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導游詞(精選4篇)
張掖大佛寺導游詞 篇1
張掖大佛寺源于漢晉,創于西夏,興于元明,逝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剎。東晉時期,涅盤宗師曇無讖到河西走廊一帶弘法,涅盤教義在張掖廣為傳播。
西夏時期,國師嵬咩在“迦葉如來寺”故址掘得古涅盤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寶殿,塑涅盤佛像,形成大佛寺雛形。宋元之際,宋恭宗趙顯降元后曾避禍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懽貼睦爾據傳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別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萬歷時期對大佛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當時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門、牌樓、鐘樓、東陽樓、西陽樓、金剛天王殿、臥佛殿、大乘殿、輪藏殿、彌陀千佛塔、后山門、內外圓殿、北廡、南廡及原迦葉如來寺遺存的建筑,僅東西中軸線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體現了“之尊”的皇家氣魄。明正統年間,英宗朱祁鎮將《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經1621部,6361卷)頒賜大佛寺。時任欽差鎮守甘肅等處總兵、御馬監兼尚寶監太監、魯安公王貴以名貴紺青紙和金銀粉書寫600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并入藏大佛寺。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經名聞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間,張掖大佛寺雖屢有維修,但寺院已輝煌不再,開始走向衰敗。著名詩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時感慨之余,寫下了“那堪牲牧廠,駝馬踐苔斑”的詩句。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發和西部大開放的實施,張掖大佛寺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為切實加強大佛寺保護,從1985年開始,原張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復牌坊一座、鐘鼓樓兩座、山門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經殿一座,并修復了因地震損壞的土塔塔頂,使張掖大佛寺這座歷經千年的西夏國寺,得以重現歷史原貌。1986年,張掖市被國務院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xx年,張掖大佛寺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AA 級旅游景區。
張掖大佛寺導游詞 篇2
張掖大佛寺位于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被評審為4A級景區
這里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系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被國家旅游局評審為4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大佛寺的歷史文物。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施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逝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張掖大佛寺導游詞 篇3
據記載: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后,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筑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張掖大佛寺導游詞 篇4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志性建筑。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里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系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審為3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寺院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圣境”,右為“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后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游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于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后為避禍而出家于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