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學實習報告范文(通用3篇)
土壤學實習報告范文 篇1
一、實習目的
土壤圈是覆蓋在地球陸地表面和淺水域地的土壤所組成的一種連續體活覆蓋體,通過它與其他圈層之間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土壤是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結構的介質。土壤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資源大部分來源與土壤,故了解土壤,分析土壤,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維護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是提高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野外教學實習是土壤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習可以使同學們掌握土壤類型調查的基本方法,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掌握土壤剖面性狀觀察的方法,了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護區主要土壤類型的分布、成土條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實現土壤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二、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武鳴縣、上林縣、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弄拉自然保護區。
2、實習時間xx年x月x日到xx年x月x日
3、實習器材:鐵鏟、PH指示劑、軟卷尺、比色卡、土刀、標桿、蒸餾水等。
4、實習人員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11級地理科學全體學生共120人和指導老師2人。
5、指導老師周興老師、羅獻寶老師。
三、實習基本理論依據
1、土壤剖面形態觀察分析
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來的垂直剖面。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實際需要而定,標準剖面要一米寬兩米長,一直挖到基巖。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別放置在兩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陽的坑壁垂直削平,用為觀察的一面,觀察上保持原狀,不要踐踏及堆放土壤。觀察剖面時,應先從上而下劃分若干層次(一般以層顏色、質地、松緊度、結構、根系分布等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然后按層次觀察土壤的形態、特征,并做好記錄。觀察項目主要有土層厚薄、顏色、質地、結構、酸堿度、松緊度以及根系情況等等。
2、土壤剖面觀察與描述記錄、各發生層次的形態特征與描述記錄
土壤顏色
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形態特征之一;是判斷和研究成土條件、成土過程、肥力特征和演變的依據之一;使土壤分類和命名的重要依據之一;既科反映土壤的成土環境,又是成土過程的結果和土層性質的外在表現。
土壤質地
含義土壤顆粒的粗細狀況,即砂礫、粉粒和粘粒等級所占重量百分數。 野外判斷方法目視手測法。用手指捻摸或加水濕揉土條來判斷土壤質地。
土壤結構
含義土壤顆粒在自然狀態下的膠結情況,或孤立存在,或者相互粘結在一起形成形狀和大小不同的團聚體。
野外判斷方法將原狀土壤拿到1m高度,自由下落,根據破碎行層的團聚體形態,判斷所屬類型團粒狀、塊狀、核狀、片狀、單粒等結構。
四、實習內容
1、20xx年6月16日中午12:00,大明山自然保護區,下雨。
