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精選4篇)
漢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篇1
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措施:
一、政治方面:1、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解決諸侯國問題,加強中央權威。2、破格錄用有真才實學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輔佐朝政。3、任用“酷吏”,嚴厲打擊地方豪強。
二、經濟方面:1、將煮鹽鑄鐵造錢權利收歸于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2、打擊大商人和高利貸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1、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從此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2、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學校,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四、在軍事方面:1、派衛青、霍去病率領大軍,進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20xx年派衛青、霍去病率領漢軍主力在“漠北戰役”,取得戰略決定性的勝利,解除了匈奴對于北方長期的威脅。2、進軍西南,平定閩粵。設立郡縣加強與內地的聯系;3、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與西域各國交往通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
漢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篇2
漢武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調集30萬兵力埋伏于馬邑周邊,欲一舉殲滅匈奴主力。但如此大規模兵力集結,很難保密,匈奴單于得知漢武帝計劃后,退兵出塞。這次未實現的伏擊開啟了漢匈之間近百年的戰爭。馬邑之謀固然展示出漢武帝的強烈進取心,但他畢其功于一役的好大喜功也暴露無遺。早在前138年,漢武帝的急于求成就初露端倪,他派張騫出使西域就為“欲事滅胡”。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可分為三個時期:從馬邑之謀到前120xx年的漠北決戰,漢軍頻繁出擊匈奴;前118-120xx年間的停戰與政治和談階段,雙方要么無戰事,要么也是低烈度沖突;前120xx年之后武帝再度大規模出擊。
前120xx年的龍城之戰,漢武帝派4萬漢軍分四路出征匈奴,然而其中三路或者無功而返,或者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沒、主將被俘。龍城之戰西漢軍人一共死傷1.7萬,只有衛青一路斬敵700,攻破匈奴人會盟祭天的龍城,漢武帝首戰不利。
此后,在西漢對匈奴的進攻戰中,逐漸形成一套“間接”攻敵的戰略,由衛青和霍去病等優秀指揮官較好地貫徹執行。無論是衛青奪得并鞏固河套地區的兩次漠南之戰,還是霍去病攻下河西走廊的兩次河西之戰,漢軍一般有一路軍隊在非主攻方向發動佯攻,迷惑匈奴單于,令其難以支援,而主進攻方向也不是簡單的硬碰硬正面攻擊,多采用大范圍迂回、長途奔襲、出乎意料的奇襲等發揮騎兵速度優勢的戰略戰術。
漢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篇3
漢代騎兵
前90年,漢武帝最后一次大規模進攻匈奴。西漢14萬大軍分三路出擊,其中李廣利一路7萬人。是役,李廣利的主力戰敗,在轉戰一千余里的情況下,體力和斗志皆失。李廣利得知妻兒因“巫蠱之禍”被抓,無心戀戰,遂率大軍投降匈奴。除了用人失察之外,漢武帝后期的戰略更加僵化,除了被動防守,就是一味尋求與匈奴主力決戰。雖然后期數次戰役也有多路出擊,但他對匈奴兵力部署并不了解,基本上是盲目分兵,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反觀漠北之戰后匈奴的戰略,一方面主動政治談判、爭取時間恢復實力,另一方面在戰爭中加強對漢軍的偵察,而且充分運用熟悉地形、地勢之優勢——漢軍主力強盛時,匈奴隱遁軍隊避敵鋒芒,令深入敵境的漢軍找不到對手無功而返;漢軍孤軍深入時,匈奴則以優勢兵力圍殲,最典型的莫過于俊稽山之戰。同時,匈奴也使用“間接”戰略手段,利用西域諸國的反復無常,令西漢軍力長期消耗于西域地區,從而減輕漢軍對匈奴的正面壓力。匈奴人也吸取以往畜產損失過大的教訓,在交戰之前將非戰斗人員和牲畜轉移至安全地帶。
漢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篇4
漠南之戰
然而往往幾次勝戰后,漢武帝就犯了好大喜功的毛病,企圖用一場總決戰徹底擊敗匈奴人。結果卻往往是主力決戰準備過程漫長、物資消耗大,保密不佳,匈奴也做好迎戰準備,導致進攻的突然性喪失。
前120xx年的陰北之戰,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率6位將軍領10萬騎兵,一路大軍穿越陰山東段,直接攻擊匈奴單于,并沒有其他方向軍隊的策應和佯攻。是役,漢軍殺敵1.9萬,然而也損失了3000多精銳騎兵,更導致前將軍趙信兵敗投降匈奴。因此雖然獲勝,戰后衛青并未得到加封。
前19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決戰,更是霍去病兩次河西戰役(前120xx年)取得輝煌戰果之后的頭腦發熱。漢武帝傾全國之力,調集的戰馬加上“私負從馬”共24萬匹,數十萬步兵運輸物資糧草、保障后勤,衛青和霍去病分別統領5萬騎兵,總兵力高達50萬人。是役,匈奴損失9萬多人員、大量戰馬和畜產。此戰后,匈奴在漠南(大致范圍是蒙古高原的戈壁荒漠以南)無法立足,向蒙古高原西北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