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母過世代表家族致悼詞(精選3篇)
伯母過世代表家族致悼詞 篇1
各位親友、各位來賓:
伯母,是我閨密的母親,在九十四歲的高齡上平靜去世。
當朋友告訴我,說:“我母親走了。”她哀哀地說著,我一下就猜到了。朋友是個孝順的女兒,也許我們在家都是排行老小,對父母的依戀天生多些,每次在一次,都說著父母的話題,且持有共同的看法。
我怕引朋友傷心,就寬心安慰她:“生死離別,是人生常事,誰也改變不了的。”話是這樣說,我心里還是一直想念著伯母種種的過往。
忘不了,第一次跟朋友到她家去,那時我們還是初中生,不諳世事,不懂節制,隨心所欲地玩鬧,伯父伯母笑著看著我們,待我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早早地做好飯,喊我們起床。當時生活還不算富裕,我家還吃著玉米面做的窩窩頭,看到伯母拿出大白饅頭,端出臥著雞蛋的飯,我吃得一定很貪婪,伯母很是滿意地笑著看著我們吃得香甜的樣子。我不記得伯父伯母吃了多少,現在回憶那時的生活情景,應該是他們自己不舍得吃的。
應該是心里感覺伯母親和,后來就不斷地跟朋友到家去玩,根本不懂得打擾不打擾人家,人家家里方便不方便的考慮。朋友說伯母會接生娃娃,過去農村生孩子都不去醫院,他們莊上多數的孩子都是伯母接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可能是伯母接生的孩子多,一個一個鮮活的小生命,讓伯母心里填充了很多很多的愛,也贏得了別人的贊許,鄰里鄉親們很是尊敬她,誰家有了矛盾沖突,就喊伯母去解決。后來,有了年紀,家人勸阻,伯母都說:“誰家沒有個長短是非之爭,勸幾句把問題化解了,大家都高興。”
畢業后,我和朋友在不同的學校就少了來往,再以后都結婚生子,就少了些許玩心,聽朋友說伯母會時不時地問及我。我忙著脫不開身的瑣碎事,幾次想去看望伯父伯母,都沒有去成。幾年后,伯母家出了事,伯父得了癌癥,伯父的大兒子,在給父親檢查身體時,就查出了自己也有病,避免怕家人擔心,硬是瞞著大家送走了父親,自己也住進了醫院,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朋友對大哥的感情很深,她和大哥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她說大哥每次到外面出發,給她買的東西和大哥家的孩子一樣,大哥沒把她當成妹妹,是當成孩子一樣疼愛的`。大哥常年在外忙碌,我對大哥的印象不深,不過有次我到朋友家,天氣變涼,走時她讓我穿的那件衣服是大哥剛給她買的。幾次想還給她,相見時都忘了拿,一件淺藍色間兩塊白色的拉鏈衫,很是好看。
沒了伯父和大哥,朋友怕母親傷心,就接到自己家來住,期間我見過幾次伯母,伯母都是說幾個話就躲開了,說:“你們年輕人有話說,俺耳朵不好使,不瞎摻和。”朋友笑著說,老人家明智,其實一點也不耳聾眼花。
孩子長大了,朋友說伯母說啥也要回自己家,苦苦哀求也無濟于事,伯母心里清楚,怕時間長了老在閨女家,自家兒子兒媳落不是。大哥家的兒媳婦相中奶奶的院子,就和自己的婆婆生氣,伯母心里明鏡似的,就鬧著搬到兒媳家的偏房住,委屈了自己,還反過來安慰自己孩子:“人老了哪里不能住,吃飽穿暖就知足了,子賢孫孝,不管那多閑事生閑氣。”
伯母回老家后,我只抽空看過一次,好幾年沒見,朋友笑著問:“娘,你看這是誰?”伯母張口就說出了我的名字,還說:“會記不住?”我聽了心里熱熱的,眼里也熱熱的。
因為我經常在母親面前提到伯母,母親很想見見她。我母親搬到有地暖的房子里,幾次讓我叫伯母冬天來住幾天,一塊說說話,玩玩,我不知道是沒說,還是伯母怕自己行動不便沒答應。現在,伯母去世了,我不知道該怎樣對我母親說。
問及伯母去世的情況,朋友說,我前一天,剛給母親洗洗澡,把衣服鋪蓋換成干凈的。第二天,老人家中午還是正常吃飯,下午四點自己去趟廁所,回來坐到沙發上,說句不舒服,兒媳就趕緊拉著婆婆的手,說著說著伯母就過世了。朋友難過地說著,我想象著那副另人感慨萬千的畫面,一個近八十歲的兒媳拉著一個九十多歲婆婆的手,老人家一點痛苦的痕跡都沒有,就駕鶴西去了。怎么想都是一個讓人感動的場景,老人家一定是修了三生三世的福德。
情不自抑,沉淀了一夜的情感,和淚寫下這些文字,我不難過,生當如伯母,一生值了。我被伯母的一生感動著,人生平凡,誰能如此坦然一生,善始善終不能不說那是幸福的一生啊!
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家道酬和。伯母一生遵循自然之道,無怨無悔,善待他人,終贏得善待自身,功德圓滿。
祺愿伯母安息,天上人間共祁一切安好!!!
