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的導(dǎo)游詞十篇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1
【歡迎詞 1分鐘】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代表江蘇旅行社歡迎您的到來,能夠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與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姓楊,您叫我小楊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邊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康師傅。您別看他臉上長著青春痘,他可是有著十年駕齡的老司機了,本次旅途有它保駕護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這次旅途中,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wù),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地方,請一定要找我,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導(dǎo)游,希望我們能一起擁有一段美好的旅行,為大家留下一段珍貴的回憶。
【天井 1分30秒】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fēng)、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nèi)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zhuǎn)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2
【門廳】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quán)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fēng)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fù)蘇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到了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釣魚島等三個中國臺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藥。盛氏從此發(fā)跡,于是購得此園,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爾后,經(jīng)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jīng)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的私家園林。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nèi)建筑幾成廢墟。一九五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xiàn)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xì)細(xì)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jīng)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yīng)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jīng)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于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jì)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dāng)代版本目錄學(xué)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xué)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cè)長廊】
各位現(xiàn)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chǎn)”標(biāo)識。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zhǔn)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shè)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diào),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nèi)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墻,來為游人設(shè)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cè)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shè)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么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shè)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shè)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diào),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fù)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shù)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shè)計了“蟹眼天井”來采光,用富于變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chǎn)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的中部遠(yuǎn)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3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quán)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fēng)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fù)蘇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nèi)建筑幾成廢墟。一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xiàn)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xì)細(xì)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jīng)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yīng)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jīng)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于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jì)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dāng)代著名版本目錄學(xué)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xué)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4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fēng)、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nèi)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zhuǎn)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fēng)、透光的功能。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墻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到綠蔭軒)
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fā)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為什么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說的“里弄”、“鄰里”,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戶人家稱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網(wǎng)師小筑”,主人很謙虛地說,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里邊上的一處小建筑而已。此處園主以墻為紙,墻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霄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煉灑脫之感。
