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字導游詞(精選25篇)
五十字導游詞 篇1
現在我們去看一下聞名中外的楊柳青年畫陳列。先看第一展室,在這邊陳列的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這個時期的年畫以表現人民生活及歷史故事題材為主,人物突出,注重人物神情刻畫。看這幅《福善吉慶》是一幅有情節的仕女娃娃寓意畫,它的寓意是采用漢字的諧音表示吉祥,用蝙蝠的“蝠”代幸福的“福”,用扇子的“扇”代善良的“善”,用刀槍劍戟的“戟”代吉祥的“吉”,用罄竹難書的“罄”代慶祝的“慶”。大家可以看一下另外幾幅畫《仕女游春》《金玉滿堂》《盜仙草》《十不閑》。在這邊陳列的年畫是清嘉慶-道光期間的代表作品,畫面人物較多,背景比較復雜。《四藝雅劇》在用色上采用蘭,黑,灰等少數顏色,收到清雅素淡的效果,這種敷彩方法叫“散蘭”。展室中間是用泥人形式表現的制作年畫的五大工序:“勾描,刻板,套印,彩繪,裝裱”。現在我們去第二展室去看燈箱畫,石元仕的哥哥石元俊在光緒四年組織崇文書院,設在文昌閣,文昌閣建成后,決定做一套壁燈二十四盞,每盞從勸善經書中摘一句格言,按該句語意構思繪圖,畫于燈箱上。現在該館展出的就是其中八盞。
往前走,我們去看一下婚俗展室。右邊就是古代結婚用的花轎,花轎有兩層,內層叫做轎芯子。左邊是用泥人捏制的結婚場面,周圍是一些婚俗用品陳列。鳳冠,一般人家是從轎房租來的,“聯升齋”就是當時租賃結婚用品的一個字號,相當于現在租賃婚紗的地方。帽筒,熏香爐,梳頭匣,鏡子,食品罐都是陪嫁之物。
這里原來是女花廳,現在作為磚雕展室對外開放。這些磚雕都是取自楊柳青鎮民宅建筑,從中可以看到千年古鎮的建筑風貌。第一展室展出山尖類磚雕,第二展室展出門樓磚雕,第三展室展出影壁類磚雕。這幅叫“福壽三多”,仙桃表健康長壽,石榴表多子,佛手可握財,多壽,多子,多財故為“福壽三多”。第四展室的這幅磚雕叫“輩輩封候”,老猴背小猴上樹偷桃,觸到了蜂窩,蜜蜂蟄在猴背上,取其諧音背背蜂猴。
五十字導游詞 篇2
麻姑仙境位于天柱峰下,相傳為南岳魏夫人侍女麻姑給魏夫人祝壽的地方,它采取“點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樹添景”等造景手法,使麻姑仙境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主要景點有麻姑祝壽、絳珠亭、盜桃石、臥虎石、靈芝噴泉等。
靈芝噴泉由靈芝涌泉和游泳池組成,人工造景靈芝噴泉將山上的泉水匯集后噴涌而出,十分壯觀,是日光浴、森林浴的絕好去處。
由半山亭西行約1公里即至麻姑仙境。麻姑是傳說中的仙女,為在農三月初三給西王母祝壽,她每年在衡山采靈芝釀酒,然后飛天去給王母祝壽。
西行過一拱橋和竹亭,可見一平橋,橋下有瀑落三疊,此即著名的絳珠瀑布。上行則見某種的絳珠池,據傳說這里就是麻姑釀酒的地方。絳珠池立有塑像,立于石上的仙女就是麻姑,她捧桃提壺,身邊靠著仙鹿,狀若飛天。
麻姑仙境的自然景色極美,沿溪行入林中,芳馨的野花盛開,綠蔭遍地,游人至此皆嘆自然造化之功。此景點還有臥虎石、猴石等景物。
此外,有靈芝泉與麻姑仙境相毗鄰,由靈芝噴泉和泳池組成。靈芝泉有巨型靈芝人工造型,泉水可由靈芝造型中噴涌。
值得一提的是,麻姑拜壽的傳說還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句古老的賀辭的注解,"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的南山即指衡山,麻姑是由這里飛天去王母拜壽的。
五十字導游詞 篇3
放眼望去,碧水連天水天相連,水和天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個小澡,又喂水天之間劃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湖面上片片魚粥,猶如星空上閃爍的星星在湖和島的基座上慢慢地游行,在風的推動下輕輕的顫動著,片片漁舟的位置好像事先約定好了似的,錯落有致擺放在哪里,猶如在湖面上,點綴了顆顆晶瑩閃爍的寶石。
慢慢的往近處看,波濤拍打著細細的木樁近處的湖水泛起了一絲絲波紋顆顆大樹環繞著這片,寬曠的忘不見邊的巢湖。
太陽已經落山了,但它的光芒,卻從云層底下反射過來的紅光反射到湖面上,湖面像燃燒起來是的,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它原來的顏色都被淹沒在紅光之中了。
湖天一色,晚霞中的'巢湖柔和而又美麗,如同一塊光滑純潔的碧玉,巢湖此刻的平靜浩瀚,就像詩境一樣那么自然,更像一位安靜的處女,泛出的紅光,猶如披上一層薄薄的面紗,碧水茫茫,綠波蕩漾,如同夢幻一般……
五十字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帶大家前去游覽北京國子監它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與孔廟相鄰。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歷經元明清三朝,至今國子監已有720xx年的歷史,乾隆曾有云:京城為首站住居,國子監為首站住才。現在我就帶大家一睹這里的風采,提前祝大家玩的愉快!
