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人信息化發展計劃書(通用3篇)
教師個人信息化發展計劃書 篇1
教師的職業對象是人,教師的職業是復雜的腦力勞動,具有極大的創造性、靈活性、鮮明的示范性,具有長期和長遠的教育效果。根據教師的這一特點,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人的職業特點制定職業發展規劃。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當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呼喚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這要求教師首先是全面發展和完善人格的,應該努力成為自覺創造自己職業生活的主體。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和意識是自我專業發展的內在主觀動力,使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發揮巨大作用,使終身教育思想的實踐成為可能,促進自我專業發展能力的形成,成為促進專業發展的新因素。
2.提高全民族素質就是建立人力資源。提高全民族素質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基礎。這項任務在很大程度上落在農村教育身上。因為掃除青壯年文盲和提高義務教育水平主要在農村。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農村教育落后需要我們在今天改變。老師的任務更重要,更辛苦,更光榮。由此看來,教師肩負的歷史使命也為自身的專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3.第一,注重創新。改革現有的教師教育課程,將課程體系從單一學科發展成為完整、全面、系統的課程結構。讓音樂教育達到美育的效果,而不僅僅是學彈學唱。第二,注重實用性。加強實踐課程與教育實踐的聯系,突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培養。教育實踐是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傳統的教育實踐,賦予實踐新的內涵
二、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不利因素
1.教師專業技能發展不足。
教師需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不斷創新。在工作中善于不斷反思和學習,成為一名研究型、自我發展的教師。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全面發展取決于教師文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開展《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培訓對教師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教師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不足。
教育專業是指教育學科的專業素質,是教師教育的體現,是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是本專業對從業人員有別于其他專業的特殊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教育機構從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培養轉變為專業態度、專業技能、專業價值和專業精神的綜合培養。教育的發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創新,教育的創新在于學習。教師的發展在于專業技能的不斷發展。創新型教師在適應社會發展方面尤為重要。現代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因此,掌握現代教學方法也是促進教師轉型的重要策略。
3.教師專業技能滲透不足
教師發展的有利因素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教師要從自身特點出發,審時度勢,明確發展方向,確定發展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條件。結合教師發展的有利因素,應確定以下發展規劃:
1、強化自身學習。
教師的發展應適應社會的發展,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教師的發展依賴于自身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適應復雜的腦力勞動。教學生“半桶水”,自身必須有“一桶水 ”。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學習方式,不斷提高研修水平。
2、明確責任,提高認識。
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促進全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力資源的不斷發展必須依靠教育的發展與提高,站在這一歷史發展的基礎上,教師要明確自身所肩負的使命,提高認識,明確責任。
3、強化職業道德修養。
教師職業道德的素質的不斷提高,與全社會尊師重教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教師職業道的關鍵是愛崗敬業,愛生是體現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環節。教師愛生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教會學生做人。為此,教師應盡最大能力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斷進步,做合格人民教師。
教師個人信息化發展計劃書 篇2
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化潮流勢不可擋,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學習、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讓教師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更加熟練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掌握運用網絡處理信息的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改革課堂教學。
在全區上下狠抓質量的背景下,謀求我校教學質量有突破性提高,建設一支具有強烈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意識、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熟練的操作技能的教師隊伍,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將勢在必行。根據本校實際,經學校研究決定,在全校教師范圍內開展教師現代信息技術培訓。特制定計劃如下:
一、目標要求:
1、 提高信息技術意識,真正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通過信息技術培訓,要切實提高教師的信息意識,將信息意識灌輸到教師的頭腦中,使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教學有機的融到一起。
2、 加強技能學習,掌握電腦的基本使用方法。
3、 熟悉網絡環境下查找、下載、上傳教育教學資料的方法,能在網絡上利用論壇,聊天室,電子信箱等工具進行交流。
4、 會用相應軟件制作課件,并應用于課堂教學。
二、組織與落實
1、 組織: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培訓與考核領導小組,分管副校長、教導主任負責實施,信息技術教研組負責培訓與考核的具體工作。
