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沿途導游詞范文(通用4篇)
山西沿途導游詞范文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歡迎您來大同參加晉北古建宗教之旅!在這次旅程開始之前,我先給大家通報一下我們此行的線路和景點。我們首先要和大家一起領略塞外古城大同的風采,參觀著名的云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著名的北岳恒山懸空寺,以及世界最古、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當然,我們還要登上華北屋脊,去朝拜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文殊道場五臺山,參觀以佛光寺、顯通寺為代表的五臺古剎,感受那里清涼宜人的氣候風光。-
好的,我們的旅程已經開始了,現在,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的概況。大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這里是趙國的領地,漢代的時候設置平城縣,北魏在此設立都城,遼代設西京道、大同府,大同之名首次出現,取《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為大同”的含義,寄托著“同心同德,鞏固基業”的美好愿望。大同市是山西省最北的城市,是全省第二大城市,面積1萬4千平方公里,人口314萬,下轄5區7縣。這里地處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短暫溫熱多雨,春秋涼爽溫差較大。因此,處于同一緯度的北京每年超過30攝氏度的炎熱天數達80多天,而大同僅為20多天,是一處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來到大同,雖然正值盛夏,但大家是不是感覺就像是初秋時節,特別的清爽涼快。
我們的右面是觀音廟,觀音廟的門前有一座流光溢彩的琉璃三龍壁。大同市著名的龍壁至城,除了全國最大、最古、最精彩的九龍壁,還有五龍壁、三龍壁、一龍壁,算得上是琳瑯滿目了。
大家請看,這面就是著名的晉華宮礦。作為“中國煤都”,大同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別開生面的井下探秘游,您可以身穿礦工的行頭,乘坐井下小火車,進入深達300米的地下王國去了解煤炭知識、觀看采煤工藝和罕見的地質奇觀。
好,過了佛字灣,云岡石窟就快到了。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最輝煌的時代就是北魏王朝,而最輝煌的文化遺產則是北魏王朝傾全國之力營建而成的云岡石窟,1500年過去了,北魏王朝早已煙消云散,而云岡石窟仍然笑迎八方來客,向全世界展示著一部雕刻在石頭上的北魏史詩。
山西沿途導游詞范文 篇2
大家好!我們正在駛過的這道山梁叫做黃花梁,老百姓說“砍盡黃花梁,建起應縣塔”,說明過去黃花梁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但為了建造應縣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據專家測算,當年建造應縣木塔總共用了1億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xx多輛載重5噸的卡車才能拉完。
今天的天氣非常晴朗,站在黃花梁上就可以看到應縣木塔。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遠處那個小黑點就是應縣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標建筑,所以在40里之外都可以看得到。
其實,塔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是標志性的建筑,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蘇州的虎丘塔、太原的雙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卻不一定清楚。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來安葬佛祖的遺骨,因為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遺骨都稱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統稱為舍利塔。據說,大千世界共有8萬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國有19座,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應縣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們就在木塔中發現了兩枚珍貴的佛牙舍利。塔的作用也不僅僅限于藏放舍利,中國的大地上還有風水塔、文峰塔、標志塔、瞭望塔,可見塔的功能是多樣的。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于變化。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著致命的弱點——怕火。因此,三國以后,人們開始用防火性能較好的磚、石、銅、鐵、琉璃乃至金、銀等各種材料來建塔。由于建筑材料的多樣化,中國古塔在類型上也進行了許多創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缽式,還發明了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種類型。華夏大地上,至今仍保存著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應縣木塔和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是樓閣式塔的代表作,靈丘覺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杰出代表,五臺山大白塔是中國最高的覆缽式塔,五臺山園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國最高的金剛寶座式塔,堪稱是中國古塔藝術的博物館。