現在大家跟我慢慢走咱們來到的是太學門,又稱聚賢門,意思就是匯聚天下所有賢能的人。大家看太學門,這個門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而國子監的黑門代表才,此才非比財,這里沒有門檻是用了孔子儒家的思想:“有教無類”,這里不分貴賤,只要你有才品德好就可來此上學,國子監里面是凹進去的,是皇帝不希望才往外露,所以這里有聚才之意,民間也有:行盡世間萬里路,不如國子監走一步之說。
大家跟我走進太學門前方就是國子監二門內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位于集賢門內,乾隆四十八年建造,是三門四柱七樓式,這三道門代表人間三寶:福祿壽,四個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祿,來咱們往上看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個門洞上方雕有漢白玉的蓮花釘有喜得連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黃色小葫蘆現在告訴我們他們高官厚祿,這三道門是文官走左,五官走右皇帝走中間,而中間的門叫龍門,古話說:十年寒窗讀,只為躍龍門。就是他了。
大家跟我往里走眼前這個大殿叫辟雍,辟為開辟,雍為雍州,它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筑,專供皇帝講學,設計者是工部尚書劉墉,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建成了辟雍環水工程,這種建筑形制象征著天圓地方,外圓內方的格局。大家跟我往里看,里面四個角的位置,有四根柱子大家注意看角上的三角形;是當年和珅提議在四個角上加上一個三角形的結構,所以有一句話這么說和珅: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神有多貪,不到國子監不知和珅多有才的說法。大家跟我走眼前這條橋只有當年的新科狀元才能走,走到對面校長給他戴上頂帶花翎好了,大家看這邊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兩側的66間房,合稱為六堂,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現在我門看一下這邊的彝倫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為崇文閣,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并改名為彝倫堂,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后,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現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倫堂之后,是國子監的第三進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是國子監祭酒辦公的場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廟與國子監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著儒家經典。石經上共刻63萬余字,規模宏大,楷法工整,而在規模上也是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杰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并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贊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臺后,古體字跡才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現在我為大家介紹國子監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學家許衡,當時有學生200余人。在這里學習的學生叫“監生”,大致有三種來源:一是從全國各地秀才中選拔的正途監生,到此作進一步深造;二是外國留學生,大致來自高麗、逞邏、交趾、俄羅斯等;三是“捐監”,掛名監生,只要交足銀子,就能領取“監照”,算是監生。
好了大家現在隨便轉轉,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樣了我們的旅途快要結束了,大家盡興么其實孔廟和國子監有太多的東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臨在品味一下這里的文化,謝謝,大家再見!
五十字導游詞 篇5
Welcome to the beautiful city JiNan which is the ca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 Now we are in the BaoTu spring park in the center of JiNan .Built in 1956, the BaoTu spring park is named after the BaoTu spring. Covering a total area of 54945 square Meters including 12221 square meters, the park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characterized by spring. The park has three gates, of which the EastGate is the main gate.
On the doorhead is inscribed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趵突泉written by Mr GuoMoruo. The park features sightseeing, fish watching,tea sampling,stones and culture,especiallyNoted for its exquisiteness, cleanliness peacefulness, simplicity and elegance.The park is divided into ten major viewing areas, such as the BaoTu spring, theThree Halls, the Shangzhi Hall, the Jade Rinsing and the BaoTu Garden.
Now let’s go into the park. Enter the main gate and we will find a rockery in front of us, which was set up in 1964 with stones which are known as North Taihu stone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quality and color to Taihu Lake Stone produced in WuXi, JiangSu Province,.30 metres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13 meters from west to east. The Rockery has a 4 meters high side peak. There is a cave under the Rockery with an area of about 16 square metres where visitors can take a short rest before they go inside the park. The cave of the Rockery is designed successfully with a large piece of stone. On the cave wall there are enough rifts with allow light and air to go into the cave where it is not too dark or humid. The Rockery is an excellent work of its kind in JiNan which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gardeners.
Located in the west park of the park, also called Luo Spring in ancient times, the BaoTu Spring has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3500 year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HuangongKing of the Lu State, met with King of the Qi State at Ouo in 694 BC. In the Northern Wei Dyansty, it was called Eying Spring because of the Eying Temple by the spring.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Zeng Gong, a famous writer, wrote an article entitled records of two halls in Qi prefecture, in which the spring was formally called the baoTu spring. In the JinDynasty, a stele was erected by the spring, saying that the BaoTu Spring was first among the 72 famous springs.
