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十一年,帝北巡狩,始畢率騎數十萬圍帝于雁門,詔矩與虞世基宿朝堂以待顧問。及圍解,從至東都。屬射匱可汗遣其猶子率西蕃諸胡朝貢,詔矩宴接之。
尋從幸江都宮。時四方盜賊蜂起,郡縣上奏者不可勝計。矩言之,帝怒,遣矩詣京師接蕃客。以疾不行。及義兵入關,帝遣虞世基就宅問矩方略。矩曰:"太原有變,京畿不靜,遙為處分,恐失事機,唯愿鑾輿早還。"俄而驍衛大將軍屈突通敗問至,矩以聞,帝失色。矩素勤謹,未嘗忤物,又見天下方亂,恐為身禍,其待遇人,多過其所望,故雖廝役,皆得其嘆心。
時從駕驍果數有逃散。帝憂之,以問矩。矩曰:"今車駕留此,已經二年。驍果之徒,盡無家口,人無匹合,則不能久安。臣請聽兵士于此納室。"帝大書曰:"公定多智,此奇計也。"因令矩檢校為將士等娶妻。矩召江都境內寡婦及未嫁女皆集宮監。又召諸將帥及兵等恣其所取。因聽自首,先有奸通婦女及尼、女官等,并即配之。由是驍果等悅,咸相謂曰:"裴公之惠也。"
宇文化及反。矩晨起將朝,至坊門,遇逆黨數人,控矩馬詣孟景所。賊皆曰:"不關裴黃門。"既而化及從百余騎至,矩迎拜,化及慰諭之。令矩參定儀注,推秦王子浩為帝。以矩為侍內,隨化及至河北。化及僣帝號,以矩為尚書右仆射,加光祿大夫,封蔡國公,為河北道宣撫大使。
及宇文氏敗,為竇建德所獲。以矩隋代舊臣,遇之甚厚。復以為吏部尚書,轉尚書右仆射。建德起自群盜,未有節文,矩為之制定朝儀,旬月之間,憲章頗擬于王者。建德大悅。及建德敗時,矩與其將曹旦等于洛州留守。旦長史李公淹及大唐使人魏徵等說旦及齊善行,令矩歸順。旦等從之,乃令矩與徵、公淹領旦及八璽,舉山東之地歸降。授左庶子,轉詹事、戶部尚書,卒。
讓之第六弟謁之,字士敬。少有志節,好直言。文宣末年昏縱,朝臣罕有言者。謁之上書正諫,言甚切直。文宣將殺之,白刃臨頸,謁之辭色不變。帝曰:"癡漢何敢如此!"楊愔曰:"望陛下放以取后世名。"帝投刀嘆曰:"小子望我殺爾以取后世名,我終不成爾名。"遣人送出。齊亡,卒于壺關令。
皇甫和者,字長諧,安定朝那人。其先因官,寓居漢中。祖澄,南齊秦、梁二州刺史。
父征,字子玄,梁安定、略陽二郡守。魏正始二年,隨其妻父夏侯道遷入魏。道遷別上勛書,欲以徽為元謀。徽曰:"創謀之始,本不關預,雖貪榮賞,內愧于心。"遂拒而不許。梁州刺史羊靈祐重其敦實,表為征虜府司馬,卒。
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有禮則,親授以經書。及長,深沈有雅量,尤明禮義,宗親吉兇,多相諮訪。卒于濟陰太守。子聿道,以干局知名,位廣平令。隋大業初,比部郎。
和弟亮,字君翼。九歲喪父,哀毀有若成人。齊神武起義,為大行臺郎中。亮率性任真,不樂劇職,除司徒東閣祭酒。思還鄉里,啟乞梁州褒中,即本郡也。后降梁。以母兄在北,求還。梁武不奪也。至鄴,無復宦情,遂入白鹿山,恣泉石之賞,縱酒賦詩,超然自樂。復為尚書殿中郎,攝儀曹事。以參撰禪代儀注,封榆中男。亮疏慢自任,無干務才,每有禮儀大事,常令余司攝焉。
性質樸純厚,終無片言矯飾。屬有敕下司,各列勤惰。亮三日不上省,文宣親詰其故。亮曰:"一日雨,一日醉,一日病酒。"文宣以其恕實,優容之,杖脛三十而已。所居宅洿下,標榜賣之。將買者或問其故,亮每答云:"為宅中水淹不洩,雨即流入床下。"由此宅終不售。其淳實如此。
以兼散騎常侍,聘陳使主,以不稱免官。后除任城太守,病不之官,卒于鄴。贈驃騎大將軍、安州刺史。
裴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也。祖思賢,魏青州刺史。父遵,齊州刺史。果少慷慨有志略。魏太昌中,為陽平郡丞。周文帝曾使并州,與果遇。果知非常人,密托附焉。永安末,盜賊蜂起,果從軍征討。乘黃驄馬,衣青袍,每先登陷陣,時人號為"黃驄年少。"永熙中,授河北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