剖面一大明山的海拔256M,是地帶性分布土壤,典型的赤紅壤。中國土壤分類有兩個體系發生學分類和系統分類。根據發生學分類該剖面土壤叫赤紅壤;系統分類叫富鐵土。土壤剖面是研究野外土壤實習一個很重要的依據,應該學會通過土壤剖面來研究土壤。土壤剖面是指從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來的垂直剖面。為了節約時間和方便我們直接借用自然剖面挖新剖面觀察。剖面要具有代表性,挖土壤剖面時應該是向陽的方便觀察,剖面要垂直,剖面的上面土壤不能擾動,植被不能破壞,不要有人踩踏,因為會破壞原有的結構,影響土壤層次的厚薄。該剖面赤紅壤分層形成原因赤紅壤發生過程當中,發生了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都會導致土壤的鹽基離子大量流失。降雨量大,約為1200—15000mm,溫度高,必然發生強烈淋溶和礦物風化比較徹底。母質是砂頁巖母質,母質的特性決定了該剖面土壤的特性是砂性粘性搭配比較合適,這個因素導致了淋溶比較強烈。該剖面的地形是山前坡地,剖面里有泥土有石塊,石塊的磨圓度不明顯,母質是原地風化的母質。因為是坡地所以水土流失大造成了淋溶。生物影響,鐵芒箕、血桐、芒草等分布密集。植被類型豐富,有高大的喬本、灌木和草本,由鐵芒箕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可知該地赤紅壤屬于酸性的,跟之前的分析相符合。因為淋溶比較強烈,會導致鹽基離子流失從而導致土壤變酸性。觀察土壤剖面,要觀察土體構型(即指各土壤發生層有規律的組合、有序的排列狀況,也稱為土壤剖面構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特征)。分為A層、Ac層和C層,該剖面沒有B層的原因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基本的礦物材料和礦物質和性質,砂頁巖結構特點容易分化含有大量二氧化硅,決定了水分滲透性很好,而且該地降雨量很大,淋溶強度很強,土壤通透性比較好,發生淋溶后的淋溶物會被帶走,不會淀積下來,所以沒有淀積層(B層)。Ac層是因為是原地風化母質,A層里面含有石塊,所以稱為Ac層。
如下表為記錄數據
2、20xx年6月17日早上9:00,弄拉自然保護區,晴。
剖面二弄拉自然保護區的土壤母質是石灰巖風化產物,石灰巖地區發育的土壤,在發生分類學從屬于初育土綱,指該土壤年齡可能很大但始終保持幼年發育狀態。石灰巖的發育始終處于脫鹽脫硅的狀態,處于幼年特征,因為石灰巖碳酸鈣是微溶于水的,始終持續給土壤補充鈣,始終處于初育土綱。石灰土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黃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廣西主要分布的是棕色石灰土,約占70%—80%。黑色石灰土一般是在石灰巖巖縫里面形成的,因為巖縫里面不斷地有腐殖質的積累。而且水熱條件不適合分解,水容易滲漏掉,有機質比較容易積累,有機質積累程度高約占20%—30%,通常呈現黑色,所以叫黑色石灰土。而棕色石灰土相對黑色石灰土有機質積累就沒那么多,該地剖面得土壤就是屬于棕色石灰土,有機質含量在為5%左右。黃色石灰土的黃色是相對紅色石灰土而言的,紅色石灰土屬于發育的后期,有紅色氧化鐵的富集。該剖面團粒結構很明顯,顆粒是一顆一顆的,直徑約1—2mm,是比較大的團粒結構,結構性非常好,但是石灰性土是黏性的,風化產物主要以粘粒為主,粘粒決定它是質地很粘重。因為石灰土太黏所以下層土壤沒辦法形成團粒結構不適宜作物生長發育。初期生產率很低,怎樣保留土壤在該地區是很重要的。經觀察該剖面土層不深約50cm,坡積物可以分為A、Bt、C層。
3、第三天時間20xx年6月18日;地點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東
北坡;天氣晴
剖面三大明山自然保護區屬于南亞熱帶雨林季風氣候,除具有強烈的山地氣候特征外,還具有季風氣候特征和海洋性氣候特征,年均氣溫11度,年降雨量2630.3mm?偟膩碚f,大明山氣候特點為:全年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夏季濕熱,冬季則相對干冷且有冰雪;多暴雨,年平均風速小。
大明山東北坡海拔200m,土壤類型屬于赤紅壤。成土母質是砂頁巖,坡地典型的小地形土層深厚不統一,砂頁巖原地風化產物。剖面分層有典型的B層,有明顯的腐殖質積累Ah層,根據觀察B層可以分為B1、B2層淀積層,C層。具一是土壤酸性太強,這里應該是富里酸導致A層是酸性的。不利因素二,坡地有一定坡度不適合開發農業而且容易水土流失。對該地土壤的種植解決方法一是適合酸性土壤的植物如茶樹,二是改良土壤酸堿性。
4、時間20xx年6月18日;地點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東北坡;天氣晴
剖面四大明山海拔420m,該海拔的土壤類型屬于山地紅壤。山地紅壤和赤紅壤都是鐵鋁土綱的土壤但它們有個區別是風化程度不一樣,物理化程度不一樣,描述風化過程指標是硅鐵鋁率,該剖面土壤的硅鋁率約為2。剖面可以劃分為O層(枯枝落葉層)、Ah層、B層、C層。具體數據記錄在下表
5、時間20xx年6月18日;地點大明山自然保護區東北坡;天氣晴
