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5月15日,在任校長的帶領下,我有幸接觸了永威學!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學習領會中深受啟迪,讓我感受頗多。
一、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認識。
通過聽課、聽報告、學習,我對永威學!跋葘W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理念有了新的感悟。這種課堂模式的特點是:“準備充實、結構樸實、訓練扎實、效果真實”。
“先學”環節。具體到數學課,并不單純讓學生去看書、理解。而是在教師已給出的自學指導下,讓學生明確任務,在一定的時控下進行自學相關的內容,完成檢測題。在自學指導中明確了,自學時間、內容、標準、學法、驗收辦法。并不是幾道簡單的預習提示題。該環節中教師的“教”是隱含地,給學生留足了自主學習的空間,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后教”環節。該環節是數學課堂的關鍵環節,是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方法的主陣地!昂蠼獭辈皇墙處熉䶮o目的地教,是在學生通過先學環節中檢測關暴露的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讓大面積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板演不同的結果、答案。將學生的答案、思想、方法完全展示在同學面前,讓學生從中類比異同,尋找最好的方法、思路。多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錯,使知識得到了細化,學生明白了為什么,便于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該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優、中、差三層次學生解決問題。凡是他們能講明白的觀點,教師絕不參與,只做補充、更正講解、總結歸納、拓展延伸講解,真正實現了“兵教兵”,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又合理利用了優生、中等生資源,克服了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提高了課堂效率,效果顯著。
“當堂訓練”環節。該環節是鞏固雙基,形成能力的主陣地,是建立在教師精心設計訓練題的基礎上。要求教師每節課必須有一套高質量、有梯度、高強度的綜合訓練題。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學法指導,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像考試一樣真實嚴格。營造有序、緊張的課堂氛圍,并要要求學生有錯必糾,教師做到有錯必改。真正強化了雙基,扎扎實實進行訓練,達到一定真實檢測效果。
二、今后實際中的努力方向。
1、教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學生能做的教師堅決不講。不能將學生困的過死,對學生總不放心。
2、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要突出一個實字,沒有花架子。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一律不講。課堂的講解靈活地控制在十分鐘左右,訓練時間努力保證在二十分鐘以上。教師不就題講題,或只對答案,對每個問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尋找規律,真正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對于每道題多讓學生說一說做題方法,教師不多說一點廢話。做好學生的引導著、點撥著,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讓學生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成為課堂主人。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推動課堂效率的提高。
3、重視對知識的落實。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到,永威人的理念中突出對知識的落實,“四清”工作就是體現。反思平時工作,這一點做的不夠好。具體到數學課,結合我們學生實際,關鍵是落實“堂堂清”、“日日清”。教師要做好練習題數量的控制,質量的提高,測試的真實性。改變過去貪多嚼不爛,最后草草收兵的現象。通過節節課知識點過關,學生就能有效的自主學習,學興趣不斷提高,形成良性循環。
4、重視學法研討和學法指導。永威課堂上出現最多的語言是“為什么?”和“說說你的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學法討論和指導,因為“題是無限的,法是有限的”。特別是現在全面綜合復習,掌握一法,勝做千道題。
總之,在學習永威經驗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反思,及時總結,實踐,適時地改進,相信我們的教學水平定會提高。
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 篇2
花好月圓,月圓人團圓,每逢佳節倍思親......喔!是中秋節快到了。為了這個農歷的重要節日,媽媽忙著準備料理,但卻和其他節日不同,她買了應節的月餅和文旦,讓我們大快朵頤一番!在這中秋佳節的前夕,我竟然興奮得睡不著覺哩!
隔天也就是農歷的八月十五日,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到外公家作客,大伙兒集聚一堂,說說笑笑,享受溫馨的天倫之樂。聽外公說了許多有關中秋節的傳說與故事,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等,雖然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但由于外公唱作俱佳的緣故,所以讓人百聽不厭,回味無窮!抬頭望著一輪皎月,只見天空萬里無云,銀盤似的月亮又圓又大,好像在對著我們笑呢!突然一陣巨響,天邊出現五彩繽紛,奇幻美麗,精彩絕倫的煙火,每一次的暴發都讓我們振奮一次,驚呼聲不絕于耳,令人大開眼界啊!烤肉當然是今晚的重頭戲,看著烤架上吱吱作響的肉片和香腸,傳出陣陣的焦香味,喔!口水都滴了三丈長了,我想天堂樂園也不過如此,真希望時間能永遠停留在這美好的一刻!!就這樣,隨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一群人吃吃唱唱到深夜,啊!幸福喲!