塔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類型,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應縣木塔無疑就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大家看,我們離大木塔已經越來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譽為“天柱地軸”。
山西沿途導游詞范文 篇3
大家好!前方就是雁門群山了,我們看到,這座雄偉的大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隔開了塞內和塞外。大家看:遠處的山脊上長城蜿蜒、烽臺聳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雁門關長城,這段長城全長8848米,連接起了廣武口和白草口兩個重要隘口,相當于在兩大隘口間連接起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封鎖線,象一條穿越時空的生命線,3020__年如一日地維系著雁門關和中原大地的安危。
大家請看這邊:那四方形的古城就是雁門關著名的軍事要塞——舊廣武城,這座遼代的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已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舊廣武城一起被列入國保文物的還有城外古戰場上的288座封土漢墓群,這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漢墓群,也是世界最大的古代將帥墓群,無數英勇忠烈的將士長眠在這片遼闊的沙場上,讓人由不得感嘆:“黃沙百戰穿金甲,古來征戰幾人回”。
我們看這段長城呈鋸狀攀上了陡峭的山脊,因此被專家稱為鋸齒長城。雁門關長城是山西省明代長城的代表段落。明代的萬里長城分為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東起山海關,沿著北京、河北的北部和山西、內蒙古的交界處,在偏關縣老牛灣跨過黃河,經陜北、甘肅直到嘉峪關,山西的外長城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忻州3市;而內長城則從北京的箭扣開始,經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直到黃河岸邊的偏關丫角山與外長城匯合,內長城分布在山西的忻州、朔州2市,我們剛才看到的雁門關長城就屬于內長城。除此之外,山西明長城還有沿太行山南下的三邊長城以及沿黃河南下的黃河邊長城,總長度達3500多公里,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明長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也有著極高的參觀價值,大同邊墻五堡、陽高平地長城、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偏關樺林堡長城黃河并行處、丫角山內外長城交匯處、雁門關長城已經成為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心目中的圣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們也會成為國內外旅游者競相光顧的旅游勝地。
前方就是中國最長的高等級公路隧道——雁門關隧道。車過雁門關隧道,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這里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短短5分鐘,我們已經從塞外駛入了塞內,這在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山西沿途導游詞范文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們正在駛過的這道山梁叫做黃花梁,老百姓說“砍盡黃花梁,建起應縣塔”,說明過去黃花梁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但為了建造應縣木塔,整座山的木材全被砍光了。據專家測算,當年建造應縣木塔總共用了1億多立方米的木材,得用20xx多輛載重5噸的卡車才能拉完。-
今天的天氣非常晴朗,站在黃花梁上就可以看到應縣木塔。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遠處那個小黑點就是應縣木塔,它是雁北大地上最醒目的地標建筑,所以在40里之外都可以看得到。
其實,塔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是標志性的建筑,比如北京的白塔、杭州的六和塔、蘇州的虎丘塔、太原的雙塔等等,但是它的作用大家卻不一定清楚。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是用來安葬佛祖的遺骨,因為佛教徒把佛祖和高僧的遺骨都稱作舍利,所以早期的佛塔統稱為舍利塔。據說,大千世界共有8萬4千座佛祖的舍利塔,而中國有19座,我們今天將要參觀的應縣木塔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我們就在木塔中發現了兩枚珍貴的佛牙舍利。塔的作用也不僅僅限于藏放舍利,中國的大地上還有風水塔、文峰塔、標志塔、瞭望塔,可見塔的功能是多樣的。而建塔的材料更是富于變化。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塔都是木塔,但是木塔有著致命的弱點——怕火。因此,三國以后,人們開始用防火性能較好的磚、石、銅、鐵、琉璃乃至金、銀等各種材料來建塔。由于建筑材料的多樣化,中國古塔在類型上也進行了許多創新,除了印度佛塔固有的覆缽式,還發明了樓閣式、密檐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造像塔、花塔等10多種類型。華夏大地上,至今仍保存著3000多座古塔,而山西就有280座之多,其中應縣木塔和洪洞廣勝寺飛虹塔是樓閣式塔的代表作,靈丘覺山寺塔是密檐式塔的杰出代表,五臺山大白塔是中國最高的覆缽式塔,五臺山園照寺室利沙舍利塔是中國最高的金剛寶座式塔,堪稱是中國古塔藝術的博物館。
塔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類型,其意義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而應縣木塔無疑就是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大家看,我們離大木塔已經越來越近了,它那拔地擎天的形象被古人譽為“天柱地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