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導游詞(通用6篇)
同里導游詞 篇1
同里古鎮全稱蘇州市同里古鎮景區,位于蘇州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同里鎮距近臨上海、浙江等地,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其中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里鎮內自成水網,民用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云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筑。
1、退思園,建于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具晚清江南園林建筑風格。退思園布局獨特,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并以池為中心,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配置,點綴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澈、幽靜、明朗之感。建筑格縱向為橫向,自西向東,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宅分外宅、內宅,外宅有轎廳、花廳、正廳三進。轎廳、花廳為一般接客停轎所用。其退思園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古風園位于公園橋東側、南濠弄內,南與退思園一弄之隔,設在原晶體管廠里。該館分百床、木雕和古玩三大區,古風園展示的古玩,種類繁多,包括瓷器、銅器、珠玉、文房四寶、紫砂等。每件古玩,都由故宮博物院專家標注年代和名稱。木雕戲文故事由四川戲曲專家還原故事,百床、木雕、古玩由作家車前子撰寫解說詞。
3、松石悟園,簡稱“悟園”,即“同里鎮松屏石展館”所在地,古鎮區石皮弄中,毗鄰吉利、太平、長慶三橋,與珍珠塔景區一墻之隔,由富觀橋南行百步即抵。
嘉蔭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國初年,有四進,門窗梁棟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厙人,先于蘆墟開設油坊,發跡后遷于同里營建宅第,共耗白銀貳萬兩。與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嘉蔭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結構,俗稱“紗帽廳”。
4、崇本堂位于富觀街長慶橋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東與嘉蔭堂隔河相望,西與長慶橋等三橋相連,整齊的石駁岸護衛著這座古樸的宅第。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館的話,那么崇本堂就是這座博物館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藝術品,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內涵,讓每一位游人贊嘆不已。
5、耕樂堂,位于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
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明清年間古鎮東南為居民住宅區,這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街巷逶迤,室宇叢密,高墻深院的住宅建筑,給老街披上了一層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古鎮同里水多橋多,因水成街、因水成市。鎮區由九個圩以橋梁連結而成組成,河兩岸以條石砌成的石駁岸,長達十三里之遙。居民家家臨水、戶戶上河橋,打破了江南集鎮那種“一條河道兩面街,后為居民前店”的格局。
6、街:同里鎮現有八條主要街道,它們是:竹行街、富觀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東溪街、魚行街、南新街。八條街道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有的寧靜恬淡,有的綠樹掩映,有的依水傍屋,有的店鋪林立。有些老式的商店裝起了霓虹燈,有些石庫門的樓屋換上了鋁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著年輕人喜歡的樂曲,但這些變化無損于老街給予每個游人的那份濃濃的風情。老街是同里一條溜淌著生活暖溜與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變與不變,都將給古老的小鎮帶來一種新的希望。
7、橋:同里古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在此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魚化石"的石雕。烏金橋坐落在鎮西北郊,是當年蘇州到同里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中元橋又稱賭氣橋,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橋。
同里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取其消災解難、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橋和吉利橋均是乾隆十二年,同里人范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屬梁式橋,小巧精致;后者屬半月行拱橋,處太平橋與長慶橋之間。長慶橋俗名謝家橋,又稱廣利橋,是明代同里人陳鏞、謝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橋已是游客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里人氣最旺的橋。
最佳出行月份:每年3月~5月
出行看點:同里旅游淡、旺季時間一般為:旺季(3月1日—5月31日、9月1日—11月30日)、淡季(6月1日—8月31日、12月1日—次年2月29日) 春季是同里旅游賞景最佳季節。全年四季分明的同里,春、夏為雨季。春雨、薄霧、輕煙、暮靄,會使水鄉的景致更添幾分韻味。
同里導游詞 篇2
江南曾經有許多古老的集鎮,它們像星星一樣散落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歲月的煙塵和現代文明的浪潮,逐漸將這些富有特色的古鎮從人們眼中抹去,至今仍被津津樂道的,也就是同里、周莊這樣幾個不可多得的地方了。
古老的集鎮都有自己喜愛的形式,它們常常依河而筑、依河建市,但同里打破了江南集鎮那種一條河道兩面街、后衛民居前開店的格局。同里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街緣水曲,路由橋通,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十多條河流將小鎮切割成小島,而如影隨形的古橋又將這些分隔的土地聯結起來。河岸錯落有致,古橋若隱若現,綠柳迎風拂水,民居古樸淡然,一派“一水東西云窈窕,幾家楊柳木芙蓉”的婉約風情。
同里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于海內外,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里、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贊美不絕。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云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筑。