伯母過世代表家族致悼詞 篇2
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各位父老鄉親:
今日,我們懷著十分沉重的心境,在那里深切悼念退休老教師——老先生。
哀樂低回,北風哀號,云天低垂,物無光華,花無悅色,百草凋枯,萬木蕭條!我鎮教育戰線的老前輩老先生離我們而去了。
周老先生的一生是愛國愛黨愛民,辛勤儉樸,任勞任怨,忘我工作的一生。他生于公元1923年農歷正月初四,于xx年農歷十月十七日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8歲。
周老先生1930年—1939年在本村及附近讀私塾,1940年—1943年在桃樹嶺都昌中學讀書。1944—1945年在都中附設簡師讀書。新中國成立之初,周老先生踴躍響應黨的號召,進取投身新中國建設事業。1950—1952年3月在本鄉農會任文書。1952年4月—1953年4月任大沙橋文化站負責人。1953年5月—1955年7月任縣總工會專職教員。1955年8月—1959年元月先后在縣教育局、北山廬禁帶輔導區任專職教員,1959年2月—1970年7月在陽峰輔導區教書。
文革浩劫,周老先生也同全國許多老干部一樣,未免于難,先后被下放生產勞動。這期間,由于子女幼小,妻子體弱多病,為了生計,在生產隊養過豬,放過牛,在鄱陽湖撐過船,在水產場做過飯,還在龍潭湖做過壩。在那年代知識分子受磨難,往事不堪談。經過落實糾偏政策和撥亂反正,1973年至1980年上級分配他在東山鄉任教,重返了三尺講臺。1980年到齡退休,由于大沙中學領導信任,特意挽留,在中學再作了二年貢獻。老先生四十余年的教書育人工作,桃李滿天下。
周老先生退休后,本來能夠簡便地在家頤養天年,同兒孫們共享天倫之樂,可是由于長期在教育工作崗位上構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仍然參加了大沙中小退休教師組織的學習小組,和老同志一齊堅持學習,堅持活動,堅持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堅持社會調研,為大沙中小行政人員供給教育教學管理上的合理提議,為高小學校供給有益的業務指導,為村民小組及家庭排憂解難,為社會禮貌建設、為建設新農村、為社會和諧構建繼續發揮余熱。
周老先生,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村民,熱愛生活,他經常用那飽含熱情的筆墨和清秀的字跡,熱情洋溢地歌頌社會的提高、黨的正確領導、祖國及新農村的變化,繼續播撒禮貌的種子,同時也不斷豐富自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
周老先生,品德高尚,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一身正氣,正如他門前親手栽種的勁竹,常年翠綠,挺拔向上,無論嚴冬酷寒,仍堅韌如故。他子女多,生活負擔重,工資微薄,但始終堅持勤儉節儉、細水長流的儉樸作風,沒有向領導告過苦,沒有向組織提過要求,公私分明,嚴于律己,克勤克儉,度過難關。以校為家是教師的傳統,愛崗敬業是教師的天職,愛生如子是教師的品性,這幾方面,周老先生是我們行業中的楷模,異常是在物欲橫流的年代,周教師始終堅持高尚情操,不伸手向公家要物,不行賄向領導要職,不謀取個人私利。錚錚鐵骨,剛正不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精神。
周老先生,團結同事,平易近人,態度謙虛隨和。無論在何種年代,何種場合,和同事們協作愉快,沒有年齡界限,都愿意做知心朋友。坦誠待人,知無不言,異常是對年輕教師,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和他在一齊共過事的教師,無不常懷敬佩之心,經他教育的學子,無不常懷感激之情。
周老先生,治家從嚴,教子有方。他雖然子女眾多,在他的精心培育和嚴格訓教之下,都能夠自覺行正道,操正業,有夢想,有道德,有本事。長子繼承了老先生的衣缽,為基礎教育默默奉獻。其余愛子,都能禮貌經商,童叟無欺,發家致富;兩女勤儉治家,為發展家庭經濟當好了賢內助。孫輩繁衍,家族龐大,無不以老先生之風范為楷模,敬業愛崗,無私奉獻,利國利民,為繁榮社會主義經濟作出了貢獻。
周老先生撒手人寰,永遠離開了我們,想見儀容空有影,欲聞教誨杳無聲。學生失去了一位好教師,子女失去了好慈父,同志失去了一位好師長,可是最初的笑聲與最終的逝世都是生命的必然,最初的晨曦與最終的晚霞同樣光照人間,只要我們以老先生的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為我們永遠學習的典范,作無限追求的動力,我相信周老先生定會含笑九泉,我相信周老先生在天之靈定會保佑家人歡樂安康,家族繁榮昌盛,教育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在此衷心祝愿:一路走好!安息吧,周老先生!
20xx年xx月xx日
伯母過世代表家族致悼詞 篇3
各位領導、各位長輩、親朋好友們:
親愛的父親,您就要離開我們了,我們舍不得您,您走得太倉促,給我們留下更大的思念,更多的后悔,老父親,您含辛如苦養育了二個兒子,三個女兒。您是我們心中最偉大的父親,我們永遠想念您。記得我們還小的時候,您為了我們能吃上飽飯能穿上衣服,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一家七口,您有多不易!父親呀!想您想得心痛!后來為了每個兒女能夠上學,更是省吃儉用,您目不識丁,卻讓我們努力學習,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現在兒女們都長大了,立了業成了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也有了自已的兒女。您還是舍不得花錢,買的酒是最差的,肉是最便誼的,兒女們給您的錢卻省著不用。您患病后兒女們才知道您竟然省下了十萬元。老父親我們都知道,您是為給兒女省錢,更惦記我們的老媽媽,兒女們向您發誓;我們一會更孝敬老媽媽,讓她安度晚年,媽媽和您一樣偉大!
父親,您生前喜歡喝酒,今天給您帶來了五糧液,還有茶葉茶具,您喜歡打麻將,也給您準備好啦。以后,您需要什么,盡管托夢告訴我們,我們都能辦到。
父親,今天您在世的二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到齊了,跪在您面前,您的兒媳,女婿,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也來了,還有您的重孫女,重外孫,也來了,您放心地走吧,您要多保重,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