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讀后心得總結(通用3篇)
狼圖騰讀后心得總結 篇1
去年這本書比較有名,花了幾天的放假時間囫圇吞棗的把這本書看完了。為了兌現我看完一本書都要寫本讀后感的諾言,我決定開始寫我自小學畢業以后的第一篇讀后感。
作者叫做姜戎,是個北京知青,在_期間到內蒙草原去鍛煉,用細膩而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草原上牧民和狼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抗爭的故事。尤其多次描寫人狼之戰非常的栩栩如生,讓人覺得身臨其境,主人翁在草原的生活讓他對狼由書中的概念了解,到多次與狼正面接觸,直到自己親自精心飼養一頭小狼崽一年,對狼以及信奉狼圖騰的游牧民族產生敬意和愛慕——我覺得這份敬意和愛慕到了有點盲目崇拜的地步了。
這本書讓我對狼這個已經遠離人類生活環境的動物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光從情節的精彩性來說,描寫非常的到位,值得一看,但是文中一味突出和強調的某些東西我不欣賞也不贊同。
文中的那個老頭,忘記叫什么名字了——蒙古人的名字總是那么不容易記憶,從他口中說出的觀點就是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狼是蒙古草原的信仰和生活靈感以及生存力量,是維持草原生態平衡的至關重要因素,人類應該向狼學習,尊重狼,而不是一味地趕盡殺絕。而且還不斷地用公元十三世紀蒙古部落如何利用從狼那里學到的軍事知識瘋狂的擴張,達到了中國版圖的化的這個例子,來例證狼群天生就是軍事上的天才,人類的導師。
文中強調跟狼為伍向狼學習的蒙古人因此是屬于優質民族。而農耕民族,就如我們祖輩,具有羊的品質,逆來順受,沒有抗爭精神,所以是劣等民族。
從文章的幾次對決場面的描寫來看,狼具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和犧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奉獻精神,殘忍、果斷,和善于運用戰略戰術,確實有很多人類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且文中作者推崇應該由天(騰格里)來安排,大部分應該由狼來控制和掌握草原的生態平衡,客觀的來說,這些觀點,從目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來看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人類作為生物鏈的一環,應該學會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協調相處。
但文中出自那個老頭口中和主角口中的很多說法我卻不贊同。
他們認為狼的很多優點、人類應該從他們身上學到并且已經學到的知識,被漢族(農耕民族)的知識分子刻意淡化、刻意不去記載。作為生活在平原和狼沒有接觸過的漢族人,世世代代和牛羊打交道,很少見過狼什么模樣,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更重要的一點是沒有相關內容去記錄狼對于蒙古人的不可或缺;作為文中受狼如此多恩惠的蒙古人,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下,沒有能力記錄下來,不自己反思卻將責任推卸給漢族人,是否有點欲加其罪何患無辭?
而且我認為,作為游牧民族,由于他們的流動性導致自身生產力的受到限制,每年的工作重復而單調,一直在跟惡劣的自然氣候、惡劣的生存環境作斗爭,而自身的文化素質一直沒有提高,很多有用的知識只能代代口頭傳遞而不能用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所以影響力就會很小,甚至有用的、積極進步的觀點由于自己的呼聲太小而被忽略和遺忘。
蒙古人在長期與艱苦自然環境作斗爭的同時,獲得了強健的體魄、開朗的性格,在蒙古人叱咤亞歐大陸、所向無敵、擁有帝國版圖的同時,農耕民族—漢人,卻屬于這個帝國的最低等人,受盡各種虐待,而作為蒙古帝國一個王國的元朝統治下的中國,缺乏政治領導才能,導致這個帝國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迅速崩塌,一百多年間,漢族人的反抗和斗爭一直沒有停止過,看到的只是蒙古人狼一般的兇殘和血腥,這樣情況下,漢族人怎么可能對蒙古人以及狼有好感呢?
