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的由來
第二點也有兩句詩為代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路漫漫的,我們現在還在講路漫漫,“路漫漫其修遠兮”,修就是很長,遠就是很遠,求索真理的路是很遠,很長的,不僅很長很遠,而且很艱難,我不怕艱難“上下求索”索就是索取的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不避艱險,是這樣的一種精神。
第三點,也有兩句詩做代表“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心之屬善,是我心里所向往,所稱善的,是我自己良心所稱善的,所喜歡的、向往的、追求的,余心之所善,是什么?是我的信仰。“雖九死其猶未悔”我就是死了九次,也不后悔,無怨無悔,只要是為了我的信仰,“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不后悔,這樣一種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理想,為著自己的理想奮不顧身、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拋頭顱、灑熱血,也無怨無悔,是這樣的精神。
屈原的人格追求,他自己這樣一種高潔的品格,是歷代詩人所贊嘆、歌頌的。每到五月五端午節,許多詩人都寫詩,把屈原精神作為端午節的“節魂”,把紀念屈原這種高潔的品格、愛國精神跟端午節的人文精神聯系在一起了。成了中國一種傳統,中國詩歌的一個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這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所以我們現在一講到端午節,就跟紀念屈原、跟發揚屈原的這種精神聯系在一起,這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給自己的節日注入的人文精神,過端午節要學屈原的人品,學習屈原怎么樣做人,所以過去曾經把端午節作為中國的詩歌節,現在我們在端午節還有許多地方都在舉行詩歌朗誦會,詩歌的集會,詩人的集會,這不僅是過端午的一種活動,也不僅是詩歌的一種活動,這是端午的“節魂”,端午節的精魂所在,這個做法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節日是多么注重人文內涵、文化內涵,它是有自己中華文化的精蘊在里面的,它不只是吃吃喝喝,也不單純是一種文藝活動,它是一種精神追求。過節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它要有物質的載體,而這種物質載體要有精神的內涵,所以過節要過好自己傳統的節日,很重要的是媒體、輿論。
古代沒有報紙,也沒有廣播什么的,就是通過詩人的創作,老百姓的口口相傳、口耳相傳,把這種老百姓的選擇,端午節應該怎么過,我們紀念誰,紀念曹娥,紀念伍子胥,紀念屈原,把屈原的精神融化進去,使過節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充實,現在我們過節還是這樣,現在我們媒體非常發達了,條件比古代當然好多了,在古代要寫一首詩流傳開來是很不容易的,要刻印,印出來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兒了。現在傳播媒體這么多,我們的媒體怎么能夠好好的弘揚、宣傳我們中華節日的一些精華,把我們中華節日的文化內涵,把我們中華節日的一些最精華的部分,最精彩的內涵宣傳出來,而且在宣傳的過程當中還要創新,我們中華節日在發展過程中間一些與時俱進的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新的活動,把它傳揚出去,這個媒體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
像屈原精神成為端午節的精魂“節魂”,這個怎么宣傳,怎么樣傳播開,讓它成為大家都知道的事兒?就要靠媒體,我們現在開始注重、重視我們的中華傳統節日,現在剛剛開始,因為1XX年之前,我們中國是處于積貧積弱的狀態,被西方的大炮、炮艦打開了大門,當時對比之下,覺得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如人,從而覺得我們自己的文化不如人,所以1XX年來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一種偏激的情緒,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太落后,是我們自己中國落后,挨打。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活態的傳統文化,是文化的生活形態,它是老百姓生活當中的文化,對傳統文化抱著一種偏激的情緒,所以就影響了對傳統節日也是抱著一種偏激的情緒,辛亥革命以后,要陽歷,甚至把農歷都要廢棄掉,傳統節日都要拋棄掉。但是中國人過年是最重要的,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年是一個自然段落,大自然的一個周期,在年節體系里,年是一個起點,然后下來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一個節一個節的,年和節,年是“董事長”,下面節只是董事會里面的成員,年是“頭兒”辛亥革命以后年取消不掉,因為中國人幾千年了都要過年,取消掉不行,其他的節全部拋掉。年也不能叫年了,過去過年叫“元旦”,給了陽歷的元旦了,過年變成了“春節”,把它降格,“董事長”變成“董事”了,就過節吧,春節,其他的節都排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