The BaoTu Spring bubbled up day and nighe from three jets and splashesAll over, sounding like a distant roll of thunder, looking like boiling waves and presenting a magnificent sight named the BaoTu gushing into the sky, one of the eight major scenes of Jinan.Many poems and articles in praising of the Baotu Spring have been left behind by emperors and numerous scholars and men of letter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such as Zeng gong, yuan Haowen, ZhangYanghao, Wang Shouren, Pu Songling, Emperor Kangxi and Emperor QianLong.
By the spring there are many inscriptions by celebrities. Th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west wall of the Pavilion were written by Jinqin, a calligrapher in the Ming DynastyThe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the stele in the spring water were written by Hu Zanzong, Governor of Shandong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other three ChineseCharacters was written by Wang Zhonglin, a calligrapher in the Qing Dynasty. Any question?
A common saying goes that if you don’t drink the spring water when you come to JiNan. It is a pity! Now lets have a taste. En Wonderful !
五十字導游詞 篇6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足石刻,我是你們的導游—蔣沁,我將帶大家一起游覽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縣,大足石刻一共有70多處,總計100000多驅。其中,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寶頂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門山石刻最為著名。大足石刻最早建于宋朝。
然而,我們最為關注的千手觀音在寶頂山石刻。千手觀音形體勻稱。千手觀音,它有“千手”一共是1007只手,如孔雀開屏般的漂亮,對了,千手觀音身上有金光閃閃的金薄。千手觀音的上,下,左,右都伸出纖美的手,手里拿的有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關于“千手觀音”有一個漂亮的傳說。
有一年妙莊王生病了,到處求醫治病,找了很多醫生都說無藥可治,之后,有一個醫生說:“只有親骨肉才能把病治好。”秒莊王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叫妙金,二女兒叫妙銀,三女兒叫妙善。妙莊王求了兩位女兒,都不愿意。三女兒知道后答應了。
佛祖被感動了就給了她一千只手。有一天七個仙女下人間,經過了大足石刻,被這里的千手觀音吸引住了,就給了它7只手。千手觀音就多了7只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千手觀音”有1007只手。
大家好,我叫魏金滿,從現在起大家可以叫我魏導,今天我們來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在重慶大足縣內,距重慶市區約160公里。是足石刻之鄉。縣內有唐、宋以來的.石刻作品70余處。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大足石刻興起于唐代南宋時期達到鼎盛,以摩崖造像為主,是中國僅有的儒、道釋三教造像并陳的石刻群。是大足石刻雕纖細、清透、瀟灑、柔和、以其豐富的內容,寵大的規模和精湛的藝術,在宗教藝術、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
現在我們來到最有名的寶頂山石刻。石刻內容豐富,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千手觀音”。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千手千眼觀音像,這里有一個關于千手千眼觀音漂亮的傳說。大家有興趣聽嗎?請聽好啰!
古時候莊王有三位漂亮的公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里盡心侍候父母,唯有妙善從小虞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妙莊王一怒之下,拆了廟宇,趕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這下驚動天神。天神怪罪下來,使妙莊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妙莊王四處求醫久治不愈。后來,有一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一手一眼全藥才能治好。他沒有辦法,只好求助妙金、妙銀,但兩位公主皆不愿獻出。三公主知道后,毅然獻出一手一眼,為父親全藥治玻果然,妙莊王的病體不久就康復了。
今天時間有限,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見,注意安全,保護環境衛生,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希望大家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光。
五十字導游詞 篇7
早上好!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昨晚睡提好嗎?好極了。真對不起,昨晚行李送遲了。因為行李車壞了,我們只得再要了一輛。順便問一下,你們行李打開了沒有?怪不得外面陽光明媚。我們導游常說:”客人把陽光裝在包里帶來了。”為此我謝謝你們。好言歸正傳。早餐的我已宣布過日程安排,今天我們先去海老城,也就是豫園、豫園商場的所在地。
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外灘。諸位左側就是著名的黃浦江。我們以后會到這兒來的。
為了節省時間,在沒到豫園之前我先講些中國園林和豫園的情況。
在中國,園林被分為三大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豫園屬于私家園林。中國園林有許多技巧,比如借景、障景等等。不過它們都由四個基本因素組成。這四個因素是水、植物、建筑和假山。大多數的私家花園是在江南,就是因為這兒多水源和適宜做假山的石。豫園是四百多年前明朝時建。園主姓潘,是個大官。他建此園是取悅于雙親,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豫園的”豫”字就取其豫悅之意。可惜的是他父母末能眼見豫園落成就去世了。清末,潘家衰弱,其后代變賣此園于當地行會。豫園之所以成為名勝,還另有一原因。1853年,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園內一廳堂曾被用作指揮部。今天豫園是個必游之地。所以我建議到了那兒我們千萬不要走散,最好大家寸步不離,好嗎?
