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施細則
日前,內蒙古印發《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施細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施細則”的全文內容,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施細則》
各盟市財政局:
現將《內蒙古自治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施細則》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執行中如有何問題,請及時與自治區農發辦聯系。
內蒙古自治區《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施細則
根據《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建設標準(試行)》(國農辦〔20xx〕163 號),參照國家和自治區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有關技術規范和建設規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凡國家和自治區立項投資的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以下簡稱“高標準農田建設項 目”),均須按照本實施細則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建設和檢查驗收。
一、綜合標準
(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應達到田地平整肥沃、生態良好、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目標。通過項目建設,解除制約項目區農 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目標;項目區農田基礎設施要達到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 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項目區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農田林網適宜,生態環境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項目區要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 術,農業科技貢獻率明顯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項目區要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取得較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農民得到看得見、 摸得著的實惠,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區按灌區或流域進行統籌規劃,集中連片進行規模開發治理。按照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采取水利、農業、林業和科技等綜合配套措施,進行田水 路林山綜合治理。開發治理后,項目區與非項目區有明顯區別,平原地區的項目區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基本實現園田化;丘陵山區的項目 區,川地基本實現園田化,坡地基本實現梯田化。
(三)項目建設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密切結合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充分尊重項目區農民群眾意愿,主動讓農民參與項目規劃、建設和運行的全過程,讓農民 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嚴格資金和項目管理,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落實工程管護責任,健全管護機制,確保建成工程長期發揮效益。
(四)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區應設置永久性標識標牌。標識標牌設置應當統一、規范、實用。井灌區在田間路邊的井房墻面上適量設置21.5m的標志牌,其上鐫刻“國家農業 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年項目區”,同時鐫刻農業綜合開發標志;地表水灌區在田間路邊的主要水工建筑物上鐫刻“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年項目 區”,同時鐫刻農業綜合開發標志(具體式樣見圖表)。在項目建設期間,設置可移動的項目建設公示牌,公示內容包括項目區基本情況、總投資、財政投資、工程項目建設、管護運營、 監督舉報等基本信息。
二、水利措施標準
各項水利措施建設標準應符合國家和水利部門制定的《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 —99)、《渠系工程抗凍脹設計規范》(SL23—20xx)、《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 T50363—20xx)、《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085—20xx)等有關規程、規范和標準。
(一)灌溉工程
1.灌溉系統完善,灌溉用水、用電有保證,灌溉水質符合標準,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 進。
3.灌溉水利用系數:大型灌區不應低于0.50;中型灌區不應低于0.60;小型灌區不應低于 0.70;井灌區不應低于0.80;噴灌區、微噴灌區不應低于0.85;滴灌區不應低于0.90。
4.新建、除險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庫、塘壩及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的技術規范規定的設計標準和技術要求;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新開發水源應進行詳 細的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達到采補平衡;機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筑物、機電設備、輸變電設施配套齊全,綜合裝置效率達到有關規范標準。
5.輸水、配水渠系(管道),橋、涵、閘等建筑物和田間灌溉設施配套齊全,性能與技術指標達到規范標準。渠道襯砌應堅固耐用,混凝土強度標號達到C20,抗凍標號達到F20,預制板厚度達到6—8cm,砂石墊層厚度達到20—30cm,復合土工膜達到350g/m2,塑料薄膜厚度達到 0.2mm以上;襯砌渠道頂部采用連體封沿板,渠道襯砌使用年限達到20年以上。管道輸水的 干、支兩級固定管道長度合理設定,井、水泵、管道、出水口、消力池等綜合配套,便民務 實;管灌區地埋管道達到6米/畝以上,管道工作壓力達到0.4Mpa;噴灌區管道工作壓力達到 0.6Mpa,以上。根據各項目區的實際情況,出水栓間距不大于60m。項目區不準打小土井、大 口井、筒井。管灌區和噴灌區的管道管材均達到國家灌溉標準,水泵采用優質泵。井房長、寬、高應為2.424.3m,紅色彩鋼蓋頂,墻體白色,采用普通防盜門(具體式樣見圖表)。在有條件且農民群眾有積極性的地區,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節水技術,提高項目區節水新技術的 普及和應用水平。