剖面五大明山海拔680m,該土壤類型是黃紅壤,即紅壤向黃壤過度的土壤,兼具有紅壤和黃壤的性質,紅壤屬于富鋁土,風化強度很高,土壤里面含赤鐵礦。隨著海拔的增加,溫度降低,降雨量更多,母質礦物風化程度弱,硅鋁率約為2。因為濕潤赤鐵礦開始水化生產生鐵礦,表現黃色,風化弱。分為Ah層,B
五、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護區的土壤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
大明山赤紅壤赤紅壤的地理位置具有優越性的生物條件和氣候條件,除現有耕地仍應加強培肥和保護性種植措施外,大面積山丘赤紅壤資源有著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優勢,生產潛力極大。在可持續開發利用上,應從全局出發,實施區域種植,重點以發展熱帶、亞熱帶水果、藥材或木材為主,并根據不同生態環境及土壤條件,建立各種優質品種商品基地。大明山赤紅壤較瘦瘠,應采取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自然植物保護區。如根據赤紅壤屬于酸性土壤,我們應該種植適合生長在酸性土壤條件下的植物,逐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積累,慢慢培肥土壤,使土壤更加適合植物生長發育,最終改善土壤性質使土壤變成優質土。在經濟條件可以支持的下,可以大面積改良土壤的酸性,使土壤酸堿性慢慢趨向中性,適合更多植物生長發育。
弄拉自然保護區土壤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弄拉村,其土壤中鈣、鎂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表面植被發達,雖然上世紀60年代時山林破壞嚴重,但60年代末開始造林,80年代有進一步發展林業,最近二三十年來生態基本恢復。弄拉屬于石灰巖性巖溶山區,巖溶山區的生態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石山地區雖然土壤少,容易水土流失和受到石漠化的威脅,但也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巖溶山區有峰叢洼地、峰林平原、高原峰林等許多不同類型,應該根據不同類型建立不同的示范區。另外還應該利用好水資源。水資源普查表明,廣西有地下暗和400多條,大泉400多個,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應該把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的一環。弄拉保護區的土壤是紅色石灰土粘性大,下層沒有形成團粒結構,不適宜根系伸展。針對紅色石灰土土壤情況,應開展經濟價值較高的金銀花、苦丁茶等中藥材種植;發展牛羊養殖,以牛羊喜食的任豆樹樹葉為飼料,大量種植任豆樹,以圈養代替放養,達到了保護草地資源的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很顯著,起了很好的示范推廣作用。增加植被的種植量逐步改善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機物和碳固存的積累,保護水土流失,營養流失,逐步完善生態建設。
六、野外實習心得和體會
這次土壤野外實習共有3天,通過這三天的野外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這使我們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跟實踐相結合,促使我們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土壤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土壤學的意義,體會到什么是學以致用。并學會了一定的觀察土壤剖面的方法要領和細節。深刻體會到學習土壤知識可以應用到實踐中去,改善土壤和可持續開發利用土壤。使某些地區土壤問題嚴重的地區得到改善和改良,逐漸恢復生態建。實習中我認識到在野外實習需要大家一起團結合作,合理分工,大家努力工作相互配合,注意安全,聽從老師安排和帶領是完美地完成一次野外實習的關鍵。野外實習意味著我們要吃苦耐勞,這就需要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十二分的好奇心和興趣。通過這幾天野外實習我們考查了大明山植物土壤的地帶性分布和馬山弄拉自然保護區的非地帶性分布的石灰鈣質淋溶土的土壤植物類型及分布規律。整個實習過程中,我們留下汗水收獲了知識,同時理解了地理科學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學科。同時非常感謝周興老師和羅獻寶老師的辛苦付出和教誨,感謝全體同學們的團結互助跟我一起度過一個難忘的土壤野外實習。謝謝!