這兒是停車場。萬一有人走散,請記住車號最后三個數字是121。我想最好不要發生這類事。我會舉著小紅旗,你們全陪張先生會殿后。大家準備好了沒有?我們上路吧。下車時請注意自行車。
女士們、先生們,這座就是著名的九曲橋。為什么是九呢?因為是陽數最高的數。走在橋上,逗留時間就長。還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風景。還有,據說鬼怪只能走直線,所以你不必為遇到鬼怪而擔心。
在橋的中間,有座亭子,始建于清朝,大約在80多年前被改作一茶館。老人們喜歡早晨來此,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一般他們喝的都是一種綠茶,叫做”龍井”。這個茶館也是外國首腦常來之地。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也親臨茶館喝了茶。
確實,能在這兒喝上一壺也是一種享受。試想一下,在一個夏日,你來到茶館,臨窗而坐,俯視著開滿荷花的綠池。迎面吹來陣陣涼風。在悠雅的江南絲竹聲中,你提起紫砂壺,慢慢地呷上一口微溫的”龍井”茶。你會覺得飄然若仙。
你們也想喝一壺?對不起,我還是不能讓你們去。等我們看完豫園再做決定,行不行?
這兒就是豫園的入口。當你走進一個私家花園,視線總會被什么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這肅的照壁。這是園林一技巧,稱之為障景。不讓你一日了然,卻讓你看到一部分,然后才達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這座堂叫”仰山堂”。大家知道,上海位于一沖積平原,市內無山、無林。所以此”山”就指對面那座假山。它高12米,重80噸。它過去乃至今天一直是個奇跡。因為四百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就用烹煮過的糯米,加上明礬和石灰,把石塊粘起來。至今安然無恙。看見山頂的亭子嗎?四百年前,這是上海城最高點。從那兒可看到黃浦江上的漁船、帆影,可這些今天只能在電影中見到了。你也僅能看見他們上移的頭頂。因為盤旋的小徑皆被樹、石遮住。這實在是園藝大師張南陽的杰作。也被公認是本地最佳假山。
在假山之后,有座龍墻。這是本園一特色。總共有五條龍墻。這邊走,我要帶你們去個地方,那兒能清楚地看見另一條龍墻。
五十字導游詞 篇8
古琴臺始建于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1]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
古琴臺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既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占地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到古琴臺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回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傳為伯牙撫琴遺址。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四周臺壁上飾以連續浮雕,為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鐫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動逼真。
五十字導游詞 篇9
各位游客:
大名鼎鼎火焰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火焰山就是這樣一座山。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北緣。古書稱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火焰山脈呈東西走向。東起鄯善縣蘭干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100公里,最寬處達10公里。火焰山重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氣蒸騰,焰云燎繞,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中部,當地人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由吐魯番向東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紅色山峰。這是一條東西長約100千米,南北寬7~10千米,平均高度500米左右的年輕褶皺低山。最高峰位于勝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赤紅色砂、礫巖和泥巖組成。山體雄渾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沖刷,山坡上布滿道道沖溝。山上寸草不生,基巖裸露,且常受風化沙層覆蓋。盛夏,在灼熱陽光照射下,紅色山巖熱浪滾滾,絳紅色煙云蒸騰繚繞,熱氣流不斷上升,紅色砂巖熠熠發光,恰似團團烈焰在燃燒,故名火焰山。這里是我國最炎熱的區域,夏季氣溫高達攝氏四十七度,據說山頂氣溫可達攝氏八十度。
唐朝邊塞大詩人岑參有詩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又詩云:“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明代大詩人陳誠有詩曰:“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
五十字導游詞 篇10
各位游客大家好!現在我們在這秀麗的小石潭中。這里水流清澈,綠樹環繞。這里的石頭奇形怪狀,成了各種各樣的景觀;這里的水十分清澈,水中游魚競相游走,十分活潑;這里的河流細長蜿蜒,沒有人能找到它的盡頭;這里清幽寧靜,令人神往。這里美若天堂,吸引游客。河東先生游覽過的小石潭真是美如畫!祝大家旅途愉快!
五十字導游詞 篇11
今天我去了參觀活動的第三站——上海航海博物館。上海航海博物館很大,一共有三層,里面展出了很多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古今船模,這些船模做得真的很精致、很逼真。此外博物館還展出了古代用來捕漁的真船,很像我在菲律賓看到的最簡單的螃蟹船。展出的船模中最大一艘是木制船,由真船改造,有三層樓那么高,好氣派呀,我還上去拍照留影了呢!
船在以前是運輸貨物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博物館里有一個展廳專門放映造船過程,還展出船上的主要設備,我看了覺得人類真聰明真偉大,能發明這么好的交通工具。為了體現船的功能,航海博物館還展出了很多古時候用船運輸的各種物品,有瓷器、銅器和絲綢,真的很珍貴。
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模擬體驗艙。模擬體驗艙就是一個模擬的船體駕駛艙,里面的設備是模仿真船制作的.,有方向盤、儀表盤,窗子就是一個大屏幕,屏幕下方是黃浦江,兩邊是黃浦江兩岸的江景,最神奇的是模擬艙會配合屏幕上的江水輕微晃動,這時只要你戴上立體眼鏡,兩手把住方向盤就會感覺你真的把船開起來了。真高興我今天當了回船長,這種感覺和我昨天體驗開火車一樣奇妙。
一出航海博物館我就迫不及待地問爸爸下一站的參觀內容——上海玻璃博物館,我好期待啊!
