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臘八節日記范文(通用3篇)
小學臘八節日記范文 篇1
今天是臘月初八,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快到了。校長為了犒勞大家一年的辛苦,親自安排后勤主任到超市購回磨蓮、紅綠豆、糯米、西米、高粱、蕎麥等,挑選上等瘦肉,加之老師從家里拿來些紅薯、南瓜,就這樣大家第一次在學校吃上了風味別致的可口臘八粥。雖然是一頓粥,可是大家吃出集體凝聚力,決心來年更要發奮工作,不辜負領導的深情厚意。雖然以前讀過冰心的《臘八粥》,自己家里也吃過臘八粥,但覺得今天的臘八粥更甜更香。
關于臘八粥的來歷說法有很多,其中有這么一個美好的傳說最有意思。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羊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出來,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
小學臘八節日記范文 篇2
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二,也就是臘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一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是甜味粥。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其中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火土神、井神……的祭祀儀式。臘八節還有一個奇妙的傳說呢!傳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作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就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小小的臘八節有這么多故事,了解它的來歷后,再過臘八節,吃臘八粥時,你會感到格外有意義。
小學臘八節日記范文 篇3
媽媽經常說我是屬貓的,小饞貓的“貓”。只要是和吃有關的節日,我總會記得很牢。比如很多小朋友不太熟悉的臘八節,我就記得很清,因為我特別喜歡那香香甜甜的八寶粥。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吃臘八粥,是在一年級。臘月初七晚上,媽媽帶我去鄉下奶奶家。到家時,奶奶正準備熬粥。她把糯米、綠豆、紅豆、花生、蓮子、大棗和核桃仁一一擺出來。我跟在后面數,數了幾遍,只有七樣。有了,我的書包里還有放學時買的炒板栗,正好剝幾顆板栗仁放進去,湊成八樣。
開始熬粥了。奶奶把所有食材清洗干凈以后,放到鍋里作文,然后往土灶里添加木柴。我著急地問,什么時候才能吃?奶奶笑瞇瞇地對我說:“莫急,這臘八粥要慢慢熬才好吃,等臘八早上起來就能吃了。”
臘月初八的早上,我是被一陣撲鼻的香味熏醒的。怎么形容哪種香呢?它不像普通的白米粥,只有米香。它的香味是一種混合的香味,糯米的香,花生的香,大棗的香,各種香味纏繞在一起,霸道地往我鼻子里鉆。那香味,饞得我口水直流。我開始狼吞虎咽,一口氣吃了兩大碗。
今年臘八節又快來臨,到時,我還要纏著媽媽帶我去奶奶家。奶奶家的土灶,能熬出吃的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