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概況導游詞(精選5篇)
沈陽概況導游詞 篇1
沈陽是中國遼寧省的省會,東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市轄九區一市三縣:有和平、沈和、大東、皇姑、鐵西5個城區;東陵、于洪、蘇家屯、新城子4個郊區;新民1個縣級市和遼中、康平、法庫3個縣。全市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沈陽市多民族聚居地,除漢族外,還有滿、朝鮮、回、錫伯、蒙古等30多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里。全市人口總數680萬人,其中市區479.1萬人。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流經境內。這里屬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沈陽市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因地處古沈水(渾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對新樂遺址的考證,早在 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戰國時期,這里屬燕國遼東郡境內,從公元前229年設立候城算起,沈陽的建城史以近2300年;西漢年間,在此設立高顯、遼陽、望平等郡;遼金時代設置沈州;元朝改成沈陽路;明朝設置沈陽衛。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遷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大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后,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個完整宮殿建筑群之一。1657年設置奉天府?谷談倮髲头Q沈陽市。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沈陽作為重工業基地,為我國形成比較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增強了經濟實力、國防實力作出了重大歷史性貢獻。這里曾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臺20萬千伏變壓器、第一臺2500噸塔式起重機,起飛了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研制成功了第一步水下機器人……。諸如此類的無數輝煌成績,載入了共和國的發展史冊。近年來,沈陽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
目前,沈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農業實現了由短缺到自給有余,再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工業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占全市工業總值的20%,僅次于深圳,在全國名列前茅;第三產業形成了商品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五流”奔涌,宏觀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A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面貌發生巨大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F在沈陽一天創造的財富價值相當于建國初一年創造的財富價值的總和,而創造1978年全國的財富價值如今只需半個月。
世界銀行評選出 41座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沈陽與北京、上海共同成為位列其中的中國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沈陽第三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總量迅速增長,行業門類不斷增多,內部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信息服務業、旅游業、房地產業、科技服務業等新興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持續提高。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稅收占全市財政收入一半、從業人員占全市職工人數一半,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是頭號產業。 旅游也正在成為沈陽的新興產業。沈陽有自然、人文景觀及社會旅游資源200余項。新樂遺址、“一宮兩陵”、錫伯家廟、清初四塔四寺、張氏帥府等名勝古跡坐落城內;輝山風景區、綠島森林公園、怪坡、隕石山、小西湖等自然景觀環繞城外;新開河與南運河遙相呼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環城水系。此外,沈陽還發揮中心城市優勢,例有良好的交通條件和周邊環境,構建了以沈陽為中心,輻射八方,包括遼寧省撫順、鞍山、丹東、本溪、錦州、葫蘆島等市在內的旅游資源網絡。
1998年,沈陽市成功地舉辦了98沈陽國際民俗風情旅游節,并跨入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行列,20__年,成功的舉辦了9.27世界旅游日主會場的活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17.3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0014萬美元。 沈陽,曾經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燦爛和悠久,也曾擁有中國工業重鎮的輝煌和驕傲。今天,改革開放的旗幟為前進的沈陽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現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激勵680萬沈陽人民奮發進取,走向世界,開拓未來!
沈陽概況導游詞 篇2
沈陽,號稱“東方魯爾”; 遼寧省省會,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1],中國建成區面積第三大城市,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 一,中國十大城市之一,中國十五[2]個副省級城市之一,是中國最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 沈陽市政治、軍事、金融、外交機構林立,駐有沈陽軍區、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民航東北地區管理局、東北電監會、沈陽鐵路局、東北電網有限公司、國家審計署駐沈陽特派員辦事處、境外媒體常駐沈陽新聞機構、國土資源沈陽局、沈陽郵區中心局、沈陽陸地搜救中心、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等中央直屬機構,以及美國、俄羅斯、朝鮮、日本、韓國、法國六國駐沈陽總領事館及英國簽證中心。