五十字導游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來到了珠海的長隆海洋王國。里面的海洋動物真是應有盡有。有海豚、海獅、海牛、鯨鯊、白鯨等海洋動物。晚上還有美麗的煙花音樂噴泉。
那么多海洋動物里,我印象較深的有,鯨鯊和白鯨。在我認為海豚算是很聰明的海洋動物了。但是自從我看了“白鯨劇場”,讓我認識到,白鯨也是很聰明的。
它們擁有“海洋金絲雀”的美譽。金絲雀的聲音肯定很好聽!聽,那些可愛的白鯨唱起了歌。白鯨還會在水中跳舞,和訓練它們的人一起跳舞。看,它們的舞姿是多么優美,在水中游出了優雅的線條。更精彩的是,可以邀請兩位幸運觀眾,請他們上來,與可愛的白鯨們親密接觸。我看到那兩位幸運觀眾,在跳舞,白鯨也跟著跳舞,在水面上轉圈。
我們告別了可愛的白鯨,來到了鯨鯊館。這館可真是氣勢磅礴啊!可算是這里最高的建筑物了。我們進去后,看到了巨大的魔鬼魚。那尾巴好長啊!“翅膀”也很大,我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魔鬼魚。在鯨鯊館,肯定少不了鯨鯊。鯨鯊在水里游,那長長的身體,嘴巴很寬大,在那里游,似乎吸一口氣,就可以把所有的小魚都吸進進去了。
晚上20:30分,在橫琴海的音樂噴泉準時上映。煙花這邊放,那邊放,看都看不及。那音樂噴泉真是氣勢磅礴。伴隨著音樂,噴泉開始跳舞。有水上飛人,那個人穿著太空服,腳下不停的噴水,所以才會飛。
珠海海洋王國,真是最好的海洋王國!里面不僅什么都有,景色很迷人,還有很多游樂設施,歡迎大家下次再來!
五十字導游詞 篇13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此于青海湖,隸屬于上饒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介于北緯28度22分~29度45分,東經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進賢、余干、鄱陽、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縣。鄱陽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每年秋末冬初,有成千上萬只候鳥,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來此越多。如今,保護區內鳥類有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白鶴等珍禽50多種。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20__年6月19日,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突破警戒線。鄱陽湖水文局及江西省水文局先后發布洪水藍色預警。
鄱湖人余亞飛詩稱:“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競爭先;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生靈歲復年”。鄱陽湖上承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涌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水落灘出,野草豐茂,蘆葦叢叢;湖畔峰嶺綿延,沙山起伏,土地肥沃,候鳥翱翔,牛羊徜徉,美麗富饒的鄱陽湖養育了生長居息湖畔的萬物生靈。
鄱陽湖(英文P'o—yang Lake),鄱陽湖在古代有彭蠡湖、彭蠡澤、彭澤湖、彭湖、揚瀾湖、宮亭湖等多種稱謂。
一為“彭蠡湖”,彭蠡,是很古的澤藪名,《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彭蠡”條載:“彭蠡澤在西”。還有另一種說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形容鄱陽湖如大瓢一樣。
二為“揚瀾湖”,是由一些親身經歷過鄱陽湖風濤險惡的人命名,李綱《彭蠡》詩:“世傳揚瀾并左
鄱陽湖蠡,無風白浪如山起。”宋余靖《揚瀾》詩:“彭蠡古來險,湯湯貫侯衛。源長云共浮,望極天無際。傳聞五月交,茲時一陰至。颶風生海隅,馀力千里噎。萬竅爭怒號,驚濤得狂勢。”
三為“宮亭湖”,原來專指星子縣東南鄱陽湖的一部分,因湖旁有宮亭廟而得名,后來逐泛指鄱陽湖的全部。
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鄱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門山以南原本是人煙稠密的梟陽平原,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和海昏縣治先后被淹入水中,歷史上曾有“沉梟陽起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演變,在距今約1600年左右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猶如一只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
五十字導游詞 篇14
大家好!我是九寨溝導游集團的雯雯導游,大家也可以叫我小雯。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到被稱為神仙住的地方—九寨溝。
現在我來講解一下九寨溝相關的資料吧。
九寨溝距離成都市400多公里,是一條縱深40余公里。因周圍有有九個藏族存在而得名。九寨溝面積約620平方公里,是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里面有河谷地帶和大小湖泊100多處,每個都是彩色的。每個湖的顏色都不同,一個湖里有好幾種顏色。那只因沉積物不同。
我的講解完了,接下來我要講一下注意事項。
待會下車后要緊跟著我,你們會有1小時的自由觀看自由觀看九寨溝和30分鐘跟著我的觀看。自由觀看時間是從8:30分到9:30分。自由觀看時如有疑問可撥打我的電話。我的`電話是:。
五十字導游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這次帶你們參觀兵馬俑的導游,可以叫我小葉。
