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活動心得體會怎么寫(精選3篇)
清明祭英烈活動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1
近幾天的天氣,又悶又熱。或許很符合,今天我們的心情。雖說是出游,但是心情卻與平常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我們今天懷著莊嚴和哀痛的心情來到了吉首市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
經過一番顛簸,我們來到了烈士陵園。一走上臺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碩大的石碑,上面印著“吉首市人民英雄紀念碑”。這讓我想起了當年那段戰爭歲月,無數的革命前輩,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和敵人英勇作戰,有許多戰士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在老師的帶領下緩緩地走過寬闊的廣場,來到了紀念碑下,我們所有人在這里舉行了隆重的祭掃儀式。從朗讀到宣誓,每一句真摯的話語都代表了我們對革命烈士們的無限崇敬和懷念。
在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的感受頗多。正是因為這些革命先烈才讓我們能夠看到新中國的成立。還有偉大領袖的領導才使得我們中國越來越好,越走越遠。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一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人民在一起,任何磨難都能克服;二是:立足國情,從本國的歷史傳統文化、人文環境等各方面入手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把挑戰變成機遇,化風險為成效;三是:只有不斷地完善自身、超越自身,才能使一個執政黨在各種風險、挑戰、問題面前從容應對。中國為什么能?為何能屢次創造奇跡?是因為她能堅持、能擔當、能自省、能寬容、能創新。品讀歷史,感悟今朝,我們深知重擔依然在肩,道路依然漫長,但我們堅信,經歷過徘徊、探索,前進、奮進中的中國共產黨,將一如既往的克服種.種困難,跨越種.種障礙,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在烈士墓前聽著中國發展越來越好,中國現在越來越有自信。而這一切發展的前提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都離不開那些英雄烈士。在那個戰亂紛紛,濃煙滾滾的年代,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人民的利益、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幸福,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進行艱苦卓絕的戰爭,在歷史的天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著的面孔,使他們永遠長眠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烈士們的英勇犧牲才換來了我們美好的生活。我們應該永遠銘記在心中,不忘他們對祖國做出的貢獻,更加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盡自己的努力為祖國添磚加瓦。
清明祭英烈活動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2
今天風和日麗,艷陽高照,校里校外秩序井井有條,市民與學生各行其事,一派祥和。那么,所有一切的美好都是誰給與的呢?
恰逢我們學院組織同學們去吉首烈士陵園掃墓,當我從烈士陵園山下爬到山上時,莊嚴、肅穆瞬間席卷了我的全身,我突然明白,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先烈們用血與淚換來的,當我們的隊伍站在吉首烈士紀念碑前是整齊劃一的,是懷著對先烈們無比尊重的,我想此刻同學們一定是腦海中浮現了先烈們為了國家的獨立解放,為了民族的屹立不倒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場景。吉首烈士紀念碑可以俯看大半個吉首,我想這是為了告訴舍身取義的仁人志士們,你們的努力奮斗,你們的青春理想已經成為了現實,你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在吉首烈士紀念碑前,輔導員任老師做了熱血澎湃的演講,題目是《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輔導員在演講中說,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無數的英雄先烈們用他們的生命告訴了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繁榮富強告訴了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先進的、純潔的、一心為民的政黨。聽完輔導員的演講后,我不由地想到了今天的吉首,一派祥和,使我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黨走。
隨后熊書記對我們全體同學提出了要求,說我們紀念烈士們,是為了學習他們的高貴精神,繼承他們的理想信念,為人民的安居樂業,國家的繁榮富強而發光發熱,我們應該有著先烈們大公無私的心。
經過這次吉首烈士陵園掃墓之后,我對現在的生活充滿感激,我感激烈士們的無畏與奉獻,同時,也讓我更加堅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我們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清明祭英烈活動心得體會怎么寫 篇3
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悄然而至。清明節是憂傷的,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又是美好的,畫風盡是“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此情此景,在今日城市雖已不太容易見到,但那份心境,卻從歷史古卷里走來,至今從未散去。
不論是烈士陵園里列隊行禮的中小學生,還是去往城郊公墓路上的堵車長龍,抑或鄉野村頭回鄉上墳的年輕后生,人們都在用行動,共同傳承著這個節日的厚重深遠。今時今日之清明節,既延續了傳統節日的悠久歷史,又有著契合當下的別樣內涵。
盡孝應在親在時,駕鶴去后無意義。清明節,我們要憑吊的,是一份濃稠的相思,要表達的,是一份深深的懷念。只要心靈足夠虔誠,祭祀形式和祭品種類,都不重要,網上祭祖之類也很不錯,一瓣心香,一厄淚酒,足矣。
悼念親人,讓我們懂得很多,比如你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追思先人惦念亡者,仍是為了活著的人能夠好好活著。祭奠先人的祭品不是別的,是時時總會記起的淡淡思念;
悼念先人的方式也不是別的,是更好去愛身邊的親人。
滿街楊柳綠絲煙,最美不過四月天。在萬物生長的美好春光里,我們慎終追遠,亦催護新生。不妨少一點“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的沉重,多一點“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的閑適。
古人在清明前后的文娛活動,本就豐富多彩,插柳、斗雞、蹴鞠,不一而足,甚至多有“戶外野餐暨相親大會”舉行。現代人的清明節,假期固然短暫,卻也不應辜負這大好春光。在一年里的季節,就該享受人間最美的春色。
清明節滋潤了傳統,也記住了鄉愁。邀上親人朋友,賞花踏青,親近自然,已成越來越多人的共同選擇。尤其是,阡陌鄉村此刻正是一派田園風光,氣溫適宜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吸引著來自鋼筋水泥叢林的無數訪客。
仿佛,那些潛藏在古老文化基因和古詩古詞中的優美意境,一瞬間又回到了人們的眼前。這是去不掉的鄉愁情結,也是割不斷的文化記憶。在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中,在親近傳統和親近自然中,清明節讓我們回望了過去,亦找回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