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梁傳·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秋,夫人姜氏會(huì)齊侯于卞。
九月,公至自會(huì)。
冬,十有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此不正,其日之何也?其不正,前見矣。其不正之前見何也?以不正入虛國,故稱嫌焉爾。
僖公十八年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衛(wèi)人、邾人伐齊。非伐喪也。
夏,師救齊。善救齊也。
五月戊寅,宋師及齊師戰(zhàn)于甗。齊師敗績。戰(zhàn)不言伐,客不言及;言及,惡宋也。狄救齊。善救齊也。
秋,八月丁亥,葬齊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衛(wèi)。狄其稱人何也?善累而后進(jìn)之。伐衛(wèi),所以救齊也,功近而德遠(yuǎn)矣。
僖公十九年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執(zhí)滕子?jì)臊R。
夏,六月,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繒子會(huì)盟于邾。己酉,邾人執(zhí)繒子,用之。微國之君,因邾以求與之盟。人因己以求與之盟,己迎而執(zhí)之。惡之,故謹(jǐn)而日之也。用之者,叩其鼻以衈社也。
秋,宋人圍曹。衛(wèi)人伐邢。
冬,會(huì)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于齊。梁亡。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上無正長之治,大臣背叛,民為寇盜。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梁亡,鄭棄其師,我無加損焉,正名而已矣。梁亡,出惡正也。鄭棄其師,惡其長也。
僖公二十年
二十年春,新作南門。作,為也。有加其度也。言新,有故也,非作也。南門者,法門也。
夏,郜子來朝。
五月己巳,西宮災(zāi)。謂之新宮,則近為禰宮。以謚言之,則如疏之然,以是為閔宮也。鄭人入滑。
秋,齊人、狄人盟于邢。邢為焉爾。邢小,其為何也?其為乎救齊。
冬,楚人伐隨。隨,國也。
僖公二十一年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wèi)。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旱,時(shí),正也。
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huì)于雩。執(zhí)宋公以伐宋。以,重辭也。
冬,公伐邾。楚人使宜申來獻(xiàn)捷。捷,軍得也。其不曰宋捷何也?不與楚捷于宋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會(huì)諸侯盟于薄。會(huì)者,外為焉爾。釋宋公。外釋不志,此其志何也?以公之與之盟目之也。不言楚,不與楚專釋也。
僖公二十二年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夏,宋公、衛(wèi)侯、許男、滕子伐鄭。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zhàn)于升陘。內(nèi)諱敗,舉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之者,為內(nèi)諱也。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師敗績。日事遇朔曰朔。《春秋》三十有四戰(zhàn),未有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者也。以尊敗乎卑,以師敗乎人,則驕其敵。襄公以師敗乎人,而不驕其敵何也?責(zé)之也。泓之戰(zhàn),以為復(fù)雩之恥也。雩之恥,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齊之喪,執(zhí)滕子,圍曹,為雩之會(huì),不顧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執(zhí)之。故曰,禮人而不答,則反其敬;愛人而不親,則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則反其。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襄公之謂也。者被甲嬰胄,非以興國也,則以征無道也,豈曰以報(bào)其恥哉?宋公與楚人戰(zhàn)于泓水之上。司馬子反曰:“楚眾我少,鼓險(xiǎn)而擊之,勝無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須其出。”既出,旌亂于上,陳亂于下。子反曰:“楚眾我少,擊之,勝無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須其成列而后擊之,則眾敗而身傷焉,七月而死。倍則攻,敵則戰(zhàn),少則守。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信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為道?道之貴者時(shí),其行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