可惜每年的中秋節只有一次,都在我們的歡笑中溜走,留也留不住!什么叫做“意猶未盡”,我真的能深深的體會。仰望窗邊的月亮,想到月有陰晴圓缺,就像人們的悲歡離合,當花好月圓時,正是大家再相聚的時候。皓月當空,銀光灑滿了大地,今晚的夜色美極了!我帶著不甘心又甜甜的笑容,進入夢鄉!
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 篇3
文化者,謂何?當今世界,文化一詞已經鋪天蓋地,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家政策,此詞一出,整篇文章瞬間“如獲新生”,十分大氣。那么,這擁有如此神力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它的用途,又何在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拔幕,時而如云霧繚繞之峨峨山巔,時而如四極八荒之滔滔巨浪,時而又如扎根鄉土之蒼翠松竹。他它無處不在,又無跡可尋。
傍晚殘燈,我靜靜地翻開《文化苦旅》,試圖于卷籍中尋覓……尋覓什么呢?剪不斷,理還亂,我只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祝祈,希望能在其中,尋找那個多年未解的答案。
可翻開此書,卻又是另外一番天地。
游過白石清涼的牌坊,訪過肅然寧和的古剎,又跟隨肩挑信義,腳踏客鄉的信客,走出解凍的鄉村……
翱翔九天,俯視山河天地之線,山河無言,卻包容一切,一如千年前,陶潛一句“托體同山阿”;回視萬里,西風殘照,都江堰水物合一,天人合一;莫高窟清冷月夜,年代交織,歲月綿延;陽關煙雪,沙墳荒原,凄迷風雪中放達步履,竟更加暢意向前;黃州赤壁,東坡一賦,沖破千載年帷,至今仍隨大江東去;寧古塔下,悲號余音中的不屈風骨,仍血脈相傳于那片厚實的土壤中;以至于那早被浩浩史書所湮沒的歷史風云,渤海國那廢弛千年的廢井冷眼,波光仍然執著地閃著……
何謂文化?此謂文化。覽卷至此,我豁然開朗,卻又久久沉思。
我一直以為文化就是詩詞歌賦,民語俚俗。而當我的目光深入到百年前,千年前,文化突然從一闕詞、一行詩、一本書、一群文人上升到了土地的層次,上升到了天空的距離,上升到了人類思想的寬度——是啊,它又豈能是一人之言,一家之說?文化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也早已鐫入我們的靈魂。
文化,是土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男耕女織,桑麻稻麥,其實是一種文化——不,應當是文化的最初載體,因為文化,來自山河大地,真正的文化,絕不是連篇累牘的高屋建瓴,它帶著泥土的芳香,攜著江河的水氣,悟著天空的無垠。
文化,是人們內心的柔軟和堅硬。都江堰,一個水利工程,一個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背影,挑起擔子的卻是一個叫李冰的普通官員。他如水般溫柔,撫過豐饒的大地,卻又如鐵一般的堅硬,在泥沙中傲然挺立,千年不悔。
莫高窟多少朝代的文化匯聚,它們風格不同,十六國時期的苦難,魏晉豪邁,筆觸劍戟,隋唐風姿,《高山》流瀉;元代藏傳,神秘之精……文化之長,隨著文物的散失而環繞世界,可文化或豐美或堅挺的塑像,卻屹立于后世之心,存生于中華之脊。陽關的煙雪,一去不歸的羌笛,將士們的內心何嘗沒有柔情?面向朔北,披堅執銳,而荒原上年代已不可考的古戰場上的沙丘,卻十分坦誠——死亡而已,何必遮遮掩掩,夜風嗚咽?
文化,是苦難中的高貴。東坡一人之遭遇,無形中照應了遙遙史冊之后的寧古塔的悲劇,而文人之遙遙悲歌,似是又成了如渤海國之國破家亡后人們僅存的精神脊梁……因果復雜,但我想起因源于自信,而結局歸于篤定。
文化是自信的,它傲視千年,直看到宿敵凌亂,宿命改寫,滄海桑田。文化也是篤定的,它堅守千年,直守到蟬鳴初雪,山地棱絕,初心不變。文化是苦難中的高貴。自信和篤定支持著他走過千山萬水,源于自然又歸于自然。喧囂城市似與它無緣,它本來,不是人間富貴花。文化的高貴使它能屹立于莽莽荒原,這種高貴又在苦難中更加顯現。也許不是苦難給文化帶來了高貴,但是苦難中,文化必定不會丟失高貴。就像,即使自己心中僅有一點燭光,也要化去別人心頭的萬千霜雪。
文化與人,心意相通。掩卷不語,我笑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