土壤學實習報告范文 篇2
前言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寶貴財富的源泉!懊褚允碁樘欤骋酝翞楸尽,農業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而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很明顯,沒有土壤,也就沒有農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人們必須重視土壤資源的開發、利用改良?茖W地開發和利用土壤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和改善環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學作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運動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我們農業資源環境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土壤學在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方面發揮著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土壤學的研究成果在農業生產上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為土壤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土壤學學科教學實習,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一項包括地質地貌學、土壤學和土壤地理學等多門課程實習內容的綜合性實習。通過實習,一方面可以讓我們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去,將所學知識對號入座,消法、鞏固已學知識,為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對野外土壤觀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調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土壤學的重要性并激起學生對土壤學的興趣和熱愛。
基于以上,我們農業資源于環境專業于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開展了土壤學學科野外實習。
一、實習概況與記錄
實習概況:
實習時間: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導老師:資源環境學院張楊珠教授,周衛軍,王翠紅,廖超林,黃運湘,尹力初。
小組成員:劉國云(組長)、陳浩、杜虎、周水亮、謝嵩、譚艷玲、龍毅飛。
實習工具:鐵鍬、大小鋤頭、剖面刀、pH指示劑、HCl試劑、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樣品盒、望遠鏡、地質羅盤儀、海拔儀、GPS儀。
實習內容:我們的行程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線:8月22日行程為學校-昭山(107國道)-株洲城區-醴陵-攸縣(106國道)-茶陵-炎陵縣城(賓館);8月23日由炎陵縣城出發經寧崗、黃洋界到達井岡山;8月24日由炎陵縣城出發經大院農場到達萬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縣城出發至鹿原鎮;8月26日由炎陵縣城回至學校。在這幾天中,我們對實習地區主要地質地貌進行了調查,挖掘了多個土壤剖面進行觀察、分析了其土壤類型及性質、探討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樣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蝕的情況、并了解到了各個地點土壤的綜合利用方式。我們對各個地點和老師們的講解都作了詳盡的記錄。在8月26日下午,我們在湖南地質博物館觀看了有關錄像,在博物館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區金屬礦物分布圖,恐龍演變過程及其部分恐龍標本,還看到各種巖石礦物標和震旦紀至第四紀生物進化過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標本,獲益匪淺。28日我們在學校實驗室里對采回的土樣進行了綜合評價。
實習記錄:
第一部分:長沙縣地區(20xx年7月15日)
路線:學校—星沙鎮東—春華—大魚—高橋—金井
觀測點一:星沙鎮東
在該點我們觀測到了紫色頁巖上發育而成的第四紀紅土紅壤。下層紫色頁巖為第三紀新生代紫色頁巖,巖層理清晰,呈細—粗—細分布,很明顯是由流水搬運時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巖層下部石礫磨圓度不高,可看出搬運的距離不遠,但中間磨圓度較好。從剖面上可看出下層巖石顏色變化大,這是沉積過程不同而造成的。膠結物部分有石灰反應。上層第四紀紅土紅壤受流水侵蝕形成了明顯的沖溝、襲溝。該土壤以粘粒為主,質地粘重,可分為A-AB-B-C層。植被有大量的蕨類(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觀測點二:春華
在該地區我們觀測了板巖性狀及其它所發育的土壤。該點板巖由距今3億5000萬年古生代頁巖變質而來的。質地稍軟,由于巖層之間的積壓造成層理傾斜,巖層間通氣透水性好。巖層上發育的土壤肥沃,養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層內含有紅、褐色膠膜。可分為A-AB-C層。A為淋溶層,顏色暗,根系多;AB層土層致密為土壤母質混合層;C為母質層。
土壤學實習報告范文 篇3
一、實習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點的選擇原則,并據此確定調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層劃分的基本原則;學習利用常用工具(羅盤、剖面刀等)與方法進行土壤剖面形態觀察與記錄。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樣品采樣、環刀采樣的方法與操作。
4、通過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進行調查,從而獲得其不同特征。
二、實習意義
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通過實習的方式讓我們對土壤剖面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可以做一些外業調查,同時為室內實驗準備原材料。另外,此次實習增進了同學間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確定和土壤樣品的采集
由于我們班三個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于是我們分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進而使研究內容更飽滿,研究結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樣品處理與分析