在日益現代化、知識化的今天,狼和擁有狼品質的游牧民族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剩下的是已經漢化了的蒙古人民。從這個層面來說,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哪一個更加適合于這個社會,更加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的去創造良好的居住氛圍來為自己服務,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必然會有答案。漢民族在中國不斷用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滲透、感染別的民族,無論是對方主動獲取還是被動接受的也好,而蒙古民族已經不復過去靠身體強壯和蠻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時代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本書描寫生動,只是后面的說教狗尾續貂,沒有耐心繼續看下去。作為一種娛樂消遣,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
狼圖騰讀后心得總結 篇2
今天,我又讀了《狼圖騰》,情節十分動人。
文中講了兩個不同的觀點,一個是以包順貴為代表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是把草原上的狼消滅的一干二凈,把狼徹底趕出大額侖草原。另一方是以畢利格老人為代表的觀點,他們的觀點是,狼是保護草原的衛士,不能把狼趕盡殺絕,否則草原也就沒有了。
我知道畢利格老人為什么不把狼打盡,因為老狼除了愛吃牧民的羊羔,還愛抓老鼠吃,還愛吃黃羊、旱獺、野兔。通過讀故事,我知道這些個野動物,可都是草原的大害,它們吃起草來,比割草機還厲害,相當于好幾倍的草原牛羊馬吃的草量,而它們的繁殖率也相當高,一只野鼠一年要下四、五窩崽,一窩崽就十多只,不到一年功夫,這些崽又長成成鼠,又繁衍其下代,這一年下來好幾千只野鼠,要禍害多少好草呀!野兔也是同樣,光靠區區幾百草原牧民根本難以消滅這些野動物,而有了草原狼,則不同了,他們會把一窩窩野鼠,野兔叼出來,吃掉,為草原保護了有限的草源,看來沒有狼可真不行,假如,草原再也沒有狼了,那黃鼠、野兔勢必成災了,它們會把草原啃成不毛之地,到那時,草原真就變成沙漠了。
這樣的事例,我在一本書中也看過,有一個小村子,那里的人非常喜歡吃蛇肉,于是,人們把這里的蛇全殺光了,因為老鼠的天敵沒了,老鼠可就超級猖狂了。生的小老鼠太多了,像沒有狼的草原一樣,田地里到處是老鼠,這里成了老鼠的天下,見到人都不會害怕,因為數量太多了,根本消滅不完,一時間老鼠成災,只要老鼠經過的地方,植物全部啃光,連稻穗根都被吃的一干二凈,莊稼遭到了滅頂之災,人們都不知道為什么老鼠那么多,其實是因為人們自己造成的災難,后來,一位懂農田的老人,才又讓人從外地買回幾條蛇,這時卻為時已晚,真是個慘痛的教訓呀!
古代的人都知道彌補過失,我們現代人為什么還有像老包那樣的蠢人呢?既然不懂牧業就不要裝懂,難道非把草原變成沙漠才明白畢利格老人的話嗎?我從始至終贊同畢利格老人的觀點,我們應該退耕還牧呀!
狼圖騰讀后心得總結 篇3
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于看完了姜戎的《狼圖騰》。這本書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但隨時可以撿起來有滋有味的看,也可以隨時暗暗說一聲“挺有意思”卻丟在一邊。雖然作者用的是第三人稱,但完全可以輕易看出,這就是主人公陳陣在回憶自己的狼情節,在訴說對狼圖騰的敬仰,其中的每一個篇章,每一個篇章中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的每一個句子都是用心在寫,富有真情實感,吸引著你去了解鄂倫草原的真實的牧民生活,特別是他們和狼互依互存的淵源,似乎很適合斷斷續續的看。
從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一個不同于以往想象的簡單綠色的大草原,牧民們豐富的生活習慣在狼這個側面上展開,他們并不像內地人所想象的那樣有豐富的牛羊肉可以享用,他們也計劃生活,珍惜著自己飼養的每一頭牛羊。另外,那里的牧場也不是碧草千里,源源不斷,他們有專門的冬季草場,夏季草場,以及專門供母羊生仔用的春季草場,草原的生命力其實也很薄弱,有經驗的牧民們長年遷移,驅趕牛羊,保護著他們的生息地。此外,牧民們的生活也不想內地人們想象的那樣充滿詩情畫意,相反,更多的災害和磨難在磨練著他們,狼災,鼠災,白災,旱災,等等,竟然連蚊子在那里也會成片的涌向人群,牲畜,讓牛羊瘦一圈,牧民無處躲身,形成內地人無法想象的蚊災。這是讓我開闊眼界,覺得新奇有趣的地方。
然而,這也不是作者所要極力推薦的。狼圖騰,也就是狼的精神,團結,謀略,英勇,甚至于孤獨、蒼涼,作者在書中通過很多故事在逐一闡述,抓捕、喂養、訓練小狼,每個故事都充滿感情,親切生動。牧場狩獵,無論是對付黃羊,狼群,旱獺,都讓人覺得場面驚心動魄,智慧這本書,讓我開始欣賞狼,崇拜狼,甚至于想起狼,竟然也有了一點點地親近感。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狼”作為作者所要表現的核心,在這本書中有著絕對重要的地位,甚至于我看到書中的某些篇章都覺得有些牽強,他甚至通過他的經驗和臆想,把人類從猴子開始的進化,把國外古文明的起源都和狼聯系起來,似乎沒有狼,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最起碼得倒退若干年。
然而,作者寫這本書不僅僅是要記錄一樁往事,唏噓一段感情,神話狼的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對狼圖騰的詳盡介紹,在理性的說明自己關于民族精神的思考。在作者的思考中,一個民族的的性格可以區分為羊性和狼性,由此鑄就了眾多的歷史事實以及故事。這是我所不太喜歡的一些文字,似乎有道理,但總覺得有些勉強。特別是最后的那篇關于國民性的論文幾乎沒有看進去。
應該說這部書給我最大的啟迪是如何學會勇敢。勇敢不是呆在房間里,被革命英雄人物的傳記燃燒的熱血沸騰,而是要鼓足勇氣把自己拋進狼窩,像狼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為了必需的生存學會冷靜,智慧,團結,迎著曠野里的寒風,蒼涼伴著悲壯……或者像游牧民族一樣被狼所圍攻,所磨練,所成就,從而喚醒心底蘊藏的膽識、勇氣,釋放自己心中的狼!否則,總是怯怯懦懦,虛妄地躲閃著卑怯的恐懼,話到嘴邊張不開口,事到臨頭慌亂無主,這都是我所不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