(繼續(xù)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樓”,《水經(jīng)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說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云朵,使人有一種飄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請大家隨我到露臺前,這兒是園主人觀賞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種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競相綻放,美景盡收眼底,因為露臺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臺。此處,還可以觀賞到前面的假山。園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為湖石假山、黃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國這兒的假山比較特殊,下面黃石填底,給人一種穩(wěn)健的感覺,上面湖石為頂,非常秀麗,因而兼有陽剛、陰柔之美,真可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回過頭來,大家所看到的這座建筑是田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詩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5
進了門廳,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小天井,這個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風(fēng)、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飛翔的小鳥,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邊的這個建筑是轎廳,古時候,有錢人出門,大都坐轎子,但轎夫是下等人,不允許與主人一起進入內(nèi)廳,只能坐在這兒歇息。順著邊上的過道往前走.彎彎曲曲,前面有兩個蟹眼天井,種了一些瘦竹,為昏暗的過道引來一些光亮。這兒也是一個天井,花臺里種了桂樹、白玉蘭,還有石筍,合起來就是金玉滿堂的意思。到了這個敞廳,大家再回過來想一想,體會一下,這一段過道由小變大,由暗轉(zhuǎn)明,隨著空間的變化,“放”、“收”、“再放”、“再收”,讓人感覺不到過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同時,園主巧妙地借助這個過道將外界的塵囂擋于門外,反映了主人“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不受外界干擾的隱逸思想,起到了欲揚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過這一段過道,是不是有點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留園的中部,園中有大型假山和寬闊的水池,極具文人寫意山水園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墻上有六扇漏窗,通過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隱隱可見、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則有何趣?”這六扇花窗,圖案各異,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邊看,你會感到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幾個花窗還有通風(fēng)、透光的功能。墻上有磚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壇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樹,“交柯”指兩樹枝干交錯纏繞,象征夫妻連理,百年好合。此處以粉墻為底,翠柏山茶,上有磚額點綴,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的山水畫。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6
過了水澗、小橋,來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說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可亭的周圍有一些圖案,有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壁石做成的。靈壁石產(chǎn)于安徽靈壁縣,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也是比較少見的。剛才,我們已經(jīng)分別看過了觀賞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處的可亭就是觀賞冬景的場所,它的四面種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園外遠(yuǎn)方山頂?shù)姆e雪、冬日的夕陽……
現(xiàn)在,請大家回過頭來看一看,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筑組成了一艘形神兼?zhèn)涞摹皩懸獬橄笫健碑嬼常L(fēng)吹拂,波光蕩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那么,為什么蘇州園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園有香洲,獅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這與蘇州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狀況有關(guān),蘇州地處江南水鄉(xiāng),舊時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園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園林的生活氣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種建筑形式,有廳、有臺、有樓、有閣……,是蘇州建筑藝術(shù)的集萃,并可增加園林建筑的層次感,使其更具有觀賞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間,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和審美要求;四是體現(xiàn)了園主的隱逸思想,《莊子.列御寇》中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征,成為他們來去自由、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標(biāo)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義,盡管他們希望隱逸,但文人士大夫骨于里的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的思想拋棄不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對老百姓好,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寬松政策。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7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古典園林留園。留園屬于私家園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經(jīng)有四百多年歷史。最初是萬歷年間太仆寺少卿徐泰時所建的東園。徐泰時曾任工部營繕郎中,參與營造萬歷滴的壽宮,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臨是他的女婿。他為人耿直,終因得罪權(quán)貴,被彈劾回鄉(xiāng)。由于長期在朝為官,他深感身心疲憊,因此回到蘇州后,便不問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園中賞花弄草,吟風(fēng)誦月,在自然的空間中盡情地復(fù)蘇著早已受到扼制的心靈。到了明清之際,東圓已逐漸荒廢。到清乾隆年間,該園歸吳縣人劉蓉峰所有。他非常喜愛此園,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擴建,同時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將園名該為寒碧莊。但由于園主姓劉,所以民間俗稱為“劉園”。咸豐年間,蘇州閶門外遭兵燹,園子周圍街巷宅屋幾乎毀盡,惟獨該園幸存下來。到了同治年間,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賞賜的釣魚島等三個中國臺灣海峽中的小島用以種植草藥。盛氏從此發(fā)跡,于是購得此園,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襲“劉園”其音易其字,將園名改成了留園。爾后,經(jīng)過盛康之子盛宣懷的用心經(jīng)營,留園聲名大振,成了吳中的私家園林。
自抗日戰(zhàn)爭到一九四九年蘇州解放,留園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園內(nèi)建筑幾成廢墟。一三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對留園進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園重現(xiàn)豐采。一就六一年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的頤和園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一起,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這四個古典園林也被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七年,蘇州古典園林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留園就是首批四個典型例證之一。留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典型例證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讓我們從這門廳開始,到園中去細(xì)細(xì)品位一番吧。
首先請大家回頭看一下剛剛進來的這扇黑漆大門,很不起眼。大家是否會想留園的主人為什么有錢造如此精美園林,卻不把大門裝修得豪華、氣派一點呢?難道是買得起馬,置不起馬鞍嗎?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剛才已經(jīng)講過,我們蘇州的園林,很多都是辭官引退后回鄉(xiāng)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園。他們本著“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他們不愛人來客往的世俗應(yīng)酬,而喜歡閉門謝客,獨自在自己的園中玩石賞月,經(jīng)營花草,以重歸自然、寄情山水的隱士理念來追求一種隱居的生活。基于這種生活理念,蘇州的私家園林均無氣派顯眼的高大門樓,其正門都力求淡化、簡單,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請大家看這門廳正中屏門上嵌的一幅綴玉留園全景圖。這是一九八六年時,為紀(jì)念蘇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揚州工匠用2500枚各類玉石薄片相綴而成的。在全景圖的上方高懸著一方扁額,上面寫著“吳下名園”四個大字,點出了留園在蘇州園林中的地位。這是由當(dāng)代版本目錄學(xué)家,前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延龍先生所題寫的。在全景圖屏門背面刻有清代樸學(xué)大師俞樾先生所擇,吳進賢所書的《留園記》。
