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導游詞十篇
嶗山導游詞 篇1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黃海之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嶗頂)高1132.7米,為山東省第三高峰。1982年被國務院設為中國名勝景區之一。其上道教宮觀太清宮1983年獲稱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嶗山歷史悠久,距離市區距離遠近適中,小路眾多,因此在官方開辟的旅游景區外,民間登山活動也很活躍。每到周末就會有大量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來到嶗山進行登山、野營等活動。他們有些是自發的,也有些通過網絡論壇或是俱樂部的形式來組織活動。比較著名的俱樂部活動有動力巔峰的“走遍嶗山”活動(一般每周舉行)。 在山東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的說法,足見嶗山之盛名。
常見的登山線路有:
1. 大河東-茶澗-德國王子沐浴處-椒林-黑風口-清涼河-北九水
2. 大河東-盤山公路-巨峰入口-入口南側山脈-繞過收費站-嶗頂(途中有很多驢友開發的小路,比較有挑戰性的一個路線)
3. 流清河-八水河(途中有一顆千年銀杏)
嶗山導游詞 篇2
青島華嚴寺 華嚴寺,位于青島嶗山區王哥莊鎮返嶺后村西那羅延山上,為嶗山中現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禎時(1628--1644)即墨人黃宗昌捐造,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在今天寺的西邊山上,后毀于兵火。清初黃坦助慈沾禪師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筑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間,建筑面積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據傳農民抗清英雄于七遺骨埋藏于寺前路西之塔院,寺周圍還有那羅延窟、掛月峰、望海樓、魚鼓石等名勝。
寺中藏經閣建在山門上,閣外走廊環繞。登閣遠看,浩浩湯湯的大海直入眼底。西南群峰林立,閣下松竹青翠。從山門到海濱,通有石砌盤道,名為華嚴路,路旁林木茂盛,怪石嶙峋,可坐可依,游人多在石上題刻。山門外有塔院一處,內有九級磚塔,為該寺第一代住持僧慈沾墓塔。二蒼松幡屈環抱塔身,名曰“松抱塔”。另有小石塔,為明末清初于七之墓。寺廟西邊不遠,就是魚鼓石,只見一巨石斜臥如魚,上有小竇,如以手拍擊,瑯瑯作響,聲似魚鼓,因名。寺西南那羅延窟,寬7米,高深各15米,可容百數十人。
華嚴寺屬佛教臨濟派,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導游詞 篇3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云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郁、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余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蔭蔽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布,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游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游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鏈,串連著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游”的習慣旅游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游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景點導游: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說,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記載:太清宮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于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后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游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游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說。如張三豐、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歷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歷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于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中的>篇里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說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載,明霞洞“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于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斗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說,這里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嶗山導游詞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嶗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郁、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余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蔭蔽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游的豐富內涵。
嶗山共分為7個風景游覽區,分別為巨峰、流清、太清、仰口、棋盤石、北九水、華樓風景游覽區;接下來我將按照“嶗山一日游”的習慣旅游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主要景觀。那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 基本旅游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請各位游客往這邊看,這座高大上的建筑物就是太清宮了;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太清宮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請各位旅客繼續往前走,現在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明霞洞了,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明霞洞景色幽麗,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好了我們欣賞完明霞洞繼續往前走,接下來就到了上清宮了,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空氣清新,清泉飛鳥,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各位游客我們繼續往前走,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個自然景觀就是 龍潭瀑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尺之外;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大家不妨再看一下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好我們這次嶗山南線游覽到此結束了,如果時間充足各位游客還可以瀏覽一下嶗山其他路線的景觀。
謝謝
嶗山導游詞 篇5
各位朋友: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游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峰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溫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溫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群峰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峰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云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圣水富有特色。神水泉、圣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郁、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余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蔭蔽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布,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游的豐富。
嶗山導游詞 篇6
位于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嶗山聳立在黃海之濱,古語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是其特色。 嶗山是全國唯一在海邊拔地崛起的山脈,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座道教名山,以聊齋中的《嶗山道士》名聞天下。山上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等都曾在此修道。嶗山石為頂級石料,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嶗山石。
嶗山景區主要包括巨峰、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和華樓幾個游覽區。其中,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在同一個游覽線上。這些景區的風光:巨峰旭照、龍潭噴雨、明霞散綺、太清水月、海嶠仙墩、華樓疊石、九水明漪等共同組成嶗山十二景。
嶗山游覽線路共有四條其中陸路三條(南線,東線,中線),水路一條。
南線:由香港東路或東海東路向東經沙子口、登贏、流清河奔太清宮。如果時間允許,可再去上清景區或去巨峰景區;也可去棋盤石景區。此條游覽路線距離近,可觀幾個著名景點,并可輕松往返。
東線:由李滄區李村出發,先向北轉東,經惜福、王哥莊到仰口,如果早晨出發時間較早,游覽行程緊湊,剩余時間較多,可向南游覽棋盤石景區或直奔太清景區由南線返回。
中線:也是由李滄區李村出發,向東經北龍口轉北,經北宅,烏衣巷赴北九水景區。時間允許,此線可于途中游覽華樓景區;亦可驅車經柳樹臺攀巨峰,步行過潮音瀑亦可達巨峰。由大嶗觀可轉赴仰口景區。
水路:由青島灣旅游碼頭乘船游覽海上風光,在太清灣登陸,主要游覽太清、上清景區。
嶗山位于青島市內,青島市內前往嶗山非常方便。 嶗山分為四個景區,即北九水景區、華樓景區、仰口景區、巨峰和太清景區,在不同的位置,需要走不同的公交線路。 在青島打車去嶗山也比較方便,打車約70元,包車約300元。 自駕游嶗山亦是不錯選擇,但景區內不允許游客自駕進入,需要在大河東停車場或售票處換乘景區觀光車。 景區內有觀光大巴和索道,要注意的是華樓景區既無大巴也無索道。
嶗山導游詞 篇7
基本旅游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生態旅游的'豐富內涵。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匯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后,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嶗山導游詞 篇8
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峰,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游覽勝地。
嶗山景區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峰等景區與景點。奇峰怪石,滿山遍布,如獅子峰、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峰是“天然的花崗巖群雕”。由于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云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筑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郁蔥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豐,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或漫游,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嶗山導游詞 篇9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華嚴寺坐落于桓臺縣田莊鎮高樓村,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明·成化,嘉靖,萬歷,清·康熙,干隆,嘉慶年間地方民眾多次修繕和復建。
華嚴寺名字因華嚴宗而得名,華嚴宗,中國佛教著名宗派之一,依《華嚴經》而立宗,故而得名,武則天曾賜號創始人法藏為“賢首大師”,故又稱“賢首宗”,《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雜華經》,為華嚴宗主要典籍。華嚴寺歷史上占地150余畝,而遺留重修部分僅有3畝之大。
按照市文物部門批復全面修復華嚴寺的總體規劃,全面修復后的華嚴寺需占地100余畝,為了盡快啟動全面修復古剎華嚴寺的二期工程,20xx年9月,縣政府批準講村企占用的20余畝土地劃撥給華嚴寺,并向寺院頒發了國有土地使用證。
嶗山導游詞 篇10
嶗山旅游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鏈,串連著無數個景觀。本文將按照“嶗山生態旅游”的習慣旅游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景觀。
基本旅游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跡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生態旅游的豐富。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峰,峰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郁,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太清宮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云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于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里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匯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沖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后,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云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游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臺下遠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