子模樣吧?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她了!未進鎮里,我先被那一池湖光波影所吸引。長廊臥波,初秋的錦溪整個的睡在水之上。
傍晚時分,微風、夕陽靜靜地點染錦溪的青瓦白墻,游客在靜靜地離開,而錦溪的人們還是悠閑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來的游人只是路過他們家門前的過客,或許也是他們眼里的一道風景線。
千年后的今天,湖中層層漣漪在秋陽映照下閃爍著萬道耀眼金光,水冢邊植有蒼松翠柏,小島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當我們劃船行駛到這座小小島旁時,能做的除了欣賞水冢畔的霞光云影外,也不過是為這個故事徒添些感嘆罷了。在廊棚里走走,在美人靠上歇歇,我悄悄地駐足,靜靜地回眸。我不想驚動了這位寧靜的少女,讓她永遠在睡夢中吧——永遠溫婉美好!有一個柔美的地方叫錦溪,這條包孕在江南水鄉五湖三蕩間的河流,歷來就有“金波玉浪”的美譽:夾岸桃李紛披,花葉盡灑河面;晨輝夕照之中,滿溪躍金,燦若錦帶。這就是“錦溪”名字的由來。
古老的溪流馱起了一座古老的錦溪鎮。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枕河而居,與水為鄰,親密無間。街道依水而筑,房屋臨水而建,橋梁越水而過;正是“春風拂指柳依依,無數鶯聲燕語時。紅杏碧桃花爛漫,長堤曲巷水流漓,此景欲描描未盡,一溪煙雨當迷離。古老的石橋是錦溪最美的點綴,我們的小舟不時從橋洞下穿過。這些被長長地駁岸擁抱的古橋,這些經歷了歲月風雨的古橋,串起錦溪像一幅長長的、淡彩的水墨畫卷,在我們眼前延展開來,美好而令人敬重。
下得船來,沿著河岸在石板路上漫步,感受悠然散淡的古鎮風情。沿河而筑的房屋雖然上了年紀,因為有人居住,并沒有顯得特別陳舊。清清的綠水穿鎮而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亮晶晶的水倒映著綠樹和古橋,倒映著臨街的老屋和山墻。小巷深處,市聲漸漸遠了,秋風漸漸涼了,我徜徉在這份難得的寧靜中,獨自享受著內心的怡然。
錦溪導游詞蘇州 篇2
今天,太陽當空,天氣晴朗,正是出門游玩的好時候。我和媽媽去了錦溪古鎮游玩。
來到古鎮的入口,只能看見一條巷子似的小路,很長。路是石頭路,墻是灰白墻,房子是瓦房,古鎮風情撲面而來。路兩邊是一家家店鋪,店鋪前都掛著寫有“茶”、“小吃”等字樣的旗。再往前走就看見了一座橋,名叫普慶橋,是拱形的,橋上的石板可能因為時間太久了吧,高低不齊,走上去有一種不安全感。終于,來到了普慶橋頂,望著閃閃發光的溪水,風時不時又拂過我的臉龐,讓人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一路迎著溪流,來到了盤亭橋前,這兒有一個賣海棠糕的鋪子,我忙叫媽媽給我買了一個,“真香!”吃著香酥可口的錦溪特產海棠糕,我說。過了橋,便來到了游船碼頭,這兒有一個大湖,湖邊有幾棵還沒完全發芽的楊柳,很美。坐在石凳上,看見一艘艘小船駛過我的眼前,船上坐著游人,劃船的是一個個戴著頭巾的老奶奶,她們唱著民歌,把游人的心都唱得愉悅起來,我也愉悅起來。在湖旁有一個古蓮池,想必夏天,這兒定會是一幅百蓮滿池的景象了的吧!過了古蓮池,就到了古鎮的出口,這就出了鎮。
小橋、流水、人家,在錦溪古鎮里,你會情不自禁地拋開城市里的喧嘩和煩惱,這是一個沒有世俗氣的地方,勤勞樸實的錦溪人在這里過著充實的生活。
錦溪導游詞蘇州 篇3
如果說江南的許多古鎮雖山美水美,但卻因商業化而沾染了大都市的喧囂,那么江南的錦溪小鎮絕對是清心寡者的最好去處了。與其它江南古鎮不同,錦溪氤氳的水氣里保持著它寧靜的面容。最理想的方式是找個客棧歇腳,然后不管不顧地住上個十天半個月,迎著清涼的風,聽船上大娘悠遠遼闊的歌聲,盡情享受古鎮淳淳的古韻和水鄉的清涼,讓數月來的疲憊和煩惱一掃而空!