【門廳與橋廳間的東側(cè)長廊】
各位現(xiàn)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塊長方形花崗巖,上面刻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布的“世界遺產(chǎn)”標(biāo)識。他是留園于1997年12月被批準(zhǔn)作為蘇州古典園林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典型例證后,于1998年立的。
【長廊中部蟹眼天井處】
這兩方小小的露天空間,蘇州人稱之為天井。由于他們面積太小,所以人們稱之為“蟹眼天井”。這兩方蟹眼天井在這里主要是為了采光而設(shè)計的。為了避免造景上的單調(diào),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豐富了此處的景觀內(nèi)容。
【“長留天地間”南院】
來到這里,請大家看這個長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積有限,不能大范圍的造景,所以造園者就充分利用南面這堵高高的粉墻,來為游人設(shè)計了一幅立體的“國畫”。這里布置了湖石,種上了金桂和玉蘭。除了寓意“金玉滿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墻為紙,花石為繪的立體國畫的畫境。
【“長留天地間”東側(cè)大空窗旁】
各位請看這扇窗。這是一扇沒有任何圖案設(shè)計的單純的長方形漏窗,這種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處如果沒有這扇空窗的話,那么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會顯得昏暗。所以說,這扇空窗設(shè)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光。和前面講過的蟹眼天井同樣道理。園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門一扇窗在建筑設(shè)計時,一定得考慮其造景功能。所以為了避免空窗的單調(diào),就利用了植物盆栽來映襯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時,形成了一幅生動的立體的畫面,此可謂一舉兩得。
再請大家看這門楣上的磚刻門額“長留天地間”這幾個字。這是篆刻書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溫)所寫的,寓意留園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園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們大家都能不辜負(fù)先人的期望,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
來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長廊雖有數(shù)十米長,然而造園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較封閉的暗處設(shè)計了“蟹眼天井”來采光,用富于變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間上產(chǎn)生出了明與暗大與小的對比,另游人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欣賞著各種布置獨到的園林小品,在不知不覺中走完了這段長廊。另外,從園林審美方面來看,這段長廊相對于秀美的中部遠(yuǎn)景來說,大有一種“欲揚先抑”的審美效果。因此,這段長廊不僅被園林專家評定定為“留園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個蘇州古典園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處佳例。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8
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有300多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fù)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為沿墻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樓廊等;按形式又可分為曲廊、波形廊、復(fù)廊、廊是園林建筑中獨立的有頂?shù)耐ǖ溃拖裎恼轮械摹疤摗弊郑羞B貫的作用。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墻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墻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里有這么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天然的游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墻壁上有明代鐫刻的“二王”法帖。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后面,可以讓游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至今,留園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稱園林一絕。
現(xiàn)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聞木樨香軒”,“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蕩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說,蘇州園林建筑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蹤。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9
盛旭人買下寒碧山莊后就將它改名為“留園”,一個原因是“劉家花園”的“劉”與“留園”的“留”諧音,這是花園易主常用的一種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將“隋園”改為“隨園”;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園時曾發(fā)現(xiàn)一塊“長留天地問”的石碑,據(jù)說是劉伯溫寫的,他想這個花園歷經(jīng)戰(zhàn)火仍然保留下來,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爺?shù)谋S樱蚕M魣@能永遠(yuǎn)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風(fēng)月伴煙夢”,這個“留”字又有讓客人留連忘返之意。清末樸學(xué)大師俞樾在《留園記》中講,“泉石之勝,留以待君之登臨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石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憩也。”
從留園的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園主修建花園時花費了不少心血,田園中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個小品.每一副對聯(lián),每一處題額,都別有一番用意。因此,我們在游覽園林時,必須把握住園主的用意,這樣,您才能真正領(lǐng)會到園林的魅力所在。蘇州園林大多數(shù)以“隱逸”為主題,那么,留園是怎樣體現(xiàn)這一主題的呢?接下來,我將結(jié)合具體的景觀跟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從留園的門廳到中部花園入口處的腰門,是一條50多米長的“S”形過道,這條過道是園林建筑中空間處理極為成功的例子,至于為什么要這樣設(shè)計,請大家跟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體會。
留園的導(dǎo)游詞 篇10
各位朋友:時間過得真快,短短的一天馬上就要過去了,在此我們不得不為大家送別了,心中真的有無限的眷戀,無奈,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沒有永遠(yuǎn)在一起的朋友,但是我相信,我們還有再見面的機會。大家在蘇州的一天中游覽了舉世聞名的蘇州園林,品嘗了別有風(fēng)味的蘇州小吃,有的朋友還購買了許多具有蘇州特色的土特產(chǎn)品,相信我們的蘇州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的記憶中蘇州一定會占有一席之地。感謝各們朋友的支持,我和吳師傅感到此次接待工作非常順利,心情也非常愉快,在此,我代表吳師傅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不知大家的心情是否舒暢、愉快?對我們的工作是否滿意?如果我們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我們就更高興了!如果我們的服務(wù)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能多包涵,也請大家提出來,如果您覺得現(xiàn)在提出不方便,請大家回去寫信給我們,我們一定會改進,在下次為大家服務(wù)時做得更好。既然我們今天能相識并一起度過了難忘的一天,我相信我們是有緣的,所以在分手之際,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在蘇州這座美麗的天堂城市,有我和吳師傅兩個與你們有緣而又可以永遠(yuǎn)值得依賴的同胞。今后如果再來,請?zhí)崆案嬖V我們,我們一定為您打開一切方便之門。最后,預(yù)祝各位在今后的旅途中一切順利,并希望有機會再回蘇州游覽,套用蘇州的一句歡迎語送給大家---開放的蘇州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