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導游詞(通用4篇)
絲綢之路的導游詞 篇1
絲綢之路,做為中國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線,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和建設,基礎設施正在完善,已經成為中國諸多旅游產品中極具吸引力的一條主題線路。
烏魯木齊——西寧——銀川——蘭州——西安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地處亞歐大陸中心的新疆古稱西域,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印度接壤,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全國的1/6。
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后分為南、中、北三道,長達20xx公里,沿途留下了大量古城、烽燧、文物古跡。
烏魯木齊、吐魯番、喀什、庫車、和田、塔什庫爾干等重要城鎮都處于絲綢之路的交通線上。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語言文字、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
青海
絲綢之路南線從青海北部通過。
青海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
長江黃河也發源于青海境內。
青海的少數民族頗具特色。
他們勤勞豪放,能歌善舞,主要有藏、回、蒙古土和撒拉族。
這里有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聞名遐爾的鳥島,循化孟達植物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森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明代宮殿式建筑的瞿曇寺,也有世界上堪稱一絕的柴達木盆地由鹽鋪就的公路。
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與甘、陜兩省相鄰,在這一地區發現的絲綢之路的遺跡主要在固原附近,包括戰國秦長城、須彌山石窟、掃竹嶺石窟等。
寧夏是中國的回族之鄉。
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宗教習慣和生活習俗獨具魅力與風采。
這一地區有十幾座大清真寺,每年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熱鬧非凡。
宋代,西北部游牧民族黨項族逐漸強盛,首領李元昊統一了現在的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西部和陜西北部的大片疆域,自立國號稱“西夏”,形成了南宋、北遼、西夏三足鼎力中國的局面。
至今寧夏遺留有許多西夏建筑及文化遺跡,其中,最享盛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王陵有50平方公里,有九座帝陵與140座王候勛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大,造型奇特,被海外游客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銀川是寧夏自治區的省會,也是交通樞紐,每日都有航班飛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除西夏陵之外,還有海寶塔、南關大清真大寺、賀蘭山小滾鐘口等景點。
甘肅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北部,是一個西北-東南方向的狹長形省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人口2284.9萬,省會為蘭州。
甘肅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
據說華夏始祖伏羲氏曾誕生于此,并造文字,創歷法。
古老的絲綢之路在甘肅省內蜿蜒1600多公里,沿途的旅游資源主要由文物古跡、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
文物古跡以絲路文化為代表,主要有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長城嘉峪關、拉卜楞寺、敦煌石窟等。
甘肅自然風光獨具特色,不僅擁有迷人的高山草原、大漠戈壁、更有雄渾的黃土高原、丹霞奇觀、冰川雪山。
甘肅全省有10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包括漢、藏、回、裕固、保安、東鄉等民俗風情濃郁、魅力獨具。
甘肅位于絲綢之路的黃金段上,沿絲綢古道有西、東、南三條傳統觀光路線、游客可以根據需要隨意選擇組合。
甘肅每年都定期舉辦敦煌之夏、嘉峪關國際滑翔節、天水伏羲文化節、夏河拉卜楞寺大法會以及多種特色旅游項目。
陜西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文物古跡薈萃之地。
在這兒有考古發掘出距今80萬年的蘭田猿人和 6000 年前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半坡遺址以及秦兵馬俑。
省會西安是古絲路起點,從西安至寶雞途中又有以茂陵為主的漢帝王陵墓群,唐代帝王陵群以及法門寺等歷史古跡。
西安與另外兩個旅游城市咸陽和寶雞之間有高速公路和火車相連,交通十分便捷。
絲綢之路的導游詞 篇2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部分的獨聯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而達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多公里,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總長4000多公里,約為絲綢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強。
絲綢之路已有20xx余年的歷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
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歷史上,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曾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今天,游客可乘飛機、火車、汽車沿絲綢之路旅行,既快捷便利,又舒適安全。
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
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
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景觀,奇特而壯麗。
青海湖鳥島,巴音布魯克草原的天鵝自然保護區和天山深處的天池、青海的鹽湖、羅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魯番的火焰山和克拉瑪依的魔鬼城等等,均為絲路增添了無窮動魅力。
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所涵蓋的地域跨越了中國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這里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發展史,各自保留著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各民族地區,游客可體驗當地民族生活,欣賞民族歌舞、參加當地居民的婚禮和歡渡節日,選購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
絲綢之路的導游詞 篇3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與南方的茶馬古道形成對比,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中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
自從張騫和班超通西域以后,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制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張騫開辟行走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
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得到世界的承認。絲綢之路,概括地講,是自古以來,從東亞開始,經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于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
后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xx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
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云集京師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非常頻繁,絲路被阻,張倩死了,規模遠不如前,海絲綢之路風光集萃(19張)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
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時期,后者繁榮于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余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干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洛陽、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洛陽、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洛陽、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洛陽、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后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后,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
由于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后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咸海、里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海上絲路起于秦漢,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后改稱廣州)、登州(今煙臺)、揚州、明州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于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
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國、康居國、印度人、安息國、阿拉伯國、西突厥國、身毒國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絲綢之路的導游詞 篇4
滇西旅游線路是近年迅速躥紅的一條熱線,從昆明出發,經保山、騰沖、德宏(芒市),可沿滇緬公路游覽“西南絲綢之路”的名勝古跡,然后到達畹町、瑞麗。沿途既有豐富的文化沉淀,又有壯麗的異域美景,可感受騰沖奇特的火山地熱景觀,體驗傣、景頗、傈僳等少數民族風情,飽覽瑞麗江、大盈江兩岸秀麗風光,領略中緬邊貿互市繁華景象以及中緬邊境的亞熱帶田園風光,并可考察珠寶市場,享受親自淘寶之樂趣。
騰沖簡介
各位游客,歡迎大家前來騰沖。提起騰沖,我們馬上會想到豐富的地熱資源,碧綠的翡翠,著名的僑鄉等名詞。的確,位于滇西邊陲的騰沖,既是文化之邦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資源蘊藏地,同時又是交通要道,它西部與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接壤,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總之,騰沖之行,能給您帶來很多意外的收獲。
騰沖概況
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東漢屬永昌郡,唐設羈靡州,南詔時設騰沖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并在邊境一帶設八關九隘七十七卡,而騰沖城則是總關隘,所以曾被稱為“八關鎖鑰”、“九隘藩籬”。
騰沖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8,最冷1月平均氣溫7.50C,最熱8月平均氣溫19.80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于旅游觀光。境內森林密布,到處青山綠水,景色秀麗迷人。同時民族風情十分豐富多彩,生活著傣、回、佤、白、阿昌等六種世居少數民族。
騰沖的自然資源
騰沖自然資源豐富,有品位較高的鐵、錫、鉛、鋅、鎢、鈾、硅藻土、水晶石、褐煤等。地熱熱能約250萬千瓦。
珍稀動物有小熊貓。植物有大樹杜鵑等,普遍生長著紅花油茶樹,是云南茶花的祖先。騰沖有珠寶玉器、藤器、中成藥、宣紙等土特產品和“大救駕”、棕包、樹番茄等風味小吃。
騰沖的工業、手工業從明末清初就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創立,現已建成了制藥、冶金、食品加工等30多種行業。農業以雙季稻為主,有小麥、煙葉、甘蔗等作物,是云南的商品糧油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