瞧!那就是傳說中秦始皇的兵馬俑了,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你們有誰知道它的占地面積有多大呢?沒錯,大概有50個籃球場那么大,也就是約22000平方米,它分為三個坑,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多件,戰車100輛左右,戰馬差不多100匹。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在1974年,驪山鎮附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時發現了幾個陶俑,引起了考古學家注意,于是就使得兵馬俑重見天日。
看!那個時弓兵俑,他們穿著輕裝戰袍,連手勢都是最規范的,眼睛直直盯著遠方,仿佛準備著開弓放箭。瞧!那個是武士俑,他們精神抖擻地站在最前方,眼中沒有半點畏懼,像是準備立一個一等功升官發財呢!那是騎士俑和車兵俑……還有這個三號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整個陣容為凹字形,指揮部獨立出來可以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
兵馬俑分為車兵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軍吏俑、騎兵俑……對了,你們有沒有注意兵馬俑每個人的臉型、發式裝束、神態手勢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不相同。雖然年代久遠,顏色也在出土時被氧化了,但古代匠人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從已整理出土的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才會被稱為世界奇跡。
好了,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下次見。
五十字導游詞 篇16
國家AAAA級景區——華夏城旅游風景區,是“華夏城”項目的中心區域。東臨大海,西枕龍山,是一處古典與現代結合、自然與科技融為一體的新型生態旅游度假圣地。目前開放的東方文化區占地2700多畝,有中國跨度最大的華夏第一牌樓(長86米、高21米),世界獨一無二的三面圣水觀音(青銅鑄造,重78噸),1300多年歷史的膠東最大寺廟——太平禪寺,明代威海夏氏始祖夏暹(明代五朝元老夏元吉長孫)選址、國內最具規模展示堯舜禹時期歷史文化的禹王宮等十多處景點,以及雜技、馬術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演出。20xx年,景區入圍“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主題公園”,榮獲“中國創意產業最佳園區獎”,并被山東省文化廳評為首批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
世界首部360度全方位山水實景演出——《神游華夏》作為華夏城旅游風景區的靈魂之作。每場參演人員達450余人,開創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實景演藝先河。在《齊魯晚報》社組織的“20xx中國旅游品牌總評榜”活動中,被評為“山東旅游最震撼旅游演藝”,被第五屆山東旅游年會評為20xx“品牌山東”旅游演藝創新獎,20xx年,入圍“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實景主題演出”。
威海神游海洋文化館,占地面積179畝,場館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與依山傍水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主要包括消失的雨林區、極地風光區、海獸表演區、神游海洋文化體驗區四個部分。除類同于全國其他海洋展館具有觀賞價值外,更多地利用聲光電科技手段,來實現虛實結合,讓游客在夢幻中去體驗、去參與,打造獨特的神游海洋文化,有效添補了威海作為沿海城市沒有海洋館的市場空白。
走進未來戰爭館,圍繞國防、人防、教育主題,利用聲光電等展示方式和手段,融合國防知識、防空防災知識和公共安全教育知識,致力打造山東乃至全國領先的多功能教育、科普基地。館內設置自然災害體驗、戰爭災害體驗兩部分九大體驗區。
五十字導游詞 篇17
安徽黃山風景區風景整個景區的自然風景處處體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能。“猴子觀海”也是黃山風景區的標志性景點之一。
“猴子觀海”本身只是一塊形狀比較奇特的石頭,位于獅子峰前,形如一只蹲坐的猴子,眺望著遠方的云海。而山下那個方向正好有一個叫太平縣的地方,當天氣晴朗,云海消散,又有有了一個“猴子望太平”的吉祥名字。這里面還牽扯到一個傳說,有點類似豬八戒在高老莊找媳婦的故事。
傳說太平縣原名仙源村,村中住著一戶人家。父親叫趙德隆,是個讀書人,女兒喚作掌珠,可能取的是掌上明珠之意,小姑娘生得很是俊俏。在村子附近的北海深處有一只修煉了幾千年的猴子,一天,他巧合之下發現了掌珠,被對方的美貌打動。于是,他變成一個俊俏孫姓書生,找借口借宿在趙家。趁著這個機會,猴頭討得老人家歡心提出要娶掌珠。老人家也很是開心,欣然同意。接著,猴子便把整個猴子洞用法力變幻成一個大戶人家,小猴子變成家人,領著大隊人馬迎娶新娘。夫妻二人開開心心拜了天地入了洞房、等到第二天掌珠醒來才發現自己身邊的帥氣老公變成了一只渾身長毛的猴子。意識到真相的掌珠逃走了,猴子滿山遍野也沒有找到她,知道自己找不回掌珠了,于是天天在峰頂眺望仙源村方向,希望有一天他的愛人能夠回來。可是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掌珠再也沒回來,猴子也變成了石頭。
五十字導游詞 篇18
大觀園位于上海市青浦淀山湖畔,距市中心65公里。大觀園是按照《紅樓夢》中的描述而建造的古典園林。有“怡紅院”、“瀟湘館”、“大觀樓”、“衡蕪院”、“體仁沐德”、“稻香村”、“梨香院”、攏翠庵“、秋爽齋”“紫菱洲”、“沁芳橋”、“牡丹亭”、“曲徑通幽”等10余組建筑景點。園內中部大觀樓群組,建筑氣勢宏偉,是為元妃省親所造,東是綴錦樓,西為含芳閣。大門內西側為賈寶玉住的怡紅院,是一座兩路三進的院落。林黛玉住的瀟湘館在東側的翠竹叢中。體仁沐德一組建筑是元妃省親時更衣休息處。薛寶釵住的衡蕪院是由藤蘿山石和小樓組成的院落。此外,還有田園風光的稻香村、妙玉修行的攏翠庵等建筑群組。
人民廣場廣場前聳立一座高8米的牌樓,上懸“太虛幻境”匾。大觀園正門前廣場中的大型照壁寬18米,高6米,南面是花崗石雕《女媧補天》,北面是大理石雕《金陵十二釵》及警幻仙子、賈寶玉等14個人像。正門是五開間的門庭,中間有三道供出進,上懸“大觀園”金字匾額,門前雄踞一對清乾隆年間的高2.5米的青石獅子。門庭內是朱紅大門和梁柱,金色銅質門環,磚雕掛落,工藝精細。旁邊還有兩道邊門,門上端有磚雕匾額,東邊是“凝暉鐘瑞”,西邊是“萬象爭輝”。
