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秋七月丙寅,濟南王錯薨。
復置涿郡故安鐵官。
九月壬午,南巡狩,清河王慶、濟北王壽、河間王開并從。賜所過二千石長吏以下、三老、官屬及民百年者錢、布,各有差。是秋,四州雨水。
冬十月戊申,幸章陵,祠舊宅。癸丑,祠園廟,會宗室于舊廬,勞賜作樂。戊午,進幸云夢,臨漢水而還。
十一月甲申,車駕還宮,賜從臣及留者公卿以下錢、布,各有差。
十二月庚子,瑯邪王宇薨。
有司奏,以為夏至則微陰起,靡草死,可以決小事。
是歲,初令郡國以日北至案薄刑。
十六年春正月己卯,詔貧民有田業而以匱乏不能自農者,貸種糧。
二月己未,詔兗、豫、徐、冀四州比年雨多傷稼,禁沽酒。
夏四月,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貧民無以耕者,為雇犁牛直。
五月壬午,趙王商薨。
秋七月,旱。戊午,詔曰:"今秋稼方穗而旱,云雨不沾,疑吏行慘刻,不宣恩澤,妄拘無罪,幽閉良善所致。其一切囚徒于法疑者勿決,以奉秋令。方察煩苛之吏,顯明其罰。"辛酉,司徒魯恭免。庚午,光祿勛張酺為司徒。辛巳,詔今天下皆半入今年田租、芻稿;其被災害者,以實除之。貧民受貸種糧及田租、芻稿,皆勿收責。
八月己酉,司徒張酺薨。
冬十月辛卯,司空徐防為司徒,大鴻臚陳寵為司空。
十一月己丑,行幸緱氏,登百岯山,賜百官從臣布,各有差。
北匈奴遣使稱臣貢獻。
十二月,復置遼東西部都尉官。
元興元年春正月戊午,引三署郎召見禁中,選除七十五人,補謁者、長、相。
高句驪寇郡界。
夏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元元興。宗室以罪絕者,悉復屬籍。
五月癸酉,雍地裂。
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貊人,破之。
冬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二十七。立皇子隆為皇太子。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民無名數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
自竇憲誅后,帝躬親萬機。每有災異,輒延問公卿,極言得失。前后符瑞八十一所,自稱德薄,皆抑而不宣。舊南海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時臨武長汝南唐羌,縣接南海,乃上書陳狀。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論曰:自中興以后,逮于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辟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去來,自有數也?
孝殤皇帝諱隆,和帝少子也。元興元年十二月辛未夜,即皇帝位,時誕育百余日。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北匈奴遣使稱臣,詣敦煌奉獻。
延平元年春正月辛卯,太尉張禹為太傅。司徒徐防為太尉,參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封皇兄勝為平原王。癸卯,當祿勛梁鮪為司徒。
三月甲申,葬孝和皇帝于慎陵,尊廟曰穆宗。丙戌,清河王慶、濟北王壽、河間王開、常山王章始就國。
夏四月庚申,詔罷祀官不在祀典者。鮮卑寇漁陽,漁陽太守張顯追擊,戰沒。丙寅,以虎賁中郎將鄧騭為車騎將軍。司空陳寵薨。
五月辛卯,皇太后詔曰:"皇帝幼沖,承統鴻業,朕且權佐助聽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濟。深惟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罰在后。將稽中和,廣施慶惠,與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來諸犯禁錮,詔書雖解,有司持重,多不奉行,其皆復為平民。"壬辰,河東垣山崩。
六月丁未,太常尹勤為司空。郡國三十七雨水。己未,詔曰:"自夏以來,陰雨過節,暖氣不效,將有厥咎。寤寐憂惶,未知所由。昔夏后惡衣服,菲飲食,孔子曰'吾無間然'。今新遭大憂,且歲節未和,徹膳損服,庶有補焉。其減太官、導官、尚方、內署諸服御珍膳靡麗難成之物。"
丁卯,詔司徒、大司農、長樂少府曰:"朕以無德,佐助統政,夙夜經營,懼失厥衷。思惟治道,由近及遠,先內后外。自建武之初以至于今,八十余年,宮人歲增,房御彌廣。又宗室坐事沒入者,猶托名公族,甚可愍焉。今悉免遣,及掖庭宮人,皆為庶民,以抒幽隔郁滯之情。諸官府、郡國、王侯家奴婢姓劉及疲癃羸老,皆上其名,務令實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