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傳》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周恩來傳》心得體會范文 篇1
我讀了一本書叫《周恩來傳》,相信周恩來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即使對他不怎么了解,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戳诉@本書以后,給我們的啟示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讓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恩來,子翔宇,祖籍浙江省紹興,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也許是因為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山河和歷史的英豪,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夏,周恩來中學畢業,籌劃去日本留學,他給同學贈言說:“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這表明他一直以來的志愿。后來周恩來決定回國,為祖國出一份力,接著就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迫使北洋政府不敢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同時五四運動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辟一條廣闊的道路。周恩來積極參加示威游行。他創辦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他這張報辦得很有“精神”,喚起國民的愛國心。這年10月,日本領事致使歹徒打死、打傷天津警察和學生,天津人民決定抵制日貨。日本駐津總領事提出“嚴重抗議”。周恩來等20余人被捕,他們在獄中也并未屈服,抱著一絲希望,繼續燃起光明的火炬,向難友們宣傳馬克思主義。周恩來后來在談到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時說道:“自己的思想是顫動于獄中,一種革命意識的萌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11月,周恩來坐海輪去法國,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學習和考察歐洲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經驗。他說:“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于吾民族間道”。他為了自己的祖國虔心向別人請教,偉大的精神讓人欽佩。
周恩來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甚至在病中,他也毫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如何,一心想著戰士們。他所說的最后一句:“我這里沒事,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同志,那里需要你們”。他對自己的生命毫無掛念,在病痛的折磨之中,他唱起了《國際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仍然是別人。
周恩來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奮斗,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祖國的富強,為了最終實現建設新中國的目標。
雖然一代偉人周恩來已經去世,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時時刻刻牽動我們中國人的心。
中國的英雄是堅強不屈的,革命戰爭不是周恩來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全國軍民的努力,是無數中國人民的功勞。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是中國人民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周恩來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讓我們中國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周恩來傳》心得體會范文 篇2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動 容不是因為總理的逝去,而是因為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偉人的一生不需要歌功頌德也已經家喻戶曉,從小到大,課本里,雜志中我 們或多或少了解過周總理的事跡——他那爽朗的笑聲,那幽默的話語,那青松一 般駐立的身影和矯健行走的身影早已深入人心。但讀了《周恩來傳》才懂得,總 理的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從兒時便立下了“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理 想, 而后在青年時期又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加入共產黨,隨著毛主席四處南征北 戰長達三十多年, 晚年又為了處理國家繁雜的瑣事和在文化大革命中保護共產黨 的元老而精疲力盡, 最后又因為勞累過度身患癌癥而逝世,周總理的一生可以說 從未休息過,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國家。 偉人的偉大之處必定是做常人之不能做,想常人所想不到,必定完成了在人 類或者民族發展史上的歷史任務。他們成長的過程,經歷的風雨,遠遠多過普通 人。這本書便告訴了我們偉人是怎樣煉成的。那么,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能從 偉人的經歷中學到點什么呢?