錦溪古鎮位于江蘇省昆山市西南,距離著名的周莊僅8公里,被譽為蘇南的"四顆明珠"之一,因一條美似流霞的小河"錦溪"貫穿全鎮、支流如網而得名。水巷、河埠、拱橋、騎樓、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歷史文化蘊積的水鄉神韻,宛若一幅動人心魄的絕妙畫卷。沈從文喻她為"睡夢中的少女",已故大師劉海粟贊譽她是"江南之最",馮英子則稱她"淡抹濃妝總相宜"。
第一站:水巷古橋煙雨夢
錦溪的生命是水做的,錦溪最引人入勝的也是湖光水色。
"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錦溪全鎮共有大小湖泊16個,河道238條。細水蜿蜒,靜默地流過鎮上人家的窗前;水巷兩邊的綠樹,在風中輕擺枝柳,映襯著座座灰白古石橋,加上遠近的石駁、河埠、青瓦、紅柱、"美人靠",就像進入畫境一般。
古詩說: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錦溪橋梁的密度之高,也屬國內少見,"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便是錦溪古鎮的特色。一平方公里的老鎮上分布著三十六座橋,從唐朝的紅木橋,到宋時的里和橋、太平橋以及明清的天水橋、普慶橋、十眼橋唐宋元明清,從
古到今,橋上的碑記、柱聯、花紋等鐫刻精細,歷歷在目。
沿著古橋散步,靜聽游船飄出的江南絲竹,流連兩岸的枕河人家,在那一剎那,一切的一切都一如幾百年前的世界,瞬間如夢
第二站:蓮池禪院祭香魂
錦溪在南宋孝宗之后的八個多世紀里一直被稱為"陳墓",是因為南宋時孝宋皇帝趙瑋為懷念金兵入侵時救過其命的陳妃,在此筑有蓮池禪院而得名。如今皇妃香消玉殞之地早已無跡可尋,而這座皇帝欽賜的禪院卻成了江南一帶很有名氣的佛門勝地。
蓮池禪院靜臥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院里的古蓮池內縈繞著滿湖的荷香,荷葉殘枝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現代水墨畫。禪院前有座三層樓的文昌閣,舊時文人雅士喜歡在此切磋文才。由于錦溪地方崇尚讀書,出了不少科學家和文學家,所以文昌閣一直被認為是文運昌盛的象征。整個禪院散發著醇醇的古韻,被譽為冠蓋昆南的"世外桃源"。
第三站:民俗藏館話傳奇
錦溪水之美,橋之多,街之奇,巷之幽,園之靜,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以中國古磚瓦博物館為代表的各類民間收藏品博物館、藝術館,更有探不盡的珍稀瑰寶,聽不完的美麗傳說。
擁有眾多名勝古跡的錦溪,不僅以似詩如畫的水鄉美景吸引著無數游客,各類民間藏館景點更賦予了古鎮新的文化內涵。"中國第一古磚瓦博物館",唐志云的"金石人家"書畫篆刻藝術館,陸家衡及其父之"柿園"書法碑貼藝術陳列館,蘇州陶都宜興的"紫砂博物館",以及徐州古錢幣收藏家黃風子先生開設的"中國歷代錢幣珍藏館",已故工藝美術大師劉海粟老先生的關站弟子——我國著名青年畫家張省先生的"張省美術館"、"中國根雕博物館"、"中華奇石珍品館"等,藏館中藏品種類豐富、品位高、內涵深。這些民間收藏博物館的相繼開設,極大地提升著錦溪旅游的文化品位,使錦溪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