沈陽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遼寧省中部,以平原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南部,遼河、渾河、秀水河等途經境內。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記錄以來,沈陽極端最高氣溫為38.3℃(1952年7月18日),極端最低氣溫為-32.9℃(20__年1月15日);之前沈陽還觀測到39.3℃(1920年)的高溫,和-33.1℃(1950年)的低溫。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__年市區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無霜期155-180天。受季風影響,降水集中在夏季,溫差較大,四季分明。 冬寒時間較長,達近六個月,降雪較少,最大降雪為20__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時間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過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迅速,持續時間短:春季多風,秋季晴朗。
沈陽概況導游詞 篇3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沈陽,請允許我把沈陽概況向各位做一個簡單介紹,使大家對沈陽有一個初步了解認識。
沈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沈陽也是座落于北方的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沈陽市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東北地區最早命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日前,
沈陽是我國僅次于北京的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二位的城市,是我國首批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沈陽還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泛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由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營口7城市連于打造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在交通運輸、貿易流通、對外招商、旅游開發、生態環境、信息通訊等方面上正在進行全面整合,在東北亞的經濟互動中將成為重要的金融、物流和文化中心。20__年沈陽被評為中國最具活力的10大城市之一,“活力之都”成為沈陽旅游宣傳的口號。沈陽還獲得我國的“生態城市”的稱號。20__年,沈陽繼貴陽之后榮獲全國第二個“森林城市”的稱號。20__年9月1,世界園藝生產者協會第56界大會宣布繼1999年昆明世園會之后,20__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將在中國的北方的工業城市沈陽舉辦,這是沈陽在更高層次上的一次形象展示,進一步提升了沈陽的城市地位。
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處在東經l 22度——1 23度,北緯4l度~43度之間。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占地而積12980平方公里。目前沈陽市轄和平、沈河、大東、皇姑、鐵西、于洪、蘇家屯、東陵、新城子9個市區,以及新民、遼中、法庫、康平四個縣(市),總人口I為720.4萬人。居住著漢、滿、回、蒙古、朝鮮、錫伯等30多個民族。
沈陽的地貌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于家房鎮。
沈陽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等礦藏21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種,產地42處,能源礦產資源儲量居遼寧之首。
沈陽屬于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多北風和西北風,夏季高溫多雨,多南風和西南風,冬夏季節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8.5~C,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為24.O~C,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一12.8~C。年平均降水量760毫米左右,季節分配不均,6--8月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沈陽一年四季皆可旅游,沈陽的秋季秋高氣爽,是沈陽最佳的旅游季節,冬季的冰雪旅游是沈陽的又一大特色。
沈陽位于渾河北岸,渾河古稱沈水。因古代以水之北岸為陽,故得名沈陽。沈陽歷史悠久,早在7200年前,原始人類就在這里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沈陽的新樂文化。公元前300年(燕昭王十二年),燕國名將秦開在此屯兵戍邊,設立侯城,為沈陽建城之始。秦代沈陽屬遼東郡。西漢時沈陽是東北的軍事重鎮,為中部都尉治所。
公元前1 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為玄菟郡所轄。公元921年(遼神冊六年),在沈陽境內設置沈州,筑有土城。13世紀初元金交兵時,沈州士城被毀。1296年(元元貞二年),改沈州為沈陽路,至此沈陽一稱見于史冊,并重筑土城,這時沈陽已成為關內外交通要沖,商品交易集散地和文化聯系紐帶,是東北重鎮之一。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軍攻克沈陽,1386年改沈陽路為沈陽中衛。為加強防御,1388年在元代土城基礎上新建磚城,設東南西北4門,并在城內修“十”字街通向各門。此時,在沈陽附近有開原、廣寧、撫順3大馬市,進一步促進了沈陽商業、手工業的發展。
1621年(清天命六年),后金汗王努爾哈赤領兵攻占沈陽,1625年把都城從遼陽遷至沈陽,將明代磚城加寬加高,改4門為8門,將城內“十”字街改為“井”字街,并大興土木,修建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宮殿群及寺塔。1634年(清天聰八年),皇太極改沈陽為盛京。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政權遷都北京后,以沈陽為陪都,并于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這是沈陽又名奉天的由來。1923年8月,奉天省劃沈陽縣城區及商埠地一帶為市區,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1928年6月3日,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軍炸死于沈陽皇姑屯三洞橋后,張學良執政,于同年12 El 29日在沈陽宣布“東北易幟”,并于1929年4月2日將奉天市改名為沈陽市。1 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并侵占沈陽,將沈陽改為率滅市。1 945年8月抗口戰爭勝利,八路軍進駐沈陽,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1 948年11月2日,沈陽獲得解放。
新中國建立后,沈陽作為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為我國建設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這里曾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臺20萬千伏安變壓器、第一臺2500噸塔式起重機、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研制成功了第一部水下機器人等等。沈陽工業的無數的輝煌業績,載入了共和國發展的史冊。目前沈陽市已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包括冶金、化工、醫藥、輕紡、電子、汽車、航空、建材等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和成套能力。近年來,沈陽堅持深化改革,沈陽的擴大發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城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沈陽與北京上海共同成為在世界銀行評選出的41座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的中國城市。