同里導游詞 篇3
同里,對很多人來說仍很陌生,但在江南一帶,她已是顆燦爛耀目的水鄉明珠、旅游新熱點。
如果你一起向往周莊那東方威尼斯的韻味,那就更加不能錯過同里。
同里鎮位于太湖邊、運河旁,四周為五湖環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里,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里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于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來。
現在的同里,在“保護古鎮,開發旅游”的規劃下,先后完成了“一園”、“二堂”、“三橋”和同里湖旅游度假村的項目。目前正積極恢復耕樂堂、計成故居、丁字河道、南園茶樓、珍珠塔等景點,務求以最佳旅游風貌,重現千年古鎮的風姿。
歸納各景點特色,同里主要有三多:橋多,明、清建筑多和名人雅士多。
同里導游詞 篇4
同里隸屬于江蘇省吳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四面臨水,八湖環抱(同里、九里、澄湖、沐莊、白硯、葉澤、南星、龐山湖),東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里,南接318國道、西連蘇嘉高速公路、北離蘇州18公里。20xx年10月,同里與屯村兩鎮合并后的同里鎮行政區總面積102.91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人,轄12個行政村,1個水產總場,6個社區居委會。同里鎮區市河總長5.14公里,面積9.37公頃,平均每個市民占有13.9平方米;石駁岸總長6.04公里,臨水民居5.46萬平方米,占民居總建筑面積的36.9%。
同里,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同里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于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古鎮于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杰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里的特點在于明清建筑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后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
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錡、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里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驥、費以復、劉汝醴、范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瓚、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里。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目前,同里鎮退思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鎮同里也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同里,影視攝制組也頻頻取景同里,所得這一天然的攝影棚蜚聲海內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此設立了“中國同里影視攝制基地”。
發展中的同里,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水產品養殖,使其成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隨著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同里鎮國民經濟和小城鎮建設以及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同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鎮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同里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里,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里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于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來。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里志》記載,同里“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土,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里”。而改富土為同里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里稱為“富土”。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斗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說:“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后迷惑不解,順著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里”,而絕無半點“富土”痕跡,于是只好罷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里”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里同里,同為鄉里,看著叫著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同里導游詞 篇5
同里,對很多人來說仍很陌生,但在江南一帶,她已是顆燦爛耀目的水鄉明珠、旅游新熱點。
如果你一起向往周莊那東方威尼斯的韻味,那就更加不能錯過同里。
同里鎮位于太湖邊、運河旁,四周為五湖環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里,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里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于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來。
現在的同里,在“保護古鎮,開發旅游”的規劃下,先后完成了“一園”、“二堂”、“三橋”和同里湖旅游度假村的項目。目前正積極恢復耕樂堂、計成故居、丁字河道、南園茶樓、珍珠塔等景點,務求以最佳旅游風貌,重現千年古鎮的風姿。
歸納各景點特色,同里主要有三多:橋多,明、清建筑多和名人雅士多。我們不妨逐一尋訪……
同里導游詞 篇6
同里古鎮全稱蘇州市同里古鎮景區,位于蘇州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同里鎮距近臨上海、浙江等地,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其中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里鎮內自成水網,民用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云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