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水滸傳讀后心得體會(精選3篇)
讀名著水滸傳讀后心得體會 篇1
說到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恐怕沒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這《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是這本書的主要亮色。他們個性鮮明,有老謀深算的,亦有勇猛豪放的,他們的性格將故事裝點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毫無疑問,他們都是正義的。他們是英雄,是敢于與封建社會作斗爭的英雄,是敢于救百姓于水生火熱之中的英雄。
書里最的一出場景當是武松打虎了。記得好像是因為武松嫌店家給的酒太少,多喝了幾杯,又不愿留宿在此地,結果就碰上老虎了。對于這件事,我們基本可以看出武松這個人物的性格。他認為自己的酒量好,又不相信店家的話,可見他是一個有點自大,還不太聰明的莽夫。可沒關系,他有膽子和力量啊!連喝十八杯酒都不醉,還能打敗老虎,一個全面鮮明的武松的形象就此展現在我們眼前,并且他還挺招人喜歡的,因為他不把規矩放在眼里,義無反顧直接頂撞黑暗勢力。
再來說一下玉麒麟盧俊義吧。此人因為出身大戶人家,武藝又十分高超,因此養成了自命清高的性格。這從他被帶到梁山做草寇卻依舊不從可以看出,另外在戰爭中即使自己身陷困境,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樣,他還是一個臨危不亂,極度冷靜的人。在自己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還能果斷斬殺敵方一名大將,足可見他的無雙智慧和勇氣。
最后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花和尚魯智深,他是一個智慧兼勇敢的正義化身。比如說野豬林那一次,董超要殺林沖,明明與他無關,他卻把林沖給救下了,就是因為他看不慣董超的奉命旨意,冷血無情。試問一個普通人能做到對陌生人舍命相救,不惜得罪對方的滔天勢力嗎?不行的。唯有他,慈悲憐憫的魯智深,才可以做到。
讀名著水滸傳讀后心得體會 篇2
讀了《水滸傳》有感《水滸傳》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名著,雖然大家讀后的感受不一樣,收益也不一樣,可它全文灌輸一個思想:對國家要“忠”,對朋友要“義”,對父母要“孝”,更讓人懂得什么叫知恩圖報,什么叫忠孝兩全。
我在日夜啃讀這本書后,感受也非常深刻。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是:及時雨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武松高大魁梧、單身決斗猛虎的勇猛和豪爽,吳用的足智多謀,更難得的是外表粗魯的李逵卻有一顆非常善良孝順的心……。
這些情節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一直在我腦海里回放。讀完這本書,我思緒萬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感謝我母親給了我生命,感謝老師無怨無悔的教我知識,更感謝我的祖國這么強大,有這么好的條件,讓我們無憂無慮、幸福的生活。
讀完這本書,我體會到一定要關心親人,關心同學,孝順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祖國。我在暗暗發誓:以后一定要好好讀書,認認真真學習,明明白白做人,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期望。
讀名著水滸傳讀后心得體會 篇3
《水滸》這部書,自成書以來,在我國廣為流傳,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部文學作品,影響極大且深。因此,正確評價《水滸》,對于批判地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用無產階級的觀點來看,《水滸》這部書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就其主流而言,《水滸》不管是在思想內容上,還是在藝術水平上,都是成功的。
首先,《水滸》全書貫穿了這樣一條線,就是:宋江領導的農民革命軍,在以宋江為首的投降叛賣集團的控制下,是如何向他們的敵人━━封建帝王投降的,以及投降以后宋江一伙投降叛賣集團的可恥下場和李逵等農民革命戰士的悲慘結局。使投降路線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在人民的面前展現,從而增強了人們認識投降路線的能力。其間還穿插了李逵等農民革命戰士同以宋江為首的投降叛賣集團的尖銳激烈的斗爭。《水滸》的作者,通過這一條主線,闡明了一個真理:投降主義路線是絕對行不通的!革命的人民,絕對不可以對于自己的敵人存有任何幻想和僥幸心理,革命必須進行到底!同時通過對宋江一心想著為宋帝當走狗,而經過千辛萬苦地為宋帝效勞賣命,成功之后朝廷卻賜御鳩將他毒死的經過的描寫,又對宋江一伙投降叛賣集團的自討苦吃的可恥下場進行了尖銳刻薄的譏諷和嘲笑。
《水滸》的作者,通過對梁山英雄一個一個是怎樣被逼迫上山的經過的描寫,又揭示了另一個真理:亂自上作,,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對于鼓動我國明清農民革命戰爭,不能說是沒有作用的。
作者又通過對宋江等人“被逼”上山的經過和他們上山時的心理的描寫,又為后來投降路線的產生和發展埋下了伏筆。兩種“被逼”上山,動機全然不同,這就闡明了圍繞著造反與投降兩條根本不同的路線所進行的激烈的斗爭的社會基礎和思想基礎。
《水滸》通過梁山人馬攻官府、打惡霸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描寫,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無能,歌頌了農民革命軍的力量偉大。
《水滸》抽象地、表面地肯定宋帝,說他是“有道明君”,而把國家政治的黑暗和腐朽、官府的無能說成是一伙“奸臣”作亂。那么,既然宋帝是一個“有道明君”,那為什么不理朝政,而去鉆李師師的暗道?國家政權為什么會被禍國殃民的“奸臣”把持,而忠于皇帝的“良臣勇將”反而被逼上梁山去造反?這些情況,他既是“有道明君”,為什么又沒發現,又沒制止?通過這些具體內容的描寫,卻又具體地、實質性地否認了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