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本紀第六
夏四月,吐蕃大論贊婆來奔。秋七月,上以春秋高,慮皇太子、相王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不協,令立誓文于明堂。八月,王及善為文昌左相,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仍并同鳳閣鸞臺三品。冬十月乙亥,幸福昌縣。王及善薨。
三年正月戊寅,梁王三思為特進,天官侍郎吉頊配流嶺表。臘月辛巳,封皇太子男重潤為邵王。狄仁杰為內史。戊寅,幸汝州之溫湯。甲戌,至自溫湯、造三陽宮于嵩山。春三月,李嶠為鸞臺侍郎,知政事如故。
夏四月戊申,幸三陽宮。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停金輪等尊號,大酺五日。六月,魏元忠為左肅政御史大夫,仍舊知政事。是夏大旱。秋七月,至自三陽宮。天官侍郎張錫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其甥鳳閣鸞臺平章事李嶠為成均祭酒,罷知政事。壬寅,制曰:"隋尚書令楊素,昔在本朝,早荷殊遇。稟兇邪之德,有諂佞之才,惑亂君上,離間骨肉。搖動冢嫡,寧唯握蠱之禍;誘扇后主,卒成請蹯之釁。隋室喪亡,蓋惟多僻,究其萌兆,職此之由。生為不忠之人,死為不義之鬼,身雖幸免,子竟族誅。斯則奸逆之謀,是為庭訓;險薄之行,遂成門風。刑戮雖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隨近侍,齒列朝行?朕接統百王,恭臨四海,上嘉賢佐,下惡賊臣。常欲從容于萬機之余,褒貶于千載之外,況年代未遠,耳目所存者乎!其楊素及兄弟子孫已下,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衛。"九月,內史狄仁杰卒。冬十月甲寅,復舊正朔,改一月為正月,仍以為歲首,正月依舊為十一月,大赦天下。韋巨源為地官尚書,文昌左丞韋安石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丁卯,幸新安,曲赦其縣。壬申,至自新安。十二月,開屠禁,諸祠祭令依舊用牲牢。
大足元年春正月,制改元。二月,鸞臺侍郎李懷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三月,姚元崇為鳳閣侍郎,依舊知政事。丙申,鳳閣侍郎張錫坐贓配循州。夏五月,幸三陽宮。命左肅政御史大夫魏元忠為總管以備突厥。天官侍郎顧琮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六月,夏官侍郎李迥秀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辛未,曲赦告成縣。秋七月甲戌,至自三陽宮。九月,邵王重潤為易之讒構,令自死。
冬十月,幸京師,大赦天下,改元為長安。
二年春正月,突厥寇鹽、夏等州,殺掠人吏。秋九月乙丑,日有蝕之,不盡如鉤,京師及四方見之。冬十月,日本國遣使貢方物。十一月,相王旦為司徒。戊子,親祀南郊,大赦天下。
三年春三月壬戌,日有蝕之。夏四月庚子,相王旦表讓司徒,許之。改文昌臺為中臺。李嶠知納言事。六月,寧州雨,山水暴漲,漂流二千余家,溺死者千余人。秋七月,殺右金吾大將軍唐休璟。秋九月,正諫大夫朱敬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戊申,相王旦為雍州牧。是月,御史大夫兼知政事、太子右庶子魏元忠為張昌宗所譖,左授端州高要尉。京師大雨雹,人畜有凍死者。冬十月丙寅,駕還神都。乙酉,至自京師。
四年春正月,造興泰宮于壽安縣之萬安山。天官侍郎韋嗣立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朱敬則請致仕,許之。三月,進封平恩郡王重福為譙王,夏官侍郎宗楚客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夏四月,韋安石知納言事,李嶠知內史事。丙子,幸興泰宮六月,天官侍郎崔玄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李嶠為國子祭酒,知政事如故。七月丙戌,楊再思為內史。甲午,至自興泰宮。宗楚客左授原州都督。
八月,姚元崇為司仆卿,知政事;韋安石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冬十月,秋官侍郎張柬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十一月,李嶠為地官尚書,張柬之為鳳閣鸞臺平章事。自九月至于是,日夜陰晦,大雨雪,都中人有饑凍死者,令官司開倉賑給。
神龍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揚、豫、博三州及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臺監張易之與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其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咸令復業。是日,崩于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謚曰則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睿宗即位,詔依上元年故事,號為天后,未幾,追尊為大圣天后,改號為則天皇太后。太后嘗召文學之士周思茂、范履冰、衛敬業,令撰《玄覽》及《古今內范》各百卷,《青宮紀要》、《少陽政范》各三十卷,《維城典訓》、《鳳樓新誡》、《孝子列女傳》各二十卷,《內軌要略》、《樂書要錄》各十卷,《百僚新誡》、《兆人本業》各五卷,《臣范》兩卷,《垂拱格》四卷,并文集一百二十卷,藏于秘閣。