攏翠庵位于園內西北部,建筑面積477平方米。通過茂密的竹林,掩映著土黃色的山門,門上刻“攏翠庵”。進內為石砌的放生池,中雕龍嘴滴水,鐘樓、鼓樓建于兩側。院中心有一座3米多高的銅鼎,上部似六角玲瓏寶塔,飛檐翹角,下部為渾圓凝重的鼎身,三只獅腳形鼎足雄踞于漢白玉基座上。正中殿匾名“普海慈航”,殿內供奉一尊2米多高銅觀音座像,兩側有銅制善才、龍女相伴,背后是龍云火焰板。磚雕神臺前的供桌上,陳列著雅致的瓷五供,原為清宮中躲物。后院是一片紫竹林,上筑方亭一只,匾名“聽濤”。其后的觀音壁用花崗石雕砌,壁上刻有“滄海橫流”四字;壁前有漢白玉雕的觀音像,像前是圍以漢白玉欄桿的小荷花池。進西側門過一處小庭院,經月洞門就是妙玉的禪房。這是一座三間不大的敞廳,陳設著明式紅木家具,中間一張翹頭條桌,上有一座精巧的佛龕,內供觀音像。兩側一副對聯,上書“安閑自觀觀安閑,如來如見見如來”。
五十字導游詞 篇19
昆明石林堪稱天下奇觀,還是阿詩瑪的故鄉。在兩億七百萬年前,這里是汪洋大海,逐漸浮出水面,經過幾億年的風化和雨水的沖刷,才形成今天的壯麗景觀。石林中有許多奇特之處,如天下第一奇觀六個大字,寫成“天下弟一奇觀”。原來這是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是南斯拉夫先發現的,現在我國也發現了,覺得我們是他們的弟弟,才寫成“天下弟一奇觀”。最吸引人的還是阿詩瑪。
她背著大籮筐,像是正在向大家微笑。細細觀察:鼻子、眼睛和嘴巴,甚至一根頭發絲都被大自然這個杰出雕刻家刻得栩栩如生。幾個老外連連翹起大拇指,說:“OK,OK!”走近她,似乎還能聽到輕微的呼吸聲。這里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阿詩瑪十分美麗。在一次摔跤比賽中,青年阿黑既獲得了冠軍又得到了阿詩瑪的芳心。財王兒子阿支十分氣憤,前來搶親。阿黑馬上奮力追趕,高山、森林都給他讓路。阿黑救走了阿詩瑪。阿支氣急敗壞,叫人破壞大堤。洪水來了,阿詩瑪被沖走了,阿黑僥幸逃脫。一看,阿詩瑪不見了。
突然,阿詩瑪的聲音出現了:“日滅我不滅,云散我不散,只要你叫我,我就回答……”劍池也十分美麗。據說劍池有兩個,因為一把寶劍斷裂后,劍頭到了蘇州虎丘,劍把來了這兒。我穿過擁擠的人群,一點不錯,池中央一塊石像個倒立的“T”真像個劍把。透過池水,隱隱約約還能看見一段斷裂的劍身。
還有豬八戒娶媳婦。豬八戒背著一個羞答答的姑娘。看,還遮一半臉,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孫悟空正在和雷公、電母爭斗呢!還有“天狗食月”“沉香和二郎神”的場面。真是無奇不有。石林真是人間奇境,我愛石林。
五十字導游詞 篇20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游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岳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后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廟位于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筑,采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布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后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后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后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
主體建筑宋天貺殿位于岱廟內后半部,高踞臺基之上,其他建筑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系。這種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并通過建筑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云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筑,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筑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保存了琳瑯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著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虬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斗艷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筑、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于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于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桿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
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于神秘、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五十字導游詞 篇21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廬山。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叫,大家叫我小x好了。
廬山云霧是廬山一大奇景。廬山云霧有時絲絲縷縷,有時朦朦朧朧,更多時候是鋪天蓋地涌來,讓人搓手不及,難分東南西北,所以蘇軾發出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嘆。廬山年平均有霧192天,云霧常年此出彼沒,變幻莫測。在山中,碰巧遇到大霧看不清周圍美景時,千萬不要遺憾,那可是廬山的饋贈喲!