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鐵路、公路、交通的運轉中心。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樞紐機場,空中交通網絡水平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沈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在全國堪稱首位。沈陽到大連的高速公路,貫穿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把沈陽同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港口城市緊密連在一起。沈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信息中心和通訊樞紐。
沈陽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景觀豐富多彩,名勝古跡眾多,沈陽的“一一宮兩陵”(清故宮、清福陵、清昭陵)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于20__年7月1曰在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沈陽市的其它旅游資源也很有特色,主要有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張氏帥府、“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新民“三農"博覽園、沈陽古隕石、沈陽滿族民俗村、沈陽怪坡、沈陽的寺廟、皇寺廟會、一些民國名人的公館遺跡等。沈陽也是一座美食城,著名的有“中華名小吃"老邊餃子、馬家燒麥等;還有遼寧10大美食之一的滿漢全席、扒鍋肘子、以及遼菜風格的地方名菜等。
沈陽,曾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燦爛和悠久,也曾擁有中國工業重鎮的輝煌和驕傲,今天,改革開放的旗幟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策,為前進中的沈陽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和強大的動力,F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激勵著720余萬沈陽人民奮發進取,走向世界,開拓未來。
關于沈陽的概況,我給各位朋友就介紹到這里。
沈陽概況導游詞 篇4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沈陽,請允許我把沈陽概況向各位做一個簡單介紹,使大家對沈陽有一個初步了解認識。
沈陽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金融和商業中心,是遼寧省省會,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東北地區最大的城市,沈陽也是座落于北方的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沈陽市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東北地區最早命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日前,
沈陽是我國僅次于北京的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第二位的城市,是我國首批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沈陽還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是泛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由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營口7城市連于打造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在交通運輸、貿易流通、對外招商、旅游開發、生態環境、信息通訊等方面上正在進行全面整合,在東北亞的經濟互動中將成為重要的金融、物流和文化中心。20xx年沈陽被評為中國最具活力的10大城市之一,“活力之都”成為沈陽旅游宣傳的口號。沈陽還獲得我國的“生態城市”的稱號。20xx年,沈陽繼貴陽之后榮獲全國第二個“森林城市”的稱號。20xx年9月1,世界園藝生產者協會第56界大會宣布繼1999年昆明世園會之后,20xx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將在中國的北方的工業城市沈陽舉辦,這是沈陽在更高層次上的一次形象展示,進一步提升了沈陽的城市地位。
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遼寧省的中部。處在東經l 22度——1 23度,北緯4l度~43度之間。東西寬115公里,南北長205公里,占地而積12980平方公里。目前沈陽市轄和平、沈河、大東、皇姑、鐵西、于洪、蘇家屯、東陵、新城子9個市區,以及新民、遼中、法庫、康平四個縣(市),總人口I為720.4萬人。居住著漢、滿、回、蒙古、朝鮮、錫伯等30多個民族。
沈陽的地貌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東南部,屬遼東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為447.2米,在法庫縣境內;最低海拔高度為5.3米,在遼中縣于家房鎮。
沈陽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有煤、石油、天然氣、鐵等礦藏21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種,產地42處,能源礦產資源儲量居遼寧之首。
沈陽屬于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多北風和西北風,夏季高溫多雨,多南風和西南風,冬夏季節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8.5~C,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為24.O~C,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一12.8~C。年平均降水量760毫米左右,季節分配不均,6--8月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沈陽一年四季皆可旅游,沈陽的秋季秋高氣爽,是沈陽最佳的旅游季節,冬季的冰雪旅游是沈陽的又一大特色。
沈陽位于渾河北岸,渾河古稱沈水。因古代以水之北岸為陽,故得名沈陽。沈陽歷史悠久,早在7220xx年前,原始人類就在這里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沈陽的新樂文化。公元前320xx年(燕昭王十二年),燕國名將秦開在此屯兵戍邊,設立侯城,為沈陽建城之始。秦代沈陽屬遼東郡。西漢時沈陽是東北的軍事重鎮,為中部都尉治所。
公元前1 20xx年(漢武帝元封三年)為玄菟郡所轄。公元920xx年(遼神冊六年),在沈陽境內設置沈州,筑有土城。13世紀初元金交兵時,沈州士城被毀。1296年(元元貞二年),改沈州為沈陽路,至此沈陽一稱見于史冊,并重筑土城,這時沈陽已成為關內外交通要沖,商品交易集散地和文化聯系紐帶,是東北重鎮之一。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軍攻克沈陽,1386年改沈陽路為沈陽中衛。為加強防御,1388年在元代土城基礎上新建磚城,設東南西北4門,并在城內修“十”字街通向各門。此時,在沈陽附近有開原、廣寧、撫順3大馬市,進一步促進了沈陽商業、手工業的發展。