6.灌溉條件較差的旱作農業區,應采取農藝、工程等節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農藝節 水措施包括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蓄水保墑、地膜(秸稈)覆蓋、選用抗旱品種等,各項措施符合技術規范。工程節水措施主要是建立小型蓄水工程,即根據降雨、地形、耕地等條 件,合理布設小型塘壩、蓄水池、水窖等工程,做到堅固耐用,使用方便。
7.推行科學合理的灌溉模式。大田作物采用節水、豐產灌溉模式;水稻區推廣“淺、曬、深、淺”模式;嚴重缺水地區采用灌關鍵水等非充分灌溉模式。
8.項目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宏觀上實行總量控制,微觀上實行用水定額管理。積極推行用水戶 參與灌溉管理模式,地表水灌區要成立用水戶協會,配備必要的量水設施,按用水量和核準的水價收取水費,以管理促節水。
(二)排水工程
1.防洪設計標準應符合有關規定。
2.排澇設計標準應符合有關規定,設計暴雨重現期不少于5年。設計暴雨歷時和排出時間應達 到:旱作區1—3天暴雨1—3天排除;稻作區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
3.排水系統健全,排水出路通暢,排水渠系斷面及坡度設計合理,橋、涵、閘等建筑物配套,性能與技術指標達到有關規范要求,末級固定排水溝的深度和間距,符合當地機耕作業、農作 物對地下水位的要求。
4.有漬害的旱作區,在設計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應在農作物耐漬時間內將地下水位降 到耐漬深度;水稻區在曬田期3天內將地下水位降到耐漬深度。
5.改造鹽堿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在返鹽(堿)季節前將地下水位降到農作物生長的臨界 深度以下;在農作物播種出苗等生長關鍵期,控制0—20cm表土層的含鹽量,以不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為準。
三、農業措施標準
(一)農田工程
1.土地平整,集中連片。平原地區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1萬畝,有條件的地區集中連片面積要 達到2萬畝以上;丘陵山區按流域集中連片面積不低于1萬畝。平原地區的田(地)塊,要以有 林道路或較大溝渠為基準形成格田,以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要求。適應平原、丘陵、山 區的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確定格田面積。灌區格田面積200—400畝,大型噴灌區灌溉單 元面積500—1000畝。大田灌溉區要修畦田,畦田的平整度應滿足地面灌溉要求。
2.丘陵山區的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并構成反坡;土壤活土層厚度一般不小于25—30cm,田面寬度一般要達到3m以上,田 (地)埂穩定牢固,修建好排水溝、泄洪溝,達到防洪標準,防止水土流失。8度以下實施噴 灌的緩坡地,不要求修建水平梯田。
(二)土壤改良
1.通過施用農家肥、秸稈還田、深耕深松技術、免耕留高茬等措施,土壤耕作層有機質含量提高0.1個百分點以上。
2.或土壤中卵石多的地塊,要清除砂姜卵石并摻和粘土。
(三)良種繁育與推廣 在有條件而又需要的項目區建立優質良種繁育基地,修建種子晾曬、倉儲設施,配備必要的種子加工檢測設備。良種繁育能力設計或區域內已具備的繁育能力,能夠滿足項目區優勢農產品 生產的需要,具備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達到100%水平的基礎性條件。
(四)農業機械化 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作業。平原地區主要作業環節具備基本實現機械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提高的基礎性條件。
四、田間道路標準
(一)布局合理,順直通暢。田間道路建設分干道、支路兩級,干道要與鄉、村公路連接,部分主干路段可實現硬質化,路面采用瀝青、混凝土或砂石等材料硬化,保證晴雨天暢通,能滿 足農產品運輸和中型以上農業機械的通行;支路應配套橋、涵和農機下田(地)設施,便于農機進出田間作業和農產品運輸。
(二)建設標準合理實用。田間道路建設要科學設計,突出節約土地;建設標準合理實用,切不可貪大求洋。干道路基高于地面 30—50cm,路面寬5—6m,鋪砂石厚度10—15cm;支路路基高于地面20—30cm,路面寬4—5m。
五、林業措施標準
(一)因地制宜地采取林業措施,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達到自治區林業部門規定的造林技術標準和規范。
(二)項目區內干道、支路、斗渠(含)以上兩側或一側,溝壑坡面、河流兩側,要適時、適地、適樹進行植樹造林,長度達到適宜植樹造林長度的90%以上。平原地區有條件的新建項目 區積極推廣中間樹、兩邊路的模式,丘陵山區項目區可因地制宜種植鑲邊片林。造林時應預留出農機進出田間的作業通道。
(三)人工造林樹種一般應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優質鄉土樹種或速生豐產樹種,優質鄉土樹種喬木的苗木胸徑達到3cm以上,速生豐產樹種苗木的胸徑達到5cm以上,選用I級苗木,造林當 年成活率達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達到90%以上。選擇兩行一帶或三行一帶的配置模 式,株行距22m或21.5m,林相整齊,結構合理。
(四)平原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網建設,要達到林業部門規定的標準,防護林網格面積與格田面積一致;防護林網控制面積占宜建林網農田面積的比例達到85%以上。
(五)風蝕沙化地區的大型噴灌區要加強鑲邊防護林建設,喬灌結合,至少達到五行一帶、三喬兩灌。
六、科技措施標準
(一)技術推廣。在項目建設期間,圍繞地域優勢或主導產業,推廣2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 重點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生態和可持續等方面的技術。在1萬畝高標準農田中應有不低于100畝的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示范田。 工程建設項目,鼓勵采用經濟適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二)技術培訓。在項目建設期間,對項目區受益農戶進行先進適用技術培訓2—3次,使每戶 有一個懂技術、會管理的人。要加強對項目區鄉村干部、技術員、財務人員和受益農戶在農業綜合開發政策方面的培訓,使其熟悉有關資金和項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項目建設任 務。
(三)扶持農技服務組織和示范農戶。適當扶持原有農技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具有技術推廣服務功能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技示范農戶,通過為其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補助適量服 務經費和生產資料等方式,支持和引導農技服務組織和示范農戶為項目區提供科技服務。要明確農技服務組織和示范農戶在項目建設中的具體任務,與農技服務組織簽訂合同,并嚴格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