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我們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很多道理也都基本懂了,無論做什么事,須知知易行難。偉人跟普通人的一個重 要的區別就在于, 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理想始終如一的去努力,而大多數人是做不 到這點的。行動,遠比空想來的實在。無論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有了好 的想法,不去做,結果等于零,空想最終只是浪費時間的無用功;而只會做不會 想,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個不動腦筋只會傻乎乎出笨力氣的人,是不會成功 的; 有了好的想法, 去做了, 因為遇到困難而退縮了, 結果跟只想不做也差不多, 我們應該想辦法去解決它,困難就像紙老虎,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 雖然說時代造就英雄,縱然今天國家不再有難,我們仍需要向先輩們學習, 在這個日益喧囂的社會, 在這個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輕的我們有著太多無法解釋 的困惑和無法擺脫的迷惘。 我們需要這種精神,這種能夠給我們以方向和力量和 精神。生活在新世紀的我們,不相信靈魂的存在,但我堅信,總理一直以慈父般 寬容的心關愛關我們, 總理在等待我們年輕一代走出浮躁與迷惘,以一個后輩學 人的身份,懷著一顆不染世俗風氣的心,與他進行靈魂深處的對話。
周總理的精神影響、 感動了無數人,記得曾在一本研究周總理的文集中看到 編者的一段放,大意是: “作為一名科學研究者,都應該對任何研究對象客觀地 看待, 不應有任何個人感情色彩,這是一名合格的科學工作者的首要也是必要的 條件。但當我們研究周恩來時,卻無法堅守這一條。我們無法在研究他時,不被 他的精神所感動所影響。 這一點使我們的研究文集帶進一許多個人的感情,也許 已偏離了客觀前提。但也正因為如此,也使我們的目的更明確,更堅定。 ”這樣 的話語,比那些直接贊美的話語更有力十倍、百倍。這就是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 理帶給我們的東西——“周恩來精神” !他品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他的品德、 人格、風范、情懷旱已成為中華民族一座豐厚的精神寶庫。 周總理說: “我年紀大了,但我還是要為黨鞠躬盡瘁的;我們是立黨為公, 不是立黨為私” 。13 年來他就是這樣自覺地進行黨性修養,用黨性鑄成自己的血 肉, 把黨的宗旨化為自己的靈魂。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 格,生動地再現了黨魂,展現了他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的魅力。作為當代 大學生生更作為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忽然就覺得“永不叛黨”不再只是一句 誓言那么簡單, 它承載著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為中華人民崛起而奮斗的堅定決 心。
《周恩來傳》心得體會范文 篇3
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啥爾德:“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
——題記
最初對周總理的印象始于《十里長街送總理》,那時周恩來那高大偉岸的形象已經深烙于我的心中,但是對他的一生有深刻而系統的了解,卻是在認真讀完厚厚的《周恩來傳》之后。每一次提起周恩來,我們有的絕不僅僅是一種緬懷,而是一個永不褪色的人格話題,而是一座永遠閃耀光芒的精神豐碑!周恩來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是20世紀中國最受人敬愛、最有才華、最成功的領袖楷模。
周恩來,字翔宇,1898年3月5日誕生于今天的江蘇省的淮安市。他那少年時代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貫穿了他的的一生。
他是一名偉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風度與機智談吐在第一印象時就令人難以忘懷。有一次,歐洲的一位外交官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你們中國每年發行人民幣的總額是多少?”這是國家機密的問題,哪個國家的財務會向外透露呢?這分明是想讓周總理出丑。如果總理說出一個真實數字是泄露國家機密,如果隨便編造一個數字有損國體。眾人面面相覷。周總理馬上回答:“中國每年發行的人民幣總額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因為以前的人民幣只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這幾個數字加起來總額不就剛好是18元8角8分嗎?這樣的回答既沒有泄露國家機密,也是一個真實的回答。
他雖身居國家總理之位,卻處處事事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他從不利用職務之便,為親戚謀一點私利,每次親戚來看他,都是坐公交車。他自身也十分清正廉潔,有一次他到一家照相館去照出國用的照片,他要了兩張單獨的發票,一張給機關,一張留著給自己,因為有幾張照片是自己私用。他周邊的人都得適應他拒收禮品的作法。一次他家鄉的黨組織給他寄去了一些地方土特產食品。他把這些東西重新包好又寄了回去,并附了一張國務院禁止接受禮品規定的復印件。
《周恩來傳》讓我仿佛看到了總理瀟灑的身姿、翩翩的風度以及他那讓全世界為之傾倒的笑容。當看到他指揮贏得一場又一場的戰役時,心中為之喝彩;當看到他辛勤工作幾日幾夜而不休息時,我又不禁感到一絲心疼。無論革命處在高潮還是低谷,抑或身處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他都堅忍不拔,力挽狂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于1976年1月8日逝世,終年78歲。他逝世那一天,聯合國破例降下半旗,悼念這位偉人的逝世。這也許就是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像天空一樣,包容一切,沉穩、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