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清真大寺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陜西西安清真大寺導游詞范文 篇1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望,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護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清真寺前后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仿古建筑的接待室。
第二院是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著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里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及珍貴字畫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后有石碑廊,陳列著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余幅,彩畫圖案不一,墻壁刻蔓草花紋,套刻,構圖著色,均表現中國伊斯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陜西西安清真大寺導游詞范文 篇2
化覺巷清真大寺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徒的禮拜寺。是伊斯蘭教徒心目中神圣而安詳的場所。大清真寺的獨特建筑風格使它在西安高樓林立的現代建筑和古城蕓蕓的飛檐古殿中顯得格外的突出,別有一番風情。
它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后經歷代整修,現有建筑多為明清風格, 布局嚴謹,雕梁畫棟,肅穆幽雅。它與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名東大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熱點之一。
寺院坐西朝東,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分四進院占地120xx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禮拜大殿面闊7間,深9間,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一千人同時禮拜。是一座具有中國古代建筑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西安市現有伊斯蘭教禮拜寺14座,化覺巷清真大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內四進院落劃分得宜,每院各有特色,建筑主次布局合理, 富有園林之趣,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創造精神。著名英籍作家萍素音稱這座寺院是“一座古老的了不起的寺院”。現在這座寺院不僅是西安市伊斯蘭教徒的禮拜之處,而且也是接待伊斯蘭教徒及阿拉伯國家領導人參觀游覽的主要寺院。
陜西西安清真大寺導游詞范文 篇3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歷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在規模宏大、壯觀,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 莊嚴肅穆的一組古建筑群。
西安清真大寺特色
寺院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共分四進院落。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
*進院內,古建木質大牌坊聳立在磚雕大照壁的對面,異角飛檐,斗拱層疊,樓頂琉璃覆蓋,蔚為壯觀。該牌坊約建于十七世紀初,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其南北兩側各有廂房三間,現陳列著明清古式家具等。
經過五間樓,進入二進院落,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為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兩翼各為“虔誠省禮”和“欽翼昭事”,東西有踏道,繞以石雕欄桿,約建于明代。
西安清真大寺院落布局
院落正中央矗立著一座二層三檐八角攢頂的“省心樓”。高聳穩固,巍然挺立,極為壯觀,為宣禮者呼喚教徒禮拜的至高點。省心樓下欄桿內的二龍戲珠石刻,相傳是唐代遺物。南側有官殿,北側有講經堂,經堂內珍藏著明代手抄本《古蘭經》和清代繪制的天方麥加圖。官殿東鄰有穆斯林教徒禮拜前沐浴的水房。
跨過飾有雕鏤精美的磚刻的連三門,就是寺院的*后一進院落。首先看到的“一真”亭是一座集碑樓和亭閣于一體的獨特建筑。中央主亭呈六角形,飛檐尖頂,兩側三角形似牌樓,左右翹翼,三亭相連,貌似鳳凰展翅,栩栩如生,又稱鳳凰亭。亭中檐下懸“一真”雕龍小匾一塊,系明建文元年兵部尚書鐵鉉手書。
“一真”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廂房,南廳原為接待歷代朝廷文武官員宣諭皇帝圣旨而修建,現陳設有魚骨鑲嵌的黃楊屏風十二扇,工藝精湛、造型美觀。廳內展示明清兩代的桌椅、瓷器,字畫等文物。北廳存放著唐天寶元年敕賜進士、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創建清真寺碑記》、明嘉靖年重修清真寺碑各一通以及清官石、日晷等。
走出南北廳、跨上廣闊的月臺,便是巍峨壯觀的禮拜大殿。殿寬七間,進深九間,屋頂覆以藍色琉璃瓦,飛檐斗拱宏大,殿內天棚藻井彩繪蔓草花紋套刻經文六百余幅,四周鑲嵌著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蘭經》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蘭教寺院極為罕見的巨型《古蘭經》雕刻藝術。大殿可容納一千多人同時做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