1、測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環刀取樣的限制,我們只取了部分土層的原狀土壤,并進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測定。
2、土樣的處理及速效鉀的測定
。1)將采集的各層土樣過1mm和0.25mm的篩供以后實驗使用。
。2)用醋酸銨浸提法測土壤樣品的速效鉀含量。
3、用電位法測土壤樣品的ph。
4、用稀釋熱法測土壤樣品的有機碳和有機質的含量。
5、用比重法測土壤樣品的質地
五、實驗結果與分析
林木土層土壤含水量(%)速效鉀測定有機質含量測定ph質地有機碳百分比(%)有機質百分比(%)栓皮櫟荊條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櫟鷲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鷲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
鷲峰c—600、170、296、83輕黏土
采樣地點:校內。
。ǘ⿲嶒灧治
1、野外調查分析
野外調查主要是通過目測及老師提供的調查方法對土壤剖面進行大致的調查,所得結論可能與室內實驗有所差別。但是野外調查所做的初步判斷能夠讓我們對所調查剖面有一個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參照野外調查數據所得結論如下:
(1)土壤剖面的緊實度從上到下逐漸增大,不同于農業土壤。原因是我們所挖土壤剖面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為因素(如人及機器的碾壓)影響極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層土壤必定對下層土壤產生壓力,壓力由上向下逐漸增大,于是產生土壤剖面緊實度從上向下逐漸增大的結果。
。2)同一地區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緊實度不同。大區地形差別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緊實度卻不同,這時植被的影響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長所需環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長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不同,因此導致周圍礦物巖石的風化程度也不同,進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和石礫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質地不同。由于大區環境大體相同,土壤質地的不同同樣取決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細不同,必然影響周圍礦物巖石的物理風化,而植物生長過程中釋放的有機酸的不同讓土壤進行進一步不同的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營養元素的種類和數量有所差異,必導致土壤質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長所需水分不同,會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內實驗數據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調查結果大體一致,從上到下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從上至下呈增高的趨勢,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見土壤的孔隙度從上到下呈降低的趨勢,這一趨勢也符合土壤緊實度自上而下逐漸增大的變化規律。造成以上規律的原因同樣是重力和植物的綜合影響。
。3)土壤速效鉀的含量從上到下大體呈降低的規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鉀素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之一。土壤中的鉀素可分為四種狀態:含鉀礦物(難溶性鉀);
非代換性鉀(遲效鉀);代換性鉀;水溶性鉀(后兩種為速效鉀)。植物所能利用的鉀是以水溶性及代換性狀態存在的鉀,其中主要是代換性鉀。土壤中的速效鉀之所以呈現從上到下逐漸降低的規律,我認為能為原因有兩方面:第一,礦質元素的生物小循環。鉀被植物吸收以后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最后隨著枯枝落葉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會導致土壤中鉀的含量從上到下逐漸減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要不斷地吸收鉀,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鉀的聚集也相應會多一點,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層。綜上所述,以鉀的循環為主,根系對鉀的吸引為輔的機制,導致了以上規律。
。4)土壤有機質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這種規律的原因是:第一,總體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葉、動物及微生物的殘體所積累的有機質遺留在土壤表層之后,雖然會隨著雨水等向下滲,但由于土壤顆粒的截留,就會導致有機質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
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葉不同、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不同會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機質的含量的差異;第三,不同植被生長所需環境不同,同時對環境的影響也有差異,因此對土壤質地會有不同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的有機質的分布規律
六、實習結論
同一地區土壤的各種特征的變化規律從上到下大體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異。這種規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長過程中,從周圍吸收的營養成分不同,因而對周圍環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異,從而導致了同一地區土壤特征大體規律一致,具體有所差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