1620xx年(清天命六年),后金汗王努爾哈赤領兵攻占沈陽,1620xx年把都城從遼陽遷至沈陽,將明代磚城加寬加高,改4門為8門,將城內“十”字街改為“井”字街,并大興土木,修建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宮殿群及寺塔。1634年(清天聰八年),皇太極改沈陽為盛京。1644年(清順治元年)清政權遷都北京后,以沈陽為陪都,并于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奉天府,這是沈陽又名奉天的由來。8月,奉天省劃沈陽縣城區及商埠地一帶為市區,正式設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市的建制。6月3日,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軍炸死于沈陽皇姑屯三洞橋后,張學良執政,于同年12 El 29日在沈陽宣布“東北易幟”,并于4月2日將奉天市改名為沈陽市。1 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并侵占沈陽,將沈陽改為率滅市。1 945年8月抗口戰爭勝利,八路軍進駐沈陽,奉天市恢復沈陽市名稱。1 948年11月2日,沈陽獲得解放。
新中國建立后,沈陽作為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為我國建設完整的民族工業體系、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這里曾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臺20萬千伏安變壓器、第一臺2500噸塔式起重機、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研制成功了第一部水下機器人等等。沈陽工業的無數的輝煌業績,載入了共和國發展的史冊。目前沈陽市已形成了以機械加工為主,包括冶金、化工、醫藥、輕紡、電子、汽車、航空、建材等行業在內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具有較強的綜合加工能力和成套能力。近年來,沈陽堅持深化改革,沈陽的擴大發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城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沈陽與北京上海共同成為在世界銀行評選出的41座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中的中國城市。
沈陽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鐵路、公路、交通的運轉中心。沈陽桃仙國際機場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樞紐機場,空中交通網絡水平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沈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網密度在全國堪稱首位。沈陽到大連的高速公路,貫穿遼東半島的7座城市,把沈陽同遼寧中部城市群和港口城市緊密連在一起。沈陽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信息中心和通訊樞紐。
沈陽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景觀豐富多彩,名勝古跡眾多,沈陽的“一一宮兩陵”(清故宮、清福陵、清昭陵)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于20xx年7月1曰在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沈陽市的其它旅游資源也很有特色,主要有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張氏帥府、“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新民“三農"博覽園、沈陽古隕石、沈陽滿族民俗村、沈陽怪坡、沈陽的寺廟、皇寺廟會、一些民國名人的公館遺跡等。沈陽也是一座美食城,著名的有“中華名小吃"老邊餃子、馬家燒麥等;還有遼寧10大美食之一的滿漢全席、扒鍋肘子、以及遼菜風格的地方名菜等。
沈陽,曾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燦爛和悠久,也曾擁有中國工業重鎮的輝煌和驕傲,今天,改革開放的旗幟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國策,為前進中的沈陽增添了更加絢麗的色彩和強大的動力。現代化大都市的美好前景激勵著720余萬沈陽人民奮發進取,走向世界,開拓未來。
關于沈陽的概況,我給各位朋友就介紹到這里。
沈陽概況導游詞 篇5
沈陽是遼寧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全市國土面積1.3萬平方公里,20__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05%。下轄10區、3縣(市),擁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
沈陽,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現有清故宮、福陵、昭陵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和新樂遺址、錫伯族家廟、明清四塔七寺、張氏帥府等150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沈陽,區位優勢明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城際鐵路網密集,擁有東北地區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和航空港。與周邊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阜新等七城市構成的沈陽經濟區,資源豐富、經濟互補,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沈陽,發展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是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全國工業名城,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現代建筑、農產品深加工、化工、鋼鐵及有色金屬深加工等優勢產業,為國家級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金融業發展迅速,全市金融及金融服務機構達726家,已成為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科研力量和人才資源豐富,現有44所普通高校、2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
沈陽,對外交往活躍,已同188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經貿往來,與13個國家的1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21個國家63個城市結為友好合作城市,已開通國際航線59條,美國通用、德國寶馬、法國米其林等87家世界500強企業已在沈陽設立企業152家。
沈陽,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示范區,目前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生態宜居之都,全力推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