五十字導游詞 篇22
尊敬的游客,你們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歡迎來到錢塘江觀賞一年一度的錢塘江大潮,我姓廖,你們可以叫我廖導,在參觀過程中,請大家注意保護環境衛生,希望今天大家能玩的開心。
我們現在所處的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是觀賞錢塘江大潮的最佳地點。游客們,你們可知道錢塘江大潮的歷史?其實觀賞錢塘江大潮早在漢、魏、六朝是就已經開始了,到唐宋是更是盛行。(簡單交代錢塘江大潮的歷史)
親愛的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是農歷八月十八,傳說今天是潮神的生日,所以今天的潮峰最高,有成千上萬的人來觀賞,電視臺也會直播這一年一度的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宋朝曾經規定在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后這個習慣被延續了下來,到現在,八月十八便成為觀潮節。(寫清了景點的歷史以及現狀)蘇東坡曾贊錢秋潮是“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引經據典,讓人印象深)你們看,現在的江面還是風平浪靜,那是因為潮水還沒來。可是,江邊已經是人山人海了,大家都在期待著潮水的到來。
尊敬的游客們,你們聽,是不是聽到了隆隆的響聲,你們不要以為是地震,或者是天上打雷,這是潮來的聲音。(語言風趣幽默,不拘謹,看來你是一個幽默型的小導游)你們快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就是浪潮!女士們,先生們,你們看那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游客們,要小心些,浪越來越近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還是個盡責的小導游呢!不錯!)放眼望去,那浪是不是很像一堵兩丈高的水墻,又像萬匹白色的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像我們奔來?“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句話便是古人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你們聽,這響聲就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了。真是壯觀極了!(通過引導游客看、聽來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游客朋友們,此時浪潮過去了,江面又恢復了平靜,是不是感受到了這“天下奇觀”的雄偉呢?“潮來濺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此時的潮靜與潮來的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小導游,你引導游客體驗了潮來前、潮來時,以及潮頭過后的景象,全程講解,并能引經據典,真棒!)
親愛的游客們,今天的行程就到此結束。我希望大家有空再來錢塘江游賞吧!謝謝大家,再見。
五十字導游詞 篇23
天山天池
親愛的朋友,隨著滾滾車輪,轉眼我們已經來到了宏偉壯麗的天山腳下,這里雪峰插云,重巒疊嶂,危崖聳立,峽谷相連,林木蔥郁,花草滿坡,泉水淙淙,空氣清新,這里居住著勤勞勇敢的哈薩克牧民,大家可以領略到粗獷豪放的哈薩克風情。
從進山開始,天山自然風景大體分為4個自然景觀帶:低山帶,低山針葉林帶,高山亞高山帶,冰川積雪帶。走進天山就不難發現,天山上的樹木繁茂,種類繁多,而且大多生長在天山的北坡,這是由于新疆上空的水汽主要來自西風氣流和北風氣流,高大的天山能夠截留較多的高空氣流,在迎風坡降水多些,也就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大家神往已久的天池,寬廣的湖面呈半月形,湖面海拔1980米,南北長3000余米,東西最寬處為1500米,旺水時面積達4.9萬平方公里,最深處105米,總蓄水量1.6億立方米,這是一座200萬年以前第四紀大冰川活動中形成的高山冰磧湖,其北岸的天然堤壩就是一道磧垅。
天池是神話中的瑤池仙境,傳說3000年前穆天子曾在天池與西王母歡宴高歌,留下千古佳話。唐詩人李商隱曾以此作詩,“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天池還是西王母舉行蟠桃盛會的地方,也是她在人間唯一的一處道場。還有傳說,天池是西王母梳妝臺上的銀鏡,又說是西王母的沐浴池。
五十字導游詞 篇24
靈山位于太行山東麓,距朝歌城北10公里,游覽面積10公里,游覽時間大約需1個小時。這里交通平坦,位置優越,山青水秀,廟宇堂煌。四面環山,東有玉龍峰,西有靈鷲峰,南有靈龜山,北有伏牛嶺,群山環抱,晝似蓮花吐放,夜如眾星捧月,不但景色優美迷人,而且歷史源遠流長,女媧在此煉石,捏土造人,殷紂王在這兒降香,姜太公在此釣魚,唐太宗在此加封,究竟景色如何?還請您游覽之后,自己作一番評價!
今天當我們站在景區山門時,首先仰頭抬望觀看到 靈山 二字,是由20_年8月中國臺灣混無禪留下的墨寶。
走入山門,第一個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這個高13米的女媧神像,它是由花崗巖材料做成的。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據>>>>。等史記記載,婦媧是一位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歷史人物,她煉石補天,捏土造人,并首創婚姻制度,是東方世界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的偉大女性先祖。在遠古時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面對巨大的災難,她挺身而出,無私奉獻,造福人類,澤被萬物,推進文明,是歷史天地的偉大創世先祖。她的行為和事業是鼓舞激勵世世代代中華兒女永遠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
五十字導游詞 篇25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馬上下。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10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