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列傳第六◎胡穎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
五年,除貞威將軍、吳興太守。其年隨都督吳明徹北討,出秦郡,別遣敬成為都督,乘金翅自歐陽引埭上溯江由廣陵。齊人皆城守,弗敢出。自繁梁湖下淮,圍淮陰城。仍監北兗州。淮、泗義兵相率響應,一二日間,眾至數萬,遂克淮陰、山陽、鹽城三郡,并連口、朐山二戍。仍進攻郁州,克之。以功加通直散騎常侍、云旗將軍,增邑五百戶。又進號壯武將軍,鎮朐山。坐于軍中輒科訂,并誅新附,免官。尋復為持節、都督安、元、潼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將軍如故,鎮宿預。七年卒,時年三十六。贈散騎常侍,謚曰思。子敞嗣。
杜棱,字雄盛,吳郡錢塘人也。世為縣大姓。棱頗涉書傳,少落泊,不為當世所知。遂游嶺南,事梁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映卒,從高祖,恒典書記。侯景之亂,命棱將領,平蔡路養、李遷仕皆有功。軍至豫章,梁元帝承制授棱仁威將軍、石州刺史,上陌縣侯,邑八百戶。
侯景平,高祖鎮朱方,棱監義興、瑯邪二郡。高祖誅王僧辯,引棱與侯安都等共議,棱難之。高祖懼其泄己,乃以手巾絞棱,棱悶絕于地,因閉于別室。軍發,召與同行。及僧辯平后,高祖東征杜龕等,留棱與安都居守。徐嗣徽、任約引齊寇濟江,攻臺城,安都與棱隨方抗拒,棱晝夜巡警,綏撫士卒,未常解帶。賊平,以功除通直散騎常侍、右衛將軍、丹陽尹。永定元年,加侍中、忠武將軍。尋遷中領軍,侍中,將軍如故。
三年,高祖崩,世祖在南皖。時內無嫡嗣,外有強敵,侯瑱、侯安都、徐度等并在軍中,朝廷宿將,唯棱在都,獨典禁兵,乃與蔡景歷等秘不發喪,奉迎世祖,事見景歷傳。世祖即位,遷領軍將軍。天嘉元年,以預建立之功,改封永城縣侯,增邑五百戶。出為云麾將軍,晉陵太守,加秩中二千石。二年,征為侍中、領軍將軍。尋遷翊左將軍、丹陽尹。廢帝即位,遷鎮右將軍、特進,侍中、尹如故。光大元年,解尹,量置佐史,給扶,重授領軍將軍。
太建元年,出為散騎常侍、鎮東將軍、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二年,征為侍中、鎮右將軍。尋加特進、護軍將軍。三年,以公事免侍中、護軍。四年,復為侍中、右光祿大夫,并給鼓吹一部,將軍、佐史、扶并如故。
棱歷事三帝,并見恩寵。末年不預征役,優游京師,賞賜優洽。頃之卒于官,時年七十。贈開府儀同三司,喪事所須,并令資給,謚曰成。其年配享高祖廟庭。子安世嗣。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之反也。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后,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后,以嶺南勛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
侯景圍臺城,恪率所領入臺,隨例加右軍將軍。賊起東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內亦作土山以應之,恪為東土山主,晝夜拒戰。以功封東興縣侯,邑五百戶。遷員外散騎常侍。京城陷,恪間行歸鄉里。高祖之討侯景,遣使報恪,乃于東起兵相應。賊平,恪謁高祖于京口,即日授都軍副。尋為府司馬。
及高祖謀討王僧辯,恪預其謀。時僧辯女婿杜龕鎮吳興,高祖乃使世祖還長城,立柵備龕,又使恪還武康,招集兵眾。及僧辯誅,龕果遣副將杜泰率眾襲世祖于長城。恪時已率兵士出縣誅龕黨與,高祖尋遣周文育來援長城,文育至,泰乃遁走。世祖仍與文育進軍出郡,恪軍亦至,屯于郡南。及龕平,世祖襲東揚州刺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太平元年,除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其年遷永嘉太守。不拜,復令監吳興郡。自吳興入朝。高祖受禪,使中書舍人劉師知引恪,令勒兵入,因衛敬帝如別宮。恪乃排闥入見高祖,叩頭謝曰:"恪身經事蕭家來,今日不忍見許事,分受死耳,決不奉命。"高祖嘉其意,乃不復逼,更以蕩主王僧志代之。
高祖踐祚,除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徙監會稽郡。會余孝頃謀應王琳,出兵臨川攻周迪,以恪為壯武將軍,率兵逾嶺以救迪。余孝頃聞恪至,退走。三年,遷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便道之鄱陽。尋有詔追還,行會稽郡事。其年,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