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精選6篇)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1
金色的陽光普照著大地,藍天上,幾朵白云在慢慢的浮動著。我興致勃勃地和媽媽來到了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的古建筑——天壇公園游玩。
走進公園的大門,一股股花的清香撲鼻而來。大道兩旁的古松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一棵棵古松就像列隊的士兵,守護著這古老的建筑。
我們伴著歡快的鳥叫聲,登上了明、清兩代皇帝用來祭天和祈禱的祈年殿的臺基。經過三層漢白玉的臺階后,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直徑246米,高38。2米的圓形大殿,這就是祈年殿。祈年殿由16根紅紅的木柱支撐著。其中雕有金龍的4根靠內的柱子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其余的12根沒雕金龍的柱子代表十二個月和十二個時辰。中間的神位是皇帝用來祭天的。大殿給人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藍藍的琉璃瓦屋頂與藍藍的天空融為一體。
穿過一條漢白玉鋪成的大道后,我們就來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回音壁。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請媽媽站在離我很遠的地方對著墻壁說話。我站在這邊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緊緊地貼在墻壁上,屏住呼息,仔細地停。
只聽見回音壁里傳來:“你聽見我的聲音了嗎?”
我立刻回答:“聽見了,您聽見了嗎?”
“聽見了,很清楚!”媽媽回答道。
“哇,這墻壁可真神奇呀!”我不由地贊嘆道。
咦,那就是建于1530年的圜丘吧!聽說它不論石階、石柱,都采用“9”或“9”的倍數。我連忙跑到哪里,想看個究竟。“1、2、3、4、5、6……”真是9階。再數數雕有二龍戲珠的柱子。第一層是81個,第二層是72個,第三層是63個。果然都是“9”或“9”的倍數,真是名不虛傳呀!有句話叫:“土之高者曰丘,取之然之丘圜者,象天圜也。”天,我也算是登了一次“天”了。
在回去的途中,我想:天壇,這幾百年屹立于此的精美建筑,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雕刻家的高超技藝。它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在的祈年殿,將屋頂改為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聯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現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線路開始游覽。
現在我們是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壇有兩道圍護墻,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門,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所以高大,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
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就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一數,每一層壇面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都會發現,壇上所有的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是極陽數。所以工匠們便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壇的“崇高"之意。
謝謝你們來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啦!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曹宇翔。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說,現在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天壇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聳寺深古縱橫,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臺,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后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峰前的山叫華蓋峰。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這里可以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明保護單位。于北京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現在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總面積273平方米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壇為三層圓形石臺,壇區占地20萬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筑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終于形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細細游賞。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3
我們現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于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壇,建于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其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于頤和園。整個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墻圍括。外壇墻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后來開辟的。內壇墻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后,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于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谷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國成立后,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臺,它叫作臺。臺上有長桿,叫望燈桿,該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桿長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時,三根燈桿上各吊一只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制,長四尺,粗一尺,并鑄有凸龍花紡。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臺,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臺,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圜丘壇在建筑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項建筑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游人所贊嘆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筑。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嘆服。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4
你去過天壇嗎?那兒是皇上祭天的地方,是他與神交流的地方。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天壇游玩。我們從南門進去,這個門叫作昭亨門,象一幢古色古香的房子似的,綠色的房檐兩頭翹,猶如兩只大手在歡迎我們。墻上共有三個門,中間是一扇大門,兩邊各有一扇小門。進了大門,眼前是一條又寬又長的大道,走過這條大道,就看見了一座用漢白玉打造的三層巨大圓丘,它是明清時期皇上的祭壇,最上層的臺面中心有一塊圓形石頭,叫做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在上面說話有很強的共鳴效果。
看完了圓丘,我們來到皇穹宇,皇穹宇是一座外觀像蒙古包似的圓形建筑,它的圍墻也是圓形的。“這難道就是那個舉世聞名的回音壁?”我疑惑地問媽媽。媽媽說:“對呀,兩人站在相距較遠的地方,對著墻說話,可以從墻里面聽到清晰的說話聲。”“真有那么神?我不信。”我說,媽媽說:“那你試試?”于是我和爸爸按照媽媽說的試了試,嘿!還真神,果然和媽媽說的一樣,就象打電話一樣。我問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媽媽說:“因為這種磚很特別,人對墻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光滑的圓形圍墻連續反射,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聽完媽媽的話我這才恍然大悟。
離開了皇穹宇,我們又來到了祈年殿。好壯觀啊!殿內金碧輝煌,富麗莊重。殿外是用漢白玉建的三層石階的基座——祈谷壇。它的每一層上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騰云駕霧的巨龍,也有翩翩起舞的鳳凰,還有山水花草等景物。聽導游說它們都是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是無價之寶。
后來,我們還去了百花亭、無梁殿、鐘樓……這些建筑也各具特色,讓人流連忘返。
啊!天壇,多么神圣、莊嚴而又美麗的地方呀!從它的建筑中我看到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高超的建筑藝術。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5
各位親愛的旅客朋友們:“你們好!我叫趙宸永,是你們這次天壇之旅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趙導,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
天壇位于北京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東側。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公元1420xx年,原名:“天地壇”,占地273萬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祭祀性建筑群。它規模宏偉、富麗堂皇,天壇不僅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藝術的珍貴遺產。天壇以五大奇建筑而聞名中外:一為祈年殿,俗稱無梁殿;二為回音壁;三為三音石;四為對話石;五為圓丘壇,即祭天臺。
天壇的主要建筑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 回音壁,是皇穹宇院的四周一道高372米、厚9米、直徑615米的賀形圍墻。墻身為灰城磚砌成,磨磚對縫,光滑嚴密。若兩人分別站在東西內墻根,一人靠墻向北小聲說話,聲音就會沿著墻壁傳到另一端,好像打電話一樣,對方聽得一清二楚,由此又名“傳音墻”。 圓丘:坊石用“九”這個陽數來表現天象。
同時,它又建筑得特別高大,登上圓丘舉目四望,只能望見遠處蔚藍色的天空,四周有白古欞星門矗立著,腳下一片青白色石面,仿佛置身于太虛之中,更增加了“天”的感受。 旅客朋友們,我們這次天壇之旅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很希望下次還能和大家見面。
天壇公園導游詞800字 篇6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四周環筑壇墻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筑集中于內壇。
內壇以墻分為南北兩部。北為“祈谷壇”,用于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為“圜丘壇”,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一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筑軸線,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
西天門內南側建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西部外壇設有“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的教習和演奏。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又經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偉壯麗,環境莊嚴肅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歷盡滄桑的天壇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宏偉的建筑風格,成為東方古老文明的寫照。
天壇集明、清建筑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