組 長:補學冠
副組長:駱景峰 郭貴生 李進田
組 員:徐自強 張志峰 各級級長 各教研組組長
2、 落實:培訓以集中培訓與輔導形式同時進行。每周一個培訓主題,通過集中培訓和分散學習完成一個主題任務,并在周末之前必須發送、保存到指定位置,以便考核。
三、時間安排:
1、 集中學習:每周二、四晚8:00―10:00點。
2、 分散學習:電子備課室每天早上到晚上10:00開放,隨時自由學習,完成相應的主題任務。
四、人員安排:
50周歲以下教師必須參加,50周歲及以上教師自愿參加,具體安排見 附表1。
五、培訓內容:
1、基礎知識(3課時,8學分)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微型計算機系統的結構與組成;微型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多媒體電教平臺的使用。
2、windows操作系統(3課時,10學分)
操作系統的功能,啟動與退出;圖標、窗口、菜單、對話框的概念與操作;復制與粘貼;計算機病毒知識。
3、word文字處理(6課時,15學分)
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方法,建議采用拼音輸入法;文檔的建立、打開、保存、關閉等;文檔的基本編輯;文檔的排版,文檔的頁面設置與打印輸出;表格制作、公式編輯、圖文混排。
4、網絡知識及應用(4時,10學分)
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Internet的使用(瀏覽網頁、電子郵件的使用、搜索素材資料并保存);局域網的使用(學校FTP使用、課件上傳),常用網絡軟件使用(QQ MSN 下載上傳 REAL Winrar)。
5、Powerpoint應用(8時,20學分)
創建幻燈片或利用模板建立幻燈片;輸入編輯文字、圖片、表格等;編輯修飾幻燈片;設置幻燈片的放映方式和效果。
6、Excel應用(4課時,10學分)
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表格數據的輸入和編輯;常用函數及其應用;表格的修飾。
六、考核:
考核方式:考勤制與學分制相結合。考勤占30分,學習占70分。最后以4%和2%的應用考核分一起記入學期考評。
教師個人信息化發展計劃書 篇3
一、自我分析
1、個人優勢分析:
1、從事教學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為更好完成教學,我練就一手規范工整的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依照課標的指示,把1-6年級的語文教材通讀一遍,并重點研讀低段教材,使教學的開展更游刃有余。工作之余我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素養,并取得漢語言本科學歷。此外,我一直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教學研究,曾參加多次課題研究,并在市、縣評比中獲獎。
2、課堂教學嚴謹而又不失活潑,擅長借助多媒體、教師自身的表情動作及情緒感染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愉快高效的課堂氛圍中習得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2、個人不足剖析:
1、在繁忙的工作中容易產生浮躁,對于一些課堂突發事件應變能力不夠強。
2、隨著對教學理念的深入學習和認識,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我存在的最大不足之處是缺少對日常教學的深刻反思,偶爾有一些教學方面的想法,不能細致深入地研究下去,不能很好地用理論進行闡述,成為工作上的一大憾事,也是自身進一步提升、發展的短板。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重點在這方面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
3、對課堂中發現的問題沒有及時記錄,積累,爭取在今后做一個善于反思、善于積累的教師。
4、認真研讀了一些有關教科研方面的理論書籍,但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還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夠細和實,教科研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二、三年發展自我規劃
立足“用活新教材,實踐新理念。”力求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風格的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現代的教育科研觀,充分認識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把教育理論的實踐、教育科研過程的結果統一起來,自覺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參與教改與教育科研,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在教育活動中不斷的完善自己,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形成課題,設計課題,實施課題,并在其研究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形成成果和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使自己成為“科研型”教師。
三、具體目標
1、學期改進目標:力求自己由經驗型教師向專業型、研究型教師轉變。
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
以現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科學的教學原則,正確的教學方法為前提,盡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轉變,更新知識,力爭成為具有較高科研能力、專項特長突出、能夠適應小學教學發展需要的青年骨干教師的水平。
第二階段
深入教學領域的研究,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同伴互動,探討交流,使自己成為研究型的教師。不斷反思總結提煉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真撰寫教學反思、論文,爭取在高層次刊物發表。
第三階段
在教學中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積極主動進行教學研究,有自己的教學課題,并把課題不斷改進,增強課題的研究價值。
2、改進提升策略:
(1)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教學理論水平。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加強聽課學習,學會客觀地評價一堂課。及時總結教學經驗,寫教學隨感。
(2)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克服教學隨意性,防止要求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注意教學節奏的控制和教學速度的調節,靈活應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一主多輔”。在實踐中認真研討新的課堂結構,克服教學的單一和程式化。
(3)做好教學反思,不斷總結提高。
把在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和失誤及時記錄下來,從主觀和客觀上去尋找原因,并努力尋找解決的方案,使之成為以后教學中的前車之鑒。并且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忽然產生的靈感和好的教學方法記錄下來,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