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歌頌端午節弘揚傳統文化高中生演講稿(精選3篇)
2025歌頌端午節弘揚傳統文化高中生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你們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傳統節日嘛?(端午節)對,是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
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后,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謝謝!
2025歌頌端午節弘揚傳統文化高中生演講稿 篇2
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圖解端午節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xx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審議并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xx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xx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
每逢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劃龍舟比賽
關于端午節,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中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絕望、悲憤之下,投入舊羅江,當地的百姓聞訊后,馬上劃船去打撈,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就變成為龍舟比賽。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從家里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以上故事來看,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一種風俗習慣。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平時還要更多地去了解這些燦爛古代文化。中國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于我從小非常愛吃粽子,所以對“端午節”的印象非常深刻。
2025歌頌端午節弘揚傳統文化高中生演講稿 篇3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說是那天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愛國詩人聽說家鄉戰敗了的消息,決定抱石投江。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都要劃船到江里把米飯給魚兒吃,免得魚兒吃了屈原的尸體,可是擔心米飯太小了魚兒看不見,人們就用葉子把米飯包成了粽子,人們把粽子扔進江里,魚兒大口地吃了起來。直到現在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船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我最喜歡吃粽子了,粽子有綠豆味、紅豆味、豆沙味等口味的,但是我最喜歡吃奶奶親手做的桂花粽子,吃一口真是好吃啊!
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節,這樣我就能天天吃粽子,天天和小朋友玩了。
端午節真像一個快樂而美味的節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